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葫芦沟流域大本营综合环境观测系统数据集(2012)

    1.数据概述 大本营综合环境观测系统数据集是祁连站在大本营观测点布设1套ENVIS综合环境观测系统(德国,IMKO)。并由ENVIS数采系统自动存储。 2.数据内容 此数据集为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日尺度数据。包括气温1.5m、湿度1.5m、气温2.5m、湿度2.5m、土壤水分0cm、降水量、风速1.5m、风速2.5m、风向1.5m、地热通量5cm、总辐射、地表温度、地温20cm、地温40cm、地温60cm、地温80cm、地温120cm、地温160cm、CO2、气压。 3.时空范围 地理坐标:经度:99°53′E;纬度:38°16′N;海拔:2980.2m

    6336 2014-06-08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TerraSAR-X遥感数据集

    TerraSAR-X是德国航天局和EADS Astrium公司共同研发的高分辨率雷达卫星星座,2007年发射升空。它不受天气条件和光照的影响,可以提供可靠的分辨率高达1米的SAR影像。其具有灵活的分辨率和观测模式以及雷达干涉测量能力,在大比例尺地形、专题制图,变化检测,数字地形模型,快速制图服务等方面具备特有的优势,能够弥补光学影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2012年共获取TerraSAR-X影像8景。覆盖范围均为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获取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2012-05-24,2012-06-04,2012-06-26,2012-07-07,2012-07-29,2012-08-09,2012-08-14,2012-08-25,过境时间均为北京时间19:00左右。 获取的8景数据均为StripMap模式,标称分辨率3 m,产品级别为MGD。其中2012-05-24,2012-06-04,2012-06-26,2012-07-07,2012-07-29,2012-08-09的6景影像极化方式为HH/VV,入射角为小角度(22-24°);2012-08-14和2012-08-25的2景影像极化方式为VV/VH,入射角为大角度(39-40°)。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TerraSAR-X遥感数据集通过德国航天局(DLR)合作项目“Estimation of eco-hydrological variables using TerraSAR-X data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编号:HYD2096)获取。

    12579 2013-12-30

  • 贵州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2000)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贵州省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197 2013-11-25

  • 黑河上游未来50年气候情景生态水文模拟结果V1.0(2015-2070)

    黑河上游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GBEHM)输出数据包括1-km网格的空间分布数据系列数据。 区域:黑河上游(莺落峡),时间分辨率:月尺度,空间分辨率:1km,时段:2015年-2070年(未来情景)。 数据包括降水量、蒸散发、径流深、平均气温。 所有数据均为ASCII格式,流域空间范围参见reference目录下的basin.asc文件。 模型结果的投影参数: Sphere_ARC_INFO_Lambert_Azimuthal_Equal_Area

    4645 2017-01-20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村庄屋顶红外温度和反照率观测数据集

    在EC矩阵4号村庄点边上的屋顶上架设一套地表温度和上行/下行短波观测系统,目的在于为航空TASI、WiDAS和L波段飞行提供地面定标观测数据。 观测地点: 选择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石桥村一社大面积、均质的土房屋顶作为观测点。观测点位于房顶上,相对平坦、且比较均一,周边没有高大树木的遮挡,距EC4号点西南约20米,该观测点坐标:38°52′38.50″N,100°21′27.00″E。 测量仪器: 观测探头为一个垂直对地的S1-111红外温度探头(2012年新购置仪器,其出厂时默认的地表发射率为1,试验期间未进行黑体定标)。2个CMP3型反照率表(一个朝上、一个朝下)组成,探头架高1.0米,Campell CR850数采自动记录。 探头朝向: 仪器支臂长度3m,与房子边缘平行,方位角156°,东偏南66° 测量时间: 仪器从2012年6月23日起开始正常观测,到9月20日拆除,期间进行不间断地24小时观测,5秒钟记录一次数据,输出5秒钟和1分钟2组值。 数据内容: 地表温度观测数据、上行/下行短波辐射数据,可以计算出最终的反照率。其中温度观测数据主要包括:SI-111红外温度探头的传感器自身表体温度(SBT_C)、传感器观测到的地表温度(Target_C,未进行地表比辐射率、背景温度的校正)。数据最终被存储为1天1个独立文本文件,数据命名方式:数据格式+观测点名称+数据采样时间+日期+时间.dat。详细的数据表头信息见数据内的数据表头说明。

