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包含2018年6月5日至12月15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的物候相机观测数据,该仪器由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研发并进行处理。物候相机集成数据获取与数据传输功能。该物候相机采用垂直向下的方式采集数据,拍摄数据分辨率为1280*720,可指定拍摄时间频率。对于绿度指数物候期计算,需要根据感兴趣区域计算相对绿度指数(GCC, Green Chromatic Coordinate公式为GCC=G/(R+G+B), R、G、B为图像红、绿、蓝三通道像元值),然后进行无效值填充和滤波平滑,最后根据生长曲线拟合确定关键物候期参数,如生长季起始日、顶峰、生长季结束日等;对于覆盖度,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选择光照不太强的图像,然后将图像分割为植被和土壤,计算每张图像的植被像素占计算区域内的比例作为该图像对应的覆盖度,在时间序列数据提取完成以后,再按用户指定的时间窗口对原始覆盖度数据进行平滑滤波,滤波后的得结果为最终的时间序列覆盖度。本数据集包括相对绿度指数(GCC)、物候期及覆盖度(FC)。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
6172 2019-06-17
该气象场位于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海拔3200m处,属于高山林线带,青海云杉林与高山灌丛交错区。本数据集包括降水、气温、辐射、风速等,单位分别为mm、℃、W/m^2、m/s。数据记录日期为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其中由于仪器的原因气温数据有部分缺失。
7005 2014-06-11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甘肃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241 2013-06-23
“China Collection 1.0”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集采用可见光波段遥感反演方法制作。原始数据来自Terra和Aqua上搭载的MODIS传感器。数据覆盖时间从2002年到2011年,时间分辨率为逐日,覆盖范围为亚洲大陆,空间分辨率为0.1°。遥感反演方法采用自主研发的SRAP算法反演了陆地上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算法考虑了地表的BRDF特性,适用于亮地表和暗地表上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此外,叠加了MOD04/MYD04海洋上空的气溶胶产品。通过实测站点的验证表明亚洲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相对偏差在20%以内。数据每一天存放一个hdf文件,每个文件由550nm处的Terra AOD和Aqua AOD组成。
4986 2018-02-16
该数据集为2012年反演30米LAI和FAPAR产品所用的多光谱数据,由环境星CCD传感器获取,分辨率30m,4个波段。此数据集经过了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并转换成反射率影像。
5781 2014-06-06
在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植被是相互依存的两个因子,植物影响土壤,土壤制约植被。一方面,土壤中贮存着大量的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土壤养分有效性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生理活力,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水平。 土壤含水率(或土壤含水量):在塔里木河下游的大西海子至台特玛湖这一区段的9个断面内,依据地下水位监测井的布设,沿垂直于河道的方向设置植物样地。在每个样地挖1个土壤剖面,每个剖面分层自下而上采集0-5、5-15、15-30、30-50、50-80、80-120和120-170cm土层土样各一个,每个土样由相应土层多点采样混合而成,每个土层都用铝盒采土样,现场称湿重,用烘干法测土壤含水率(或土壤含水量)。 土壤养分:混合土样剔除植物根系及石砾等杂物,在室内风干后过筛,用于测定土壤养分。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全氮用半微量-开氏法,全磷用硫酸-高氯酸-钼锑抗比色法,全钾用氢氟酸-高氯酸-火焰光度计法,有效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有效磷采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有效钾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PH、电导率分别用酸度计和电导率仪测定(水土比为5:1)。 土壤水溶性总盐用原位盐分仪现场测定法。 干旱胁迫是植物逆境最普遍的形式,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植物器官在逆境情况下会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从而积累膜脂过氧化物的最终分解产物丙二醛(MDA),MDA含量是反映膜脂过氧化作用强弱和质膜受破坏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水分胁迫对植物造成伤害的重要参数;同时植物在逆境条件下,体内活性氧代谢加强会导致活性氧或其它过氧化物自由基的积累从而伤害细胞膜。植物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则能够在干旱等逆境中清除植物体内过量的活性氧,维持活性氧的代谢平衡,保护膜结构,最终增强植物对逆境的抗性。 分析样本以塔里木河下游主要建群种胡杨、柽柳以及芦苇等为研究对象。结合地下水监测井位置,从河边开始设置6个样地,每个样地间隔50 m,依次为1,2,3,4,5和6号样地,采集植物的鲜叶,低温保存,当天做前处理(烘干或冰冻)。室内测试细胞水势调节物脯氨酸(PRO)、细胞膜系统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 酶液制备:称取新鲜材料0.5g,加4.5mL pH7.8的PBS。