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冰沟寒区水文气象观测站自动气象站数据集(2007-2009)

    该数据集包含了冰沟寒区水文气象观测站2007年9月25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南部,位于黑河上游冰沟子流域的河谷谷地内,东西两侧是连绵的山丘和高山,场地四周相对较为平坦,地表为稀疏草地和河床碎石的混合。观测点的经纬度为38°04′N,100°13′E。 该站点是典型高山草甸(河滩地),观测项目有:大气风温湿梯度观测(2m和10m)、气压、降水、辐射四分量、多层土壤温度(5cm、10cm、20cm、40cm、80cm和120cm)、土壤水分(5cm、10cm、20cm、40cm、80cm和120cm)及土壤热通量(5cm和15cm)。 原始的采集器输出数据为0级;初步整理后,没有任何的删除,但是标出疑似有问题的数据为1级;统一整理成30分钟采样周期并经过质量控制的为2级。整理后的数据逐月存储,命名规则为:站点名+数据级别+AMS+数据日期。建议普通用户用2级以上的数据。 自动气象站的观测分两个时段:2007年9月25日至2008年3月12号为初步的预观测阶段;2008年3月12号之后为规范化的观测阶段。前一个时段观测的是逐时的气压降雨数据(残缺严重)和土壤温湿度数据。后一个时段观测较详细。详细信息请参见下面“其他在线资源”中的“气象水文通量数据使用指南”。

    25560 2015-05-13

  • 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数据集(2000-2007)

    在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是维系天然植被生存的惟一水源。地下水位变化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衰败,控制着植物群落的演变与组成。加强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是水资源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流域水资源利用方式、可持续发展、管理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位数据:为了了解塔里木河下游输水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状况,自2000年以来,沿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河道—齐文阔尔河建立地下水监测断面9个(图1),每个断面间距约20 km,由大西海子水库以下,分别是阿克墩(A)、亚合甫马汗(B)、英苏(C)、阿布达勒(D)、喀尔达依(E)、吐格买莱(F)以及阿拉干(G)、依干不及麻(H)和考干(1)等9个断面。其中,后3个断面的间距为45 km。并在横向上,在每个断面,间隔100 m或200 m布设一眼地下水位监测井(井深8-17 m),共布设地下水监测井40眼,监测在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过程中各区段地下水位、水盐动态变化以及对地下水位影响范围。监测频率为每月一次,输水过程中,增加监测次数。地下水位数据采用电导法监测得到. 观测断面包括: 1.塔里木河下游阿克墩断面 2.塔里木河下游亚合甫马汗断面 3.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 4.塔里木河下游阿布达勒断面 5.塔里木河下游喀尔达依断面 6.塔里木河下游吐格买莱断面 7.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断面 8.塔里木河下游依干不及麻断面 9.塔里木河下游考干断面

    8125 2013-06-09

  •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ALOS PALSAR遥感数据集(2008)

    PALSAR(The Phased Array type L-l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搭载在ALOS卫星上的相控阵型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高分辨率、扫描式合成孔径雷达、极化三种观测模式,使之能获取比普通SAR更宽的地面幅宽。 黑河流域目前共有ALOS PALSAR数据13景。覆盖范围和获取时间分别为:张掖城区东北1景,HH/HV极化,时间为2008-04-25;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阿柔加密观测区2景,HH/HV极化,时间分别为2008-05-12,2008-06-27;大野口流域加密观测区+盈科绿洲加密观测区2景,HH/HV极化,时间分别为2008-05-12,2008-06-27;观象台加密观测区+临泽站加密观测区+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2景,HH/HV极化,时间分别为2008-05-12,2008-06-27;临泽站加密观测区1景,HH/HV极化,时间为2008-05-12;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1景,HH/HV极化,时间为2008-07-14;扁都口加密观测区4景,2008-04-25的2景为HH/HV极化,2008-06-10的2景为HH极化。 产品级别为L1级,未经过几何校正。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ALOS PALSAR遥感数据集通过Takeo Tadono博士、叶庆华研究员和施建成教授从JAXA获取(中国科学院青藏所与JAXA合作项目)。 (备注:“+”代表同时覆盖)

