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黑河流域人口格网化数据基于2000年的1:10万土地利用数据和各县人口统计数据生成。 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从11 个区划指标中提取出四个因子,利用因子得分进行分层聚类,把黑河流域分为4 个人口分布特征区域。基于2000年各县人口统计数据建立农村居民地、耕地面积与农村人口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控制各区县内的人口总数,采取不同人口分布特征区域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人口系数做必要调整,中游绿洲修正耕地人口分布系数,上游山区和下游荒漠绿洲区增加草地人口分布系数。采用加幂指数模型模拟流域城市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基于以上方法最终获得黑河流域25m 格网的人口空间分布结果和尺度上推后的1km 格网数据。 在乡镇级别对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并与已有数据库(GPW 1995、UNEP/GRID1995、LandScan 2002 和cn2000pop)估计的黑河流域人口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均表明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模型可以获得更高精度的流域人口空间分布数据。
11833 2013-07-29
本数据来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于2017年11月份开始免费向公众提供。我们将三江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拼接和裁切,以便于三江源地区研究中的使用。数据现势性为2015年。 本数据集为三江源地区1:25万自然地名数据(AANP),包括交通要素名、纪念地和古迹名、山名、水系名、海洋地域名、自然地域名等。 自然地名数据(AANP)属性项名称及定义: 属性项 描述 填写实例 NAME 名称 拉木赛拉保尼洼 PINYIN 汉语拼音 Lamusailabaoniwa CLASS 地名分类码 HB
6695 2018-11-25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9日至8月10日,2012年11月24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中游径流加密观测中5号点的河流水位和流速观测数据。观测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板桥乡黑河桥,河床为砂砾石,断面不稳定。观测点的经纬度是N39°15'32.41",E100°16'33.95",海拔1398米,河道宽度270米。水位观测采用HOBO压力式水位计,采集频率30分钟。数据说明包括以下两部分: 水位的观测频率30分钟,单位(cm);数据涵盖时间段2012年6月19日-2012年8月10日,2012年11月24日-2013年12月31日;流量观测,单位(m3);按照不同水位监测流量,获取水位流量曲线,依托水位过程观测获得径流量变化过程。缺值数据统一采用字符串-6999表示。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 et al. (2013),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He et al.(2016)。
8526 2016-07-10
本数据来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于2017年11月份开始免费向公众提供。我们将三江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拼接和裁切,以便于三江源地区研究中的使用。数据现势性为2015年。 本数据集为三江源地区1:25万交通数据,包括公路(LRDL)和铁路(LRRL)两个图层。公路(LRDL)包括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其它公路等;铁路(LRRL)包括标准轨铁路、窄轨铁路、地铁和轻轨等。 公路(LRDL)属性项名称及定义: 属性项 描述 填写实例 GB 国标分类码 420301 RN 道路编号 X828 NAME 道路名称 着晓三叉口-尕拉山顶叉口 RTEG 道路等级 四级 TYPE 道路类型 高架 公路属性项含义: 属性项 代码 描述 GB 420101 国道 420102 建筑中国道 420201 省道 420102 建筑中省道 420301 县道 420302 建筑中县道 420400 乡道 420800 机耕路 440100 简易公路 440200 乡村路 440300 小路 铁路(LRRL)属性项名称及定义: 属性项 描述 填写实例 GB 国标分类码 410101 RN 铁路编号 0907 NAME 铁路名称 青藏铁路 TYPE 铁路类型 高架
5870 2018-11-27
1.数据概述 以收集到的黑河中游张掖市各县区统计年鉴和调查资料为基础,构建中游社会经济库,反应区域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2.数据内容 数据库包括两个数据集:(1)统计年鉴数据;(2)流域人文因素调查数据。 统计年鉴数据主要包括张掖市各县区及其所辖乡镇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村镇建设情况、工业产值、粮食产量等多项相关统计数据。 流域人文因素调查数据主要包括黑河流域社会资本、文化理论、幸福指数、可持续消费的相关调查数据。 3.时空范围 统计年鉴数据为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肃南县、山丹县、民乐县及各县所辖乡镇1990-2010年统计数据。流域人文因素调查数据为上中下游各县区2005年的相应调查数据。
8618 2016-01-08
