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河流域土壤类型数据集(1988)

    本数据是在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绘制的河西、额济纳1:5万、1:10万底图基础上,经补充调查编制而成。编图中参考了:(1)甘肃省张掖地区和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土地类型图(陈隆亨编,1:25万);(2)北大河流域土壤图(李福兴、杨组成编,1:10万);(3)内蒙古额济纳旗三角洲土地类型图(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额济纳旗三角洲考察队编,1:25万)。制图采用基本图幅资料,野外路线考察为主,航片、卫片判读结合的方法。本图由李福兴、仇保铭编绘,张子玉参加工作;制图为彭期龙、王熙章、郭迎胜。承蒙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分类课题组和李锦同志提供分类和制图规范。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结合实地情况,黑河流域土壤划分为8个土纲、12个亚纲、23个土类、60个亚类。其目的在于反映本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组合及其分布规律,并体现土壤的区域特征,全面展示土壤资源的概括,为估算和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资源流域的合理再分配提供基础科学依据。土壤数据类型属性参见附件。

    13113 2013-07-29

  • 黑河流域地表PAR、太阳辐射和净辐射产品(2012)

    我们生产了2012年黑河流域1KM分辨率的地表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SSR)和净辐射(NR)产品。时间分辨率从瞬时,到逐时和逐日累计。同时也生产了逐日的辅助数据,包括气溶胶光学厚度、水汽含量、NDVI、雪盖和地表反照率。其中,PAR和SSR通过结合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卫星MODIS产品,用查找表的方法来直接反演。NR通过分析地表净短波辐射和净辐射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半小时一次的瞬时产品被加权平均和积分得到逐时和日累计产品。 最终的数据产品以HDF格式打包。HDF文件里有数据以及数据集的详细说明。放了方便使用,简介文档里给出了一段读取HDF格式的IDL代码和一个HDF专业软件! 如果在您的论文中用到了此数据,请引用以下三篇参考文献!

    8986 2017-06-10

  •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积雪观测数据集(2008年3月11日)

    2008年3月11日在冰沟流域开展的雪参数测量,为积雪遥感参数反演提供了基本数据集。观测内容包括:1)分层雪温度(针式温度计),雪粒径观测(手持式显微镜),雪密度观测(铝盒方式测量),雪表面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和雪土界面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等积雪参数观测。该测量在BG-Z区分3组分别在3个样地进行,每个样地测量4个点,每个点测量4组数据。该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预处理数据包含3个子文件夹,分别为不同样方的积雪特性测量数据,除雪特性外,还包括了各个测量点的剖面照片。

    13472 2013-10-10

  • 青藏高原黑河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遥感产品(2009-2018)

    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导致青藏高原大面积冻土退化、热融滑塌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以青藏高原黑河流域俄博岭的冻土为研究区,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利用机器学习面向对象分类技术提取研究区内热融滑塌信息,结果表明2009年至2019年研究区热融滑塌数量从12条增至16条,总面积由14718.9平方米增至28579.5平方米,增加了近两倍。高空间分辨率遥感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相结合在冻土热融滑塌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900 2019-07-04

  • NSIDC南极海冰数据集(1978-2017)