    15275 2011-07-27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水文气象观测网数据集(垭口站涡动相关仪-2015)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上游垭口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下垫面是高寒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2421, 38.0142N,海拔4148 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3.2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是15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4)剔除夜间弱湍流的观测数据(u*小于0.1m/s)。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因仪器漂移等原因引起的可疑数据用红色字体标识。涡动相关仪在冬季夜间会出现缺电的现象导致数据缺失;当存储卡存储数据出现问题导致10Hz数据缺失时(1.12-3.14,10.7-12.31),数据由采集器输出的30min通量数据替代。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三级(质量标识0:(Δst <30, ITC<30); 1: (Δst <100, ITC<100); 其余为2)。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8833 2016-07-14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水文气象观测网数据集(2号点-312桥径流观测数据-2013)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9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中游径流加密观测中2号点的河流水位和流速观测数据。观测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312国道黑河桥,河床为砂砾石,断面不稳定。观测点的经纬度是N38°59′51.71″,E100°24′38.76″,海拔1485米,河道宽度,70米、20米。水位观测采用SR50超声测距仪,采集频率30分钟。数据说明包括以下部分: 水位的观测频率30分钟,单位(cm);数据涵盖时间段2012年6月19日-2013年12月31日;流量观测,单位(m3 s-1);按照不同水位监测流量,获取水位流量曲线,依托水位过程观测获得径流量变化过程。2号点-312桥断面受到频繁人为扰动,水文断面面积不稳定导致水位流量曲线紊乱,流量数据有待进一步观测。缺值数据统一采用字符串-6999表示。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 et al. (2013),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He et al.(2016)。

    9046 2016-07-24

  •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扁都口加密观测区MODIS地面同步观测数据集(2008年3月12日)

    2008年3月12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开展了MODIS地面同步观测,测量样方包括扁都口C1样地、扁都口G1样地、扁都口B2样地。地面观测的内容包括地表辐射温度、物理温度、地面覆盖类型和土壤水分。 1)地表辐射温度:分别在扁都口C1样地、扁都口G1样地、扁都口B2样地进行了测量,测量时间范围是11:30-12:15。样方下垫面包括深翻地、油菜茬地和草地。测量仪器为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时采用近距测量模式。地表物理温度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附带的热电偶温度计。土壤粗糙度数据可以认为在试验期间没有变化,可以从其它时间的粗糙度数据集中获得。 2)土壤含水量:取0-1cm、1-3cm、3-5cm、5-10cm、10-20cm土样,放入自封袋,然后用微波炉烘干,计算其土壤重量含水量。 3)土壤冻结深度的测量是通过用筷子插入土壤感觉其硬度或者将土壤表层冻结层直接挖出测量冻结层厚度,来判断冻结深度。直尺直接测量,当土壤硬度较大并且有冰晶时,认为土壤冻结;反之,则认为土壤未冻。地表覆盖度是以照片形式测量存储。 本数据包括4个文件,分别是:MODIS数据、扁都口B2样地测量数据、扁都口C1样地测量数据、扁都口G1样地测量数据。其中扁都口B2样地文件中包含地表温度、冻结深度数据、土壤含水量数据。扁都口C1样地测量数据包括地表覆盖度、地表温度、植被参数数据和植被参数数据。扁都口G1样地文件中包含地表温度、冻融深度数据和土壤含水量数据。

    12138 2013-10-11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1km/5天合成植被覆盖度(FVC)数据集 (2015)

