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水文气象观测网数据集(峨堡站自动气象站-2015)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上游峨堡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峨堡镇草场,下垫面是高寒草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9151E, 37.9492N,海拔3294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5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地面上的防撬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0m,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5m、RH_5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温度(Ts_0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单位:摄氏度)、土壤水分(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四分量辐射与红外温度在2015.10.11-11.05之间由于传感器的问题,数据缺失;11.1-11.5之间重新调试观测塔仪器,数据缺失;(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5-9-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8827 2016-07-24

  • 黑河流域LAI地面观测数据集(2011)

    数据集为黑河流域地面样点LAI数据,采用LAI-2000 冠层分析仪采集,采集区域位于张掖农村示范基地,额济纳旗,酒泉卫星中心(2011年)等区域。主要测量植被为玉米。使用LAI2000获取玉米的LAI值,采用一上四下的模式,重复两次进行观测。使用CD202获取玉米植株每片叶子的叶面积,共采集三株玉米。

    7199 2015-01-04

  • 格陵兰GISP2地区氧同位素数据(818-1987)

    由美国发起的格陵兰冰盖计划 (GISP2),提供了一个10万多年的氧同位素详细资料,几乎覆盖了整个冰期-间冰期循环。该数据记录了过去818-1987年氧同位素变化,其中清晰记录小冰期为该过去1000年来最冷的时期。其中1850-1987年呈现出波动增温,其变化与格陵兰获取的GRIP、NGRIP及最新的NEEM冰芯变化一致,反映了雪冰记录在格陵兰冰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各变量的物理意义: 第一列:冰芯深度;第二列:氧同位素值;第三列:时间

    4243 2018-02-16

  •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太阳分光光度计观测数据集(2008年3月15日至4月2日)

    太阳分光光度计的测量数据可以直接用来反演非水汽通道的光学厚度、瑞利散射、气溶胶光学厚度、大气气柱的水汽含量(使用水汽通道936nm处的测量数据)。此外,可以获得550nm处的各种参数,从而在MODTRAN或者6S等软件的辅助下获得水平能见度。 本次测量采用CE318太阳分光光度计,可测量9个波段的光学厚度,分别为1640nm、1020nm、936nm、870nm、670nm、550nm、440nm、380nm和340nm。 在冰沟站观测日期为2008-03-15、2008-03-16、2008-03-17、2008-03-18、2008-03-19、2008-03-21、2008-03-22、2008-03-23、2008-03-24、2008-03-25、2008-03-26、2008-03-27,测量点位置为北纬38°04′1.4″,东经100°13′15.6″,海拔3414.41m。所有测量只在白天进行。 影响CE318数据精度的因素:当地大气压、仪器的定标参数和各个转换因子。(1)数据预处理过程中,大气压采用了与高程有关的经验关系获得,大部分与实际不符,要得到精确的反演结果,需要同步的气象站数据;(2)仪器定标参数误差需要进行野外定标或者仪器室内定标。室外定标:在大气参数稳定情况下,获取大气质量数在3-7之间的测量数据,利用Langly原理进行定标。室内定标:标准光源;(3)在反演水汽通道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以水汽含量是需要各个转换因子,转换因子都为经验参数,实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1)原始数据以CE318特有文件格式.k7存储,可用ASTPWin软件打开,同时附带说明文件ReadMe.txt。 2)预处理文件:包括利用原始数据反演获得光学厚度、瑞利散射、气溶胶光学厚度、水平能见度和近地表大气温度,以及参与计算的太阳方位角、天顶角、日地距离修正因子和大气柱质量数。仪器采用采用经典的Langley定标法,在冰沟站没有任何大气影响的情况下跟踪太阳可以接收到的太阳直射能量的电压值进行了定标。 该数据集包含了2个子文件夹和3个数据文档。子文件夹分别为:原始数据和处理后的数据。处理后的数据包括“几何位置与各个通道总的光学厚度”和“各个通道的瑞利散射和气溶胶光学厚度”两小部分。数据文档分别为:数据观测说明;原始数据文档;预处理数据文档。

    13644 2013-10-05

  •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土壤温度剖面观测数据集(2008年5月-7月)

    本数据集为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的土壤温度剖面数据集。 测量内容:2008-05-27至2008-07-13通过埋设表层、5cm、10cm、15cm和20cm等五个深度的温度计逐日观测了地温,并附有天气记录。 其中2008-05-27至2008-06-14,在6:00和12:00分别进行记录,地点为度假村5号楼旁裸地;2008-06-15至2008-07-13在10:00左右进行记录,此时移到盈科绿洲玉米地4号样地。 另外,从2008-06-02的6:00至2008-06-03的6:00进行了以一小时为间隔的地温连续观测。

    12917 2013-10-13

  • 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NRM-CM6-1模式全球生态系统呼吸月数据(1850-2014)

