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为全球呼吸数据,包含自养呼吸(ra)和异养呼吸(rh)两部分,由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中TaiESM1模式在Historical情景下模拟得到。数据时间范围为1850-2014年,时间分辨率为月,空间分辨率约为0.9°x1.25°。模拟数据详细说明可见链接https://www.wdc-climate.de/ui/cmip6?input=CMIP6.CMIP.AS-RCEC.TaiESM1.historical。
美国气候模式诊断和对比计划委员会
典型年三极土壤微生物后处理产品收集了2005-2006年期间南北极地区土壤采样细菌分布分析结果和2015年期间青藏高原地区土壤采样细菌分布分析结果。通过整理归纳汇总得到三极区域土壤微生物后处理数据产品,数据格式为excel,方便用户查看。其中南北极地区样品采集时间为2005年12月13日至2006年12月8日,包含北极3个地区52个样品(Spitsbergen Slijeringa,Spitsbergen Vestpynten,及Alexandra Fjord Highlands),南极5个地区171个样品(Mitchell Peninsula,Casey station main power house, Robinsons Ridge,Herring Island,Browning Peninsula);青藏高原采集时间为2015年7月1日至7月15日,包含草甸,草原,荒漠3种生态系统,共计18个采样点位,每个采样点位样品个数为3-5个。采样点降水、气温和干旱度由气象信息估算得到,供读者参考。土壤表层样品采集后用液氮保存,运回悉尼实验室,通过FastPrep DNA试剂盒提取。提取后的DNA样品使用27F(5'-GAGTTTGATCNTGGCTCA-3')和 519R (5'-GTNTTACNGCGGCKGCTG-3')扩增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后的片段通过454方式测序,原始数据通过Mothur软件分析。首先去除测序质量不佳序列,之后进行排序并去除嵌合体序列。之后计算序列之间相似度,相似度在97%以上的序列聚类为一个OTU,并定义OTU代表序列。OTU代表序列通过与Silva数据库进行比对,在可靠性大于>80%的情况下鉴定到属一级水平。
叶爱中
土壤冻结深度(SFD)是评估冻土区水资源平衡、地表能量交换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所必需的,是冰冻圈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对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都至关重要。 本数据是基于Stefan方程,对CanEMS2 (RCP 45和RCP85)、GFDL-ESM2M (RCP26、RCP45、RCP60和RCP85)、HadGEM2-ES(RCP26、RCP45和RCP85)、IPSL-CM5A-LR(RCP26、RCP45、RCP60和RCP85)、MIROC5(RCP26、RCP45、RCP60和RCP85)和NorESM1-M(RCP26、RCP45、RCP60和RCP85)等多模型不同情景下,利用逐日气温的预测数据及E-factor数据,获得2007-2065年空间分辨率为0.25度,青藏高原区域年平均土壤冻结深度数据集。
潘小多, 李虎
土壤水分是地气交互作用的重要边界条件,是全球观测系统提出的关键气候变量之一;植被光学厚度是微波辐射传输过程中衡量植被衰减特性的物理量,在表征植被水分与生物量动态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数据集使用多通道协同反演算法获取SMAP观测的土壤水分与植被光学厚度。该算法利用参数间的自约束关系与通道间的理论转换关系进行地表参数反演,反演过程不依赖于其他辅助数据,并适用于多种不同载荷配置。本数据集的土壤水分反演结果包含了融化期的土壤水分含量与冻结期的液态水含量;同时反演了水平和垂直两个极化的植被光学厚度,是全球第一套具有极化差异的L波段植被光学厚度产品。 本数据集基于国际土壤水分观测网络、美国农业部及研究室自建发布的共19个土壤水分密集观测站网(其中包含9个SMAP核心验证站点以及SMAP尚未使用的10个密集观测站点)以及被广泛使用的土壤气候分析网络SCAN进行验证,结果发现MCCA土壤水分反演结果精度优于其它SMAP产品。
赵天杰, 彭志晴, 姚盼盼, 施建成
本数据集为TCA(Triple Collocation Analysis)算法代码集,用于生成2011-2018年全球日尺度土壤水分融合数据。
谢秋霞, 贾立, 胡光成
降雨侵蚀力是量化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的重要基础数据之一。高精度的降雨侵蚀力数据是了解目前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现状,以及制定水土保持措施的关键,同时可以为青藏高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力参考。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1-min稠密降水观测数据和高精度格点降水资料,经过订正、重构和检验等步骤,构建了一套新的青藏高原1950~2020年逐年降雨侵蚀力数据集。该数据集是目前青藏高原精度最高、时间序列最长的降雨侵蚀力数据集。
陈悦丽
基于遥感的全球表层土壤水旬度数据集(RSSSM,2003~2020)是在世界11种常用的全球微波遥感土壤水数据产品基础上,采用神经网络方法,融入了9个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的质量影响因子完成。数据空间分辨率是0.1度,时间分辨率为旬。原数据覆盖2003~2018年,现更新至2020年。RSSSM数据集的时间连续性突出,除冰雪和水体外实现空间全覆盖。通过全球实测数据进行检验,可证明RSSSM数据集较已有的常用全球或区域长时间序列表层土壤水产品具有更高的时空格局精度。此外,虽然RSSSM数据是基于遥感的,未融合任何降水资料,但其年际变异与降水量(如GPM IMERG降水数据)和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的时间变异均可较好地吻合。RSSSM数据还可一定程度反映城市化、农田灌溉、植被恢复等人类活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数据为tiff格式,压缩后的数据量为2.48 GB。 数据论文于2021年发表在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陈永喆, 冯晓明, 傅伯杰
