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探空观测数据集(2012年6月-8月)

    在2012年中游试验期间,委托张掖观象台开展基于L波段探空系统的常规探空加密观测,同时收集1天2次的观测数据,从而获取8:00、14:00和20:00一天3次的探空观测资料。该数据用于支持航空遥感影像和卫星影像的大气校正工作,同时也可以支持气象分析。 观测地点: 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张掖城西20km沙井镇,观测点坐标为:39°5'15.68"N,100°16'39.11"E。 测量仪器: 国家气象局业务L波段探空系统。 测量时间: 2012年6月1日至8月31日共计92天连续观测,观测时间为7:00-8:00、13:00-14:00和19:00-20:00。2012年5月1日-31日和9月1日之30日观测时间为7:00-8:00和19:00-20:00。 数据内容: 风、温、湿、压等要素的大气廓线数据,观测频率为2秒钟1次,观测高度30000米左右。

    11895 2018-02-21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冻融实验观测数据集(2013年11月18日至19日)

    本数据集包括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五星村农田2013年11月18日-19日车载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同步测量的土壤质地,粗糙度和地表温度连续观测数据集。地表温湿度包括温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1cm、5cm,10cm,20cm四层和湿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0-5cm处,观测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数据。土壤温湿度的常规观测的时间频率为5分钟。 数据细节: 1. 时间:2013年11月18日-19日 2. 数据: 亮温: 使用车载多频被动微波辐射计观测,包括6.925、18.7和36.5GHz V极化和H极化数据(10.65GHz 波段损坏) 土壤温度:使用安装在dt80上的传感器测量1cm,5cm,10cm,20cm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使用H-probe传感器测量0-5cm土壤湿度,该探头可以同时测量0-5cm土壤温度 土壤质地:取土样在北京师范大学测量 土壤粗糙度:使用东北地理所提供的粗糙度仪测量 3. 数据大小:3.5M 4. 数据格式:.xls

    11506 2018-02-18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葫芦沟小流域机载激光雷达DSM点云数据

    2012年7月25日,在黑河中上游的核心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nm,多次回波(1,2,3和末次)。上游葫芦沟飞行区域,绝对航高为5500米,平均点云密度为1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EM和DSM数据产品。

    11184 2014-06-09

  • 黑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数据(1986-2030)

    此数据为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数据,时间段为1986-2030年,1986年为实际参考数据,1987-2030为模拟数据。情景包括,历史趋势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严格生态保护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快速经济发展情景。在不同情景下,利用Dyna-CLUE模型进行模拟。数据格式为Arc ASCII格式

    8380 2015-01-09

  • 黑河流域葫芦沟小流域河水、土壤水阴阳离子值(2013年5月-2014年4月)

    1、数据概述: 此数据取样时间为2013年5月9日~2014年3月29日。采样频率为一周一次。 河水取样点位置为黑河上游葫芦沟小流域出口流量堰处,经纬度为99°52′47.7″E,38°16′11″N。 土壤水取样位置为二号气象站上方300m,下部土壤剖面,经纬度为99°53′31.333″E,38°13′50.637″N。 2、数据内容: 此数据集包含流域出口河水及二号气象站上方300m处土壤水的阴阳离子值。 数据获取手段—— 阴离子值是利用瑞士万通型号761/813型离子色谱仪测定的;阳离子是利用型号为美国热电IRIS Intrepid Ⅱ XSPICP-AES测定的。

    9893 2015-02-16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水文气象观测网数据集(花寨子荒漠站自动气象站-2015)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5年1月18日至2015年12月31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花寨子荒漠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花寨子,下垫面是山前荒漠。花寨子站中分别有北师大(经纬度是100.3201E, 38.7659N)、寒旱所(经纬度是100.3186E, 38.7652N)的观测仪器,海拔1731m。其中北师大的观测仪器自2015年6月11日架设,具体为: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5m、1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防水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风向传感器架设在5m、10m,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和1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和1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寒旱所的观测仪器具体架设为:风速传感器架设高度为0.48m、0.98m、2.99m,共3层,朝向北侧;风向传感器架设在4m高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1m、2.99m,共2层,朝向北偏东侧;四分量辐射仪安装高度为2.5m,朝向正南;气压传感器放置于防水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高度为0.7m;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4cm、10cm、18cm、26cm、34cm、42cm和50cm处;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10cm、18cm、26cm、34cm、42cm、50cm和58cm,其中2cm埋设3个重复。具体观测要素如下: (1)北师大观测项目:空气温湿度(Ta_5m、RH_5m、Ta_10m、RH_1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5m、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60cm、Ms_10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和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60cm、Ts_100cm)(单位:摄氏度)。 (2)寒旱所观测项目:风速(WS_0.48m、WS_0.98m、WS_2.99m)(单位:米/秒)、风向(WD_4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单位:瓦/平方米)、空气温湿度(Ta_1m、Ta_2.99m、RH_1m、RH_2.99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土壤温度(Ts_4cm、Ts_10cm、Ts_18cm、Ts_26cm、Ts_34cm、Ts_42cm、Ts_50cm)(单位:摄氏度)、土壤水分(Ms_2cm_1、Ms_2cm_2、Ms_2cm_3、Ms_10cm、Ms_18cm、Ms_26cm、Ms_34cm、Ms_42cm、Ms_50cm、Ms_58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 其中北师大观测要素为10min平均值,寒旱所的观测要素为30min平均值。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北师大观测数据要素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确保寒旱所观测要素每天48个数据(每3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由于风速传感器的问题,北师大观测的10m风速在2015.6.21-7.09和12.16-12.25之间数据缺失;由于数据存储问题,寒旱所降水量在1.18-1.22间数据缺失;(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5-6-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 et al. (2013),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9482 2016-07-25

