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的第三极,春夏季作为热源对区域和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探究高原多时间尺度热力强迫作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建立一套持续、可靠的长时间观测的观测数据为基础的高原热源(汇)数据是十分有必要的。利用中国气象局在青藏高原上80(32)个观测台站1979—2016(1960—2016)年的气象要素(地表温度、地表气温、10m 风速、 日累计降水量等)为基础计算得到感热(SH)和潜热(LH),同时利用卫星资料处理得到高原上1984—2015年的净辐射通量(RC),得到了一套通过质量控制的长期高原热源数据集。本数据集在计算地表感热通量时,考虑了总体热传输系数 的日变化特征。
4044 2019-06-17
黑河流域2011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集是中国科学院寒旱所遥感研究室,以GIS为手段,基于2011年LandsaTM和ETM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考察验证,建立了黑河流域1:10万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影像和矢量数据库。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黑河流域1:10万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 黑河流域1:10万(2011年)土地覆被数据和以往土地覆被采用同一个分层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将全流域划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和农村居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25个二级类;数据类型为矢量多边形,以Shape格式存储。 土地覆被分类属性: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属性编码 空间分布位置 耕地:平原旱地 123 主要分布在盆地、山前带、河流冲积、洪积或湖积平原(水源短缺灌溉条件较差)。 丘陵旱地 122 主要分布在丘陵区,一般状况下地块分布在丘陵的缓坡以及墚、卯之上。 山区旱地 121 主要分布在山区,海拔在4000米以下的山坡(缓坡、山腰、陡坡台地等)及山前带上。 林地:有林地(乔木) 21 主要分布在高山(海拔4000米以下)或中山坡地、谷地两坡、山顶、平原等。 灌木林地 22 主要分布在较高的山区(4500米以下),多数分布山坡和山谷及沙地。 疏林地 23 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平原及沙地、戈壁(壤质、沙砾质)边缘。 其他林地 24 主要分布在绿洲田埂,河边、路边及农村居民点周围。 草地:高覆被草地 31 一般分布在山区(缓坡)、丘陵(陡坡)及河间滩地、戈壁、沙地丘间等。 中覆被草地 32 主要分布在较干燥地方(隔壁低洼地和沙地丘间地等)。 低覆被草地 33 主要生长在较干燥地方(黄土丘陵上和沙地边缘)。 水域:河渠 41 主要分布在平原、川间耕地以及山间沟谷内。 湖泊 42 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地区。 水库坑塘 43主要分布在平原、川间谷内,周围有居民地和耕地。 冰川及永久性积雪 44 主要分布在(4000以上)高山顶部。 河滩地 46 主要分布在高中低山坡面沟谷、山前、平原低地、河湖盆边缘等。 居民地:城镇用地 51主要分布在平原、山区盆地、坡地及沟谷地台地。 农村居民地 52主要分布在绿洲、耕地及路边、塬面、坡上等。 工矿和交通用地 53一般分布在城镇外围、交通较发达区域和工业采矿区。 未利用土地:沙地 61大多分布在盆地、河流两侧、河湾及山前戈壁外围。 戈壁 62主要分布在风蚀较强有沙源物质输送的山前带。 盐碱 63主要分布在相对较低易积水及干湖泊及湖泊边。 沼泽 64主要分布在相对较低易积水地段。 裸土 65主要分布在较干旱地区(山间陡坡、丘陵、戈壁),植被盖度<5% 。 裸岩 66主要分布在极度干旱的石质山区(风大、少雨)。 其他 67主要分布在4000米以上冻融形成的裸露岩石,又称高寒苔原。 投影参数: Projection ALBERS Units METERS Spheroid Krasovsky Parameters: 25 00 0.000 /* 1st standard parallel 47 00 0.000 /* 2nd standard parallel 105 00 0.000 /* central meridian 0 0 0.000 /* latitude of projection's origin 0.00000 /* false easting (meters) 0.00000 /* false northing (meters) 此数据尊重数据作者意见,暂时不能共享全流域数据,请申请者在数据申请上写明研究范围及确切的用途。
11242 2014-06-21
