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RF模式,以ERA5再分析资料为初始和边界场,通过动力降尺度的方法,初步获得了青藏高原高分辨率低层大气结构和地气交换数据集。该数据集时间范围为2014年8月1日-8月31日,时间分辨率1小时,水平范围25oN-40oN,70oE-105oE,水平分辨率为0.05°。数据格式为NetCDF,每一小时数据输出一个文件,文件以日期命名。低层大气结构数据包含温度、相对湿度、水汽混合比、位势高度、经向风、纬向风气象要素,垂直方向为34层等压面;地气交换数据集包含地表接收的向上/向下短波辐射、向上/向下长波辐射、地表感热和通量、2米气温和水汽混合比、10米风等。该数据集可对青藏高原天气过程和气候环境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2971 2019-10-30
2008年5月25日至2008年7月11日在临泽站加密观测区测量地物光谱。观测仪器:北师大ASD光谱仪,350~2 500 nm;参考板信息:6月15日前使用40%参考板,之后改换成20%参考板。多角度观测架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旧多角度观测架一台、北师大2008年新制多角度观测架一台、遥感所新制多角度观测架一台。观测地点:五里墩农田样方、荒漠过渡带、临泽站内样方。样方样带的分布和编号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站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样方位置见临泽站加密观测站样方样带坐标.xls。观测目标:玉米地、荒漠灌丛等地物多角度光谱。数据存储: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后的数据。原始数据是光谱仪直接产生的二进制文件,用ViewSpecPro软件可以打开,详细观测记录见数据文件每天的观测记录;预处理得到的为反射率数据,格式为文本格式。观测时间:五里墩农田样方(2008-05-25、2008-05-28、2008-05-30、2008-06-29、2008-07-11)、荒漠过渡带(2008-05-28、2008-05-30)、临泽站内样方(2008-06-25、2008-06-30、2008-07-09)。
14868 2013-10-14
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发展具有独立版权的区域集成环境系统模式RIEMS 2.0为基础,其中RIEMS 2.0区域气候模式是以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和美国滨州大学发展的中尺度模式(MM5)为非静力动力框架,耦合了一些研究气候所需的物理过程方案。这些过程包括生物圈-大气圈输送方案、采用FC80闭合方案的Grell积云参数化方案、MRF行星边界条件和修改的CCM3辐射方等,采用黑河流域流域观测和遥感数据对该模式中的重要参数进行重新率定,并植被资料采用黑河流域数据清单中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黑河流域30sec DEM数据,建立的起来适合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区域气候模式。采用采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作为驱动场,驱动建立的适合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区域气候模式在黑河流域进行了2009年年全年模拟连续积分. 空间范围:模拟区域的网格中心位于(40.30N,99.50E), 水平分辨率为3 km,模式的模拟网格点数为161(经向)X 201(纬向)。 投影方式:LAMBERT正形投影,两个标准纬度为30N 和60N。 时间范围: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时间间隔为1小时 文件内容说明:共12个文件,按变量独立命名。每个文件解压缩后是一个文本文件,包行7行文件头说明,以及365*24*201行,每行有161列。
7682 2015-01-04
本数据集主要包括2008年3月10日-6月19日期间在上游寒区水文试验区阿柔加密观测区展的探地雷达观测和TDR水分观测。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利用GPR数据反演土壤水分及冻结深度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本数据集的观测时间,地点及内容如下: (1)2008 年3月10日,阿柔样方1,GPR (2)2008 年3月11日,阿柔样方2和3,GPR+TDR (3)2008 年3月12日, 阿柔样方1,GPR (4)2008 年3月14日,阿柔样方2 ,GPR (5)2008 年3月15日,阿柔样方1,GPR+TDR (6)2008 年3月16日,阿柔样带L6,GPR+TDR (7)2008 年3月17日,阿柔样带L6,GPR+TDR (8)2008 年3月18日, 阿柔样带L6, GPR+TDR (9)2008 年3月19日,阿柔样带L6,GPR+TDR (10)2008 年3月20日,阿柔样带L6,GPR (11)2008 年3月21日, 阿柔样方3 ,GPR+TDR (12)2008 年5月31日,阿柔样方1和3 ,GPR (13)2008 年6月20日, 阿柔样方1,GPR
13999 2013-09-12
2008年6月27日,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A(芦苇地),样方B(盐碱地),样方D(苜蓿地)和样方E(大麦地)开展了ALOS PAL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 ALOS PALSAR数据为FBD模式,HH/HV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23:41BJT。主要观测变量为土壤水分。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和土壤盐分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本数据观测在120m×120m,6Grid×6Grid样方内展开。观测内容为:样方A和样方B采用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样方D和样方E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并采用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 本数据集包括4个样方的土壤水分测量数据Excel表格。 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14077 2013-10-13
2012年8月25日,在黑河中上游的核心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纳米,多次回波(1,2,3和末次)。样带飞行绝对航高5200米,平均点云密度1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EM和DSM数据产品。
10131 2014-06-06