新的北半球多年冻土图利用基于规则的GIS模型融合了新的多年冻土范围(Ran et al., 2021b)、气候条件、植被结构、土壤和地形条件以及富冰和富含有机质多年冻土图(yedoma)。与之前的多年冻土图不同,根据多年冻土与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复杂交互作用,我们将北半球多年冻土分为五种类型:气候驱动型、气候驱动型/生态系统改造型、气候驱动型/生态系统保护型、生态系统驱动型和生态系统保护型。除去冰川和湖泊,北半球这五种类型的面积分别为3.66×106km2、8.06×106km2、0.62×106km2、5.79×106km2和1.63×106km2。北半球81%的多年冻土区受到生态系统的改造、驱动或保护,表明生态系统在北半球多年冻土稳定性中的主导作用。气候驱动的多年冻土只占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的19%,主要分布在高北极和高山地区,如青藏高原。
冉有华, M. Torre Jorgenson, 李新, 金会军, 吴通华, 李韧, 程国栋
青藏高原土壤温湿度观测网(Tibet-Obs)始建于2008年,包括玛曲、那曲、阿里和狮泉河四个站网,目前已连续运行超过十年,并被NASA的土壤水分主被动卫星SMAP选定为其产品的地面验证点,促进了青藏高原遥感产品和模型模拟的评估和改进。本研究详细梳理了各观测站网的现状及其应用情况,并基于已有观测数据发展了一套长时序(2009-2019)地表土壤湿度(5 cm)观测数据集,主要包含四个站网各站点的15分钟原始观测数据以及玛曲和狮泉河站网的升尺度区域土壤湿度数据。
张佩, 郑东海, 文军, 曾亦键, 王欣, 王作亮, 马耀明, 苏中波
泛第三极区域数据集呈现海量、零散等特征,现有数据集种类较多,覆盖范围广,涉及水文、生态、大气以及灾害等多个领域,但这些数据集来自不同平台,在尺度、数据格式等方面各不相同,数据的可利用性较差,不利于科研人员展开泛第三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同时也无法发挥出这些数据集的巨大潜力。本研究采用来自多个数据平台的最新数据使用数据集成、数据融合等集成方法生产更高质量和更新年份的泛第三极综合数据集。根据不同来源、不同分辨率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根据数据科学内容进行集成。对部分数据,利用数据融合技术,融合不同来源的数据,产生数据质量更高、年份更新的创新性数据产品,更好地服务于陆面过程模型等研究中。泛第三极数据集根据自然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分别采用泛第三极流域边界和泛第三极国家边界获取数据,统一采用罗宾逊(Robinson)投影格式。获得了多源集成的包含基础数据集、冰冻圈数据集、水文大气数据集、生态数据集、灾害数据集和人文地理数据集共六类数据集。 (1)基础数据集包含边界数据集、30米土地覆被数据、植被功能数据、30米SRTM数字高程数据和HWSD土壤质地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基础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2)冰冻圈数据集包含冻土数据集、冰川分布数据、冰湖分布数据和积雪深度数据。其中,冻土数据集又包含冻土分布数据、冻土水热分带数据、冻土指数数据和冻土表面粗糙度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冰冻圈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3)水文大气数据集包含河流湖泊数据集、蒸散发数据集和大气数据集。河流湖泊数据集包含河流数据和湖泊数据,蒸散发数据集包含MODIS蒸散发数据、土壤蒸发数据、水体冰雪蒸发数据和冠层截流蒸发数据,大气数据集包含ERA5-Land再分析数据集中的地表热辐射数据、地表太阳辐射数据、降水数据、气压数据、温度数据和风场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水文大气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4)生态数据集包含总初级生产力数据和植被蒸腾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生态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5)灾害数据集包含滑坡数据和地震区划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灾害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6)人文地理数据集则包含交通道路数据、铁路机场数据、人口密度数据、主要国家人均GDP数据、收入水平数据和世界遗产分布数据。详情请查看元数据页面附件信息中或数据中的文档“泛第三极人文地理数据集数据文档.docx”。 泛第三极综合数据集将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利,避免相关研究在获取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重复劳动,节省研究者宝贵的时间,并且在陆面过程模型、水文模型和生态模型等科学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促进泛第三极地区科学研究的发展,为泛第三极地区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李虎, 潘小多, 李新, 盖春梅, 冉有华
该数据集包含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矮拉山附近(98°29′16″E, 31°36′36″N)冻融滑坡及融冻泥流浅层地温、水分及现场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基于Hobo温度、水分及小型气象站通过现场监测获得。观测时间在2019年8月31日-2020年7月14日之间。通过一个完整冻融周期的现场监测,下载现场传感器自动获取的地温、水分及气象要素监测数据,通过一定的质量控制包括剔除传感器未完全适应土壤环境时的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地温、水分观测时间间隔4小时,地温的观测深度为10cm, 20cm, 40cm, 60cm,80cm,100cm,150cm及200cm,共8层,水分的观测深度为20cm,50cm,100cm及200cm共4层。气象观测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雨量、风速、风向及太阳辐射等,观测的时间间隔为30分钟(注:太阳辐射传感器最大量程为1276.8 W/m2,实际太阳辐射值大于最大量程时显示为1276.9 W/m2;风速传感器的最小启动风速为0.5m/s,当实际风速小于启动风速时,显示值为0。因此该数据无法体现超太阳常数现象和低于0.5m/s的风速)。质量控制包括剔除传感器未完全适应土壤环境时的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经过矫正的最终数据以excel文件存储。获取的现场数据经多人复查审核,数据完整性和准确度达到95%以上。监测数据可为后期开展藏东南地区冻融滑坡和融冻泥流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牛富俊
