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7月10日至2013年12月31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胡杨林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四道桥,下垫面是胡杨林和柽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239E, 41.9932N,海拔876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28m处,朝向正北;风速传感器架设在28m,朝向正北;两台四分量辐射仪分别安装在6m和24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2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两个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24m处,朝向正南,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28m、RH_2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风速(WS_28m)(单位:米/秒)、24m四分量辐射(DR_1、UR_1、DLR_Cor_1、ULR_Cor_1、Rn_1)(单位:瓦/平方米)、6m四分量辐射(DR_2、UR_2、DLR_Cor_2、ULR_Cor_2、Rn_2)(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单位:摄氏度)、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p、PAR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在2013年7月16日-7月17日期间,由于数据采集器的问题,导致数据缺失;在2013年11月20日-12月8日期间,由于传感器导线被羊咬断,土壤热通量G3数据缺失;(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3-9-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 et al. (2013),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1)。
9202 2016-07-13
2008年5月28日在临泽站加密观测区开展了ASTER卫星地面同步观测试验。观测内容包括土壤水分,地表辐射温度,地物光谱,BRDF。ASTER数据未获得。 1.土壤水分观测;观测目标:0-5cm表层土壤。观测仪器: 环刀(体积50cm^3), 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观测样方和观测次数:荒漠东西样带(包含40个子样方,每个子样方角点环刀1次采样)、荒漠南北样带(包含9个子样方,每个子样方角点环刀1次采样)、五里墩农田样方9个小样方中点采样,中心的5号样方加密,4个角点也采样(每个测点环刀1次采样,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1次观测)。预处理数据为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存储:Excel。 2.地表辐射温度观测;观测仪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寒旱所5#,寒旱所6#),仪器均经过定标(请参考手持红外温度计定标数据.xls)。观测样方和采样次数:荒漠东西样带(包含40个子样方,每个子样方内14-30次观测)、荒漠南北样带(包含9个子样方,每个子样方内12-30次观测)。预处理数据根据热红外定标数据(标准源为黑体),将各仪器的实测温度与相应黑体温度进行直线拟合,求得拟合方程,再利用上述拟合的方程,对观测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定标处理。数据存储:Excel。 3.地物光谱;观测仪器:北师大ASD光谱仪,350-2 500 nm,40%参考板。观测地点:五里墩农田样方和荒漠过渡带。观测目标:玉米地、土壤、含水量已知的土壤等地物光谱。数据存储: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后的数据。原始数据是光谱仪直接产生的二进制文件,用ViewSpecPro软件可以打开,详细观测记录见数据文件每天的观测记录;预处理得到的为反射率数据,格式为文本格式。 4.BRDF;观测仪器:北师大ASD光谱仪,350-2 500 nm; 40%参考板;多角度观测架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旧多角度观测架一台、北师大2008年新制多角度观测架一台、遥感所新制多角度观测架一台。观测地点:五里墩农田样方和荒漠过渡带。样本类型:玉米,荒漠过渡带灌丛。存储方式: 本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处理后数据,原始数据由二进制文件和记录表构成,二进制文件可由ViewSpecPro软件读取;处理后的反射率和透射率是文本格式。 