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包含野外土壤水分,地下水位,土壤物理性质,温度,通量,植物生长,土壤养分、树干茎流,农田小气候,土壤剖面含水量等观测数据。
7008 2016-01-10
中纬度亚洲地区存在主要受季风环流影响的东南部湿润地区(简称季风区)和主要受西风环流控制的内陆干旱区(包括青藏高原北部高寒干旱区,简称西风区)。根据对近年来新发表的气候变化记录证据梳理总结,发现西风区在中— 晚全新世气候湿润,与亚洲季风在早— 中全新世强盛的格局显著不同。过去千年的西风区中世纪暖期干旱,而小冰期相对湿润,与此相对,万象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则显示季风降水在中世纪暖期时整体处于高值,在小冰期处于低值段。在近百年,尤其是近50 a,西北干旱区湿度增加,而季风影响范围内的西北东部和华北等地变得更干。不仅如此,在分属西风和季风影响区的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年代际— 百年尺度上降水变化也表现出反相位关系。据此我们提出,亚洲中部西风带控制区在现代间冰期从数千年到年代际的各个时间尺度上均存在不同于季风区的湿度(降水)变化模式,称之为现代间冰期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 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集成研究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兰州大学陈发虎教授,项目运行时间为2006.1-2009.12。 该项目汇交了数据包括: 1. 中东亚干旱区全新世湿度集成曲线数据和12个湖泊各自的湿度数据(11000-0 cal yr BP):包括Lake Van、Aral Sea、Issyk-Kul、乌伦古海、博斯腾湖、巴里坤湖、Bayan Nuur、Telmen Lake、Hovsgol Nuur、居延泽、Gun Nuur和Hulun Nuur。 2. 中东亚干旱区过去1000年湿度集成曲线数据和5个研究点各自的湿度数据(1000-2000):包括Aral Sea、Guliya、博斯腾湖、苏干湖、巴丹吉林沙漠。 数据格式:excel表。
15344 2011-03-15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SCI-E和SSCI引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国际上墨累-达令河流域研究相关文献。利用与墨累-达令河流域相关的河流名称、湿地名称、湖泊名称、大坝或水库名称,以及墨累-达令河流域流经的行政区域名称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利用语种(English)和文献类型(articles)、与墨累-达令河流域水资源研究相关的研究方向进行精选,最终获得1912—2012年的文献。
9090 2015-02-22
一、该数据数字化自图纸的《大沁他拉沙漠化发展程度图(1974)》,该图的具体信息如下: * 主编:朱震达、邱醒民 * 编辑 :王一谋 * 制图:冯毓荪、姚发芬、吴薇、王建华、王周龙 * 制图单位: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室编制 * 出版社: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统一书号:12461.26 二、数据均以ESRI Shapefile格式储存,包括以下图层: 1、 * 沙漠化发展程度图(1974):desertification1974.shp 2、双线河:River_double.shp 3、 单线河:River_single.shp 4、道路:Road.shp 5、 湖泊:Lake.shp 6、街道:Stree.shp 7、 铁路:Railway.shp 8、林带:Tree_networks.shp 9、居民地:residential.shp 10、图廓:map_margin.shp 三、沙漠化发展程度图属性字段及编码属性:(1)沙化程度(Type):半流动沙地(Semi-shifting Sandy Land),沙地形态类(Shapes),草地(Grassland),林地(Woodland) ,林地疏密度(W_density),耕地(Farmland) (2)沙地形态类(Shapes):新月形沙丘(Barchan Dunes),平沙地(Flat Sandy Land),缓起伏沙地(Undulating Sandy Land),灌丛沙堆(Vegetated Dunes) (3)草地(Grassland) (4)林地(Woodland):灌木林(Woodland) (5)林地疏密度(W_density):疏林地(Sparse Woodlot) (6)耕地(Farmland):旱作农田及弃耕地(Dryfarming and Abandoned Farmland),灌溉农田(Irrigated Fields)
7467 2013-05-25
本数据为大满超级站玉米地(测点经纬度:100.372°E,38.855°N;时间:2012-06-29)及机场附近荒漠(测点经纬度:100.700°E,38.762°N;时间:2012-07-08)的BRDF数据集。 测量仪器:中科院遥感所SVC-HR1024光谱仪和参考板、北师大研制多角度自动观测架 测量方式:测量多角度数据以观测平面为单位,即确定观测平面的方位角后,在该平面下以不同的观测天顶角测量地物的光谱。观测平面以平行太阳主平面和垂直太阳主平面观测为主,大满站行播玉米观测了垂直垄和平行垄,荒漠还有正南、正北等平面。每个观测平面,观测天顶角以10°为间隔测量-60°~60°之间的方向反射率。多角度观测架最大测量高度可达5m,利用视场为25°的SVC-HR1024光谱仪观测,光谱范围400nm-2500nm。每个观测平面,先测量参考板的辐射亮度,再将光谱仪探头对准地物,对地物观测按照设定的观测平面每间隔10°天顶角进行观测,观测平面完成后,再对参考板进行测量。由此,完成一次观测平面的测量。 BRDF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与记录数据、处理后的BRDF数据。处理后的数据以txt保存,文件中包括角度信息和反射率信息(相对于参考板的反射率),以及每个平面的三个波长上的BRF随观测角度分布图。
11868 2017-08-23