陆地实际蒸散发(ETa)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着水文、能量和碳循环。然而,准确监测和理解青藏高原(TP)实际蒸散发(ETa)的时空变化仍然非常困难。在此,利用MOD16-STM模型,在土壤属性、气象条件和遥感数据集的支持下,对青藏高原多年(2000-2018年)月度ETa进行了估算。估算出的ETa与9个通量塔的测量结果相关性非常好,均方根误差(平均RMSE=13.48 mm/月)和平均偏差(平均MB=2.85 mm/月)较低,相关系数(R=0.88)和一致性指数(IOA=0.92)较高。2000年至2018年,整个TP和东部TP(Lon>90°E)的空间平均ETa显著增加,增速分别为1.34 mm/年(P<0.05)和2.84 mm/年(P<0.05),而西部TP(Lon<90°E)未发现明显趋势。ETa及其组分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从东南向西北TP递减。东部ETa呈显著上升趋势,西南部ETa全年呈显著下降趋势,尤其是冬春两季。土壤蒸发(Es)占总ETa的84%以上,其时间趋势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ETa相似。春季和夏季的ETa变化幅度和速率最大。陆表ETa的多年平均年值(面积2444.18×10^3 km2)为376.91±13.13 mm/年,相当于976.52±35.7 km3/年。整个TP(包括所有高原湖泊,面积2539.49×10^3 km2)的年平均蒸发水量约为1028.22±37.8 km3/年。新的ETa数据集有助于研究土地覆被变化对水文的影响,有助于对整个TP的水资源管理。
马耀明, 陈学龙, 袁令
本数据包括北极Barrow地区不同年龄冻土土壤细菌物种组成数据,可用来探索土壤微生物对冻土消融的响应及不同年龄冻土的土壤细菌差异;本数据为扩增子测序结果,引物为Earth Microbiome Project 标准引物 515F–806R,扩增范围为V4区,测序平台为Illumina Hiseq PE250; 数据通过质量控制,至少达到Q30水平;本数据用于发表于Cryospshere文章Permafrost thawing exhibit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bacterial richne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than permafrost age in Arctic permafrost soils. The Cryosphere, 2020, 14, 3907–3916, https://doi.org/10.5194/tc-14-3907-2020。本数据还可用于三极土壤微生物比较分析研究
孔维栋
农业灌溉需要消耗大量的可利用淡水资源,是人类对自然水循环过程最直接的扰动,加速了区域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冷却作用。因此,估算灌溉用水对于探索人类活动对自然水循环的影响、量化水资源收支、优化农业水资源管理配置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灌溉用水数据主要是基于调查统计结果,数据空间分布离散且缺乏统一性,无法满足对灌溉用水的时空变化进行估算的需求。全球灌溉农田灌溉用水量遥感估算数据集(2011-2018)是基于卫星土壤湿度、降水、植被指数以及气象资料入辐射与气温等要素,通过土壤水量平衡原理,耦合遥感蒸散发过程模块以及利用基于差分优化的数据-模型融合算法来估算全球灌溉农田实际灌溉用水量。该数据集的灌溉用水估算结果相比传统的离散调查统计数据在不同空间尺度(区域、州/省和国家)上具有较小的偏差,如中国各省2015年农业用水统计结果对比(bias = −3.10 km^3),美国各州2013年调查数据结果对比(bias = −0.42 km^3)以及粮农组织各个国家尺度对比结果(bias = −10.84 km^3)。而且,相较于基于单个降水和土壤水分卫星产品的估算结果,该集合数据显示出更低的不确定性。此外,数据统一采用全球地理经纬度格网,相关元数据存储在对应的NetCDF文件内,空间分辨率约为25公里,时间分辨率为月尺度,时间跨度为2011年−2018年。该数据集将有助于定量评估历史时期农业灌溉用水的时空格局和支撑科学农业用水管理等。
张琨, 李新, 郑东海, 张凌, 朱高峰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采集的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的土壤pH数据。2012年组织开展了第1次野外土壤调查采样。2013年在对已有土壤剖面样点进行定量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对已有剖面点代表性较差的景观区域进行土壤环境分析,形成补充性调查方案,组织开展了第2次土壤调查采样。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采集方式为代表性采样,所采集样点覆盖了黑河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地区,涵盖了黑河流域的典型景观类型,能够反映黑河流域土壤属性整体的空间分布规律。野外土壤样品采集的深度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采取土壤剖面的土壤发生层样品。
宋效东, 张甘霖
青藏高原野外观测研究平台是开展青藏高原科学观测和研究的前沿阵地。基于高原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的陆面-边界层立体综合观测为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影响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珍贵数据。本数据集综合了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5-2016年逐小时大气、土壤和涡动观测数据。包含了由多层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以及气压、降水组成的梯度观测数据,辐射四分量数据,多层土壤温湿度和土壤热通量观测数据以及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二氧化碳通量组成的湍流数据。这些数据能广泛的应用于青藏高原气象要素特征分析、遥感产品评估和遥感反演算法的发展、数值模拟的评估和发展等研究中。
