1. 数据概述: 2013年中科院寒旱所祁连站标准气象场人工观测数据集,每日定时8:00、14:00、20:00人工观测各种气象要素。 2. 数据内容: 数据内容包括干球气温、湿球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地表温度(0cm)、浅层地温(5cm、10cm、15cm、20cm)、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 3. 时空范围: 地理坐标:经度:99.9E;纬度:38.3N;海拔:2980m.
7336 2015-02-19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综合地图集”获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点项目的支持,旨在面向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的数据整理与服务,图集将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而详实的黑河流域背景介绍及基础数据集。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综合地图集:黑河流域地势地形图,比例尺1:2500000,正轴等积圆锥投影,标准纬线:北纬 25 47。 数据源:黑河流域1:100万地貌数据,黑河流域河流数据、黑河流域居民点数据、黑河流域行政边界数据。 根据黑河流域分布、地势和地形形态可将黑河流域分为四个区:祁连山高山区、河西走廊平原区、走廊北山中山区、额济纳盆地。
8316 2015-01-18
该数据集是基于GIMMS 最新版本的NDVI数据集GIMMS3g version 1.0估算的三江源地区去的植被生长季开始(Start of Season: SOS)和生长季结束的日期(End of Season: EOS)。分别用了两种常见的物候期估算方法,分别是基于多项式拟合的阈值提取法(文件名中有poly字符)和基于双逻辑曲线(double logistic function)拟合后的拐点提取法(文件名中有sig字符)。该数据可以用来分析植被物候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时间范围为1982年至2015年,空间分辨率为8km。
5658 2018-07-29
该数据集提供1978年10月24日到2012年12月31日逐日的中国范围的积雪厚度分布数据,其空间分辨率为25km。用于反演该雪深数据集的原始数据来自美国国家雪冰数据中心(NSIDC)处理的SMMR(1978-1987年),SSM/I(1987-2008年)和AMSR-E(2002-2012)逐日被动微波亮温数据。由于三个传感器搭载在不同的平台上,所以得到的数据存在一定的系统不一致性。通过对不同传感器的亮温进行交叉定标提高亮温数据在时间上的一致性。然后利用车涛博士在Chang算法基础上针对中国地区进行修正的算法进行雪深反演。具体反演方法参考“数据说明文档”。 该数据集包含EASE-Grid和经纬度两种投影方式,分别放入两个不同的文件夹中:ease-grid_rar(数据仅到2010年)和lon-lat_rar。两种投影的数据都逐年打包,文件命名方式为:传感器名称简写+年份,如ease-grid_rar目录下的SR1985表示用SMMR亮温数据反演的1985年的雪深;SI1990表示用SSM/I亮温数据反演的1990年的雪深;AE2005表示用AMSR-E亮温数据反演的2005年的雪深,这些数据的投影方式都是EASE-Grid。lon-lat_rar目录下,上面的数据集名称解释相同,只是其投影方式为经纬度投影。详细数据说明请参考数据文档。
6797 2019-09-20
本数据集为L&K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于2008年07月08日获取,地点在临泽飞行区。 其中L波段频率为1.4GHz,后视35度观测,获取双极化(H和V)信息;K波段频率为18.7GHz,天顶角观测,无极化信息。飞机10:00(北京时间,下同)从张掖机场起飞,13:38降落。10:23-13:10在临泽摄区观测,飞行高度1900m左右,飞行速度230-250km/hr左右。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2:21-12:27低飞临泽水库1-6线,相对高度100m,飞行速度190km/hr。12:56-13:08低飞沙漠定标线两遍(1-7线,先北向南,再南向北)。 原始数据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微波辐射计数据和GPS数据。其中微波辐射计L和K波段均属非成像观测,由文本文件记录瞬时观测获得的数码值,GPS数据记录飞行时的经纬度以及飞机姿态参数等。使用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时需要根据定标系数将记录的数码值转换为亮温值(定标系数文件与原始观测数据归档在一起)。同时,通过微波辐射计和GPS各自的时钟记录,可以将微波观测与GPS记录联系起来,给微波观测匹配地理坐标信息。由于微波辐射计观测分辨率较粗,数据处理中一般忽略飞机的航偏、翻滚以及俯仰效应。根据使用目标及飞行相对航高(H),在定标和坐标匹配后,还可以将观测信息栅格化,L和K波段的分辨率(x)与观测足迹(footprint)可以认为一致,参考分辨率为:L波段,x=0.3H;K波段,x=0.24H。经过以上各步处理后,可以获得用户能够直接使用的产品。
13042 2013-10-13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7年8月3日至2017年8月9日期间在曲麻莱、玛多和可可西里的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数据。主要调查内容为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涵盖了高寒草原、高寒湿地和高寒草甸三种植被类型。记录了样方的经纬度、海拔、总体覆盖度、物种名称及数量、每个物种选三株测量其高度、总的地上生物量、分类别的地上生物量。
5245 2018-08-01
钻孔位置在加格达奇向北约7km附近(50.47°N, 124.23°E)一个湿地里面,地表泥炭土层较厚约80cm。 钻孔直径为40mm,深度为20~60 m的钻孔,利用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热敏电阻(精度±0.05℃)对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冻土地温进行监测,获取地层信息、冻土地温、地表温度、活动层厚度等关键冻土特征参数。测温孔有三个,一个是管道附近T1(距离一线管中心2m),一个是天然孔T2(距离一线管中心约16.6m),第三个孔T3,距离管道二线约50m。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T1和T2进行每年一次的人工监测。T3从2018年6月12日开始连续自动化监测。至此,三个孔得到连续时间序列的地温数据。通过该地温监测资料可分析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的发育特征、历史演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