  • 黑河流域铁路分布数据集

    铁路分布图是制图过程中的基础数据,为了便于用户使用,我们根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分发的铁路数据集、甘肃省地图地理信息中心编制的《甘肃省地图册》、中国测绘局公布的天地图和谷歌地图等数据汇编了黑河流域铁路数据集。该数据基本反映了黑河流域周边地区2010年前后的铁路分布现状。 铁路编码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类编码国家标准-《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 /T 13923-92),代码为五位数字码(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2010)。

    7103 2013-07-19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蒸散发的多尺度观测试验-径流观测数据集(6号点-高崖水文站)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8月10日至11月24日的黑河中游径流加密观测中6号点的河流水位和流速观测数据。观测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赵家屯庄高崖国家水文站,河道宽度50米。河床为砂砾石,断面稳定。观测点的经纬度是N39°08'06.35",E100°25'58.23",海拔1420米。数据说明包括以下两部分: 水位观测:采用HOBO压力水位计,数据涵盖时间段8月10日至11月24日,观测频率30分钟,单位(cm); 流量观测:通过最新技术手段ADCP监测流量,获取精确的水位流量曲线,依托水位过程观测获得径流量变化过程。单位(m3 s-1); 缺值数据统一采用字符串-6999表示。 多尺度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6),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He et al.(2016)。

    10727 2016-07-09

  • 黑河流域下游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集(2011)

    黑河流域2011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集是中国科学院寒旱所遥感研究室,以GIS为手段,基于2011年LandsaTM和ETM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考察验证,建立了黑河流域1:10万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影像和矢量数据库。 该数据集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是黑河流域下游1:10万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 黑河流域1:10万(2011年)土地覆被数据和以往土地覆被采用同一个分层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将全流域划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和农村居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25个二级类;数据类型为矢量多边形,以Shape格式存储。 土地覆被分类属性: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属性编码 空间分布位置 耕地:平原旱地 123 主要分布在盆地、山前带、河流冲积、洪积或湖积平原(水源短缺灌溉条件较差)。 丘陵旱地 122 主要分布在丘陵区,一般状况下地块分布在丘陵的缓坡以及墚、卯之上。 山区旱地 121 主要分布在山区,海拔在4000米以下的山坡(缓坡、山腰、陡坡台地等)及山前带上。 林地:有林地(乔木) 21 主要分布在高山(海拔4000米以下)或中山坡地、谷地两坡、山顶、平原等。 灌木林地 22 主要分布在较高的山区(4500米以下),多数分布山坡和山谷及沙地。 疏林地 23 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平原及沙地、戈壁(壤质、沙砾质)边缘。 其他林地 24 主要分布在绿洲田埂,河边、路边及农村居民点周围。 草地:高覆被草地 31 一般分布在山区(缓坡)、丘陵(陡坡)及河间滩地、戈壁、沙地丘间等。 中覆被草地 32 主要分布在较干燥地方(隔壁低洼地和沙地丘间地等)。 低覆被草地 33 主要生长在较干燥地方(黄土丘陵上和沙地边缘)。 水域:河渠 41 主要分布在平原、川间耕地以及山间沟谷内。 湖泊 42 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地区。 水库坑塘 43主要分布在平原、川间谷内,周围有居民地和耕地。 冰川及永久性积雪 44 主要分布在(4000以上)高山顶部。 河滩地 46 主要分布在高中低山坡面沟谷、山前、平原低地、河湖盆边缘等。 居民地:城镇用地 51主要分布在平原、山区盆地、坡地及沟谷地台地。 农村居民地 52主要分布在绿洲、耕地及路边、塬面、坡上等。 工矿和交通用地 53一般分布在城镇外围、交通较发达区域和工业采矿区。 未利用土地:沙地 61大多分布在盆地、河流两侧、河湾及山前戈壁外围。 戈壁 62主要分布在风蚀较强有沙源物质输送的山前带。 盐碱 63主要分布在相对较低易积水及干湖泊及湖泊边。 沼泽 64主要分布在相对较低易积水地段。 裸土 65主要分布在较干旱地区(山间陡坡、丘陵、戈壁),植被盖度<5% 。 裸岩 66主要分布在极度干旱的石质山区(风大、少雨)。 其他 67主要分布在4000米以上冻融形成的裸露岩石,又称高寒苔原。 投影参数: Projection ALBERS Units METERS Spheroid Krasovsky Parameters: 25 00 0.000 /* 1st standard parallel 47 00 0.000 /* 2nd standard parallel 105 00 0.000 /* central meridian 0 0 0.000 /* latitude of projection's origin 0.00000 /* false easting (meters) 0.00000 /* false northing (meters) 此数据尊重数据作者意见,暂时不能共享全流域数据,

    10466 2014-10-05

  •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预试验期扁都口加密观测区Envisat ASAR地面同步观测数据集(2007年10月18日)

    2007年10月18日,在扁都口样方1和扁都口样方2开展了Envisat A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 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11:17BJT。扁都口样方1和扁都口样方2均为3Grid×3Grid,每个Grid为30m×30m正方形,共计25个采样点(包含中心点和角点)。 与卫星过境同步,在扁都口样方1和扁都口样方2,采用Hydra probe水分仪测得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盐分(s/m)及土壤电导率(s/m);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地表辐射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同时还对植被一些参数进行了相关调查,主要包括植被高度、覆盖度、植被含水量。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及正向模型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13624 201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