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阿柔加密观测区RPG-8CH-DP地基微波辐射计及地表实况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在阿柔加密观测区山前缓坡上进行的冻土积雪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数据及同步测量的土壤温度/水分数据集。 2008-3-10下午在阿柔加密观测区,选取了较平整的一片被雪覆盖的土地,粗略地确定了辐射计的视场范围,辐射计高度离地面4.5米。以车头为方位角0度,顺时针240度观测冻土,270度观测积雪。其中,冻土以高度角-40度固定角度观测,积雪以高度角-20度至-70度观测。冻土视场为人工取出该区域表面积雪获得,去除得并不是很理想,土壤表层仍残留部分冰雪,至2008-3-11中午,冰雪基本融化完。 主要观测数据包括:表层土壤水分(微波炉烘干法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温度(热敏电阻)及植被状况观测。观测地点的表层有枯萎的干草覆盖,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中草的根系较多。积雪厚度在10cm以下。 土壤温度采用的是热敏电阻,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反应温度变化,电阻值由数据采集仪自动记录。电阻值数据格式为DataTaker 数采仪专用格式,只能有该数采仪的专用软件打开。电阻值计算温度需要用特定热敏电阻的定标系数来计算。本数据所包含的是已经计算出来的土壤温度值。 亮温数据有两种格式:一种是仪器自带软件可以打开的格式,后缀为.BRT,需要用北京师范大学车载微波辐射计(TMMR:Truck Mounted Microwave Radiometer)自带软件打开,需要使用该软件的用户可以向该数据联系人索取;另外一种是文本文件(ASCII格式),可以用任何一种文本浏览软件打开。这两种文件格式中的数据是完全相同的。文本文件中按列依次为:年、月、日、时、分、秒、6.925GHz(h)、6.925GHz(v)、10.65GHz(h)、10.65GHz(v) 、18.7GHz(h)、18.7GHz(v)、36.5GHz(h)、36.5GHz(v)、高度角、方位角。由于6.925GHz和10.65GHz 的故障问题没有参加试验,故数据中,该四列的值均为0。

    14095 2013-10-14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水文气象观测网数据集(混合林站自动气象站-2015)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混合林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四道桥,下垫面是柽柳与胡杨。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335E,41.9903N,海拔874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28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地面上的防撬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28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架设在28m,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24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2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两个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24m处,朝向正南,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1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1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28m、RH_2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28m)(单位:米/秒)、风向(WD_28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60cm、Ts_100cm)(单位:摄氏度)、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60cm、Ms_10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p、PAR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风速由于传感器的问题,在2015.9.28-11.8之间数据部分缺失;红外温度1由于传感器的问题在4.28-5.23之间数据缺失;(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5-9-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 et al. (2013),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8690 2016-07-25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PROBA CHRIS遥感数据集

    PROBA(Project for On-Board Autonomy)小卫星是欧空局于2001年发射的一颗最小的对地观测卫星,CHRIS(Compact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是搭载在PROBA平台上最主要的成像光谱分光计,具有五个成像模式,以其卓越的光谱空间分辨率及多角度的优势为不同的研究目的分别对陆地、海洋及内陆水体进行成像。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获取高光谱和多角度数据的星载传感器,空间分辨率高,光谱范围宽,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方面能收集到丰富的信息。 2012年共获取PROBA CHRIS数据7景。覆盖范围和获取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大野口观测区2景,时间分别为2012-08-19,2012-08-28;机场戈壁观测区1景,时间为2012-06-29;大满加密观测区3景,时间分别为2012-06-21,2012-07-10,2012-08-27;下游额济纳加密观测区1景,时间为2012-04-23。 以上数据的过境时间大约都在9:00左右(北京时间)。产品级别为L1A级,未经过大气订正和几何校正。每景影像均有5个角度的不同观测。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PROBA CHRIS遥感数据集通过中欧合作“龙计划”二期项目(ID:5322)和三期项目(ID:10649)获取(详细信息参见数据使用声明)。

    12643 2013-12-10

  • 南北极辐射计冰盖表面冻融 V1.0(2016-2019)

