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地貌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本数据是基于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集成、更新得到。主要使用和参考的数据包括:1)遥感影像数据:全国1990’s 左右的TM和2000’s 左右的ETM影像;2)历史地貌图:已出版的15幅100万地貌图、两套全国1:400万地貌图、全国各省市区的50万或100万地貌草图;3)基础地理数据:全国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和25万DEM数据;4)地质数据:全国1:50万地质图;5)相关专题图:土地利用图、植被图、土地资源图等。解译方法采用基于ARCGIS的人机交互方式,并按照分层分级的解译顺序进行:即第一层:平原与山地;第二层:基本地貌类型(28种);第三层:10种成因类型;第四层:次级成因类型;第五层:形态差异划分类型;第六层:次级形态差异划分类型;第七层:坡度、坡向及其组合划分地貌的倾斜程度或坡度;第八层:物质组成或岩性确定的地貌物质类型;第九层:合并1-7层图斑。共包括441种地貌类型及编码。数据字段包括:Fenfu(图幅号)、name(属性)、class(编码)、Sname(行政区划)。
11757 2013-07-20
本数据包括在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测量的光谱反射率与BRDF数据集。数据测量从2008年5月20号开始。 测量仪器与原理: 利用ASD(Analytical Sepctral Devices)光谱仪测量了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及其观测区典型地物的反射率。 1. 测量基本原理为:R =(DN1/DN0)×R0。式中R0和DN0分别为参考反射灰板的定标光谱反射率和测量所得DN值;DN1为测量目标所得DN值。 测量内容: 测量样地与数据类型:盈科绿洲玉米地、盈科小麦地、花寨子荒漠玉米地、花寨子荒漠样地1,花寨子荒漠样地2,以及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扁都口加密观测区等。其中,盈科绿洲玉米地主要测量点,测量对象为玉米冠层光谱、小麦冠层光谱和条带光谱以及若干次玉米叶片组分光谱。在该样地还多次进行了玉米地BRDF的测量。花寨子荒漠样地1与花寨子荒漠样地2多采用条带测量方式,没有真正意义的组分光谱。盈科小麦地与花寨子荒漠玉米地与其他试验区也多为冠层和条带光谱。 测量仪器: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前后共计4台ASD光谱仪,即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各自1台。其中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ASD光谱仪波长为350-2500nm,为主要测量仪器;北京农林科学院的ASD波长为350-1065nm,在试验前期用于卫星或飞行同步光谱在荒漠样地测量。北京师范大学的ASD光谱仪只测量了2008年05月20日花寨子荒漠样地2光谱数据。参考反射率板有40%,50%和99%。前两者为实际测量参考对象,后者主要用于仪器间相互比对。 测量日期: 2008-05-20, 2008-05-24, 2008-05-25, 2008-05-28, 2008-05-30, 2008-06-01, 2008-06-04, 2008-06-09, 2008-06-14, 2008-06-16, 2008-06-18, 2008-06-20, 2008-06-22, 2008-06-23, 2008-06-24, 2008-06-26, 2008-06-29, 2008-06-30, 2008-07-01, 2008-07-04, 2008-07-05, 2008-07-06, 2008-07-07, 2008-07-09, 2008-07-11。 2008-07-11为光谱仪之间的比对试验, 其中以下日期为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两台仪器在不同样地测量:2008-05-28,2008-06-16,2008-06-23;测量数据配合机载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航空飞行、成像光谱仪OMIS-II航空飞行以及多种星载传感器。 数据处理: 包括原始数据与记录数据、处理后的反射率数据。 原始数据为ASD光谱仪标准格式,可利用其自带软件ViewSpec打开,本分数据集已导出为Excel格式。处理后的反射率数据以Excel格式保存。
91640 2013-10-23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综合地图集”获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点项目的支持,旨在面向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的数据整理与服务,图集将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而详实的黑河流域背景介绍及基础数据集。 黑河流域土壤类型图是图集陆地表层篇中的一幅,比例尺1:2500000,正轴等积圆锥投影,标准纬线:北纬 25 47。 数据源: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黑河流域1:100万土壤类型数据、2010年黑河流域道路数据、2008年100万黑河流域行政边界数据、2009年黑河流域居民点数据、2009年10万河流数据。
7470 2013-07-21
基于sentinel-1超分宽幅SAR数据,利用提出的U-net冰裂隙探测方法,形成了南北极冰盖冰裂隙高程数据。首先对sentinel-1超分宽幅SAR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辐射定标、冰盖范围确定和斑点噪声去除。其中,为抑制SAR数据的斑点噪声,同时为了保证冰裂隙特征,我们采用了去除乘性噪声的PPB方法。该方法既能有效去除斑点,还能保留冰裂隙的特征。其次,我们利用提出的基于U-net的冰裂隙探测算法进行冰裂隙提取。为了获取正确冰裂隙SAR数据样本,我们通过比对冰裂隙高分辨率光学数据来对SAR样板进行选取,从而形成冰裂隙SAR数据样本。基于冰裂隙区域和非冰裂隙区域SAR数据样本,我们利用U-net方法对冰裂隙进行提取。最后,我们对探测出的冰裂隙数据进行地理编码形成南北极冰盖冰裂隙产品。
3244 2019-10-24
黑河流域灌区及干支渠分布图包括了黑河流域的主要灌区及所有干渠、支渠的分布。灌区主要有罗城灌区、友联灌区、六坝灌区、平川灌区、蓼泉灌区、梨园河灌区、鸭暖灌区、板桥灌区、沙河灌区、西浚灌区、盈科灌区、大满灌区、马营河灌区、上三灌区、新坝灌区、红崖子灌区,这16个灌区。干支渠分布图包含了这16个灌区的所有干渠和支渠。
8239 2016-01-02
三极冰芯数据主要来源于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NOA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https://www.ncdc.noaa.gov/data-access/paleoclimatology-data/datasets/ice-core )。原始数据主要是文本格式,由相关单位与研究人员志愿提供。数据主要包含了氧同位素、温室气体浓度、冰芯年龄、等原始观测数据,也包含研究者根据观测数据生产的历史气温、二氧化碳浓度、甲烷浓度等。数据主要分为南极、北极、格陵兰岛及第三极区域。数据库包含打钻地址、时间、衍生产品、对应观测站点数据、参考文献等要素。衍生产品包含产品名称、类型、时间等要素。空间位置分为南极、北极、第三极,包含阿拉斯加、加拿大、俄罗斯、格陵兰岛等地区。对收集的数据通过整理与后处理后,采用Microsoft Office自带的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冰芯数据库。按照南极、北极、格林兰岛、第三极,分成四个子数据库,打开每个数据库中第一个表为readme,该表包含每个数据表信息及参考文献。