马耀明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采集的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的土壤容重数据。2012年组织开展了第1次野外土壤调查采样。2013年在对已有土壤剖面样点进行定量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对已有剖面点代表性较差的景观区域进行土壤环境分析,形成补充性调查方案,组织开展了第2次土壤调查采样。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采集方式为代表性采样,所采集样点覆盖了黑河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地区,涵盖了黑河流域的典型景观类型,能够反映黑河流域土壤属性整体的空间分布规律。野外土壤样品采集的深度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采取土壤剖面的土壤发生层样品。
宋效东, 张甘霖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采集的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的土壤有机碳数据。2012年组织开展了第1次野外土壤调查采样。2013年在对已有土壤剖面样点进行定量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对已有剖面点代表性较差的景观区域进行土壤环境分析,形成补充性调查方案,组织开展了第2次土壤调查采样。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采集方式为代表性采样,所采集样点覆盖了黑河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地区,涵盖了黑河流域的典型景观类型,能够反映黑河流域土壤属性整体的空间分布规律。野外土壤样品采集的深度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采取土壤剖面的土壤发生层样品。
宋效东, 张甘霖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N,海拔1556m。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15m、20m、30m、40m处,共7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2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侧约8m处,架高2.5m;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12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12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其中两块(Gs_2、Gs_3)埋设在棵间,一块(Gs_1)埋设在植株下面;平均土壤温度传感器TCAV埋设在地下2cm、4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和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和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12m处,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上;另有四个光合有效辐射仪分别架设在冠层上方和冠层内,冠层上方安装在12m(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冠层内安装在0.3m(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高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WS_15m、WS_20m、WS_30m、WS_4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WD_15m、WD_20m、WD_30m、WD_4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Ta_15m、Ta_20m、Ta_30m、Ta_40m和RH_3m、RH_5m、RH_10m、RH_15m、RH_20m、RH_30m、RH_4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平均土壤温度(TCAV)(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单位:摄氏度) 、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冠层上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和冠层下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D_up、PAR_D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018.9.17-11.7由于采集器的问题,气象梯度部分的数据缺失;由于采集器通道问题,平均土壤温度TCAV数据在11月7日后数据不正确。(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6-10 10:30。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李新,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所构建的世界土壤数据库(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 version 1.1 )(HWSD). 中国境内数据源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南京土壤所所提供的1:100万土壤数据。 该数据可为建模者提供模型输入参数,农业角度可用来研究生态农业分区,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数据格式:grid栅格格式,投影为WGS84。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为FAO-90。 