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中下游干旱区植物材料采样及其分布位置,主要是灌木,少数草本。植物材料的编号与形态结构特征分析表格里的一致,相互对应使用。
8817 2014-06-07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所构建的世界土壤数据库(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 version 1.1 )(HWSD). 中国境内数据源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南京土壤所所提供的1:100万土壤数据。 该数据可为建模者提供模型输入参数,农业角度可用来研究生态农业分区,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数据格式:grid栅格格式,投影为WGS84。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为FAO-90。 土壤属性表主要字段包括: SU_SYM90(FAO90土壤分类系统中土壤名称); SU_SYM85(FAO85分类); T_TEXTURE(顶层土壤质地); DRAINAGE(19.5); REF_DEPTH(土壤参考深度); AWC_CLASS(19.5); AWC_CLASS(土壤有效水含量); PHASE1: Real (土壤相位); PHASE2: String (土壤相位); ROOTS: String (到土壤底部存在障碍的深度分类); SWR: String (土壤含水量特征); ADD_PROP: Real (土壤单元中与农业用途有关的特定土壤类型); T_GRAVEL: Real (碎石体积百分比); T_SAND: Real (沙含量); T_SILT: Real (淤泥含量); T_CLAY: Real (粘土含量); T_USDA_TEX: Real (USDA土壤质地分类); T_REF_BULK: Real (土壤容重); T_OC: Real (有机碳含量); T_PH_H2O: Real (酸碱度) T_CEC_CLAY: Real (粘性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CEC_SOIL: Real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BS: Real (基本饱和度); T_TEB: Real (交换性盐基); T_CACO3: Real (碳酸盐或石灰含量) T_CASO4: Real (硫酸盐含量); T_ESP: Real (可交换钠盐); T_ECE: Real (电导率)。 其中以T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上层土壤属性(0-30cm),以S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下层土壤属性(30-100cm)。 具体属性值代表何意义请参考文件夹下说明文档*.pdf及数据库*.mdb。
154634 2019-09-21
2008年5月24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开展了针对MODIS、ALOS PALSAR和AMSR-E的地面同步观测,ALOS PALSAR数据未获取。测量内容主要为地表温度、土壤水分、地物光谱、植被覆盖度和探地雷达。 1. 地表温度:扁都口样方1:草地;扁都口样方2:油菜地;扁都口样方3:油菜地;扁都口样方4:麦地 扁都口样方5:大麦和油菜混合地 2. 土壤水分: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取样样带:扁都口样方2油菜地。 3. 探地雷达:同时测量探地雷达和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数据。 4. 波谱测量仪器采用的是ASD Fieldspec FRTM(Boulder, Co, USA),波谱范围为350nm-2500nm,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波谱分辨率为3nm,在短波红外波谱分辨率为10nm。数据为ASCII格式,可以使用记事本、写字板等软件打开。文件前5行为文件头,描述了数据的相关信息;之后两列数据,一列代表波长,一列代表反射率(百分反射率)。原始文件夹中后缀为.txt的文件不是反射率,是计算反射率的中间文件。原始数据中文件为ASD自带格式,用ASD Viewspec软件打开。地表温度测量使用的仪器是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了地表的红外辐射温度和土壤表层的物理温度。同时记录了测量点的地表类型。测量使用的是手持式红外温度计的近距离测量模式。土壤水分测量数据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和环刀测量。数据文件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打开。 本数据集包括: (1)土壤水分测量数据(包括WET土壤水分速测仪和环刀测量) (2)地表温度测量数据 (3)探地雷达测量数据 (4)地表覆盖度照片及预处理数据 (5)地物光谱数据 (6)卫星影像数据
18795 2013-10-18
黑河流域1公里土地覆盖图是冉有华等(2009;2011)发展的融合了多源本地信息的中国1公里土地覆盖图(MICLCover)的子集。MICLCover土地覆盖图采用IGBP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基于证据理论,融合了2000年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植被图集(1:100万)的植被型、中国1:10万冰川分布图、中国1:100万沼泽湿地图和MODIS 2001年土地覆盖产品(MOD12Q1)。MICLCover的验证结果表明,其与中国土地利用图在7类水平上的总体一致性达到88.84%,其中,耕地、城市、湿地和水体类型的一致性达到95%以上;通过与MODIS2001年土地覆盖数据产品和IGBPDISCover土地覆盖图在三个典型地区的视觉比较,MICLCover在保持了中国土地利用图的总体精度,增加了中国植被图叶属性和叶型信息的同时,所反映的局部土地覆盖细节更加详细。采用国家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在甘肃省、云南省、浙江省、黑龙江和吉林省的验证结果表明,MICLCover的森林类型的精度相对于MODIS土地覆盖产品有大幅度的提高;采用甘肃省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对MICLCover的森林类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MICLCover的森林类型在该地区的精度为82.94%。 总之,MICLCover土地覆盖图在保持了中国土地利用数据的总体精度条件下,补充了中国植被图中对植被类型及植被季相的信息,更新的中国湿地图、中国冰川图最新信息,使得中国土地覆盖数据的精度得到大大提高,分类系统更加通用,该数据可为陆面过程模型提供更高精度的土地覆盖信息。
