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大满超级站TerraSAR-X地面同步观测数据集(2012年6月26日)

    2012年6月26日在大满加密观测区超级站附近的TerraSAR-X样方进行了卫星过境地面同步观测。TerraSAR-X卫星搭载X波段的合成孔径雷达(SAR),该日过境影像为HH/VV极化,标称分辨率3 m,入射角介于22-24°,过境时间为19:03(北京时间),主要覆盖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本地面同步数据集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样方及采样策略: 选择了超级站东南边的6个自然地块,面积约为100 m×100 m。样方西北角的一个地块为西瓜地,其他为玉米。样方的选择依据是:(1)考虑了不同植被种类,即西瓜和玉米;(2)样方的大小考虑到了可见光像元,100 m见方的大小可以保证至少4个30 m像元落在其中;(3)样方的位置选在超级站附近,交通便利,北面有超级站的观测,东西两侧各有一个WATERNET节点,为今后融入这些观测提供了可能;(4)此外,在样方四周,也有一些明显地物点,能够保证今后对SAR影像的几何纠正比较准确。 考虑到影像的分辨率,同步观测中,以5 m为间隔,采集了21条样线(东西分布),每条线5 m间隔共21个点(南北方向),使用3台Hydraprobe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HDAS,参考文献2)同时测量,通过测绳上的刻度和移动样线来控制采样间隔以弥补不能使用手持GPS的不足。 测量内容: 获取了样方上约440个点,每个点2次观测,即对覆膜玉米地,在每个采样点进行2次观测,1次膜内(数据记录中标记为a),1次膜外(数据记录中标记为b);西瓜地虽然也覆膜,但考虑到并非水平铺设,只测量非覆膜位置土壤水分(两次数据记录中标记均为b)。由于HDAS系统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观测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因该区域植被开展了例行的5天一次采样观测,因此当日未开展专门的植被同步采样。 数据: 本数据集保存数据格式为矢量文件,空间位置即为各采样点位置(WGS84+UTM 47N),土壤水分等测量信息记录在属性文件中。

    11124 2017-08-24

  •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土壤水分剖面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的土壤水分数据集。 测量仪器: 环刀和TDR。在荒漠、果园等地挖出1m土壤剖面,测量0cm,20cm,40cm和1m处的土壤水分。遥感所TDR有两个不同长度的探针,分别是12cm以及20cm,因此在每个样方内用12cm以及20cm的探针对玉米样方内的裸土和膜下土,小麦样方内的垄间土以及小麦下土进行了测量。 测量时间与内容: 不连续观测时间为:2008-05-20,2008-05-28,2008-05-30,2008-05-31,2008-06-04,2008-06-16,2008-06-19,2008-06-29,2008-07-07,2008-07-11,2008-7-18。配合各种飞行及卫星过境,同步测量了盈科绿洲样地(另外包括一次在阿柔草场的同步试验)的土壤水分。数据单位:环刀测量的单位为铝盒湿土重-铝盒干土重后重量百分比、POGO测量的为体积百分比。 (1)2008-5-20盈科绿洲加密观测区有TM过境,配合开展了土壤水分的同步测量,测量了盈科绿洲玉米地内的一号、四号以及五号样地。 (2)2008-5-28为ASTER及MODIS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样地。 (3)2008年5月30日为机载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航空飞行地面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样地。 (4)2008年5月31日为机载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航空飞行地面同步,测量地点在阿柔草场。 (5)2008年6月4日为成像光谱仪OMIS-II飞行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样地。 (6)2008年6月16日为成像光谱仪OMIS-II飞行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玉米地样地。 (7)2008年6月19日为ASAR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玉米地、盈科小麦地,利用5cm探针TDR和环刀取样称重法测量了土壤水分。 (8)2008年6月29日为机载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航空飞行地面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样地。 (9)2008年7月7日为机载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航空飞行及TM地面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样地。 (10)2008年7月11日为机载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航空飞行地面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样地。 数据内容包括:观测时间、地点、观测人员以及12cm和20cm的土壤水分。

    17010 2013-10-15

  • 青藏高原冰川高度变化数据 V1.0 (1970-2012)

    本产品基于多源遥感DEM数据生成,步骤如下:以Landsat ETM+、SRTM 和ICESat遥感数据为参考在相对稳定和平坦的地形区域内选控制点。控制点水平坐标是以Landsat ETM+ L1T全色影像作为水平参考进行获取。控制点的高度坐标则主要通过ICESat GLA14高程数据进行获取,在无ICEsat分布的区域内以SRTM高程数据补充。利用选取的控制点和自动生成的连接点,通过Brown’s物理模型对透镜畸变和残余形变进行补偿,使得所有立体像对的空中三角测量结果中影像总RMSE<1个像素。为了对提取的DEM数据进行编辑以消除明显的高程异常值,采用了DEM内插、DEM滤波和DEM平滑等方法对冰川上的DEM进行了编辑,并对西昆仑-西和西昆仑-东区域的KH-9 DEM数据进行了拼接,从而形成产品。