土壤属性表主要字段包括: SU_SYM90(FAO90土壤分类系统中土壤名称); SU_SYM85(FAO85分类); T_TEXTURE(顶层土壤质地); DRAINAGE(19.5); REF_DEPTH(土壤参考深度); AWC_CLASS(19.5); AWC_CLASS(土壤有效水含量); PHASE1: Real (土壤相位); PHASE2: String (土壤相位); ROOTS: String (到土壤底部存在障碍的深度分类); SWR: String (土壤含水量特征); ADD_PROP: Real (土壤单元中与农业用途有关的特定土壤类型); T_GRAVEL: Real (碎石体积百分比); T_SAND: Real (沙含量); T_SILT: Real (淤泥含量); T_CLAY: Real (粘土含量); T_USDA_TEX: Real (USDA土壤质地分类); T_REF_BULK: Real (土壤容重); T_OC: Real (有机碳含量); T_PH_H2O: Real (酸碱度) T_CEC_CLAY: Real (粘性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CEC_SOIL: Real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BS: Real (基本饱和度); T_TEB: Real (交换性盐基); T_CACO3: Real (碳酸盐或石灰含量) T_CASO4: Real (硫酸盐含量); T_ESP: Real (可交换钠盐); T_ECE: Real (电导率)。 其中以T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上层土壤属性(0-30cm),以S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下层土壤属性(30-100cm)。 具体属性值代表何意义请参考文件夹下说明文档*.pdf及数据库*.mdb。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aa
本数据集是建立在青藏高原基础上的高原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观测数据,用于量化粗分辨率卫星和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模型产物的不确定性。青藏高原土壤温湿度观测数据(Tibet-Obs)由四个区域尺度的原位参考网络组成,包括寒冷半干旱气候的那曲网络,寒冷潮湿气候的玛曲网络和寒冷干旱的阿里网络,以及帕里网络。这些网络提供了对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和地表水文气象条件的代表性覆盖。 - 时间分辨率:逐时 - 空间分辨率:点测量 - 测量精度:土壤水分,0.00001;土壤温度,0.1℃;数据集尺寸:标称深度为5,10,20,40和80厘米的土壤水分和温度统计值 - 单位:土壤水分,cm ^ 3 cm ^ -3; 土壤温度, ℃
Bob Su, 阳坤
黑河流域上游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水分特征曲线,饱和导水率,颗粒分析,入渗率,以及采样点位置信息。 1、数据为2014年针对2012年补充取样,用环刀取原状土; 2、该土壤容重为土壤干容重,采用烘干法测量。将野外采集的原状环刀土样在烘箱中以105℃恒温24小时,土壤干重除以土壤体积(100立方厘米),单位:g/cm3 。 3、土壤孔隙度,根据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的关系得到;, 4、土壤入渗分析数据集,数据为2013-2014年野外实验测量数据。 5、入渗数据是用“MINI DISK PORTABLE TENSION INFILTROMETER”进行测量,得到一定负压下的近似饱和导水率。 6、土壤粒度数据是在兰州大学西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粒度实验室进行测量。测量仪器为马尔文激光粒度仪MS2000。 7、饱和导水率是依据依艳丽(2009)的定水头发自制仪器进行测量。使用马利奥特瓶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定水头;同时最后将当时测量的Ks转化为10℃时的Ks值进行分析计算。 8、土壤含水量数据是用ECH2O进行测量,包括5层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 9、水分特征曲线采用离心机法测量:将野外采集的环刀原状土放入离心机,分别用转速0,310,980,1700,2190,2770,3100,5370,6930,8200,11600测量每次的转子重量得到。
贺缠生
数据集包括以下土壤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根系丰度、总氮(N)、总磷(P)、总钾(K)、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可交换H+、Al3+、Ca2+、Mg2+、K+、Na+、土层厚度、土壤剖面深度、砂、淤泥和C。铺设部分、岩石碎片、体积密度、孔隙、结构、稠度和土壤颜色。提供了质量控制信息(QC)。 分辨率为30弧秒(赤道处约1公里)。土壤性质的垂直变化由8层记录,深度为2.3 m(即0-0.045-0.091、0.091-0.166、0.166-0.289、0.289-0.493、0.493-0.829、0.829-1.383和1.383-2.296 m),以便于在普通土地模型和社区土地模型(CLM)中使用。 数据采用NetCDF格式存储,数据文件名称及其说明如下: 1.THSCH.nc: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of FCH 2.PSI_S.nc: Saturated capillary potential of FCH 3.LAMBDA.nc: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ndex of FCH 4.K_SCH.nc: Saturat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FCH 5.THR.nc: Residual moisture content of FGM 6.THSGM.nc: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of FGM 7.ALPHA.nc: The inverse of the air-entry value of FGM 8.N.nc: The shape parameter of FGM 9.L.nc: The pore-connectivity parameter of FGM 10.K_SVG.nc: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FGM 11.TH33.nc: Water content at -33 kPa of suction pressure, or field capacity 12.TH1500.nc: Water content at -1500 kPa of suction pressure, or permanent wilting point
