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9月15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的大孔径闪烁仪观测数据。中游大满超级站分别架设了BLS450 (标示为NQ和AR两台LAS)和Kipp&zonen等型号的大孔径闪烁仪,北塔为Kipp&zonen、BLS450_AR的接收端和BLS450_NQ的发射端,南塔为Kipp&zonen、BLS450_AR的发射端和BLS450_NQ的接收端。其中BLS450_NQ自2012年9月26日开始观测,BLS450_AR的观测时间为2012年9月15日至2013年7月25日,Kipp&zonen自2013年9月23日开始观测。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内,下垫面是玉米、果园和大棚等,以制种玉米为主。北塔的经纬度是100.379E,38.861N,南塔的经纬度是100.369E,38.847N,海拔高度约1556m。大孔径闪烁仪的有效高度22.45m,光径路线长度是1854m,BLS450型号闪烁仪采样频率是5Hz,Kipp&zonen闪烁仪采集频率是1Hz,平均为1min输出。 大孔径闪烁仪原始观测数据为1min,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与质量控制的30分钟数据,其中感热通量主要是结合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基于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通过迭代计算得到,主要的质量控制步骤包括:(1)剔除Cn2达到饱和的数据(BLS450_NQ、BLS450_AR:Cn2 >1.43E-13,Kipp&zonen:Cn2 >1.54E-13);(2)剔除解调信号强度较弱的数据(BLS450_NQ:Mininum X<50,BLS450_AR:Average X Intensity<1000,Kipp&zonen:Demod>-20mv);(3)剔除降水时刻的数据;(4)剔除稳定条件下的弱湍流的数据(u*小于0.1m/s)。在迭代计算过程中,对于BLS450_NQ 和BLS450_AR型号闪烁仪,选取Thiermann and Grassl, 1992的稳定度普适函数;对于Kipp&zonen型号闪烁仪,选取Andreas, 1988的稳定度普适函数。 关于发布数据的几点说明:(1)中游LAS数据以BLS450_NQ为主,缺失时刻分别由BLS450_AR或Kipp&zonen观测补充,都缺失时则以-6999标记。2013年8月11日-8月17日、8月18日-8月20日、8月22日-8月24日、8月27日-8月30日和2013年9月1日-9月3日、9月19日-9月23日由于SPU存储数据及无线传输的问题,数据缺失较多。(2)数据表头:Date/Time :日期/时间(格式:yyyy-m-d h:mm),Cn2 :空气折射指数结构参数(单位:m-2/3),H_LAS :感热通量(单位:W/m2)。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 et al. (2013),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1)。
8795 2016-07-11
1972年7月23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资源卫星“陆地卫星”1号,此后10年里又相继发射了陆地卫星2号和3号,这3颗卫星属于第一代资源卫星,装有返束光导摄像机和多光谱扫描仪(MSS),分别有3、4个谱段,分辨率为79m,幅宽为185Km。 黑河流域目前共有MSS数据28景,获取时间分别为1972-10-14,1972-10-30,1973-01-10,1973-01-31,1973-02-16,1973-06-04,1973-10-07,1973-10-28(2景),1973-12-22,1974-01-05,1975-10-07,1975-10-09,1976-07-04,1976-10-18,1976-11-07,1976-11-27,1976-12-30,1977-01-19,1977-02-07,1977-04-20,1977-05-06(2景),1977-05-08, 1977-06-10,1977-06-29,1977-07-18, 1978-10-09。 影像经过正射纠正。
8510 2013-07-17
利用2003-2013年11景的Modis1B数据(NSIDC网站发布的冰架Modis1B数据),采用亚像元互相关方法提取南极Amery冰架表面流速,应用COSI-Corr软件提取冰架流速,获取近十年的年均流速时间序列,由于研究区域内缺乏实地观测,因此利用稳定区域的偏移量值评估冰流结果的精度,冰流误差约为±50m/year。冰流场数据覆盖时间从2003年到2013年,时间分辨率为逐年,覆盖范围为Amery区域,空间分辨率为500m。每年的冰流场数据存放一个Geotiff文件。 数据的详细情况见Amery冰流场-数据说明。
3916 2018-02-15
一、数据概述 此数据集取样时段为2012年7月19日~2012年8月17日。 取样点位置为黑河上游葫芦沟小流域原红泥沟出口附近,经纬度为99°52′25.3″E,38°15′37.97″N。 二、数据内容 在取样点处挖了一个深度为2m的土壤剖面,然后在深度为60cm、90cm和140cm处各放置一个土壤水收集器。当土壤收集器收集到土壤水后,利用5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不同深度的管子就可取到不同深度的土壤水。 此数据集包含三个不同深度土壤水的DOC值、氨氮值、二氧化硅含量以及阴阳离子值。 数据获取手段——氨氮值是利用哈希DR280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的;DOC值是利用analytikjena multi N/C 3100总氮总碳测试仪测定的;阴离子值是利用瑞士万通型号761/813型离子色谱仪测定的;阳离子是利用型号为美国热电IRIS Intrepid Ⅱ XSPICP-AES测定的。
8185 2014-06-13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4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树干液流观测数据。研究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内,根据防护林的不同高度及胸径,选取样树安装TDP(Thermal Dissipation sap flow velocity Probe, 热扩散液流计),采用国产TDP插针式热扩散植物茎流计,型号为TDP30。样地依次为TDP-1点,TDP-2点和TDP-3点,分别位于LAS4-S,6号点和8号点附近。样树高度从高到低依次为TDP-2、TDP-1、TDP-3,胸径从大到小依次为TDP-2、TDP-3、TDP-1,以此代表整个区域进行树干液流的测量。探针安装高度为1.3米,安装方位为样树东南、西南和正北方向。 TDP的原始观测数据为探针之间的温度差,采集频率为30秒,平均时间为10分钟。发布的数据为经过计算和处理之后的树干液流数据,包括每10分钟的液流速率(cm/h)、液流通量(cm3/h)和每天的蒸腾量(mm/d)。首先根据探针之间的温度差计算液流速率和液流通量,然后根据观测点的防护林带面积和树木间距,计算得到林带单位面积的蒸腾量Q。同时对计算之后的速率和通量值进行后处理:(1)剔除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2)缺失的数据用-6999标记;(3)因探针故障等原因引起的可疑数据用红色字体标识,并剔除确认有问题的数据。 多尺度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6),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Qiao et al.(2015)。