3187 2018-12-31
2008年03月12日,在阿柔样方1、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开展了Envisat A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11:29BJT。阿柔样方2由于靠近河谷温度较低,积雪尚未融化,因此主要开展积雪参数的同步观测试验,而阿柔样方1和阿柔样方3积雪已消融,主要开展土壤冻融状况和土壤水分的同步观测试验。 阿柔样方1、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均为4Grid×4Grid,每个Grid为30m×30m。环刀取土只在每个Grid的中心点开展,其余测量在每个Grid的中心点和角点展开。 在阿柔样方1,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水分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获得土壤体积含水量;PR2土壤剖面水分速测仪获得10cm、20cm、30cm、40cm、60cm及100cm土壤体积含水量剖面;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土壤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 在阿柔样方2,开展了与ASAR同步的积雪参数观测,包括卫星过境时同步的雪表面温度观测(采用热红外温度枪测量),分层雪层温度观测(采用针式温度计测量),雪粒径观测(采用手持式显微镜测量),雪密度观测(采用铝盒方式测量),以及雪表面和雪土界面同步温度测量(采用热红外温度枪测量);积雪光谱观测(采用ASD光谱仪测量);积雪反照率观测(采用总辐射表测量)。 在阿柔样方3,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土壤体积含水量、电导率、土壤温度及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针式温度计(#5和#7)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5)获得地表辐射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土壤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 地表粗糙度信息可参见“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阿柔加密观测区地表粗糙度数据集 ”元数据。此外,还在阿柔样方1开展了探地雷达同步观测。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及利用GPR数据反演土壤水分及冻结深度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16311 2013-10-14
2007年10月17日夜间,在阿柔样方2开展了Envisat A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 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23:04BJT。阿柔样方2为3Grid×3Grid,每个Grid为30m×30m,共计25个采样点(包含中心点和角点)。 与卫星过境同步,在阿柔样方2,采用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获取土壤体积含水量;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获得土壤体积含水量、电导率、土壤温度及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地表辐射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同时还对植被一些参数进行了相关调查,主要包括植被高度、覆盖度、植被含水量。地表粗糙度信息请参见“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阿柔加密观测区地表粗糙度数据集 ”元数据。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14153 2014-04-12
2008年5月30日在张掖市区东12公里测量人工林结构参数,测高仪测树高。 2008年6月5日临泽加密观测区人工林样地测量。用LAI-2000测叶面积指数,可以跟临泽人工林的其他数据配合使用。 2008年6月14日在盈科绿洲加密观测区找人工林样地进行测量,主要在靠近市区的地区。 2008年6月17日同为在盈科绿洲加密观测区找人工林样地进行测量,主要靠近荒漠地区。 2008年6月28日在张掖市东约12公里九龙江林场进行人工林参数测量。 2008年7月1日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同步时,发现那里的人工林成片而且分布较好,临时加测,只用LAI-2000测量叶面积指数数据。 三、预处理前的文件列表和文件大小总计6个文件:张掖森林公园.xls(5月30日),临泽站.xls(6月4日),盈科1.xls(6月14日),盈科2.xls(6月17日),盈科3.xls(7月1日),九龙江林场.xls(6月28日)文件大小为:31K,16K,21K,21K,16K,22K由于仪器的限制,测高仪测树高仅仅在5月30日用到,另外含水量只是在5月30日森林公园测量与6月14日盈科测量时进行了称重拍照处理。 预处理前的文件列表包括13个文件,除readme.txt文件为说明外,其他为测量的实体数据,包括6个Excel文件及对应的样区说明文件,其文件名及测量日期分别为:张掖森林公园.xls(5月30日),临泽站.xls(6月4日),盈科1.xls(6月14日),盈科2.xls(6月17日),盈科3.xls(7月1日),九龙江林场.xls(6月28日)。
15556 2013-10-14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