2008年6月10日,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A(芦苇地),样方B(盐碱地),样方C(盐碱地)、样方D(苜蓿地)和样方E(大麦地)开展了ALOS PAL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 ALOS PALSAR数据为FBS模式,HH极化方式,过境时间约为23:39BJT。主要观测变量为土壤水分。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和土壤盐分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本数据观测在120m×120m,6Grid×6Grid样方内展开。观测内容为:样方A、样方B和样方C采用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样方D和样方E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 本数据集共包括测量的5个样方的土壤水分数据Excel表格。 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11935 2013-10-12
本数据集为采用叶绿素仪(SPAD)在张掖市大满水分控制实验场、EC站点、超级站和石桥样地测量的玉米叶片叶绿素数据。 1) 测量目的 叶绿素数据测量的目的在于:获取黑河流域下垫面上作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作为参数应用于植被辐射传输模型,以及其他生物物理参数的反演。 2) 测量仪器与原理 测量仪器:叶绿素仪(SPAD)。 3) 测量地点与内容 a.大满小麦水分控制实验场 分别在2012-5-17、2012-5-23、2012-5-29、2012-6-3、2012-6-9、2012-6-14、2012-6-24、2012-7-5、20127-12测量12个水分处理的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 b.EC站点 分别在2012-5-14、2012-5-21、2012-5-25、2012-5-31、2012-6-7、2012-6-13、2012-6-23、2012-6-28、2012-7-3、2012-7-13、2012-7-18、2012-7-23、2012-8-3、2012-8-12、2012-8-28测量EC-2、EC-3、EC-5、EC-6、EC-7、EC-8、EC-9、EC-10、EC-11、EC-12、EC-13、EC-14、EC-15、EC-16共14个EC站点,制种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 c.超级站样地 分别在2012-5-22、2012-5-28、2012-6-5、2012-6-11、2012-6-18、2012-6-25、2012-7-1、2012-7-8、2012-7-15、2012-7-22、2012-7-31、2012-8-9、2012-8-15、2012-8-22、2012-9-3、2012-9-11测量超级站样地,制种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 d.石桥样地 分别在2012-5-17、2012-5-22、2012-5-28、2012-6-4、2012-6-11、2012-6-17、2012-6-25、2012-7-1、2012-7-8、2012-7-15、2012-7-22、2012-7-30、2012-8-8、2012-8-16、2012-8-27、2012-9-9测量石桥样地,制种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 4) 数据处理 在实验现场用观测手簿记录观测数据,然后整理成excel表。
14857 2017-08-23
2008年5月28日至7月12日期间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A(芦苇地)、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D(苜蓿地)、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E(大麦地)及临泽草地站院内利用小型蒸渗仪(Lysimeter)进行了蒸散发逐日观测。本数据为航空和卫星的蒸散发反演算法的发展和验证提供数据,为陆面过程/水文模型提供参数。 观测内容为:每日早晚两次称重,通常在上午6:00-8:00,下午18:00-20:00进行观测,并附有天气状况。其中6月5日下午降雨,没有观测;6月8日和9日下午没有观测;6月12日至16日大麦地因浇水没有测量。6月12日和13日下午以及14日上午没有观测;6月16日至7月8日,苜蓿收割,蒸散桶取出没有观测;6月21日至22日芦苇地没有观测;6月24日下午和7月2日上午没有观测;7月9日重新布设苜蓿地和芦苇地的蒸散桶。 本数据集包括蒸散测量记录Word文档和测量说明文档。
13541 2013-10-09
该数据数字化自图纸的《敦煌土地利用现状图》,本图是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甘青宁类型区系列图之一,信息如下: * 主编:王一谋 , * 副主编:冯毓荪、游先祥、申元村* ,清绘:王建华、姚发芬、杨萍 * 制图:冯毓荪、姚发芬、王建华、赵燕华、李伟民 * 制图单位: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室编制 * 出版社:西安地图出版社 2、 文件格式与命名 数据均以ESRI Shapefile格式储存,包括一下图层: 敦煌土地利用现状图、河流、道路、湖泊、铁路、居民地、水库、沙漠化 3、数据字段及属性 类型编码 土地资源类(Land_type) 12 水浇地 (Irrigated field) 31 有林地 (Woodland) 311 乔木林地 (Woodland) 312 乔灌混合林地 (Tree-shurb mixed) 321 灌木林地 (Shrub) 322 稀疏灌木林地 (Sparse shrub) 33 疏林地 (Sparse woods) 4111 草甸冬春草地 (Meadow