15296 2013-07-28
2008年3月30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开展的K&Ka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的地面同步观测,为积雪微波辐射特性及参数反演,尤其是干湿雪的判别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集。 观测内容包括: 1)雪特性分析仪观测,参数包括有雪密度、雪复介电常数、雪体积含水量、雪重量含水量等,该测量在样地BG-A进行。 2)积雪参数观测,包括雪深观测、飞机过境时同步的雪表面温度观测、分层的雪深温度观测、雪粒径观测、雪密度观测。该观测分别在5个样地BG-A、BG-B、BG-F、BG-H、BG-I进行。其中BG-A测量10个点,BG-B测量6个点,BG-F测量12个点,BG-H测量21个点,BG-I测量20个点。具体测量方法和使用的仪器如下:在每一个测量点挖积雪剖面,自上而下每10cm均匀分层,如果最后剩下的深度超过10cm而不足15cm则以一层划分。分别测量每层的厚度、雪粒径、密度、温度。每层厚度有塑料直尺量出;雪粒径有手持显微镜人工读数;每一层随机测量三次;密度由每层的环刀采取雪样计算得到;温度由针式温度计测量得到,每一层积雪温度由同时测量的两个针式温度计的平均值决定。并且同时在I样地和H样地于飞机过境时同步测量雪表面温度。 该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
14618 2014-04-15
太阳总辐射及吸收和散射性物质衰减的总辐射为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太阳辐射表(LI200SZ,LI-COR, Inc., USA)测量获得。本测量测量数据为总太阳辐射,包括直射和漫反射的太阳辐射,波长范围400-1100nm。测量结果单位为W/m2,在自然采光下典型误差为± 3%(入射角60°以内)。北极Sodankylä 站的数据来源于与站点合作和网站下载等。北极Sodankylä 站数据覆盖时间更新到2018年。
3563 2019-10-26
1.数据概述:本数据集是根据WRF模型模拟输出后数据加工后形成CLM模型输入数据集,并在CLM模型模拟的输出数据。 2.数据内容:输入数据是大气强迫数据,包括2m气温、地表气压、2m水汽混合比、辐射、风场和降雨等。输出10层土壤温度、潜热、感热、净辐射、土壤热通量等数据。 3.时空范围:输入时间为一小时平均数据,输出为月平均数据。空间范围为青藏高原,包括黑河流域上游区域。
11635 2016-01-08
本次冰川编目受到: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 (ICIMOD) and United Nationenvironment Programme/Regional Resourc Centre, Asia and The Pacific (UNEP/RRC-AP) 的联合支持。 1、冰川编目采用landsat遥感数据,反映的巴基斯坦地区2003-2004年的冰川现状。 2、冰川编目覆盖:印度河上游Swat, Chitral, Gilgit, Hunza, Shigar, Shyok, Upper 、Indus, Shingo, Astor and Jhelum等流域。 3、冰川编目内容包括:冰川位置、冰川编码、冰川名称、冰川面积、冰川长度、冰川厚度、冰储量、冰川类型、冰川朝向等属性。 详细数据说明请参考数据文档及报告。
11851 2011-03-12
本数据集包含从200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纳木错台站观测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降水、总辐射等日值。 数据集加工方法为原始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后形成连续的时间序列。满足国家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对气象观测原始数据的精度,剔除了曳点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 该数据的服务对象为从事大气物理、大气环境、气候、冰川、冻土等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专业人员。主要应用于冰川学、气候学和环境变化、寒区水文过程以及冻土学等学科领域。 测量参数的单位和精度如下: 空气温度,单位:℃,精度:0.1℃; 空气相对湿度,单位:%,精度:0.1%; 风速,单位:m/s,精度:0.1m/s; 风向,单位:°,精度:0.1°; 气压,单位:hPa,精度:0.1hPa; 降水,单位:mm,精度:0.1mm; 总辐射,单位:W/m2,精度:0.1W/m2。
4770 2018-03-31
欧亚大陆雪深数据集采用被动微波遥感反演方法制作,数据覆盖时间从1980年到2016年,时间分辨率为逐日,覆盖范围为欧亚大陆,空间分辨率为0.25°。遥感反演方法采用动态亮温梯度算法,算法考虑积雪特性在时空和空间上的变化,建立了不同频率亮度温度差与实测雪深在空间和季节上的动态关系。长时间序列星载被动微波亮度温度数据来自SMMR、SSM/I和SSMI/S三个传感器。为保证不同传感器亮度温度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在雪深提取之前对不同传感器亮度温度进行了交叉订正。通过实测站点的验证表明欧亚大陆雪深数据相对偏差在30%以内。数据据每一天存放一个txt文件,每个文件由文件头(投影方式)和720*332的雪深矩阵组成,每个雪深代表一个0.25°* 0.25°的格网。 数据的详细情况见欧亚大陆雪深数据集-数据说明。
6364 2018-08-29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