    10641 2017-08-23

  • 中国江西泰和千烟洲地面太阳辐射和气象要素数据集(2013-2016)

    太阳总辐射和直接辐射采用国产辐射表(TBQ-4-1,TBS-2,China)测量,温湿度采用自动气象站(HOBO weather station, Model H21, Onset Company, USA)测量。本数据为太阳辐射和气象要素数据,包括太阳总辐射和直接辐射,波长范围270-3200nm,单位W/m2。温湿度和水汽压单位分别为℃、%、hPa。太阳辐射和气象要素数据来源于数据提供者的测量。数据覆盖时间为2013-2016年。该数据集可以用于中国亚热带地区的太阳辐射及其变化机制等相关研究。

    2846 2020-03-15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30m/月合成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APAR)数据集

    黑河流域30m/月合成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APAR)数据集提供了2011-2014年的月度LAI合成产品,该数据利用我国国产卫星HJ/CCD数据兼具较高时间分辨率(组网后2天)和空间分辨率(30m)的特点构造多角度观测数据集,考虑不同植被类型,基于土地覆盖分类图,结合30m/月合成叶面积指数(LAI)产品,采用基于能量守恒的FAPAR-P模型,进行月合成FAPAR产品生产。算法从能量守恒原理出发,考虑植被间及土壤与植被间的多次反弹,也考虑了天空散射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光子与冠层作用的过程,从光子在植被冠层内的运动和发生多次散射时的再碰撞概率相等为出发点,建立了均匀连续植被FAPAR模型。此外,分析多种影响因素对FAPAR模型的影响,其中土壤和叶片反射率、聚集指数、G函数在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取值。算法具有很高的动态性,对于不同的土壤背景、植被类型、辐射条件、光照与观测几何、天气条件下获得的图像都能得到较好的结果。通过与2012年7月8日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玉米冠层PAR测量数据对比,30m/月合FAPAR产品与地面观测数据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观测值误差小于5%。总之,黑河流域30m/月合成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APAR)数据集综合利用多时相、多角度观测数据以提高参数产品的估算精度、时间分辨率等,更好的服务于遥感数据产品的应用。

    10071 2016-04-14

  • 青藏高原逐月MODIS雪盖产品(2001-2005)

    青藏高原近20年土壤水分及雪水当量的参数反演研究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施建成研究员,项目运行时间为2004.1-2007.12。 该项目汇交数据:青藏高原2001-2005年逐月MODIS雪盖产品。 该数据集是利用MODIS获取的影像数据,结合ASTER影像数据,在青藏高原进行亚像元级的雪盖面积分类和变化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研究亚像元雪盖面积分类算法,包括利用归一化积雪指数进行统计回归方法和混合像元分解方法。在进行混合像元分解中,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并提出利用归一化积雪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进行雪端元和非雪端元的自动提取; 在亚像元雪盖面积分类算法的基础上,进行青藏高原雪盖面积变化分析,通过建立决策树的方法,进行云和雪的检测和去云处理,并利用时间序列影像,进行合成和镶嵌,构成青藏高原的亚像元雪盖面积分类数据库, 对青藏高原雪盖面积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

