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10月14日至2013年12月31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上游阿柔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草达坂村,下垫面是高寒草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643E,38.0473N,海拔3033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传感器分别架设在1m、2m、5m、10m、15m、25m处,共6层,朝向正北;风向传感器架设在2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2m处;翻斗式雨量计在2013年2月28日前安装在超级站附近10m铁塔上,之后安装在阿柔超级站40m观测塔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5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5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上;土壤部分传感器埋设在塔体正南方向2m处,其中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均埋设在地下6cm处;平均土壤温度传感器TCAV埋设在地下2cm、4c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6cm、10cm、15cm、20cm、3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200cm、240cm、280cm、320cm处,其中4cm和10cm这两层有三个重复;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4cm、6cm、10cm、15cm、20cm、3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200cm、240cm、280cm、320cm处,其中4cm和10cm这两层有三个重复。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1m、WS_2m、WS_5m、WS_10m、WS_15m、WS_25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1m、Ta_2m、Ta_5m、Ta_10m、Ta_15m、Ta_25m和RH_1m、RH_2m、RH_5m、RH_10m、RH_15m、RH_25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平均土壤温度(TCAV)(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cm、Ms_4cm_1、Ms_4cm_2、Ms_4cm_3、Ms_6cm、Ms_10cm_1、Ms_10cm_2、Ms_10cm_3、Ms_15cm、Ms_20cm、Ms_30cm、Ms_40cm、Ms_6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 Ms_200cm、Ms_240cm、Ms_280cm、Ms_32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_1、Ts_4cm_2、Ts_4cm_3、Ts_6cm、Ts_10cm_1、Ts_10cm_2、Ts_10cm_3、Ts_15cm、Ts_20cm、Ts_30cm、Ts_40cm、Ts_6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 Ts_200cm、Ts_240cm、Ts_280cm、Ts_32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2012年12月4日之前为30min平均,每天48个数据),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土壤部分数据(平均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热通量)由于供电不足的原因,在2012年11月30日-12月8日和2013年4月21日-5月31日之间数据缺失;2、5m风速在2012年12月28日-2013年3月28日之间传感器维修,数据缺失;(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3-6-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1)。
11002 2016-07-14
2012年7月26日在黑河中游的5*5公里加密区,利用运12飞机,搭载WIDAS传感器,开展了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的多角度航空遥感试验。WIDAS系统集成了:高分辨率相机一台、可见光/近红外5波段多光谱相机两台(最大视场角48°)和热像仪一台(最大视场角46°)。获取的数据信息为,高分辨率CCD:0.2米;多光谱分辨率:1米;热像仪分辨率:4.8米。
10505 2017-08-19