    微波辐射计冰盖冻融数据集覆盖时间更新到2016到2019年,空间分辨率为25 km;基于微波辐射计的遥感反演方法采用改进的基于小波冰盖冻融探测算法,算法考虑冰盖冻融亮温特性在时间上的变化,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格陵兰所有冰盖区域的长时间亮度温度数据进行小波多尺度分解,在不同尺度下对边缘信息进行分析。再次,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将冰盖融化和重新冻结过程产生的边缘信息从噪声中分离出来。基于已提取的冰盖长时间亮度温度变化边缘信息,利用广义高斯模型来确定干雪和湿雪分类的最优边缘阈值, 从而探测出格陵兰冰盖发生融化的区域。最后,基于空间自动纠错的原理,运用空间邻域纠错算子对由噪音引起的错误结果进行探测,并进行人工纠错。长时间序列星载被动微波亮度温度数据来自SMMR、SSM/I和SSMI/S三个传感器。为保证不同传感器亮度温度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在冻融提取之前对不同传感器亮度温度进行了交叉订正。通过实测站点的验证表明格陵兰冰盖冻融探测精度在70%以上。数据每一天存放一个bin文件,基于微波辐射计的南极冻融数据每个文件由316*332的栅格组成,格陵兰冰盖冻融数据每个文件由304*448的栅格组成(0值:非融化区域,1值:融化区域)。

    3403 2019-10-25

  •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数据集(2008年3月-6月)

    本数据集包含了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期间2008-03-08至2008-06-30共85天的张掖市观象台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观测点经纬度为100°16.8'E,39°05.094'N;海拔高度1378m。观测项主要有:降雨、云物理、天气雷达等

    15336 2010-07-21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2015年黑河流域中游生态水文无线传感器网络WATERNET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中游盈科/大满灌区5.5km×5.5km观测矩阵(缩略图中红色框)内9个WATERNET节点的2015年观测数据。9个节点均包含4cm和10cm两层Hydro probe II探头,观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电导率及复介电常数等主要变量;在4m高度架设有SI-111红外温度探头观测下垫面地表辐射红外温度。观测时间频率为5分钟。本数据集可为异质性地表关键水热变量的遥感估算及其遥感真实性检验,生态水文研究,灌溉优化管理等研究提供时空连续的观测数据集。 详细内容请参见“2015年黑河中游WATERNET数据文档201610501.docx”

    8343 2016-06-28

  • 张掖灌溉渠系数据集

    数据概况:张掖的渠道分为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其中农渠一般没有衬砌,毛渠为田间工程,所以主要采集了干、支、斗三级渠道和小部分的农渠。灌溉渠系数据包括总干渠(涉及多个灌区)2条,总干渠(单个灌区内)和干渠157条、支渠782条、斗渠5315条,总长度8, 745.0km。 数据采集过程:灌溉渠系数据采集采用遥感判读和GPS实地测量相结合的方法。GPS直接采集渠道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但GPS采集渠道工作量太大,我们只在部分灌区验证测量。主要采取的方式是首先收集各水管所手工绘制的灌区示意图,这些示意图大部分没有定位,只有大满、上三等个别灌区基于地形图进行了定位,高台县部分灌区利用GPS对部分渠道进行了定位。参考灌区示意图,基于Quikbird、ASTER、TM遥感影像和1:5万的地形图进行渠道空间定位。对于干渠和支渠,由于在遥感影像上线性特征明显,地形图上一般也有标示,所以可以较为准确的定位。对于斗渠,有高分辨率影像的区域,可以较为准确的定位,其它区域则只能根据模糊的影像线性特征和灌区工作人员的提示信息进行粗略定位,定位精度较低。各水管所同时提供了渠道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进行一一对应。渠道分布图初稿完成后,先后两次提交给各水管所熟悉渠道分布的人员进行校正,第一次主要是剔重补漏,第二次主要校正位置和完善属性数据。 数据内容说明:属性表的字段包括编码、区县名、灌区名、渠道全程、渠道名、渠道类型、位置、总长度、已衬砌、设计流量、设计农田、设计林草、实灌农田、实灌林草、水权面积、备注。编码示例:G06G02Z15D01,其中前第1个字母代表县区名,第2和3个数字代表某县(区)编号,第4-6个字符代表干渠代码,第7-9个字符代表支渠代码,第10-12个字符代表斗渠代码。