    10199 2011-03-11

  • 中国土壤有机质数据集

    数据集包括以下土壤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根系丰度、总氮(N)、总磷(P)、总钾(K)、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可交换H+、Al3+、Ca2+、Mg2+、K+、Na+、土层厚度、土壤剖面深度、砂、淤泥和C。铺设部分、岩石碎片、体积密度、孔隙、结构、稠度和土壤颜色。提供了质量控制信息(QC)。 分辨率为30弧秒(赤道处约1公里)。土壤性质的垂直变化由8层记录,深度为2.3 m(即0-0.045-0.091、0.091-0.166、0.166-0.289、0.289-0.493、0.493-0.829、0.829-1.383和1.383-2.296 m),以便于在普通土地模型和社区土地模型(CLM)中使用。 数据采用NetCDF格式存储,数据文件名称及其说明如下: 1.THSCH.nc: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of FCH 2.PSI_S.nc: Saturated capillary potential of FCH 3.LAMBDA.nc: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ndex of FCH 4.K_SCH.nc: Saturat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FCH 5.THR.nc: Residual moisture content of FGM 6.THSGM.nc: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of FGM 7.ALPHA.nc: The inverse of the air-entry value of FGM 8.N.nc: The shape parameter of FGM 9.L.nc: The pore-connectivity parameter of FGM 10.K_SVG.nc: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FGM 11.TH33.nc: Water content at -33 kPa of suction pressure, or field capacity 12.TH1500.nc: Water content at -1500 kPa of suction pressure, or permanent wilting point

    27043 2019-07-17

  • 青藏高原逐日无云MODIS积雪面积比例数据集(2000-2015)

    青藏高原逐日无云MODIS积雪面积比例数据集(2000-2015)是在MODIS逐日积雪产品—MOD10A1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基于三次样条函数插值的去云算法进行去云处理后得到。 该数据集采用UTM(横轴等角割圆柱)投影方式,空间分辨率500m,提供逐日的青藏高原地区积雪面积比例(Fractional Snow Cover-FSC)结果。数据集为逐日文件,从2000年2月24日到2015年12月31日。每个文件为当日的积雪面积比例结果,数值为0-100(%),为ENVI标准文件,命名规则为:YYYYddd_FSC_0.5km.img,其中YYYY代表年,ddd代表儒略日(001-365/366)。文件可直接用ENVI或者ARCMAP等软件打开察看。 进行去云处理的原始MODIS积雪数据产品来源于由美国国家雪冰数据中心(NSIDC)处理的MOD10A1产品,这一数据集为hdf格式,采用sinusoidal投影。 青藏高原逐日无云MODIS积雪面积比例数据集(2000-2015)属性由该数据集的时空分辨率、投影信息、数据格式组成。 时空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为逐日,空间分辨率为500m,经度范围为72.8°~106.3°E,纬度为25.0°~40.9°N。 投影信息:UTM(横轴等角割圆柱)投影。 数据格式:ENVI标准格式。文件命名规则:“YYYYddd”+“_FSC_0.5km”+“.img”,其中YYYY代表年,ddd代表儒略日(001-365/366),其中“.img”是为了方便在ARCMAP等软件打开察看而添加的文件后缀。例如2000055_FSC_0.5km.img代表2000年第55天的结果。其中该数据集的ENVI文件是由头文件和主体内容构成。头文件包括行数、列数、波段数、文件类型、数据类型、数据记录格式、和投影信息等;以2000055_FSC_0.5km.img 文件为例,其头文件信息如下: ENVI description = { ENVI File, Created [Sat Apr 27 18:40:03 2013]} samples = 5760 lines = 3300 bands = 1 header offset = 0 file type = ENVI Standard data type = 1 :代表byte型 interleave = bsq :数据记录格式为BSQ sensor type = Unknown byte order = 0 map info = {UTM, 1.500, 1.500, -711320.359, 4526650.881, 5.0000000000e+002, 5.0000000000e+002, 45, North, WGS-84, units=Meters} coordinate system string = {PROJCS["UTM_Zone_45N",GEOGCS["GCS_WGS_1984",DATUM["D_WGS_1984",SPHEROID["WGS_1984",6378137.0,298.257223563]],PRIMEM["Greenwich",0.0],UNIT["Degree",0.0174532925199433]],PROJECTION["Transverse_Mercator"],PARAMETER["False_Easting",500000.0],PARAMETER["False_Northing",0.0],PARAMETER["Central_Meridian",87.0],PARAMETER["Scale_Factor",0.9996],PARAMETER["Latitude_Of_Origin",0.0],UNIT["Meter",1.0]]} wavelength units = Unknown,band names = {2000055}

    11953 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