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葫芦沟流域地下水位数据集(2011)

    1.数据概述: 此数据集是祁连站2011年1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日尺度地下水位数据。2011年10月,葫芦沟小流域布设了两个地下水监测井,一号井位于葫芦沟流域总控水文断面侧旁,井深:12.8m,孔径:12cm;二号井位于三角洲东侧,距河道约100m左右,井深:14.7m,孔径:12cm。 2.数据内容: 地下水井井内布设U20HOBO水位传感器,主要用于监测葫芦沟小流域地下水水位和温度变化情况。数据内容为孔内部温度和大气压,数据为日尺度数据。 3.时空范围: 一号井地理坐标:经度:经度:99°53′E;纬度:38°16′N;海拔:2974m(流域出口水文断面附近)。 二号井地理坐标:经度:99°52′E;纬度:38°15′N;海拔:3204.1m(三角洲东支河流东侧)。

    8483 2015-02-13

  • 祁连山综合观测网: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荒漠站涡动相关仪-2018)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下游荒漠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下垫面是荒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9872E, 42.1135N,海拔1054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4.7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之间的距离是15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5月14日-6月26日由于数据采集器出现问题,导致数据缺失。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5875 2019-06-11

  • 葫芦沟小流域降雨、河水和土壤水的稳定氢氧同位素值(2012年6月~2013年6月)

    一、数据描述: 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内,分别对流域内降雨、河水、土壤水进行采样分析。 二、采样地点: 降雨采样点位于中科院祁连站院内,经纬度99°52′39.4″E,38°15′47″N; 河水采样点位于葫芦沟流域出口,经纬度99°52′47.7″E,38°16′11″N,采样频率为每周一次; 土壤水采样点位于在红泥沟集水区中下部,采样深度为地下180cm,经纬度99°52′25.98″E,38°15′36.11″N,仅取一次样。 三、测试方法: 样品中2012年样品采用Thermo Fisher TM Flash 2000和MAT 253型气体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进行测样;2013年样品采用L2130-i 超高精度液态水和水汽同位素分析仪进行测样。

    9707 2015-02-18

  • 塔里木河流域1:25万道路分布数据集(2000)

    塔里木河为中国第一大内陆河,全长2179公里,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不同区域由于物质及能量匹配上不够协调,宏观上表现出不同的脆弱性特征.依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有关原则,结合塔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数据为塔里木河流域道路分布数据集,比例尺:250000,投影:经纬度,主要包括黑河流域内主要道路的空间分布及属性数据,属性字段:code(道路编码)、Name(道路分级) 收集整理塔里木河流域基础、气象、地形地貌,专题数据等,为塔里木河流域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4629 2014-07-28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植被类型和种植结构调查观测数据集(2012年6月-8月)

    在2012年中游航空遥感试验开展期间,对黑河中游CASI+SASI飞行航带范围内土地覆盖开展调查,目的在于获取主要的植被类型和种植结构数据,用于实现植被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 观测仪器: 高精度手持GPS(定位精度2-3米)和数码相机。 测量方式: 借助Goole Earth,可以大致看出中游有植被的范围, 设计具体路线,然后选择小满镇五星村的5*5公里为主要详细调查范围,实验调查可行的基础上,对中游其他做大面积调查,在尽可能到达的路线内具体调查种植结构类型。调查的方式是尽量选择大面积均质的植被类型或者农田进行调查,记录坐标位置、拍摄下垫面照片。 数据内容: 数据内容包含经纬度,植被类型,大概的种植面积,作物的物侯期等信息。 观测地点: 重点为中游人工绿洲试验区CASI飞行区域,还包括CASI在中游样带飞行区域和黑河中游2区(甘州、肃州)5县(山丹、民乐、临泽、高台、金塔)。 观测时间: 本次调查时间从2012年6月25日开始,8月6日结束。

    12388 2017-08-25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大野口流域0.5米WorldView-2DOM数据(2012年5月)