本数据集采用SMMR(1978-1987)、SSM/I(1987-2009)和SSMIS(2009-2015)逐日亮温数据,由双指标(TB,37v,SG)冻融判别算法生成,分类结果包含冻结地表、融化地表、沙漠及水体四种类型。数据覆盖范围为中国大陆主体部分,空间分辨率为25.067525 km,EASE-Grid投影方式,以ASCIIGRID格式存储。 该数据集中的所有ASCII码文件可以直接用文本程序(如记事本)打开。除了头文件,主体内容为数值表征地表冻融的状态:1代表冻结,2代表融化,3代表沙漠,4代表降水。如果要用图示来显示的话,我们推荐用ArcView + 3D 或 Spatial Analyst 扩展模块来读取,在读取过程中会生成grid格式的文件,所显示的grid文件就是该ASCII码文件的图形表达。读取方法: [1] 在ArcView软件中添加3D或Spatial Analyst扩展模块,然后新建一个View; [2] 将View激活,点击File菜单,选择Import Data Source选项,弹出Import Data Source选择框,在此框中的Select import file type:中选择ASCII Raster,自动弹出选择源ASCII文件的对话框,点击寻找该数据集中的任一个ASCII文件,,然后按OK键; [3] 在Output Grid对话框中键入的Grid文件名字(建议使用有意义的文件名,以便以后自己查看)和点击存放此Grid文件的路径,再次按Ok键,然后按Yes(要选择整型数据),Yes(把生成grid文件调入到当前的view中)。生成的文件可以按照Grid文件标准进行属性编辑。这样就完成了显示将ASCII文件显示成Grid文件的过程。 [4] 批处理时,可以使用ARCINFO的ASCIIGRID命令,编写成AML文件,再用Run命令在Grid模块中完成: Usage: ASCIIGRID <in_ascii_file> <out_grid> {INT | FLOAT} 本数据的生产得到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90502010)、中国西部地区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研究(90202014)以及冻土主被动微波辐射传输模拟及其辐射散射特性研究(41071226)的支持。
14207 2011-11-01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4年1月1日至4月30日,2014年7月18日至2014年7月26日的黑河中游径流加密观测中5号点的河流水位和流速观测数据,。观测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板桥乡黑河桥,河床为砂砾石,断面不稳定。观测点的经纬度是N39°15'32.41",E100°16'33.95",海拔1398米,河道宽度270米。2014年水位观测采用SR50超声波测距仪观测,采集频率30分钟,观测期间仪器故障返厂维修,后期安装后故障并未排除。数据说明包括以下两部分: 水位观测,观测频率30分钟,单位(cm);数据涵盖时间段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2014年7月18日至2014年7月26日;流量观测,单位(m3);按照不同水位监测流量,获取水位流量曲线,依托水位过程观测获得径流量变化过程。缺值数据统一采用字符串-6999表示。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 et al. (2013),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He et al.(2016)。
8994 2016-07-09
在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选取了5个重点试验样地、3个加密样地和1个航空遥感器定标场所。其中,3个重点试验样地分布于盈科绿洲,地表类型以制种玉米、小麦为主;另2个重点试验样地位于花寨子荒漠地区,典型地物为荒漠裸土与植被红砂,二者植被覆盖率有明显差异。3个加密样地主要用于前期(6月8日前)多角度红外与CCD相机飞行地表辐射温度与土壤水分测量,后期不再具有测量数据。 (1)盈科气象站玉米地-YKQXZYMD 该样地位于张大公路八公里处,具有气象站数据,处于第10飞行航线,样地大小为180m×180m。 以制种玉米地为主,在西侧边沿处有3块小麦地,其中两个为密闭小麦,另一个为间种。样地内地势比较平坦,在西侧有一灌水渠,南侧有一行防护林。田块面积相对较大,但垄向差异大。根据不同的地类,在该样地内选取3个玉米样方和2个小麦样方。其中玉米样方具有不同的垄向的制种玉米,应注意的是,该样地内的制种玉米每4个整垄为一个播种周期,每个周期中具有3个“母-公-母”相间的整垄结构,1个只有“公-母”的整垄。整垄宽约为0.5m,垄与垄之间为裸土,宽0.5m。择样方时在垄向上选择2m,垂直垄向上考虑一个整周期,即4m。YKQXZYMD05小麦样方位于样地西北角,为小麦与大豆套种,大小为2.46m×1m(顺垄);YKQXZYMD06小麦地样方为密闭种植,垂直垄选择10行约1.5m,顺垄1m。 盈科气象站玉米地是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在绿洲带的主要试验样地,几乎进行了每次星-基-地试验同步试验。数据类型包括冠层光谱、组分光谱、BRDF、反照率、光合速率、FPAR、结构参数、覆盖度、辐射温度、地表比辐射率以及大气参数、土壤水分。 (2)盈科小麦地样地—YKXMD 该样地位于张大公路七公里处,故也称为“七公里”,处于第11飞行航线,大小为180m×170m。