西藏卡若拉冰川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和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交界处,北纬28°54′23.30″~28°56′50.95″,东经90°11′42.21″~90°09′26.23″,属大陆性冰川,平均海拔5042米,是近南北向展布的宁金岗桑峰的组成部分。本数据集在综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我国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冰川2005年1∶10万编目数据、Google Earth遥感影像及野外考察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借助ArcGIS、ENVI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波段组合、研究区裁剪、人工目视解译等技术研发完成,最后对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精度验证。本数据集共包括1972-2017年间的25期冰川矢量数据和面积数据统计表,反映了45年来卡若拉冰川边界变化情况,可以作为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气候变化等研究的参考数据。
4907 2018-03-31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黑河文气象观测网上游垭口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大冬树垭口,下垫面是高寒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2421E, 38.0142N,海拔4148m。发布的数据包括两个观测点,均在垭口观测站,相距10m左右,一套在2015年持续进行观测(30min输出),另一套为2015年9月18日在垭口新建的10m高气象站(10min输出),具体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5m处,朝向正北(两组观测,分别10min和30min输出);气压计安装在地面上的防撬箱内(两组观测,分别10min和30min输出);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0m,朝向正北(两组,分别10min和30min输出);四分量辐射仪包含两个观测点,其中一个安装在气象塔6m处,朝向正南(10min输出),另一个安装在离地1.5m高的支架上(30min输出);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两组观测,分别10min和30min输出);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两组观测,分别10min和30min输出);土壤热流板埋设在地下6cm处(两组观测,分别10min(3块热流板)和30min(2块热流板)输出)。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5m、RH_5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温度(Ts_0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单位:摄氏度)、土壤水分(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或48个数据(每10min或3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30min输出的四分量长波辐射在2015.1.1-4.1之间由于传感器的问题,数据缺失;30min观测数据在5.24-7.12之间由于采集器问题,数据缺失。(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5-9-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9831 2016-07-13
本数据集包括中国地区2002-2008年,经纬度投影,0.25度分辨率的被动微波遥感亮度温度数据。 1、数据处理过程: NSIDC produces AMSR-E gridd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data by interpolating AMSR-E data (6.9 GHz, 10.7 GHz, 18.7 GHz, 23.8 GHz, 36.5 GHz, and 89.0 GHz) to the output grids from swath space using an Inverse Distance Squared (ID2) method。 2、数据格式: Brightness temperature files: two-byte unsigned integers, little-endian byte order Time files: two-byte signed integers, little-endian byte order 3、数据命名: ID2rx-AMSRE-aayyyydddp.vnn.ccc(China-ID2r1-AMSRE-D.252002170A.v03.06V) ID2 Inverse Distance Squared r1 Resolution 1 swath input data AMSRE Identifies this an AMSR-E file D.25 Identifies this as a quarter degree file yyyy Four-digit year ddd Three-digit day of year p Pass direction (A = ascending, D = descending) vnn Gridded data version number (for example, v01, v02, v03) ccc AMSR-E channel indicator: numeric frequency (06, 10, 18, 23, 36, or 89) followed by polarization (H or V) 4、切割范围: Corner Coordinates: Upper Left ( 60.0000000, 55.0000000) ( 60d 0'0.00"E, 55d 0'0.00"N) Lower Left ( 60.0000000, 15.0000000) ( 60d 0'0.00"E, 15d 0'0.00"N) Upper Right ( 140.0000000, 55.0000000) (140d 0'0.00"E, 55d 0'0.00"N) Lower Right ( 140.0000000, 15.0000000) (140d 0'0.00"E, 15d 0'0.00"N) Center ( 100.0000000, 35.0000000) (100d 0'0.00"E, 35d 0'0.00"N) Origin = (60.000000000000000,55.000000000000000) 5、数据投影: GEOGCS["WGS 84", DATUM["WGS_1984", SPHEROID["WGS 84",6378137,298.257223563, AUTHORITY["EPSG","7030"]], TOWGS84[0,0,0,0,0,0,0], AUTHORITY["EPSG","6326"]], PRIMEM["Greenwich",0, AUTHORITY["EPSG","8901"]], UNIT["degree",0.0174532925199433, AUTHORITY["EPSG","9108"]], AUTHORITY["EPSG","4326"]]
15715 2012-04-06
数据概况:本套数据主要包括黑河流域内常年河、时令河、河道干河、地面干渠、地面支渠等水系状况,数据基准年为2009年。 数据制备过程:根据1:10万地形图以及2009年的TM遥感影像数字化获得的。 数据内容说明:数据主要有三个重要属性即河流等级(GRADE)、河流编码(GB)、河流名称(NAME_CH),其中河流分级是根据strahler分级方式进行的,干流最后的等级达到七级。 河流编码是根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字典为标准的。采用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标准。
12639 2013-07-29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