材料在预先冰冻的研钵中匀浆,研钵置于冰浴中。10000 r/min离心15 min,上清液用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MDA)测定。 PRO测定:将0.03 g材料放入20 mL大试管中加入10mL无氨蒸馏水,封口后置沸水浴中30min,冷却后过滤,滤液5 mL+茚三酮5 mL,沸水中显色60min,甲苯萃取。萃取液用日本岛津UV-265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在波长515 nm处比色。 SOD活性测定:用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酶反应体系加样次序为:pH 7.8 PBS 2.4mL+核黄素0.2 mL+蛋氨酸0.2 mL+EDTA0.1 mL+酶液0.1 mL+NBT0.2 mL。然后将试管在40001ux光下反应20 min,进行光化还原,用UV-265紫外分光光度计在650 nm波长处测量SOD活性。 POD活性测定:反应混合液为50 mLpH6.0PBS+28 μL愈创木酚+19 uL30%H2O2。2 mL反应混合液+1 mL酶液,立即开始计时,每隔1 min读数一次,读数于470 nm处进行。 叶绿素的测定:乙醇丙酮混合液法。将叶片剪碎后,称取0.2 g,丙酮:无水乙醇=1:1的混合液为提取液,在暗处浸提24 h后,叶片变白,叶绿素全部溶解在提取液中,分光光度计在652nm下测定叶绿素OD值。 可溶性糖的测定方法:采用硫酸苯酚法。(1)标准曲线的制作取20 ml刻度试管11支,从0-10分加编号,分别按表1加入溶液和水。然后按顺序向试管内加人1 ml 9%苯酚溶液,摇均,再从管液正面以5~20 S时间加入5 ml浓硫酸,比色液总体积为8 ml,在恒温下放置3O分钟,显色。然后以空白为对照,在485 nm波长下比色测定,以糖为横坐标,光密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标准曲线方程。(2)可溶性糖的提取取新鲜植物叶片,擦净表面污物,剪碎混匀,称取0.1-0.3 g,共3份,分别放入3支刻度试管中,加入5-l0 ml蒸馏水,塑料薄膜封口,于沸水中提取3O分钟,提取液过滤入25 ml容量瓶中,反复冲洗,定容至刻度。(3)吸取0.5 g样品液于试管中,加蒸馏水1.5 ml,同制作标准曲线的步骤,求出可溶性糖的含量。 各试管中溶液和水的量 管号 0 1-2 3-4 5-6 7-8 9-10 1.100μg/L糖液 0 0.2 0.4 0.6 0.8 1.0 2.水/ml 2.0 1.8 1.6 1.4 1.2 1.0 3.可溶性糖量/μg 0 20 40 60 80 100 丙二醛的测定方法:硫代巴比妥酸法。新鲜叶片剪碎,称取0.5 g,加入5% 的TCA5 ml,研磨后所得匀浆在3 000 r/rain下离心10 rain。取上清液2 ml,加0.67%TBA 2 ml,混合后在100 水浴上煮沸30 rain,冷却后再离心一次。以0.67%TBA溶液为空白,测定450、532、600 nm处的OD值。 植物激素(GA3、ABA、CK、IAA)分析测试方法:取0.1±0.005g植物样品,液氮中研磨。500μl甲醇4℃提取过夜。样品离心,上清液冷冻干燥。30μl10%的CH3CN溶解样品。样品溶液10μl于HPLC分析。植物激素外标法定量。标准植物激素购于sigma公司。分析方法见(阮晓,王强,等,2000年,植物生理学报.26(5),402-406)。
6294 2013-06-15
数据来源:清华大学黑河地下水模型模拟结果; 内容概述:2003-2012年观测井模拟水位:其中字母表示观测井所在地区(L-临泽、Z-张掖、G-高台、J-金塔、E-额济纳)、数字表示观测井的编号 时间范围:2003-2012月数据
8247 2016-01-03
数据为柴达木河流域河流数据集,根据地形图及TM遥感影像修订,比例尺250000,投影经纬度,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属性数据字段:HYD_CODE(河流编码),Name(河流名称),SHAPE_leng(河流长度)。
2921 2013-12-08
历史时期典型岩溶环境的自然变化与人类影响:石笋记录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谭明研究员,项目运行时间为2002.1-2009.12。 2650 年(公元前665-公元1985)北京热月(五、六、七、八月)温度数据是该项目产出的数据成果,该数据根据我国北京石花洞石笋的年层厚度与气象观测数据的相关性重建而来。土壤二氧化碳和洞穴滴水所反映的温度信号被土壤-有机质-二氧化碳系统放大,并被石笋的年层序列记录下来。尽管温度在最近的几千年中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但重建温度揭示出气候在百年尺度上存在着反复的快速变暖现象。这个结果与北半球其它不同记录相关,表明在亚千年尺度上气温的周期性冷暖变化存在一个亚半球的影响。 数据包含一个txt文件,属性字段有yr.AD,layer number,original thickness(um),maximum error in um (+-),sedimentary trend,detrended thickness(um),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maximum error in degree C (+-),temperature anomaly,temperature anomaly + error,temperature anomaly - error,maximum error in age (yr. +-)
6051 2013-10-23
该图是施雅风先生和米德生编制的《中国1:400万冰雪冻土图》,地图编制的工作地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汉语拼音版》,保留了地图的水系及山脉注记,并增加了一些山文注记。编绘冻土图的依据是:冻土调查和勘探的实际资料、遥感资料的判译、影响冻土形成和分布的气温条件及地形特征。冰川雪线高度以等值线表示其变化趋势。季节性积雪与季节性结冰是综合依据了全国1600个气象观测台站资料和多年考察结果以等值线加注记和符号表示、冷生(冰缘)现象选择具有代表性且经实地观察到的给予示意性的表示。多年冻土和非多年冻土范围界线,依据考察现场资料经计算而编制成图,其综合程度较高(特普费尔著,1982) 《中国冰雪冻土图》反映了冰川、积雪、冻土及冰缘分布的规模、类型、特征,以及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和生产实践中利用、防治的前景。表现了我们三十年来在冰川冻土科研方面的成果。
10598 2013-06-10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