    通过数据编程,2012年5月中旬获取了大野口流域WorldView-2立体像对数据。同年7-8月,在流域GPS差分大地控制网基础上,测得27个GPS像控点及检查点数据。在全野外GPS地面控制点基础上,利用数字摄影测量软件系统,对WorldView-2影像自带RPC文件进行校正。在立体模型上通过影像自动匹配技术,匹配60个均匀分布的高精度影像连接点快速提取黑河流域上游大野口子流域1米、2米数字高程模型(DEM)。基于共线条件方程,利用数字微分纠正原理,选取立体像对中的正视影像生成大野口流域数字正射影像DOM。

    11134 2017-06-23

  •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生态水文无线传感器网络WATERNET观测数据集(2013)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中游盈科/大满灌区5.5km×5.5km观测矩阵(缩略图中红色框)内10个WATERNET节点的2013年观测数据。10个WATERNET节点均包含4cm和10cm两层Hydro Probe II探头,观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电导率及复介电常数等主要变量;在4m高度架设有SI-111红外温度探头观测下垫面地表红外辐射温度。常规观测的时间频率为10分钟,为保证SI-111与遥感的准确同步,每天的00:00-04:30、08:00-18:00和21:00-24:00进行1分钟加密观测。本数据集可为异质性地表关键水热变量的遥感估算及其遥感真实性检验,生态水文研究,灌溉优化管理等研究提供时空连续的观测数据集。 详细内容请参见“2013年黑河中游WATERNET数据文档20141231.docx”

    10325 2017-08-27

  • 宁夏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1995)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504 2013-06-19

  • 祁连山天老池流域青海云杉林冠截留数据集

    该数据为2011年至2012年的观测数据。 在海拔2800m青海云杉样带内设置30m×30m青海云杉林冠截留样地,在离样地50m左右的河道空旷地上布设有一台型号为DSJ2(天津气象仪器厂)虹吸式雨量计对林外降雨量及降雨特征进行观测。林内穿透雨采用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相结合。自动观测主要通过截留样地内布设的穿透雨收集系统实现,该系统由集水槽和自动记录仪组成。两根400cm×20cm的集水槽通过与DSJ2虹吸式雨量计相连接,通过自动记录仪连续记录林下穿透雨的变化特征。由于样地内青海云杉林林冠结构的空间变异性,在样地中还布设有人工观测的标准雨量筒对林内穿透雨进行观测。90个直径为20cm的雨量筒按照3m的间隔布设在样地中。每次降水事件结束且林内穿透雨停止后,雨量筒内的水量将会清空,并用雨量杯量取桶内穿透雨量。

    7743 2013-07-29

  • 黑河流域长时间序列SPOT_Vegetation植被数据集

    由欧洲联盟委员会赞助的VEGETATION传感器于1998年3月由SPOT-4搭载升空,从1998年4月开始接收用于全球植被覆盖监测的SPOTVGT数据,该数据由瑞典的Kiruna地面站负责接收,由位于法国Toulouse的图像质量监控中心负责图像质量并提供相关参数(如定标系数),最终由比利时弗莱芒技术研究所(Flemish Institute for Technological Research,Vito)VEGETATION影像处理中心(VEGETATION processing Centre,CTIV)负责预处理成逐日1km 全球数据。预处理包括大气校正,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生产10天最大化合成的NDVI数据,并将-1到-0.1的值设置为-0.1,再通过公式DN=(NDVI+0.1)/0.004转换到0-250的DN值。 该数据集是中国子集提取,包含每10天合成的四个波段的光谱。SPOT Vegetation(VGT)数据从比利时VITO研究所的植被数据网站(http://free.vgt.vito.be)下载,包含以下内容: Spot Vegeation NDVI数据和4个波段数据,10天最大化合成,空间分辨率为1km,有效时间为1998-2008年,数据命名规范为覆盖范围+产品类型+Year+Month+Day。 Spot Vegetation BRDF数据,10天最大化合成,空间分辨率为8km,有效时间为2001-2008年,数据命名规范为覆盖范围+产品类型+Year+Month+Day。 Spot Vegetation NPP数据,10天最大化合成,空间分辨率为8km,有效时间为1998-2006年,数据命名规范为“HeiHe_NPP_VGT”+[1或2]+[年+月+日]。

    11494 201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