    5046 2019-10-31

  • 南北极冰盖微波辐射计和散射计数据(1978-2015)

    微波辐射计数据集为SMMR(1978-1987)、SSM/I(1987-2009)和SSMIS(2009-2015)亮温数据,覆盖时间从1978年到2015年,空间分辨率为25 km,南极数据每个文件由316*332的栅格组成,北极冻融数据每个文件由304*448的栅格组成;微波散射计数据集为QScat(2000-2009)和ASCAT(2009-2015)后向散射系数据,覆盖时间从2000年到2015年,空间分辨率为4.45km.南极数据每个文件由1940*1940的栅格组成,北极数据每个文件由810*680的栅格组成。时间分辨率为逐日,覆盖范围为南北极冰盖。

    3485 2018-02-15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水文气象观测网数据集(黄草沟站自动气象站-2015)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17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上游黄草沟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峨堡镇黄草沟村,下垫面是高寒草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7312E, 38.0033N,海拔3137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5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地面上的防撬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0m,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5m、RH_5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温度(Ts_0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单位:摄氏度)、土壤水分(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单位:百分比)。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该站风向测量值疑问较多;(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5-9-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4月17日后该站拆除。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 et al. (2013),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13984 2017-01-26

  • 黑河流域中下游干旱区植物叶片横截面结构特征

    黑河流域中下游干旱区建群种植物叶片横截面结构特征。材料编号与采样表一致。参照采样表编号确定材料及其分布位置。包括65种优势植物页片横截面的半薄切片图。C3与C4植物的叶肉结构、栅栏组织与海棉组织的特征以及特殊的结构包括含晶细胞等均可以体现。

    9506 2015-01-03

  • 黑河流域季节冻土分布数据集(2000-2009)

    该数据是黑河流域2000年—2009年,季节冻土冻融状态的月平均空间分布。基于黑河流域2000—2009年栅格化气温数据,将地表土壤的冻融状态划分为三种:不冻结状态,不完全冻结状态,完全冻结状态。完全冻结是指土壤在全月都处于完全冻结状态。不完全冻结是指土壤在月内冻结天数≤30天但≥1天,且土壤有冻融循环出现。不冻结是指土壤在本月不发生冻结。数据以栅格的形式,可以在ArcGis中打开,1代表不冻结状态,2代表不王全冻结状态,3代表完全冻结

    7489 2013-07-31

  • 格陵兰岛冰盖质量变化数据产品(2002-2019)

    本数据集包含由卫星重力测量数据得到的2002年4月至2019年12月格陵兰岛冰盖质量变化数据。所采用的卫星重力数据来自于美国宇航局NASA与德国宇航局DLR合作的重力场恢复与气候学实验双星星座(GRACE,2002年4月至2017年6月)及其后续任务GRACE Follow-On(GRACE-FO,2018年6月至今)。此外为了填补GRACE和GRACE-FO之间的数据中断,我们额外采用了由欧洲空间局Swarm三星星座的GNSS轨道摄动数据反演得到的重力场数据。数据格式为Matlab数据文件,冰盖质量变化转化为等效水高,表达在0.25°x0.25°格网上,时间分辨率为1个月。本数据集可用于近二十年格陵兰岛冰盖质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2815 2020-05-26

  • 张掖市甘州区农作物空间分布数据集信息汇编(2011)

    1.数据概述 本数据是基于最新的googleearth遥感影像数据建立的张掖市甘州区农作物空间分布数据库。 2.数据内容 以项目关注的制种玉米空间分布为主,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14个类型(制种玉米地、春小麦地、菜地、大棚用地、套作用地、水稻地、水域、湿地、林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道路、铁路和未利用土地)。 3.时空范围 数据范围包括平山湖、沙井、乌江、靖安、明永、三闸、甘浚、新墩、上秦、碱滩、城关镇、梁家墩、长安、党寨、小满、龙渠、大满、花寨和安阳共19个乡镇。数据类型为矢量多边形,以Shape格式存储;数据范围覆盖甘州区。

    9644 2016-01-07

  • 北极1:100万机场数据集(2014)

    北极1:100万机场分布数据集包括北极范围内机场(Arctic_Airport)及机场跑道(Arctic_Airport_runways)矢量空间数据及相关属性数据:机场名称(Name)、机场国家名称(CNTRY_NAME)、机场国家缩写(CNTRY_CODE)、纬度(LATITUDE)、经度(LONGITUDE)。 数据来自1:100万ADC_WorldMap全球数据集,数据经过拓扑,入库等数据质量检查,是全面、最新和无缝的地理数字数据。 世界地图坐标系统是经纬度,WGS84基准面,北极地区数据集为北极专用投影参数(North_Pole_Stereographic)。

    2910 201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