该数据集包含了通量观测矩阵中3号点的大孔径闪烁仪观测数据。3号点有两台型号分别为BLS900和Kipp&zonen的大孔径闪烁仪,北端为BLS900_3的接收端和Kipp&zonen的发射端,南端为BLS900_3的发射端和Kipp&zonen的接收端,其观测时间分别为2012年6月6日至2012年9月20日和2012年6月19日至2012年9月20日。站点北端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站点南端位于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包含玉米地、大棚和村庄,主要是玉米地。3号塔北端的经纬度是100.3733E, 38.8834N,南端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3N,海拔1552.75m。大孔径闪烁仪的有效高度33.45m,光径长度是3111m,采样频率为1min。 大孔径闪烁仪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与质量控制后的30min平均数据,其中感热通量主要是结合自动气象站数据,基于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通过迭代计算得到,主要的质量控制步骤包括:(1)剔除Cn2达到饱和的数据;(2)剔除解调信号强度较弱的数据;(3)剔除降水时刻及其前后一小时的数据;(4)剔除稳定条件下的弱湍流的数据(u*小于0.1m/s)。 关于发布数据的两点说明:(1)3号点LAS数据以BLS900_3为主,缺失时刻由Kipp&zonen补充,两者都缺失则以-6999标记。(2)数据表头:Date/Time :日期/时间(格式:yyyy-mm-dd hh:mm:ss),Cn2 :空气折射指数结构参数(单位:m-2/3),H_LAS :感热通量(单位:W/m2)。 多尺度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6),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Xu et al.(2013)。
11324 2016-07-10
2008年4月5日-8日期间,在阿柔加密观测区平整裸土(N38º03.639';E100º26.793';2998m)开展了多频率多极化多角度的地基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包括S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4月6日-8日),C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2008年4月7日-8日),K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4月5日-8日)及Ka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4月5日)。主要观测目标为地表的冻融状态对微波亮温的影响。 该场地为平整裸土,初始含水量较干约14%,后经人工均匀浇水,含水量可达30%左右。土壤水热观测场布置在微波辐射计观测场东侧,包括5cm土壤温度自动观测(10分钟观测步长);5cm,10cm,20cm和30cm土壤温度人工观测(采用针式温度计,1小时观测步长);5cm,10cm,20cm和30cm土壤水分自动观测(10分钟观测步长)。本数据可为发展冻/融土壤的微波辐射传输正向模型和微波遥感反演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7个文件,分别为:S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C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K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Ka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土壤温度自动观测数据,温度人工观测数据,土壤水分自动观测数据。其中水分数据和温度数据都以Excel表格存贮。
13148 2015-05-09
冰川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敏感,因此常被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之一,其相关参数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指标,特别是在地球三极环境变化对比研究中,冰川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性对比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但由于冰川基本位于高海拔、高纬度和高寒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缺乏且难以开展大规模冰川运动的常规现场测量工作,为了能够及时高效、全面和准确地了解三极地区冰川运动状况,利用雷达干涉测量、雷达和光学影像像素跟踪等方法获取了三极地区部分典型冰川2000-2017年部分年份的表面运动分布情况,为三极冰川运动的对比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数据集包含12个栅格文件,栅格文件名为“某地区某时段冰川运动”,每一幅栅格图主要包含以某一典型冰川所在的区域流速分布。
5619 2019-11-02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3日至9月18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3号点的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634E, 38.89053N,海拔1543.05m。涡动相关仪架高3.8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仪与CO2/H2O分析仪之间的距离是20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ire软件后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角度订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ire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3%的数据;(4)剔除夜间弱湍流的观测数据(u*小于0.1m/s)。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因仪器漂移等原因引起的可疑数据用红色字体标识。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稳定度Z/L(无量纲),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三级(质量标识0:(Δst <30, ITC<30); 1: (Δst <100, ITC<100); 其余为2)。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多尺度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6),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Xu et al.(2013)。
10561 2016-07-08
本数据集通过马鬃山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在地下水露头点和地表水点获取样品,送有相关资质的实验室分析获得氘-氧18,氚的分析数据。数据包括样点位置,同位素送样单等信息。 本数据集可获取项目研究区地下水、地表水有关同位素信息,为研究区域水循环规律提供数据参考。
7517 2013-12-20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