    该数据集为全球生态系统呼吸数据,包含生态系统自养呼吸(Ra)和异养呼吸(Rh)两部分,由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中CNRM-CM6-1模式在Historical情景下模拟得到。数据时间范围为1850-2014年,时间分辨率为月,空间分辨率约为1.406°×1.389°。模拟数据详细说明可见链接http://www.umr-cnrm.fr/cmip6/spip.php?article11。

    3836 2019-06-21

  • 塔里木河流域居民点数据集(2000)

    数据为塔里木河流域居民点分布数据,主要包括塔里木河流域内市、县、乡镇、村等级分布,数据主要有两个属性字段:Code(居民点编码)、Name(居民点名称)

    5511 2014-07-30

  • 黑河流域ASTER遥感影像数据集(2000-2008)

    Terra(EOS AM-1)是EOS对地观测系列中的旗舰,是最先发射的卫星,于1999年12月18日成功发射,Terra携带有五个传感器,其中对陆地研究最有用的是ASTER和MODIS。ASTER的主要用途是高分辨率地观测地表辐射平衡,与Landsat系列卫星相比,它提高了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并且显著增加了短波红外和热红外波段。ASTER共有14个波段,其中可见与近红外有3个波段,短波红外有5个波段,热红外有5个波段,分辨率分别为15m,30m和90m,扫描宽度分别为60km,30m和90m。黑河流域ASTER遥感影像数据集通过国际合作从NASA的数据网站(https://wist.echo.nasa.gov/)获得。 数据命名规则为:假设ASTER影像的名称为“ASTL1B0103190215190103290064”,那么ASTL1B表示ASTER L1B产品,003代表版本号即VersionID,接下来6位数字(010319)代表观测日期为2001年3月19日,其后六位数字(021519)代表了观测时间(02:15:19),再后六位数字(010329)代表了处理日期是2001年3月29日,最后的四位数字(0064)代表了四位序列编码。 黑河流域目前共有ASTER数据258景。获取时间分别为:2000-04-25,2000-04-27(2景),2000-05-04,2000-05-15(4景),2000-05-20(9景),2000-05-29(3景),2000-05-31(2景),2000-06-12,2000-06-14(5景),2000-06-21(3景),2000-06-30(8景),2000-07-18,2000-07-23(3景),2000-08-03(4景),2000-08-08(9景),2000-08-17(7景),2000-08-19(4景),2000-08-26(3景),2000-09-02(4景),2000-10-02(7景),2000-10-04(6景),2000-10-29(3景),2000-11-21,2001-02-18(2景),2001-02-25,2001-03-11(5景),2001-03-22(4景),2001-03-27(4景),2001-03-29(9景),2001-04-07(2景),2001-04-12(2景),2001-04-14(6景),2001-07-10,2001-07-12(8景),2001-07-19(2景),2001-07-21(8景),2001-08-13(8景),2001-08-20(7景),2001-08-22,2001-08-27(2景),2001-08-29,2001-09-03(2景),2001-11-15(7景),2002-02-01,2002-03-30(2景),2002-04-17(2景),2002-05-24,2002-06-04(6景),2002-06-09,2002-06-13,2002-06-25,2002-08-14(3景),2002-09-29,2002-10-19(2景),2002-11-11(2景),2002-12-29(4景),2003-04-18,2003-05-24(2景),2003-07-25,2003-07-30,2003-8-10(5景),2003-08-12,2003-08-17,2003-09-09(11景),2003-09-13(4景),2003-10-15,2003-10-18,2003-10-29(9景),2003-11-30,2004-03-14,2005-03-20,2005-06-05,2005-08-11,2007-10-22,2007-11-14,2007-11-23,2007-12-04,2008-01-28,2008-02-13,2008-05-03(4景),2008-05-05,2008-05-17,2008-06-04(2景),2008-06-13。

    18952 2013-07-18

  • 祁连山综合观测网: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混合草原超级站涡动相关仪-2018)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9月2日至2018年12月18日的青海湖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网高寒草甸草原混合草原超级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天峻县苏里路旁侧,下垫面是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混合。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98°35′41.62″E,北纬 37°42′11.47″N,海拔3718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4.5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为西,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A)与CO2/H2O分析仪(EC150)之间的距离约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12月18日-12月24日因仪器死机,导致数据缺失。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5973 2019-06-09

  • 中国大陆各分区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数据集(1962-2011)

    1962-2011年中国大陆各分区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数据集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磊研究员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该数据集将中国大陆分成了24个研究区域,在word文档(description of groups.doc)中描述了各分区的经纬度范围,也可以从数据的缩略图中浏览各分区的空间分布。 气温直减率数据集以EXCEL格式描述,包括了整个中国地区各个分区的年平均以及四季平均的lapse rate数值。 该统计基于553个包含完整月系列的中国气象局常规气象站的2m气温观测,并利用另外201个气象站(有缺值)做了独立验证。 更多信息,请参见随数据一同发布的期刊文献。

    14854 201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