13210 2016-07-14
从2013年至2014年,对黑河上游高海拔地区晚第四纪冰川地貌进行了考察采样。通过野外考察结合遥感影像得到了摆浪河上游山脊附近各级冰碛陇的分布图。
9789 2016-01-08
本数据集包含了2008-03-11至2012年4月11日阿柔冻融观测站的大孔径闪烁仪(LAS)观测数据,仪器型号为BLS450,产自德国。LAS发射端与接收端相距2390m ;LAS发射端经纬度为100°28′16.4″E,38°03′24.3″N;接收端经纬度为100°27′25.9E″,38°02′18.1N″;发射端离地高度为11.2m;接收端离地高度为11.5m;LAS有效高度为9.5m。 观测内容为空气折射指数结构参数(Cn2)。LAS发射端发射频率为5Hz,接收端数据1分钟平均输出,数据最终处理为30分钟的平均周期。 数据以csv格式存储,文件命名规则为WATER_LAS_阿柔_yyyymmdd-yyyymmdd(yyyymmdd-yyyymmdd为观测起止时间),缺值数据统一采用字符串None表示。 数据更新至2012年4月,具体时间范围为:20080311-20081031,20090101-20120411。
16285 2016-07-14
一、概述 黄河上游1:100万土壤数据库是以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为数据源裁剪而成。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根据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5年编制并出版的《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编制而成。该数据库采用传统的“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基本制图单位为亚类,共分12个土纲,61个土类,227个亚类,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种类型的土壤及其主要属性数据。 二、数据处理说明 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史学正研究员为学术带头人的土壤资源与数字化管理创新科研小组,历经四年组建而成的。该数据库由两部分组成,即土壤空间数据库与土壤属性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资助,并在刘纪远与庄大方研究员的领导下完成。 三、数据内容说明 土壤空间数据库,即全国1:100万数字化土壤图,是依据全国个普查办公室1995年编制并出版的《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经数字化处理、图幅接边和编辑后完成。该数字化土壤图如实地反映了原土壤图的面貌,继承了原土壤图编制时的制图单元,其基本制图单元大部分为土属,共分12个土纲,61个土类,235个亚类,是目前全国性唯一的,也是最为详细的数字化土壤图件。 土壤属性数据库,其属性数据引自《中国土种志》,该套土种志共分六卷,收集了近2540个土种。土壤属性数据可分为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养分等。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质地等,土壤化学性质如PH值、有机质等,土壤养分包括全N、全P、全K以及有效P和有效K等。 四、数据使用说明 土壤类型与土壤属性是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借助黄河上游1:100万土壤数据库,可对黄河上游土壤资源的类型、数量和空间分布以及成土环境与特征进行了解与分析。该数据集对进行黄河上游大范围土壤侵蚀预警与自然灾害预报有着重要的意义。
11275 2015-05-18
本数据为2008年7月7日,在阿柔样方1、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开展了针对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WiDAS)航空飞行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观测项目包括地物光谱、植被光合数据和地表红外温度。 阿柔样方1、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均为4Grid×4Grid,每个Grid为3 m×30m。 1. 地物光谱。观测仪器:北师大ASD FieldSpec光谱仪,350~2 500 nm。参考板信息:20%参考板。观测目标:狼毒、棘豆和牧草。数据存储: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部分预处理后的数据。原始数据是光谱仪直接产生的二进制文件,用ViewSpecPro软件可以打开,详细观测记录见数据文件每天的观测记录;预处理得到的为反射率数据,格式为文本格式。 2. 植被光合数据测量仪器:LI-6400。测量对象:狼毒、棘豆和牧草。操作规范:操作过程请参考联合试验操作规范。数据存储:处理数据以Excel保存。 3. 地表温度测量方法: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点数量:25个测量位置:在30m×30m格子的角点上测量。记录信息:采样时间、3次重复的红外温度、地表覆盖类型描述。 本数据集包括: (1) 不同覆盖度狼毒的光谱文件夹;60%和65%覆盖度光谱文件数据和光谱测量记录表;狼毒照片文件夹 (2) 光合数据文件夹:包括光合数据表格(棘豆、狼毒和针茅)和光合数据表头说明文件 (3) 飞机同步红外温度数据表格。 (4) WiDAS镶嵌影像,分辨率分别为1.25m,7.5m和10m,投影UTM。
14751 2013-10-11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9月15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下层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3E, 38.85551N,海拔1556.06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4.5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与CO2/H2O分析仪之间的距离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ire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ire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3%的数据;(4)剔除夜间弱湍流的观测数据(u*小于0.1m/s)。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因仪器漂移等原因引起的可疑数据用红色字体标识,其中2013年5月26日-5月30日CO2/H2O分析仪标定,该段时间数据缺失。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稳定度Z/L(无量纲),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三级(质量标识0:(Δst <30, ITC<30); 1: (Δst <100, ITC<100); 其余为2)。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1)。
9585 2016-07-15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