戴永久, 上官微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8月31日至2018年12月24日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高寒草甸草原混合草原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天峻县苏里路旁侧,下垫面是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混合。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98°35′41.62″E,北纬 37°42′11.47″N,海拔3718m。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15m、20m、30m、40m处,共7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3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偏北侧10m平台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6m处,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WS_15m、WS_20m、WS_30m、WS_4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WD_15m、WD_20m、WD_30m、WD_4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Ta_15m、Ta_20m、Ta_30m、Ta_40m和RH_3m、RH_5m、RH_10m、RH_15m、RH_20m、RH_30m、RH_4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200cm、Ms_300cm、Ms_40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200cm、Ts_300cm、Ts_400cm)(单位:摄氏度) 、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8/31 10:30。
李小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宇宙射线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N,海拔1556m。仪器探头底部距地面0.5m,采样频率是1小时。 宇宙射线仪器的原始观测项目包括:电压Batt(V)、温度T(℃)、相对湿度RH(%)、气压P(hPa)、快中子数N1C(个/小时)、热中子数N2C(个/小时)、快中子采样时间N1ET(s)及热中子采样时间N2ET(s)。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计算后的数据,数据表头包括:Date Time(日期 时间)、P(气压 hPa)、N1C(快中子数 个/小时)、N1C_cor(气压订正的快中子数 个/小时)和VWC(土壤体积含水量 %),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 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共四条标准:(1)剔除电压小于和等于11.8伏特的数据;(2)剔除空气相对湿度大于和等于80%的数据;(3)剔除采样时间间隔不在60±1分钟内的数据;(4) 剔除快中子数较前后一小时变化大于200的数据。剔除及缺失数据用-6999补充。 2) 气压订正 根据仪器说明手册中提到的快中子气压订正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气压订正,得到订正后的快中子数N1C_cor。 3) 仪器率定 在计算土壤水分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公式中的N0进行率定。N0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快中子数,通常使用测量源区内的土样得到实测土壤水分(或者通过比较密集的土壤水分无线传感器获取)θm(Zreda et al. 2012)和对应时间段内的快中子校正数据N,再通过公式反求得到N0。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Zhu et al. (2015)。
朱忠礼, 徐自为, 李新, 车涛, 谭俊磊, 任志国, 张阳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9月23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瓜州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酒泉瓜州县柳园镇,下垫面是荒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5.673E,41.405N,海拔2014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4m、8m、16m、32m、48m处,共6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2m、WS_4m、WS_8m、WS_16m、WS_32m、WS_48m)(单位:米/秒)、风向(WD_2m、WD_4m、WD_8m、WD_16m、WD_32m、WD_4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2m、TA_4m、TA_8m、TA_16m、TA_32m、TA_48m和RH_2m、RH_4m、RH_8m、RH_16m、RH_32m、RH_4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60cm、Ms_8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60cm、Ts_80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5cm、SWP_10cm、SWP_20cm、SWP_40cm、SWP_60cm、SWP_8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5cm、EC_10cm、EC_20cm、EC_40cm、EC_60cm、EC_8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该地区土壤水势很低,已超出传感器的测量量程;(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6-10 10:30。