    该套南极海冰数据集共包括四套数据,均来自SMMR、SSM/I和SSMI/S三个传感器,采用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其中SMMR为Nimbus-7卫星搭载的扫描式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工作周期为1978年10月26日至1987年7月8日。1987年7月至今,使用美国国防卫星计划DMSP卫星群上搭载的一系列被动微波遥感数据SSM/I和微波成像专用传感器SSMIS提供的数据。 前三套为海冰密集度数据,覆盖范围为南极地区,空间分辨率为25 km: (1)数据来自Nimbus-7 SMMR和DMSP SSM/I-SSMIS Version 1,利用NASA Team算法反演得到,覆盖时间从1978年11月到2017年2月,时间分辨率为逐月,数据每月存放一个bin文件; (2)数据来源与第一套相同,覆盖时间从1978-10-26到2017-2-28,时间分辨率为两天,空间分辨率为25km,数据每年存放一个文件夹,每隔一天存放一个bin文件; (3)数据来自Near-Real-Time DMSP SSMIS,利用NASA Team算法反演得到,覆盖时间从2015-1-1到2018-2-3,时间分辨率为逐日,数据每日存放一个bin文件;每个文件由300-byte的文件头(数据时间信息、投影方式、文件名…)和316*332的矩阵组成。 第四套数据为海冰覆盖范围和海冰面积时间序列。覆盖时间从1978年11月到2017年12月,为南极地区海冰覆盖范围、海冰面积的时间演变序列,时间分辨率为逐月,每月存放一个ASCII文件;每个文件由表头(时间、数据类型…)和39*1的海冰覆盖矩阵和39*1的海冰面积矩阵组成。 数据的详细情况见美国冰雪数据中心NSIDC网站-数据说明http://nsidc.org/data/NSIDC-0051;http://nsidc.org/data/NSIDC-0081;http://nsidc.org/data/G02135

    6803 2018-02-26

  •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阿柔飞行区机载WiDAS数据集(2008年7月7日)

    本数据集为机载WiDAS传感器于2008年07月07日获取,地点在阿柔飞行区。 原始数据可见近红外波段成像频率低,受云和云影的影响比较严重,又因为地面缺乏特征点,难以开展自动几何校正。因此面向普通用户发布的是部分经过辐射校正和手工几何校正的Level-2B数据产品和镶嵌图像,可见近红外波段分辨率是1.25m,保存的物理量为Radiance,单位是W/(sr·m^2·nm),转换公式:DN=Radiance×100000,热红外(TIR)波段保存的物理量为传感器入瞳亮温,单位是:℃ ,转换公式:DN=Brightness_Temperature×100。数据处理时间为20010年2月。原始数据(Level-1A数据)存档,需提交申请并通过审批后才能获得。 本数据集的原始数据包括4条航线。各航线的飞行时间如下表: {| ! 序号 ! 航线名称 ! 相对航高 ! 开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数据量(景) ! 数据状态 ! 数据质量 ! 主要地面目标 |- | 1 || 6#1 || 约1500米 || 13:43:18 || 13:46:26 || 48 || 不完整,未处理 || 部分数据缺失或缺少波段 |- | 2 || 6#3 || 约1500米 || 13:52:26 || 13:55:18 || 43 || 不完整,部分处理为Level-2B产品 || 部分数据缺失或缺少波段 |- | 3 || 6#5 || 约1500米 || 13:59:30 || 14:02:38 || 48 || 不完整,部分处理为Level-2B产品 || 部分数据缺失或缺少波段 || 阿柔冻融观测站 |- | 4 || 6#7 || 约1500米 || 14:08:02 || 14:11:02 || 46 || 不完整,部分处理为Level-2B产品 || 部分数据缺失或缺少波段 |}

    12912 2012-04-05

  • 北极阿拉斯加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观测数据(1998-2016)

    北极阿拉斯加站点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是基于美国能源部大气辐射观测计划在北极阿拉斯加站点的观测数据产品而形成,数据覆盖时间从1998年到2016年,时间分辨率为逐小时,覆盖站点为北极阿拉斯加站点,经纬度坐标为(71°19′22.8″N, 156°36′32.4″ W)。观测数据来源为MFRSR仪器观测的辐射数据反演获得,所包含光学特征变量为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反演误差范围约为15%。数据格式为nc格式。

    3954 2018-02-13

  •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机载WiDAS地面同步观测数据集(2008年6月29日)