    11611 2013-07-20

  •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张掖-盈科-花寨子飞行区机载成像光谱仪OMIS-II数据集(2008年6月16日)

    本数据集为机载OMIS-II传感器于2008年06月16日获取,地点在张掖-大满-花寨子飞行区。 因为OMIS-II为扫描成像传感器,原始数据受辐射畸变比较明显,且飞机姿态变化的影响,图像内相邻像元空间位置关系不稳定,所以这里发布的是经过辐射校正,辐射定标和几何粗校正后的数据。辐射校正采用矩匹配(moment match)方法,可以消除辐射响应非均匀性、条带噪声和smile现象。辐射定标采用飞行前实验室内测量的定标系数,定标单位是W/(m^2·sr·um)。几何粗校正利用了与图像同步获取的POS数据进行了航带图像的重建,图像目视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几何粗校正图像需要利用几何控制点进行几何精校正之后才能与其他带地理坐标的数据配套,这里提供每一条航带的几何控制点,用户可以自己进行几何精校正。作为例子,这里提供盈科绿洲站和花寨子荒漠站周边的几何精校正和大气校正图像。另外,因为OMIS-II传感器扫描总视场达到73°,而飞机的窗口较小,所以扫描线左右两端受到机舱的遮挡,虽然经过辐射校正对图像有所恢复,但还是推荐只使用中部未受遮挡的图像。未经几何粗校正的OMIS-II原始数据和同步获取的短波红外高光谱(SWPHI)原始数据存档,需提交申请并通过审批后才能获得。几何粗校正处理时间为2008年10月,辐射校正和定标处理时间为2010年1月。 本数据集的原始数据包括15条航线。各航线的飞行时间如下表: {| ! 序号 ! 航线名称 ! 文件名 ! 开始时间hh:mm:ss ! 纬度 ! 经度 ! 海拔 ! 图像行数 ! 结束时间 ! 纬度 ! 经度 ! 海拔 |- | 1 || 3-1 || 2008-06-16_14-26-53_DATA.BSQ || 14:44:01 || 38.992 || 100.446 || 3250.7 || 6698 || 14:51:28 || 38.744 || 100.286 || 3237.7 |- | 2 || 3-2 || 2008-06-16_14-52-37_DATA.BSQ || 14:55:47 || 38.731 || 100.284 || 3214.9 || 7202 || 15:03:47 || 38.981 || 100.445 || 3237.6 |- | 3 || 3-3 || 2008-06-16_15-04-57_DATA.BSQ || 15:09:29 || 38.989 || 100.457 || 3230.2 || 6740 || 15:16:58 || 38.739 || 100.297 || 3236.0 |- | 4 || 3-4 || 2008-06-16_15-18-07_DATA.BSQ || 15:21:19 || 38.728 || 100.296 || 3200.6 || 7256 || 15:29:23 || 38.979 || 100.457 || 3170.8 |- | 5 || 3-5 || 2008-06-16_15-30-32_DATA.BSQ || 15:35:06 || 38.983 || 100.466 || 3221.9 || 6627 || 15:42:28 || 38.736 || 100.307 || 3227.9 |- | 6 || 3-6 || 2008-06-16_15-43-37_DATA.BSQ || 15:47:39 || 38.726 || 100.308 || 3249.2 || 7013 || 15:55:27 || 38.975 || 100.467 || 3219.1 |- | 7 || 3-7 || 2008-06-16_15-56-36_DATA.BSQ || 16:00:46 || 38.981 || 100.476 || -1.0 || 6639 || 16:08:09 || 38.732 || 100.317 || 3276.8 |- | 8 || 3-8 || 2008-06-16_16-09-18_DATA.BSQ || 16:13:15 || 38.723 || 100.317 || 3212.7 || 7106 || 16:21:09 || 38.973 || 100.479 || 3216.1 |- | 9 || 3-9 || 2008-06-16_16-22-18_DATA.BSQ || 16:26:28 || 38.981 || 100.490 || 3218.6 || 6850 || 16:34:05 || 38.725 || 100.325 || 3235.9 |- | 10 || 3-10 || 2008-06-16_16-35-14_DATA.BSQ || 16:39:23 || 38.716 || 100.326 || 3261.3 || 7056 || 16:47:14 || 38.967 || 100.488 || 3208.4 |- | 11 || 3-11 || 2008-06-16_16-48-23_DATA.BSQ || 16:52:44 || 38.976 || 100.501 || 3204.8 || 6902 || 17:00:24 || 38.725 || 100.338 || 3230.1 |- | 12 || 3-12 || 2008-06-16_17-01-33_DATA.BSQ || 17:05:19 || 38.710 || 100.336 || 3253.8 || 7033 || 17:13:08 || 38.965 || 100.500 || 3225.6 |- | 13 || 3-13 || 2008-06-16_17-14-17_DATA.BSQ || 17:19:01 || 38.973 || 100.511 || 3224.8 || 6831 || 17:26:36 || 38.722 || 100.349 || 3230.1 |- | 14 || 3-14 || 2008-06-16_17-27-46_DATA.BSQ || 17:32:06 || 38.706 || 100.346 || 3233.7 || 3235 || 17:35:44 || 38.830 || 100.426 || 3235.1 |- | 15 || 3-15 || 2008-06-16_17-36-54_DATA.BSQ || 17:35:51 || 38.8334 || 100.428 || 3235.8 || 3625 || 17:39:52 || 38.963 || 100.511 || 3250.6 |}

