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0在临泽站加密观测区开展C3/C4植被调查。 观测地点:临泽站周围的荒漠过渡带。观测仪器:遥感所手持GPS和数码相机,观测方法:人工判别C3/C4植被。用GPS测量其经纬度坐标并用数码相机照相。数据存储:Excel格式。数据字段包括:Gps:gps点号(整形,Longitude:经度(浮点,°),Latitude:纬度(浮点,°)。Photo_num:照片编号(文本),Describe:C3/C4植被种类及照片描述(文本)。
10685 2013-09-08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3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2号点的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5406E, 38.88695N,海拔1559.09m。涡动相关仪架高3.7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仪与CO2/H2O分析仪之间的距离是15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ire软件后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ire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3%的数据;(4)剔除夜间弱湍流的观测数据(u*小于0.1m/s)。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因仪器漂移等原因引起的可疑数据用红色字体标识。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稳定度Z/L(无量纲),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三级(质量标识0:(Δst <30, ITC<30); 1: (Δst <100, ITC<100); 其余为2)。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多尺度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6),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Xu et al.(2013)。
10101 2016-07-07
2007年,2008年和2009年Envisat ASAR数据179景,覆盖黑河全流域。其中,2007年共63景,2008年共71景,2009年共45景。 成像模式和获取时间分别为:APP可选择极化模式,时间范围为2007-08-15至2007-12-23,2008-01-02至2008-12-20,2009-02-15至2009-09-06;IMP成像模式,时间范围为2009-06-19至2009-07-12;WSM宽幅模式,时间范围为2007-01-01至2007-12-30,2008-01-01至2008-11-28,2009-03-13至2009-05-22。 产品级别为L1B级,未经过几何校正,为振幅数据。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的Envisat ASAR遥感数据集主要通过中欧“龙计划”项目(项目编号:5322和5344)获取;2007年和2008年1月的WSM宽幅模式数据是从ITC的Bob Su教授处获得;8景APP可选择极化模式数据从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中心购买。
39637 2010-07-18
冻土环境对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工程的环境效应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马巍研究员,项目运行时间为2002.1-2004.12。 该项目汇交数据: 1、北麓河活动层场地监测数据 (1) 北麓河活动层场地检测说明 (2) 北麓河下垫面场地水分数据2002.9.28-2003.8.10(Excel文件) * 场地1-草原的水分数据 * 场地2-草皮铲除的水分数据 * 场地3-天然草皮的水分数据 * 场地4-碎石的水分数据 * 场地5-保温的水分数据 (3)北麓河下垫面场地温度数据0207-0408 Excel文件 * 道碴地表的温度数据 * 保温材料的温度数据 * 铲除植被地表的温度数据 * 草垫地表的温度数据 * 砂砾地表的温度数据 2、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数据:风火山、沱沱河、五道梁,样方调查内容:植物类型、多度、群落盖度、总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结构;采用TDR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不同深度水分含量;在每个样方点于 0-100cm 深度内分层采集土壤样品一组。采用EKKO100地质雷达探测仪,在每个样方带上以及平行公路方向连续采样1-1.5km,以查清冻土上限深度。 3、预测数据:分别设定未来50年温度上升1度和2度,初始地表温度为-0.5,-1.5,-2.5,-3.5,-4.5度,来预测不同深度和时间的冻土温度。 4、青藏铁路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统计:地段、铁路里程、总里程(Km)、冻土类型里程数、多年冻土平均地温分区里程数、高温高含冰量冻土、高温低含冰量冻土、低温高含冰量冻土、低温低含冰量冻土、融区。
13641 2012-04-03
本数据为2002.07.04-2010.12.31青藏高原地区MODIS逐日无云积雪产品。由于积雪和云的反射特性,使用光学遥感监测积雪受到天气的严重干扰。本产品是在综合了目前最常用的去云算法的基础上,利用MODIS逐日积雪产品和被动微波数据AMSR-E雪水当量产品,开发的青藏高原地区逐日无云积雪产品,准确度较高,该产品对实时监测青藏高原雪盖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投影方式:Albers Conical Equal Area(阿尔伯斯等积投影) 基准面:D_Krasovsky_1940 空间分辨率:500 m 数据格式:tif 命名规则:maYYMMDD.tif,其中ma代表数据名称;YY代表年(01表示2001,02表示2002……);MM代表月(01表示1月,02表示2月……);DD表示日(01表示1日,02表示2日……)。
9123 2012-11-21
本数据来自排露沟流域出口右边冠层截留观测样地,该样地乔木植被为青海云杉林。 共在3个样地布设了18个截留槽,分别为: 样地号 云杉林截留槽编号 Ⅰ 1、2、3、4、5、6 样地号 云杉林截留槽编号 Ⅱ 7、8、9、10、11、12 样地号 云杉林截留槽编号 Ⅲ A、B、C、D、E、F 本数据集的数据主要包括:对照的大气降雨、林内穿透降雨、树干茎流、苔藓与枯枝落叶桶的透过雨量。该数据可用于研究青海云杉的冠层截留特征,并可用于发展青海云杉的降雨截留模型。 观测时间为2007年7月4日至9月28日和2008年5月8日至9月27日。
14185 2013-10-16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120 2013-06-21
该数据是对《1:100万中国植被图集》黑河流域部分的数字化,《1:1,000,000中国植被图集》是由著名植被生态学家侯学煜院士主编(侯学煜,2001),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有关部委和各省区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等53个单位250多位专家共同编制,是我国植被生态学工作者40多年来继《中国植被》等专著出版后又一项总结性成果,是国家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基本图件。它是根据半个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开展植被调查所积累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影像等现代技术所获得的材料以及有关地质学、土壤学和气候学最新的研究成果编制而成。它详细反映了我国11个植被类型组、54个植被型的796个群系和亚群系植被单位的分布状况、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反映了我国2000多个植物优势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实际分布状况及优势种与土壤和地面地质的密切关系。该图集属于现实植被图图种,反映我国植被近期的质量状况。
29753 2013-08-04
1.数据集为黑河流域上游土壤含水量数据集,数据为2013-2014年定位点实测数据。 2.入渗数据是用ECH2O进行测量。包括5层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 3.部分仪器因为电池续航不足、道路被冲断以及仪器被偷等原因缺失数据
8685 2016-04-23
本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黑河流域中游12景ASTER数据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和地表发射率产品。12景ASTER数据均覆盖了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获取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2012-05-30,2012-06-15,2012-06-24,2012-07-10,2012-08-02,2012-08-11,2012-08-18,2012-08-27,2012-09-03,2012-09-12,2012-09-19,2012-09-28。以上数据的过境时间都在12:15左右(北京时间)。 首先利用ASTER L3数据对L1B数据进行了几何精校正,然后再利用过境时间一致的MODIS MOD07大气廓线产品结合大气辐射传输模型MODTRAN对L1B数据进行了大气校正。为提高大气校正精度,采用了Water Vapor Scaling(WVS)大气校正方法,最后采用ASTER温度发射率分离(TES)算法反演得到地表温度和5个波段的地表发射率。利用黑河中游地面实测数据对地表温度产品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地表温度产品的平均偏差小于0.5K,RMSE小于2K,本数据集可为异质性地表关键水热变量的遥感估算等研究提供可靠的输入数据。
12192 2017-08-30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