    黑河流域1km/5天合成植被覆盖度(FVC)数据集提供了2015年的5天FVC合成结果,该数据利用Terra/MODIS、Aqua/MODIS、以及国产卫星FY3A/MERSI和FY3B/MERSI传感器数据构建空间分辨率1km、时间分辨率5天的多源遥感数据集。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植被区划、地类,分别计算植被指数(NDVI)与FVC的转换系数,采用计算的转换系数查找表和1km/5天合成NDVI产品生产区域1km/5天合成FVC产品。黑河流域1km/5天合成FVC产品通过高分辨率数据可以直接获得植被覆盖比例,减轻低分辨率数据异质性的影响;另外,选择植被生长变化的典型时期,通过对每一个像元时间序列植被指数进行拟合得到每个像元对应的生长曲线参数;再配合土地利用图和植被分类图,寻找区域的代表性均一像元用于训练植被指数的转换系数。通过与黑河流域高分辨率ASTER参考FVC结果相比,首先联合地面实测数据,利用尺度上推方法,将黑河流域ASTER产品聚合到 1km 尺度得到ASTER聚合FVC数据,并与Geoland2项目发布的基于SPOT VEGETATION遥感数据的FVC产品(简称GEOV1 FCOVER)进行间接比较,根据三种数据FVC时间序列曲线图,结果表明:GEOV1的结果较ASTER 影像联合地面实测的结果偏高,黑河流域1km/5天合成FVC产品结果位于两者之间,在实验区内黑河流域1km/5天合成FVC产品优于GEOV1产品。总之,黑河流域1km/5天合成FVC数据集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以提高FVC参数产品的估算精度、时间分辨率等,更好的服务于遥感数据产品的应用。

    10382 2016-11-20

  • 葫芦沟流域人工蒸发皿和降水数据集(2012)

    葫芦沟人工蒸发皿和降水日尺度数据集 1.数据概述: 此数据集是祁连站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日尺度人工蒸发皿和降水数据。人工蒸发皿为20cm口径标准人工蒸发皿,降水量为20cm口径标准雨量器。 2.数据内容: (1)蒸发量的测定为每日20:00时用20专用量杯量测;一般是前一日20时以专用量杯量清水20毫米(原量)倒入器内,24小时后即当日20时,再量器内的水量(余量),其减小的量为蒸发量。即:蒸发量=原量—余量。若前一日20时到当日20时之间有降水,则计算式为:蒸发量=原量+降水量—余量。 (2)降水量一般采用2段制进行观测,即每日8时及20时各观测一次,雨季增加观测段次,雨量大时还需加测。日雨量是以每天上午8时作为分界,将本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水量作为本日的降水量。若为降雨,用20专用量杯量测,当降雪时,仅用外筒作为承雪器具,然后用电子天平(沈阳龙腾ES30K-12型号电子天平,最小感量为0.2g)称重测量。 3.时空范围: 地理坐标:经度:99°53′E;纬度:38°16′N;海拔:2981.0m

    7033 2015-02-17

  • 黑河流域LAI地面观测数据集(2012)

    地面样点数据,采用LAI-2000 冠层分析仪采集,采集区域位于大野口,五星村(2012年)等区域。主要测量植被为玉米。使用LAI2000获取玉米的LAI值,采用一上四下的模式,重复两次进行观测。使用CD202获取玉米植株每片叶子的叶面积,共采集三株玉米。

    7378 2015-01-06

  • 北极高纬度和极地海冰密集度(评估产品)(2002-2018)

    海冰是海洋表面海水冻结形成的冰,海冰表面的降水再冻结也成为海冰的一部分。海冰变化不仅影响海洋的层结、稳定性及对流变化,甚至影响大尺度的温盐环境。此外,由于海冰的高反照率和绝缘隔热作用,能改变极区表面的辐射状态,影响海-气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海冰的变化不仅影响局地海洋生态环境和局地的大气环境,而且通过复杂的反馈过程,以遥相关方式影响其他区域的天气和气候。本数据集通过评估,提交了包括了极地海冰相关的四个参数:海冰密集度、范围、厚度和反照率。为研究极地及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基础。

    5808 2019-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