本数据集包含了甘肃省张掖地区45个区域站2008-2009年的气象数据。其中两要素观测(空气温度和降雨)的有:甘州区的东大山林场、安阳;肃南县的马蹄寺;张掖的龙渠;山丹的军马二场;高台的马尾湖;临泽的板桥。三要素的观测(风向、空气温度和降雨)有:肃南县的 皇城、大河和康乐。四要素的观测(风向、风速、空气温度和降雨)有:高台县的天城、八坝、骆驼城、新坝、南华;临泽县的平川、新华、倪家营、鹦鸽嘴;甘州区的靖安、红沙窝林场、平原堡、大满、碱滩、石岗墩;山丹县的孤山子、龙首山林场、老军、李桥、东乐、军马一场、祁连山六墩、军马三场;民乐县的六坝、三堡、翟寨子水库、双树寺水库、海潮坝、大东干;肃南县的西水。五要素的观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空气温度和降雨)有:山丹县的焉支山林场;肃南县的明花。五要素的观测(气压、风向、风速、空气温度和降雨)有:山丹县的焉支山林场;肃南县:明花。六要素的观测(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空气温度和降雨)有:肃南县的大岔东顶、大岔、月牙台。数据记录单位遵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数据存储以整数表示,具体如下:温度扩大十倍记录;降水扩大十倍记录;风速扩大十倍记录。数据格式为ASCII码文本文件。
11345 2010-07-18
本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05月22日(夏灌二轮)、2012年06月18日(夏灌三轮)、2012年07月16日(秋灌一轮)和2012年8月8日(秋灌二轮)渠道流量测量数据。 1.1 观测目的 针对斗渠和毛渠渠道流量观测,获取进入最小灌溉单元(社)的实际水量,为灌溉优化配水试验提供参考数据;为涡动、生物物理参数等其他观测试验提供水量数据;为盈科灌区各斗渠调查数据提供参考。 1.2观测仪器与原理 观测仪器:便携式流速仪(Flowatch),产地:瑞士,流速观测精度:0.1m/s;水尺,观测精度:1cm。 观测原理:该仪器属于机械式流速仪,根据水轮转速来计算流体流速。利用流速仪观测0.6倍渠道中心水位流速,通过观测点渠道工程断面参数和水位计算出的流体断面面积,从而计算出渠道流量。 1.3 观测地点与观测内容 观测点包括:盈科灌区的盈一分支三斗(石桥村六社、上二社和下二社)、四斗(石桥村七社、八社和九社)和五斗(石桥村一社)以及大满灌区的五星支渠四斗三农一毛、二毛、三毛(超级站位置)、四毛、五毛、六毛、七毛(五星四社),观测时间为: 夏灌二轮: 2012-5-22:观测盈一分支四斗:获取石桥九社灌溉量; 2012-5-23:观测盈一分支四斗:获取石桥八社灌溉量; 2012-5-24至2012-5-25:观测盈一分支四斗;获取七社灌溉量; 2012-5-26至2012-5-28:观测盈一分支五斗;获取石桥一社灌溉量; 2012-5-28至2012-5-29:观测盈一分支三斗,获取石桥下二社灌溉量; 2012-5-29至2012-5-30:观测盈一分支三斗,获取石桥上二社灌溉量; 2012-5-30至2012-6-2:观测盈一分支三斗,获取石桥六社灌溉量; 2012-6-6:观测五星支渠四斗三农一毛、二毛、三毛、四毛和五毛流量; 2012-6-7:观测五星支渠四斗三农六毛和七毛流量。 夏灌三轮: 2012-6-18至2012-6-19:观测盈一分支四斗:获取石桥九社灌溉量; 2012-6-19至2012-6-20:观测盈一分支四斗:获取石桥八社灌溉量; 2012-6-20至2012-6-21:观测盈一分支四斗;获取七社灌溉量; 2012-6-22至2012-6-24:观测盈一分支五斗;获取石桥一社灌溉量; 2012-6-24至2012-6-26:观测盈一分支三斗,获取石桥下二社灌溉量; 2012-6-26至2012-6-27:观测盈一分支三斗,获取石桥上二社灌溉量; 2012-6-27至2012-6-30:观测盈一分支三斗,获取石桥六社灌溉量; 2012-7-1至2012-7-2:观测五星支渠四斗三农一毛、二毛、三毛、四毛、五毛、六毛和七毛流量; 秋灌一轮: 2012-7-16至2012-7-18:观测盈一分支四斗:获取石桥九社灌溉量; 2012-7-18至2012-7-19:观测盈一分支四斗:获取石桥八社灌溉量; 2012-7-19至2012-7-21:观测盈一分支四斗;获取七社灌溉量; 2012-7-21至2012-7-24:观测盈一分支五斗;获取石桥一社灌溉量; 2012-7-24至2012-7-25:观测盈一分支三斗,获取石桥下二社灌溉量; 2012-7-25至2012-7-27:观测盈一分支三斗,获取石桥上二社灌溉量; 2012-7-27至2012-7-31:观测盈一分支三斗,获取石桥六社灌溉量; 2012-7-27至2012-7-28:观测五星支渠四斗三农一毛、二毛、三毛、四毛、五毛、六毛和七毛流量; 秋灌二轮: 2012-8-8至2012-8-9:观测盈一分支四斗:获取石桥九社灌溉量; 2012-8-9至2012-8-10:观测盈一分支四斗:获取石桥八社灌溉量; 2012-8-10至2012-8-12:观测盈一分支四斗;获取七社灌溉量; 2012-8-13至2012-8-15:观测盈一分支五斗;获取石桥一社灌溉量; 2012-8-15至2012-8-17:观测盈一分支三斗,获取石桥下二社灌溉量; 2012-8-17至2012-8-19:观测盈一分支三斗,获取石桥上二社灌溉量; 2012-8-19至2012-8-22:观测盈一分支三斗,获取石桥六社灌溉量; 2012-8-24至2012-8-25:观测五星支渠四斗三农一毛、二毛、三毛、四毛、五毛、六毛和七毛流量; 观测内容:渠道平均流速(m/s),渠道水位(m),水温(℃),渠道工程断面(调查)。当渠道流量稳定时,渠道平均流速与水位观测频率为1次/小时;当渠道流量较稳定时,渠道平均流速与水位观测频率为2次/1小时;当渠道流量发生很大变化时,每次较大变化都对渠道平均流速与水位进行观测。 1.4数据处理 渠道流量观测原始数据为Excel格式数据,原始数据中包括渠道流速、渠道断面面积、水位和水温。通过数据预处理流程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渠道流量和进入每个社的灌溉量。数据处理过程详见“渠道流量测量数据处理文档”。
14085 2017-08-29