5. 手工测量LAI;观测地点:五里墩农田样方和临泽站内样方。观测项目:LAI,株高,间距。LAI测量方案:(1)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抽样测量和记录叶片长和宽,样方作物总株数,样方大小,计算出作物的平均叶片面积,乘上样方内总株数,得出估算的作物总的叶片面积后,除以样方面积,得到的是观测样方每天的LAI测量平均值;(2)利用LI-3100测量LAI。株高测量方案:用卷尺测量样方内制种玉米的父本和母本的高度。间距测量方案:用卷尺分别测量制种玉米父本和母本的行距,株距和垄距。存储方式:此数据为处理后数据,文件格式为Excel表格。 样方样带的分布和编号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站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样方位置见临泽站加密观测站样方样带坐标.xls。
14729 2013-10-17
青藏高原五大河源区冰川径流数据集覆盖时间从1971年到2015年, 时间分辨率为逐年,覆盖范围为青藏高原五条大江大河源区(黄河源,长江源,澜沧江源,怒江源,雅鲁藏布江源)。 数据以多源遥感和实测数据为基础,使用青藏高原五大河源区及其周边气象站点日尺度气象数据、UMD-1KM的全球植被产品、IGBP-DIS土壤数据库、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等驱动模型,耦合了冰川模块的分布式水文模型VIC-CAS模拟形成了冰川径流数据。并使用站点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 增强质量控制。 数据指标包含:冰川径流率(Rate of glacier runoff: %),总径流(Total Runoff,mm/a),雪径流率(Rate of snow runoff: %),降雨径流率 (降雨径流率:%)。
7090 2020-08-14
采用黑河计划数据管理中心提供的黑河流域30米分辨率的ASTER GDEM数据和90米分辨率的SRTM数据两组栅格数据,以及多来源的点数据。利用HASM升尺度算法,将不同来源和不同精度的栅格数据与高程点数据进行融合,获得黑河流域的高精度坡向数据。首先利用各种点数据对两组栅格数据进行精度验证,根据精度验证的结果,在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栅格数据作为数据融合的趋势面。计算各样点数据与趋势面的残差,运用HASM算法进行插值获得残差曲面,将趋势面与残差曲面叠加,从而获得最终的坡向曲面。空间分辨率为500米。
3784 2016-12-22
下游航空遥感试验期间,开展了下游典型植被下垫面LAI观测,观测自2014年7月22日开始,8月1日结束。 1、 观测时间 2014年7月22日,27日,30日,31日,8月1日 2、 样方选择及观测方式 结合下游植被分布特征,选择大面积分布(大于100 m100 m)且均一的植被作为观测样地,共选取了40个观测样方,包括超级站和耕地站的2个样方;观测下垫面包括:哈密瓜、柽柳、芦苇、杂草、花花柴、苦豆子等; 每个样地内测量一次冠层上入射,测量多次冠层下透射,然后取均值,通过间隙率模型反演得到冠层LAI;每块样地至少重复2次。同时测量样方内植被的株高信息。 3、 观测仪器 中科院寒旱所LAI 2200 4、 数据存储 Excel存储观测记录数据,TXT存储LAI原始数据。
13368 2015-06-11
本数据集包括:中国西部,2000年左右遥感数据_ETM, 数据属性: Pixel Size:15-meter panchromatic: Band 8 30-meter: Bands 1-5 and Band 7 60-meter: Bands 6H and 6L Resampling Method:Cubic Convolution (CC) Map Projection:UTM – WGS 84 Polar Stereographic for the continent of Antarctica. Image Orientation:Map (North Up) 数据部分下载自USGS:http://glovis.usgs.gov/ImgViewer/Java2ImgViewer.html?lat=38.3&lon=78.9&mission=LANDSAT&sensor=ETM.部分收集自各个研究项目中的遥感影像。 文件夹内包括ETM8个波段的影像(*.tif),头文件(*.met)。影像文件命名格式为行列号_ETM影像标志(7k,7x,7t),影像获取时间_影像所在6度带带号_波段号。数据中还包括一shp格式的影像索引图。
24067 2010-04-29