    2008年6月29日,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开展了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航空飞行试验。WiDAS由4个CCD相机、1个中红外热像仪(AGEMA 550)和1个热红外热像仪(S60)组成, 能同时获取可见光/近红外(CCD)波段5个角度、中红外波段(MIR)7个角度和热红外波段(TIR )7个角度的数据。地面同步观测变量主要为地表温度。本数据可为机载-星载遥感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和验证提供基本的数据集。 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A(芦苇地),样方B(盐碱地),样方C(盐碱地)和样方E(大麦地)开展利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进行地表温度测量。同步样方包括120m×120m样方和30m×30m加密小样方两种,测量时沿东北方向行进中连续测量。 本数据集包括4个样方的地表温度测量数据Excel表格。 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11982 2013-10-12

  • 陕西省1:100万湿地数据

    该数据由“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剪裁而来。 “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主要反映2000年代全国沼泽湿地信息,采用十进制度为单位的地理坐标表示,主要内容包括:沼泽湿地的类型、湿地的水源补给类型、土壤类型、主要植被类型、所属地理区域等。执行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本数据库数据源:1:20沼泽图(内部版)、青藏高原1:50万沼泽图(内部版)、沼泽调查数据1:100万和全国1:400万沼泽图;处理步骤为:数据源选择、预处理、沼泽湿地要素数字化与编码、数据编辑处理、建立拓扑关系、接边处理、投影转换、与地名等属性数据库连结并获取属性数据。

    4205 2012-12-31

  • SWAT模型中国大气同化驱动数据集(CMADS V1.0)(2008-2016)