主要以小麦与制种玉米套种的种植方式,但小麦先于玉米收割。根据小麦不同的长势选取在其内选择了三个大小基本相当的样方,主要用于结构参数与土壤水分测量。每个样方覆盖一个周期,即小麦垄及垄间两行玉米,约3.4m。垄向均为南北向,小麦垄宽约90cm,小麦垄间宽约80cm。该样地主要任务是对比盈科气象站玉米地样地测量,测量参数主要为BRDF、辐射温度、结构参数和覆盖度,土壤水分等。 (3)花寨子荒漠玉米地—HZZHMZYMD 该样地曾用名“花寨子荒漠玉米地(HZZLZYMD)”。该样地位于荒漠与绿洲交界处,处于第9与10航线之间。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作物类型较多,以制种玉米为主,小麦、苜蓿、西红柿分布其中。南侧为柏树人工林,一条近南北向公路将240m×240m样地分割成东西两部分,西侧部分较大,为主要试验地。公路旁种植柏树人工林。与盈科气象站玉米地不同的是,该样地的制种玉米的种植结构具备 “母-公-母”结构而没有单独的“公-母”结构,因此样方在垂直垄向上覆盖两个周期,约2m,顺垄方向仍为2m。小麦样方大小为1.5m×1m(顺垄) 在该样地内,根据地块不同垄向,选择了4个玉米样方和1个密闭小麦样地,用于冠层温度、光谱、结构参数和覆盖度的测量。 (4)花寨子荒漠样地1-HZZHMYD1 花寨子荒漠样地1,曾用名“荒漠样地1(HMYD1)”,是进行遥感模型及反演验证、尺度转换、模型同化等任务的重要试验场所。地表覆盖为超旱生小灌木红砂与裸土。样地位于山前平原扇中部分,大小为240m×240m,处于第4航线内。依照地形的起伏程度布设了3个30m×30m样方 由于与绿洲地表类型差异明显,因此与花寨子荒漠玉米地、盈科气象站玉米地样地配合试验,同步完成了本站所有的多角度红外与CCD飞行、高光谱OMIS地面试验测量,以及TM、ASTER、Hyperion与CHRIS、ASAR等的星-地配合试验。地表参数包括垂直光谱、BRDF、植被覆盖度、比辐射率、辐射温度、土壤水分(剖面)、CE318大气参数、地表粗糙度。 (5)花寨子荒漠样地2-HZZHMYD2 花寨子荒漠样地2,曾用名“荒漠样地2(HMYD2)”,样地位于第5航线,与花寨子荒漠样地1相比,花寨子荒漠样地2植被覆盖度相对较差。在其内布设了3个用于覆盖度与辐射温度测量的10m×10m样方和1个用于同步温度测量与光谱测量的30m×30m 样方。 (6)花寨子荒漠样地3-HZZHMYD3 该样地为加密样地,覆盖情况与其他两个荒漠样地相当。大小30m×30m,南北向。仅仅获取辐射数据,但飞行未进行 (7)度假村玉米地-DJCYMYD 该样地为加密样地,主要覆盖为行播的制种玉米,样方大小为30m×30m,获取辐射数据与土壤水分,与工行度假村较近。 (8)度假村大麦地-DJCDMD 位于度假村附件的大麦地,主要测量获取辐射数据。地理信息和样方信息丢失。 (9)度假村定标场-DJCDBC 位于工行度假村内,利用其中的篮球场、水池和植被对遥感器进行辐射定标。测量的对象为黑白布、篮球场地面、水体和植被的辐射温度,光谱测量。 本数据中给出每个样方和样带上各采样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程,以及样地的说明文件。
14393 2013-09-30
本次冰湖编目受到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 (ICIMOD) and United Nationenvironment Programme/Regional Resourc Centre, Asia and The Pacific (UNEP/RRC-AP) 的联合支持。 1、冰湖编目参照地形图数据,反映了该地区2000年的冰湖现状。 2、冰湖编目覆盖:不丹地区Pa Chu Sub-basin, Mo Chu Sub-basin,Thim Chu Sub-basin, Pho Chu Sub-basin,Mangde Chu Sub-basin, Chamkhar Chu Sub-basin, Kuri Chu Sub-basin, Dangme Chu Sub-basin, Northern Basin等流域。 3、冰湖编目内容包括:冰湖编目、冰湖类型、冰湖朝向、冰湖宽度、冰湖面积、冰湖深度、冰湖长度等属性。 4、数据投影: Projection: Polyconic Ellipsoid: Everest (India 1956) Datum: Indian (India, Nepal) False easting: 2,743,196.4 False northing: 914,398.80 Central meridian: 90° 0’ 00” E Central parallel: 26° 0’ 00” N Scale factor: 0.998786 数据详细说明请参考文档及报告。
10356 2011-03-10
利用红外气体分析仪测量水汽通量的方法,观测了灌木黑果枸杞和小灌木红砂在荒漠典型天气下的植物蒸散量和土壤蒸发量,比较不同生活型荒漠植物耗水量的日变化规律。 该测定系统由LI-8100闭路式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LI-COR,美国)和北京力高泰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制作的同化箱组成,LI-8100是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用于土壤碳通量测量的仪器,采用红外气体分析仪测量CO2和H2O的浓度。同化箱的长宽高均为50cm。同化箱由LI-8100控制,设置好测量参数后,仪器可以自动运行。