grassland in spring and winter) 4112 盐化草甸冬春草地 (Saline meadow grassland in spring and winter) 4112 盐化草甸冬春草地 (Saline meadow grassland in spring and winter) 4113 盐土草甸冬春草地 (Salty soil meadow grassland in spring and winter) 4122 砂砾质荒漠草原秋冬草 (Gravely desert-steppe grassland in autumn and winter) 4124 山地荒漠草原冬春草场 (Mountainous desert-steppe grassland in winter and spring) 4134 山地荒漠四季草地 (Mountainous desert steppe in four seasons) 4141 沙质荒漠秋冬草地 (Sandy desert steppe in autumn and winter) 4142 砂砾质荒漠秋冬草地 (Gravely desert steppe in autumn and winter) 4143 土质荒漠四季草地 (Earthy desert steppe in four seasons) 4151 山地草原四季草地 (Alpine steppe in four seasons) 51 城镇用地 (Urban and town land) 52 农村用地 (Village land) 73 水库坑塘 (Reservoir and pond) 74 苇地 (Reed marshes) 77 滩地 (Tidal flat) 81 荒草地 (Desert) 82 盐碱地 (Saline-alkali land) 83 沼泽地 (Marshes) 84 沙地 (Sandy land) 85 沙滩及干沟 (Sandy flat and dry valley) 86 裸土地 (Bare land) 87 戈壁 (Gobi) 88 裸岩 (Exposed rock) 平沙地 (Flat sandy land) 复合型沙丘 (Compound dunes) 缓起伏沙地 (Undulatory sand-overlying land) 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 (Dunes and barchan chain) 沙垄 (Longitudinal dune) 格状沙丘 (Check dune)
8505 2010-01-20
黑河中游正义峡附近河谷断面数据主要展示了黑河中游河流阶地的结构及其横断面分布特征。这些数据主要通过野外考察、测量得到。该组数据包括黑河正义峡断面和罗城断面。
8712 2014-09-05
地表温度作为地表能量平衡中的主要参数,表征了地气间能量和水分交换的程度,广泛应用于气候学、水文学和生态学等的研究中。 在冻土研究中,气候是冻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中地表温度是影响冻土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其影响冻土发生发育以及分布,是冻土建模的上边界条件,对寒区水文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据集基于青藏高原工程走廊DEM及观测站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2000-2014地表温度变化趋势。利用MODIS上下午星Terra和Aqua的地表温度数据产品MOD11A1/A2、MYD11A1/A2,基于影像时空信息对云覆盖像元下地表温度信息进行了重建,采用昆仑山(湿地、草原)、北麓河(草原、草甸)、开心岭(草甸、草原)、唐古拉山(草甸、湿地)8个站点对重建信息及地表温度代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相关性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偏差(MBE)验证指标得出:(1)基于时空信息的MODIS云覆盖像元下地表温度重建精度较高;(2)上下午星Terra和Aqua四次观测加权平均代表性最好。 基于MODIS地表温度信息重建及代表性问题的分析,获取了青藏高原及其工程走廊带2000-2010年年均MODIS地表温度数据。 可以看出2000-2010年地表温度也在经历着波动的增温趋势,这与青藏高原以及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段气候变化保持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
5024 2018-05-28
2008年7月11日在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进行了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飞行的地面同步观测。WiDAS由4个CCD相机、1个中红外热像仪(AGEMA 550)和1个热红外热像仪(S60)组成, 能同时获取可见光/近红外(CCD)波段5个角度、中红外波段(MIR)7个角度和热红外波段(TIR )7个角度的数据。地面数据包括冠层辐射温度、植被光合作用速率、反照率、FPAR、热像仪数据、ASD光谱数据、冠层连续辐射温度、大气参数和大气水汽含量数据。 测量内容: (1)CE318太阳分光光度计大气参数数据 本数据集为北师大CE318太阳分光光度计测量得到的大气参数。测量地点为花寨子荒漠样地2。 太阳分光光度计CE318通过直接太阳辐射测量数据,可以反演出非水汽通道的光学厚度、瑞利散射、气溶胶光学厚度,水汽通道936nm测量数据可以获得大气气柱的水汽含量,水平能见度也可从CE318数据导出。