    CMADS V1.0(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ssimilation Driving Datasets for the SWAT model Version 1.0) 版本数据集引入STMAS同化算法技术,利用数据循环嵌套、重采样,模式推算及双线性插值等多种技术手段而建立。CMADS数据集按照SWAT模型输入驱动数据格式进行了格式整理与修正,使SWAT模型可直接使用该数据集而不需要任何格式转换。CMADS系列数据集同时建立了两种格式的数据(.dbf和.txt),方便其他它模型应用人员及气象分析人员调用与分析。CMADS数据源介绍:气温、气压、比湿、风速驱动数据采用了2421个国家级自动站和业务考核的39439个区域自动站2008年1月以来地面基本气象要素逐小时观测数据以及相应时期的台站信息(台站经纬度、海拔高度),利用多重网格三维变分方法(STMAS),在NCEP/GFS背景场基础上制作地面基本要素分析场;其中,中国区域以外,只对NCEP/GFS背景数据做地形调整、变量诊断,并插值到分析格点;中国区域以内,利用STMAS算法,将经过前处理的NCEP/GFS背景数据和自动站观测融合,并与中国区域以外的数据进行拼接。降水:由多卫星与地面自动站降水融合而成。其中,中国区域以外采用NCEP-CPC制作的CMORPH卫星融合降水产品,中国区域采用CMORPH产品为背景场融合中国降水自动站观测制作的中国区域小时降水量融合产品。辐射:基于DISSORT辐射传输模型,获取来自FY2E卫星一级产品实时反演太阳短波辐射产品。主要以ISCCP资料为背景数据,利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式DISORT对FY2D/E标称图数据进行反演,计算出分析格点上的地面入射太阳总辐射辐照度。CMADSV1.0系列数据集空间覆盖整个东亚(0°N-65°N,60°E-160°E), 空间分辨率分别为CMADS V1.0版本: 1/3°,CMADS V1.1版本: 1/4°,CMADS V1.2版本: 1/8°及CMADS V1.3版本: 1/16°,以上分辨率均为逐日(CLDAS同化场基本分辨率为1/16°,保证了CMADS数据集最高分辨率达1/16°),时间尺度为2008-2016年。 本页发布的数据集为CMADSV1.0版本数据集(空间分辨率:1/3°。时间分辨率:逐日。空间覆盖范围:东亚(0°N-65°N,60°E-160°E)。提供要素:日平均2米温度,日最高\低2米温度,日累计24时降水量,日平均太阳辐射,日平均气压,日比湿度,日相对湿度,日平均10米风速,提供数据格式:dbf及txt。该驱动数据已在我国多个流域进行了驱动验证,效果表现良好。 数据集元数据介绍 CMADS--SWAT驱动数据总体存放路径说明: 数据集分为专门驱动SWAT模型的子数据驱动集与其他模型使用的数据驱动集 1)专门驱动SWAT模型的子数据集路径为:CMADS-V1.0\For-swat\ 2)专门其他模型使用的子数据集路径为:CMADS-V1.0\For-other-model\ CMADS--SWAT驱动数据各子集文件路径及名说明 CMADS--SWAT驱动数据子集路径 1)CMADS的SWAT子数据驱动集(For-swat文件夹内),包含Station\与Fork\子目录。 其中Station\目录下为SWAT模型需要的所有输入数据(逐日)。以上输入数据分别位于以下目录: Relative-Humidity-58500\ 日平均相对湿度(fraction) Precipitation-58500\ 日累计降水量(mm) Solar radiation-58500\ 日平均太阳辐射(MJ/m2) Tmperature-58500\ 日最高、最低2米气温(℃) Wind-58500\ 日平均10米风速(m/s) CMADS--SWAT驱动数据子集命名格式 中国大气数据同化SWAT模型数据集(CMADS)的SWAT子集文件命名: 数据集代码由要素代码:R、P、S、T、W+维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组成(经纬度网格数提取参见CMADS数据集使用手册.pdf)。 CMADS--SWAT驱动数据子集命名格式实体文件的内容描述: 数据集时间尺度:2008年-2016年间共9年数据文件 空间分辨率:1/3度 时间分辨率:逐日 要素数据存放格式:dbf 索引表存放格式:txt CMADS--SWAT驱动数据子集索引表: 其中Fork\目录下为SWAT模型需要的所有站点索引表。以上输入数据索引表均可用以下索引表索引: PCPFORK.txt 降水索引表 RHFORK.txt 相对湿度索引表 SORFORK.txt 太阳辐射索引表 TMPFORK.txt 温度索引表 WINDFORK.txt 风速索引表 CMADS其他模式驱动数据子集路径 CMADS的SWAT子数据驱动集(For-other-model文件夹内),包括常规模型需要的所有气象输入数据(逐日)。以上输入数据分别位于以下目录: Atmospheric-Pressure-txt\ 日平均大气压强(hPa) Average-Temperature-txt\ 日平均2米气温(℃) Maximum-Temperature-txt\ 日最高2米气温(℃) Minimum-Temperature-txt\ 日最低2米气温(℃) Precipitation-txt\ 日累计降水(mm) Relative-Humidity-txt\ 日平均相对湿度(fraction) Solar-Radiation-txt\ 日平均太阳辐射(MJ/m2) Specific-Humidity-txt\ 日平均比湿(g/kg) Wind-txt\ 日平均10米风速(m/s) For-other-model 子集文件命名: CMADS_V1.0_PRS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平均大气压强(hPa) CMADS_V1.0_TMP_AVG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平均2米气温(℃) CMADS_V1.0_TMP_MAX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最高2米气温(℃) CMADS_V1.0_TMP_MIN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最低2米气温(℃) CMADS_V1.0_24h_PRE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 24h 累计降水(mm) CMADS_V1.0_RHU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平均相对湿度(fraction) CMADS_V1.0_SOR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平均太阳辐射(MJ/m 2 ) CMADS_V1.0_SHU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平均比湿(g/kg) CMADS_V1.0_WIND_纬度格网数-经度格网数.txt 日平均10米风速(m/s) 数据存储信息 存储格式和读取:数据集存储格式分为SWAT子集文件(dbf文件),及其他模式数据集(txt文件)。 数据集附属说明文档: metadata:元数据文档(CMADS_META_C.pdf)。 description:说明文档(CMADS_DOCU_C.pdf)。 数据总量:33.6GB 占用空间:35.2GB 时间范围:2008年-2016年 时间分辨率:逐日 地理范围描述:东亚 最西经度:60°E 最东经度:160°E 最北纬度:65°N 最南纬度:0°N 台站数量:58500站 空间分辨率: 1/3°×1/3°网格点 垂直范围:无

    43024 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