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包含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黑河文气象观测网上游垭口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大冬树垭口,下垫面是高寒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2421E, 38.0142N,海拔4148m。发布的数据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5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地面上的防撬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2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0m,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在气象塔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土壤热流板埋设在地下6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5m、RH_5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温度(Ts_0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单位:摄氏度)、土壤水分(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7-9-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7714 2018-08-21
数据为柴达木河流域道路分布数据集,比例尺:250000,投影:经纬度,主要包括柴达木河流域内主要道路的空间分布及属性数据,属性字段:code(道路编码)、Name(道路分级)。
3761 2013-12-09
数据集包含了黄土高原地区影响土壤侵蚀的30m分辨率坡向因子,基于黄土高原地区高程数据提取的坡向数据。然后每个专题按1:25万地图标准分幅方式划分图幅,用1:25万标准图幅号命名。地理坐标系为WGS1984;精度可满足区域尺度水文和土壤侵蚀分析、预报的要求。
4504 2018-08-14
北极1:100万山脉数据集包括北极范围内山脉(Arctic_Mountains)矢量空间分布数据及相关属性数据:名称(Name)、山脉所在国家名称(CNTRY_NAME)、山脉所在国家简称(CNTRY_CODE)、纬度(LATITUDE)、经度(LONGITUDE) 数据来自1:100万ADC_WorldMap全球数据集,数据经过拓扑,入库等数据质量检查,是全面、最新和无缝的地理数字数据。 世界地图坐标系统是经纬度,WGS84基准面,北极地区数据集为北极专用投影参数(North_Pole_Stereographic)。
2514 2019-03-07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综合地图集”获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点项目的支持,旨在面向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的数据整理与服务,图集将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而详实的黑河流域背景介绍及基础数据集。 黑河流域土壤质地图是图集陆地表层篇中一幅,比例尺1:2500000,正轴等积圆锥投影,标准纬线:北纬 25 47。 数据源:黑河流域土壤质地数据、2010年黑河流域道路数据、2008年100万黑河流域行政边界数据、2009年黑河流域居民点数据、2009年10万河流数据。
7998 2013-07-28
本数据集为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的叶面积指数数据集。 测量日期与内容: 2008-05-20、2008-05-24、2008-05-25、2008-05-28、2008-05-31、2008-06-06、2008-06-11、2008-06-12、2008-06-14、2008-06-16、2008-06-21、2008-06-27、2008-07-02、2008-07-09期间在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用LAI3000、量角器、直尺等测量了植被(玉米、小麦)结构参数。 测量方法为:利用直尺测量玉米和小麦每株各叶片的最大长度、最大宽度。将每片叶子分为三段测量叶倾角,并分别测量每段的长和宽。用尺子测量测量株高和每片叶子的叶基高。用皮尺测量同一垄上N株(如20株)作物的距离,由此得到株间距,同时测量冠层高,记录多个数据求平均值作为最终冠层高度。用皮尺测量垄距和垄间距。每块样地拔两株有代表性的植株回室内,测量杆长、杆宽、杆周长,并用LAI3000测量叶片最长、最宽以及面积。 数据以Excel保存。
24820 2013-10-18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6915 2013-06-22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又叫叶面积系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叶面积指数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用来反映植物叶面数量、冠层结构变化、植物群落生命活力及其环境效应,为植物冠层表面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描述提供结构化的定量信息,并在生态系统碳积累、植被生产力和土壤、植物、大气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平衡,植被遥感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叶面积指数等指标是用Plant Canopy Imager CI - 110测定的
6567 2014-01-22
本数据集包括200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藏东南站,大气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风速、风向、净辐射、气压等的日平均数据。 该数据服务对象为从事气象、大气环境、生态研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 其中各种气象要素的单位如下:气温℃;降水mm;相对湿度%;风速m/s;风向°;净辐射W/m2;气压hPa;可入肺颗粒物μg/m3。 所有数据均是原始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日平均值。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并已经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加工过程中剔除了一些明显误差数据,缺失数据用空值。 2015年由于台站观测探头老化问题,风速数据只保留后8个月数据。
4888 2018-03-30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花寨子荒漠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花寨子,下垫面是山前荒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186E, 38.7652N,海拔1731m。花寨子站中分别有北师大、寒旱所的观测仪器。其中北师大的观测仪器具体架设为: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2.65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20cm、60cm、100cm处;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4cm、20cm、100cm处;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寒旱所的观测仪器具体架设为:风速传感器架设高度为0.48m、0.98m、2.99m,共3层,朝向北侧;风向传感器架设在4m高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1m、2.99m,共2层,朝向北偏东侧;四分量辐射仪安装高度为2.5m,朝向正南;气压传感器放置于防水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高度为0.7m;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4cm、10cm、18cm、26cm、34cm、42cm和50cm处;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10cm、18cm、26cm、34cm、42cm、50cm和58cm,其中2cm埋设3个重复。具体观测要素如下: (1)北师大观测项目: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4cm、Ms_20cm、Ms_100cm)(单位:百分比)和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20cm、Ts_60cm、Ts_100cm)(单位:摄氏度)。 (2)花寨子寒旱所观测项目:风速(WS_0.48m、WS_0.98m、WS_2.99m)(单位:米/秒)、风向(WD_4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单位:瓦/平方米)、空气温湿度(Ta_1m、Ta_2.99m、RH_1m、RH_2.99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土壤温度(Ts_4cm、Ts_10cm、Ts_18cm、Ts_26cm、Ts_34cm、Ts_42cm、Ts_50cm)(单位:摄氏度)、土壤水分(Ms_2cm_1、Ms_2cm_2、Ms_2cm_3、Ms_10cm、Ms_18cm、Ms_26cm、Ms_34cm、Ms_42cm、Ms_50cm、Ms_58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 其中北师大观测要素为10min平均值,寒旱所的观测要素为30min平均值。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北师大观测数据要素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确保寒旱所观测要素每天48个数据(每3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由于数据存储的问题,在2014.12.11-12.31之间数据缺失;26cm土壤温度由于传感器探头的问题,出现较多错误值;(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4-6-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 et al. (2013),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1)。
10374 2016-07-14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