11361 2016-01-18
通过燃烧地表植被和土壤有机物质,野火会对冻土环境产生强烈影响。受火灾干扰的植被可能需要许多年才能恢复到火灾前期或成熟水平。在本数据集中,通过量化C 波段和 L 波段 SAR 后向散射 15 年(2002—2017)的变化,用来研究阿拉斯加北坡Anaktuvuk 河流域冻土苔原环境火灾对植被再生长的影响。火灾过后,C 和 L 波段 在严重火灾地区后向散射系数比未烧的地区分别增加了 5.5 和 4.4 dB。火灾发生后 5 年,C 波段背向散射差异在火灾区和未燃烧区之间减小,表明过火地植被水平已恢复到未燃烧区域水平。这种持续恢复时间比基于光学的 NDVI 观测的 3 年恢复要长。此外,在植被恢复 10 年后, L 波段在火灾严重区后向散射比未燃烧区依然约高 2 dB。 这种持续的差异可能是由表面粗糙度增加造成的。我们的分析表明,长期存档的星载 SAR 后向散射可以量化北极苔原环境火灾后植被恢复情况,也可以作为光学观测的补充。 后向散射数据覆盖时间从2002年到2017年,时间分辨率为逐月,覆盖范围为喀阿拉斯加北坡Anaktuvuk 河流区域,空间分辨率为30~100 m,C/L波段数据分开,每月数据的存放一个Geotiff文件。 数据的详细情况见阿拉斯加北坡Anaktuvuk 河流域SAR后向散射数据 -数据说明。
5755 2018-08-20
2008年5月25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开展了针对机载微波辐射计(L&K波段)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测量内容主要为地表土壤温度、地表粗糙度和探地雷达。 1. 土壤温度:扁都口样带1、扁都口样带2、扁都口样带3、扁都口样带4、扁都口样带5、扁都口样带6、扁都口样带7测量了土壤温度。 2. 粗糙度测量:采用粗糙度板和照相机测量。处理结果:数据中文件名中含有“result”字段的文件为粗糙度的处理结果,第一列为表面高度均方根高度,其实只有一个值,所以该列数据都相同;第二列为距离,第三列为相关函数值。当相关函数值为1/e时的距离值为相关长度;单位为:cm。由于地表粗糙度在一定时期内变化不大,所以在该天前后的样方内的地表粗糙度都可以采用今天的数据。存在问题:从数据看,由于测量人员经验不足,某些照片效果不好。通过人工读取照片上的地表起伏剖面,得到1cm间隔的地表起伏高度值,写入记事本文件。然后通过程序计算地表的粗糙度中的均方根高度和相关长度。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3. 探地雷达 同时测量探地雷达和TDR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 (1)粗糙度照片和预处理数据 (2)土壤温度同步数据 (3)样方和样带坐标点数据 (4)探地雷达数据 (5)微波辐射计数据 数据都处理为Excel格式和记事本文件存储。
13746 2013-10-19
数据集为疏勒河流域HWSD土壤质地数据集,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所构建的世界土壤数据库(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HWSD), 该数据库于2009年3月26日发布了1.1版本。数据分辨率为1km。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为FAO-90。 土壤属性表主要字段包括: SU_SYM90(FAO90土壤分类系统中土壤名称) SU_SYM85(FAO85分类) T_TEXTURE(顶层土壤质地) DRAINAGE(19.5); ROOTS:String(到土壤底部存在障碍的深度分类); SWR:String (土壤含水量特征); ADD_PROP: Real (土壤单元中与农业用途有关的特定土壤类型); T_GRAVEL:Real (碎石体积百分比);T_SAND: Real (沙含量); T_SILT: Real (淤泥含量); T_CLAY:Real (粘土含量); T_USDA_TEX: Real (USDA土壤质地分类); T_REF_BULK: Real (土壤容重); T_OC: Real (有机碳含量); T_PH_H2O:Real (酸碱度) T_CEC_CLAY:Real (粘性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CEC_SOIL: Real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BS:Real (基本饱和度); T_TEB: Real (交换性盐基); T_CACO3: Real (碳酸盐或石灰含量) T_CASO4: Real (硫酸盐含量); T_ESP: Real (可交换钠盐); T_ECE: Real (电导率)。 其中以T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上层土壤属性(0-30cm),以S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下层土壤属性(30-100cm)(FAO 2009)。 该数据可为地球系统建模者提供模型输入参数,农业角度可用来研究生态农业分区,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
4847 2014-04-28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