2008年3月21日运-12飞机搭载L&K波段微波辐射计进行了航空飞行试验,飞行时间为8:25至11:15BJT。地面同步观测主要参数包括地表辐射温度、地表物理温度、土壤剖面0-1cm、1-3cm、3-5cm的重量含水量(烘干称重法),表层土壤冻融状况(以冻结深度表示),积雪深度。 由于晚上扁都口地区降雪,所以地表覆盖大概有10cm左右的新雪。随着时间接近中午,地表积雪有融化的迹象,由于飞行区域内海拔不同,所以积雪融化的时间也不同。但是由于事先没有准备雪分析仪,所以并没有积雪相关参数的测量。 1)微波辐射计观测角度为垂直地表观测,所以,辐射计数据没有极化之分。 2)地表辐射温度和物理温度测量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时采用近距测量模式。地表物理温度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附带的热电偶温度计(某些样点同时使用了针式热敏电阻温度计)。 3)冻融深度测量方法是通过用筷子插入土壤感觉其硬度或者将土壤表层冻结层直接挖出测量冻结层厚度,来判断冻融深度。直尺直接测量,当土壤硬度较大并且有冰晶时,认为土壤冻结;反之,则认为土壤未冻。 4)积雪深度是利用直尺直接测量。 5)土壤水分:取0-1cm、1-3cm、3-5cm土样,放入自封袋,然后用微波炉烘干,计算其土壤重量含水量。土壤的体积含水量可以通过容重数据计算。数据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打开。 本数据集包括各地面同步采样点的地面观测数据和样点坐标数据。
14452 2013-10-12
该数据集为全球植被生产力数据,包含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净初级生产力(NPP)两部分,由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中CNRM-CM6-1模式在Historical情景下模拟得到。数据时间范围为1850-2014年,时间分辨率为月,空间分辨率约为1.406°×1.389°。模拟数据详细说明可见链接http://www.umr-cnrm.fr/cmip6/spip.php?article11。
5281 2019-07-04
2008年5月25日在临泽站加密观测区荒漠东西样带、荒漠南北样带和五里墩农田样方开展L&K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地面同步观测,共进行了土壤水分,地表辐射温度和多角度反射率观测。 1.土壤水分观测;观测目标:0-5cm表层土壤。观测仪器:环刀(体积50cm^3),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观测样方和采样次数:荒漠东西样带(包含40个子样方,每个子样方角点环刀各1次采样)、荒漠南北样带(包含9个子样方,每个子样方内环刀3次采样),农田样方中9个小样方中点采样,中心的5号样方加密,4个角点也测量(每个测点环刀1次采样,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1次观测)。预处理数据为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存储:Excel。 2.地表辐射温度观测;观测仪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寒旱所5#,寒旱所6#,地理所);仪器均经过定标(请参考手持红外温度计定标数据.xls)。观测样方和观测次数:荒漠东西和南北样带内,在飞机过境时刻每个小样方采样数次; 五里墩农田样方在飞机过境时刻自东向西每间隔15米采样2次。预处理数据根据热红外定标数据(标准源为黑体),将各仪器的实测温度与相应黑体温度进行直线拟合,求得拟合方程,再利用上述拟合的方程,对观测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定标处理。数据存储:Excel。 3.BRDF观测;观测仪器:北师大ASD光谱仪,350~2 500 nm;参考板信息6月15日前使用40%参考板,之后改换成20%参考板;多角度观测架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旧多角度观测架一台、北师大2008年新制多角度观测架一台、遥感所新制多角度观测架一台。观测样方:五里墩农田样方。样本类型:玉米。存储方式: 本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处理后数据,原始数据由二进制文件和记录表构成,二进制文件可由ViewSpecPro软件读取;处理后的反射率和透射率是文本格式。 样方样带的分布和编号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站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样方位置见临泽站加密观测站样方样带坐标.xls。
12501 2013-10-10
1.数据概述 大本营综合环境观测系统数据集是祁连站在大本营观测点布设1套ENVIS综合环境观测系统(德国,IMKO)。并由ENVIS数采系统自动存储。 2.数据内容 此数据集为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日尺度数据。包括气温1.5m、湿度1.5m、气温2.5m、湿度2.5m、土壤水分0cm、降水量、风速1.5m、风速2.5m、风向1.5m、地热通量5cm、总辐射、地表温度、地温20cm、地温40cm、地温60cm、地温80cm、地温120cm、地温160cm、CO2、气压。 3.时空范围 地理坐标:经度:99°53′E;纬度:38°16′N;海拔:2980.2m
6876 2015-02-16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