6441 2019-11-11
本数据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1979-2014年莺落峡和草滩庄水利枢纽逐月流量数据;第二部分为1979-2014年黑河干流上S213桥(N38°54'43.55",E100°20'41.05")、G312桥(N38°59′51.71″,E100°24′38.76″)、铁路桥(N39°2'33.08",E100°25'49.42")、高崖(N39°08'06.35",E100°25'58.23")及平川桥(N39°20'2.03",E 100° 5'49.63")断面逐月流量与水位数据;第三部分为1979-2014年黑河干流上S213桥、G312桥、铁路桥、高崖及平川桥断面逐日流量与水位数据。其中流量数据指黑河干流断面流量,水位数据指的是位于HiWATER中游径流加密观测点的水位。数据集中的月数据可信度高于日数据可信度,流量的可信度高于水位可信度。 1. 数据估算目的 第一部分数据估算目的是提供1979-2014年月时间序列的黑河中游干流来水量和东西干渠等引渠灌溉后草滩庄水利枢纽下泄量的变化;第二部分数据估算的目的是为黑河中游部分流量水位资料缺测断面提供1979-2014年月时间序列的流量水位变化;第三部分数据估算的目的是为河道侧向输水模型或河岸生态水文模型提供不同断面位置的高时间分辨率流量水位强迫数据。 2. 数据估算方法 考虑黑河上游高海拔区降水缺测和观测站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构建神经网络与水文模型相集成的径流估计模型,融合莺落峡流域缺降水观测区模式模拟与站点观测降水得到2001-2010年模拟月径流,联合2011-2014年南卓铜等用SWAT模拟的月径流与收集的1979-2010年月径流资料以及1979-2014年观测年径流,经数据校正和模拟与观测的相互验证,得到1979-2014年莺落峡水文断面逐月流量。基于此流量及其与草滩庄水利枢纽下泄量的统计关系,考虑灌渠引水、不同河道渗漏方案及“九七”分水方案的影响,重建草滩庄、S213桥、G312桥及铁路桥断面月流量;由铁路桥断面估算与高崖断面观测(1981-2008年)月流量的高度相关关系,结合高崖断面年流量观测,插补校正得到1979-2014年高崖断面月流量;利用高崖与正义峡观测的年流量、灌渠引水量、河道蒸发、支流入干量估算单长河道年溢出量,并基于HiWATER观测年内月变化计算平川桥断面月流量;最后根据HiWATER提供的各月内流量水位变化及部分断面流量-水位关系,估算黑河中游S213桥、G312桥、铁路桥、高崖及平川桥断面1979-2014年的日流量与逐月、日水位,为河流输水的生态水文效应等研究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数据支撑。
8155 2016-01-20
数据集为青海湖流域行政边界矢量图,比例尺25万,投影:经纬度,数据包含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主要为青海湖流域县界名称及行政编码。
7045 2014-04-27
本数据集包含2008年黑河上游祁连县阿柔乡(具有高海拔和复杂地形特征)的车载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观测数据。观测内容是250m×250m水平网格上每10分钟的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高质量连续估测数据。观测地点: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39.06°N,100.44°E,3002m),观测时间从2008年3月14日开始到2008年4月14日结束。 观测试验的目的是利用同时进行的降水粒子滴谱仪观测和地面降水加密观测来探索在高寒区利用雷达联合观测并反演地面降水类型和强度的方法,建立系统化和连续的雷达观测数据集。具体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性能指标参加数据中的说明文档。 双偏振多普勒雷达性能指标:径向分辨率150m,方位分辨率1,体扫10~22层,扫描周期10分钟。可同时获得ZH,ZDR,KDP等偏振信息量。
16011 2013-10-18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12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神沙窝沙漠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神沙窝,下垫面是沙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933E, 38.7892N,海拔1594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架设在5m、1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2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传感器架设在5m、10m,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0m,朝向正北;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和1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4cm、10cm、20cm、40cm、60cm和1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其中40cm在2014.5.6埋设了1个重复的土壤水分传感器(Ms_40cm_2);土壤热流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 观测项目有:空气温湿度(Ta_5m、RH_5m、Ta_10m、RH_1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风速(WS_5m、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_1、Ms_40cm_2、Ms_60cm、Ms_10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和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60cm、Ts_1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由于采集器问题,在2015.3.19-3.26之间部分数据缺失;(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5-6-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4月12日后该站拆除。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 et al. (2013),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8612 2016-07-21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