本次测量采用的北京师范大学的CE318,其可提供1020nm、936nm、870nm、670nm和440nm共5个波段的光学厚度,可以利用936nm测量数据反演大气柱水汽含量。 本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处理后的大气数据。原始数据以CE318特有文件格式*.k7存储,可用ASTPWin软件打开,并附带说明文件ReadMe.txt ;处理后文件包括利用原始数据反演获得光学厚度、瑞利散射、气溶胶光学厚度、水平能见度和近地表大气温度,以及参与计算的太阳方位角、天顶角、日地距离修正因子和大气柱质量数。 数据结果以Excel格式保存。 (2)热像仪测量地表辐射温度数据。测量仪器有遥感所热像仪和北师大热像仪,测量对象分别为盈科绿洲玉米地内的玉米、小麦和裸土的辐射温度以及花寨子荒漠样地2的植被和裸土的辐射温度。仪器获取组分辐射温度数据,并同时拍摄同视场的光学照片。热像仪拍摄高度约为1.2m。 本数据包括原始数据与记录、仪器黑体定标数据。原始数据可利用配套处理软件ThermaCAM Researcher 2001,也可将数据在该软件中转换为其他格式,自行编程读取。仪器黑体定标数据以Excel格式存储。 (3)LI-6400光合仪数据。 测量对象为盈科绿洲玉米地。作过程请参考联合试验操作规范。 其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处理数据。 原始数据以仪器自定义格式保存,可用记事本等常用软件打开。处理数据以Excel保存。 (4) ASD光谱仪数据。 利用ASD(Analytical Sepctral Devices)光谱仪测量盈科绿洲玉米地、花寨子玉米地、花寨子荒漠样地1和花寨子荒漠样地2的光谱数据。测量仪器为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光谱仪(350-2500nm)和灰板。 数据包括原始数据与记录数据、处理后的反射率数据。 本数据的原始数据为ASD标准格式,可利用其自带软件ViewSpec打开。处理后的反射率数据以Excel格式保存。 (5)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的辐射温度数据。测量对象为盈科绿洲玉米地和花寨子荒漠样地2,测量仪器分别为遥感所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和北师大的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数据包括原始数据与记录数据、经过黑体定标后的温度数据。原始数据为Word的doc格式。处理后数据以Excel格式保存。 (6)光合有效辐射比率(FPAR:Frac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数据 测量地点为盈科绿洲玉米地。测量仪器为SUNSCAN冠层分析仪、数码相机。分上,下三段测量,并同时测量入射和反射PAR。二者比值即为光合有效辐射比率。 本数据以Excel保存。 (7)固定自记点温计测量的辐射温度数据,仪器定标数据以及测量地点坐标。测量样地为花寨子荒漠玉米样地。仪器为北师大固定自记点温计。测量对象为玉米冠层。仪器的视场角约为10°,垂直向下观测,采样间隔为1s。架设高度见数据文档。仪器设定比辐射率为0.95。 本数据包括原始数据与经过黑体定标、比辐射率纠正后的处理数据。均以Excel格式保存。 (8)反照率数据,测量仪器为遥感所1号和2号短波辐射表,测量对象为盈科绿洲玉米地内的行播玉米。短波表的上表电压值,下表电压值,经过表的敏感系数转换成反照率数据。下表视场半径R与探头高度H的关系为:R =10H。本数据以Excel存储。
12610 2015-05-11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9月15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上层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3E, 38.85551N,海拔1556.06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34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与CO2/H2O分析仪之间的距离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ire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ire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3%的数据;(4)剔除夜间弱湍流的观测数据(u*小于0.12m/s)。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因仪器漂移等原因引起的可疑数据用红色字体标识,其中2013年5月26日-5月30日仪器标定,7月13日-9月24日CO2/H2O分析仪进行维修,该期间数据缺失。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稳定度Z/L(无量纲),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三级(质量标识0:(Δst <30, ITC<30); 1: (Δst <100, ITC<100); 其余为2)。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1)。
10229 2016-07-14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