黑河中游植被样方调查数据由2013年与2014年两个年度的野外实测数据组成,包括调查样方的植被情况和土壤数据。每个调查样方的数据包含以下信息:样方经纬度、样方大小、高程、样方概况、植物名称、植物高度、冠幅、盖度、总盖度、株数、株距、行距、大行距、胸径。土壤按照地面以下0-100cm分为6层,分别为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
11249 2016-01-03
本数据集为用卷尺在张掖市大满水分控制实验场、EC站点、超级站和石桥样地测量的植被株高数据。 1) 测量目的 株高数据测量的目的在于:获取黑河流域下垫面上植被的株高,作为先验知识用于植被反演和生态水文模型。 2) 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卷尺。 3) 测量地点与内容 a、 大满小麦水分控制实验场 分别在2012-5-17、2012-5-23、2012-5-29、2012-6-3、2012-6-9、2012-6-14、2012-6-24、2012-7-5、20127-12测量小麦株高。 b、 EC站点 分别在2012-5-14、2012-5-21、2012-5-25、2012-5-31、2012-6-7、2012-6-13、2012-6-23、2012-6-28、2012-7-3、2012-7-13、2012-7-18、2012-7-23、2012-8-3、2012-8-12、2012-8-28测量EC-2、EC-3、EC-5、EC-6、EC-7、EC-8、EC-9、EC-10、EC-11、EC-12、EC-13、EC-14、EC-15、EC-16共14个EC站点(下垫面均为制种玉米)的株高。 c、 超级站样地 分别在2012-5-22、2012-5-28、2012-6-5、2012-6-11、2012-6-18、2012-6-25、2012-7-1、2012-7-8、2012-7-15、2012-7-22、2012-7-31、2012-8-9、2012-8-15、2012-8-22、2012-9-3、2012-9-11测量超级站样地(下垫面为制种玉米)的株高。 d、 石桥样地 分别在2012-5-17、2012-5-22、2012-5-28、2012-6-4、2012-6-11、2012-6-17、2012-6-25、2012-7-1、2012-7-8、2012-7-15、2012-7-22、2012-7-30、2012-8-8、2012-8-16、2012-8-27、2012-9-9测量石桥样地(下垫面为制种玉米)的株高。 4) 数据处理 在实验现场用观测手簿记录观测数据,然后整理成excel表。
12633 2017-08-25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9月20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宇宙射线仪器(crs)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N,海拔1556m,仪器探头底部距地面0.5m,采样频率是1小时。 宇宙射线仪器的原始观测项目包括:电压Batt(V)、温度T(℃)、相对湿度RH(%)、气压P(hPa)、快中子数N1C(个/小时)、热中子数N2C(个/小时)、快中子采样时间N1ET(s)及热中子采样时间N2ET(s)。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计算后的数据,数据表头包括:Date Time(日期 时间)、P(气压 hPa)、N1C(快中子数 个/小时)、N1C_cor(气压订正的快中子数 个/小时)和VWC(土壤体积含水量 %),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 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共四条标准:(1)剔除电压小于和等于11.8伏特的数据;(2)剔除空气相对湿度大于和等于80%的数据;(3)剔除采样时间间隔不在60±1分钟内的数据;(4) 剔除快中子数较前后一小时变化大于200的数据。此外缺失数据用-6999补充。 2) 气压订正 根据仪器说明手册中提到的快中子气压订正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气压订正,得到订正后的快中子数N1C_cor。 3) 仪器率定 在计算土壤水分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公式中的N0进行率定。N0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快中子数,通常使用测量源区内的土样得到实测土壤水分(或者通过比较密集的土壤水分无线传感器获取)θm(Zreda et al. 2012)和对应时间段内的快中子校正数据N,再通过公式反求得到N0。 在此,根据仪器源区内的Soilnet土壤水分数据对仪器进行率定,建立土壤体积含水量θv和快中子之间的关系。分别选取干湿状况差异比较明显的6月26日-27日和7月16日-17日四天的数据,其中6月26日-2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小,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和20厘米的三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2%-30%,而7月16日-1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大,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的两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8%-39%,最后平均N0为3597。 4) 土壤水分计算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每小时的土壤含水量数据。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Zhu et al. (2015)。
10356 2016-07-14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