    13657 2013-10-15

  • 尼泊尔冰川编目数据集(2000)

    本次冰川编目受到: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 (ICIMOD) and United Nation environment Programme/Regional Resources centre, Asia and The Pacific (UNEP/RRC-AP) 的联合支持。 1、冰川编目采用landsat遥感数据,反映的尼泊尔地区2000年的冰川现状。 2、冰川编目覆盖:尼泊尔地区 3、冰川编目内容包括:冰川位置、冰川编码、冰川名称、冰川面积、冰川长度、冰川厚度、冰储量、冰川类型、冰川朝向等属性 4、数据投影信息: Grid Zone IIA Projection:Lambert conformal conic Ellipsoid: Everest (India 1956) Datum:India (India, Nepal) False easting: 2743196.40 False northing: 914398.80 Central meridian: 90°00'00"E Central parallel: 26°00'00"N Scale factor: 0.998786 Standard parallel 1:23°09'28.17"N Standard parallel 2:28°49'8.18"N Minimum X Value:1920240 Maximum X Value:2651760 Minimum Y Value:914398 Maximum Y Value:1188720 Grid Zone IIB Projection:Lambert conformal conic Ellipsoid: Everest (India 1956) Datum:India (India, Nepal) False easting: 2743196.40 False northing: 914398.80 Central meridian: 90°00'00"E Central parallel: 26°00'00"N Scale factor: 0.998786 Standard parallel 1:21°30'00"N Standard parallel 2:30°00'00"N Minimum X Value:1823188 Maximum X Value:2000644 Minimum Y Value:1306643 Maximum Y Value:1433476 详细数据说明请参考文档及报告

    9206 2011-03-14

  • 祁连山综合观测网: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四道桥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2018)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下游四道桥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四道桥,下垫面是柽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374E, 42.0012N,海拔873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传感器分别架设在5m、7m、10m、15m、20m、28m处,共6层,朝向正北;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5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防水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28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10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10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两个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10m处,朝向正南,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土壤部分传感器安装在塔体南侧2m处,其中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平均土壤温度传感器TCAV埋设在地下2cm、4c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和200cm处;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和200cm处。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5m、WS_7m、WS_10m、WS_15m、WS_20m、WS_28m)(单位:米/秒)、风向(WD_15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5m、Ta_7m、Ta_10m、Ta_15m、Ta_20m、Ta_28m和RH_5m、RH_7m、RH_10m、RH_15m、RH_20m、RH_2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向上和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平均土壤温度(TCAV)(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Ms_20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Ts_2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1-6月由于传感器的问题,降雨数据出错;7-10月由于接线问题,气压数据出错;(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9-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5090 201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