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敦煌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敦煌西湖,下垫面是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3.709E,40.348N,海拔993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8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2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4m、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4m、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4m、Ta_8m和RH_2m、RH_4m、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2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20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5cm,SWP_2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5cm,EC_2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由于采集器故障,1.23-1.24数据丢失;由于塔体倾斜,3.17-5.24部分数据异常或丢失;由于程序故障,空气湿度采集错误;(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6-10 10:30。
赵长明, 张仁懿
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调查的中国1:1000000比例尺土壤图和8595个土壤剖面图,以及美国农业部(USDA)中国区域土地和气候模拟标准,开发了一个多层土壤粒度分布数据集(砂、粉土和粘土含量)。 采用多边形链接方法,结合土壤剖面和地图多边形之间的距离、剖面的样本大小和土壤分类信息,推导出砂、粉土和粘土的含量分布图。该数据集分辨率为1公里,可用于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和气候建模。 数据特征 投影:GCS_Krasovsky_1940 覆盖范围:中国 分辨率:0.00833 度(约一公里) 数据格式:FLT, TIFF 取值范围:0%-100% 文件说明 浮点栅格文件包括: sand1.flt, clay1.flt – 表层(0-30cm) 砂粒、粘粒含量。 sand2.flt, clay2.flt – 底层(30-100cm) 砂粒、粘粒含量。 psd.hdr – 头文件: ncols – 列数 nrows – 行数 xllcorner – 左下角纬度 yllcorner – 左下角经度 cellsize – 单元格大小 NODATA_value – 空值 byteorder - LSBFIRST, Least Significant Bit First TIFF 栅格文件包括: sand1.tif, clay1.tif -表层(0-30cm) 砂粒、粘粒含量。 sand2.tif, clay2.tif -底层(30-100cm) 砂粒、粘粒含量。
上官微, 戴永久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上游阿柔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草达坂村,下垫面是亚高山山地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643E, 38.0473N,海拔3033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传感器分别架设在1m、2m、5m、10m、15m、25m处,共6层,朝向正北;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2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阿柔超级站28m观测塔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5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5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上;土壤部分传感器埋设在塔体正南方向2m处,其中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均埋设在地下6cm处;平均土壤温度传感器TCAV埋设在地下2cm、4c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6cm、10cm、15cm、20cm、3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200cm、240cm、280cm、320cm处,其中4cm和10cm这两层有三个重复;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4cm、6cm、10cm、15cm、20cm、3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200cm、240cm、280cm、320cm处,其中4cm和10cm这两层有三个重复。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1m、WS_2m、WS_5m、WS_10m、WS_15m、WS_25m)(单位:米/秒)、风向(WD_1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1m、Ta_2m、Ta_5m、Ta_10m、Ta_15m、Ta_25m和RH_1m、RH_2m、RH_5m、RH_10m、RH_15m、RH_25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平均土壤温度(TCAV)(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cm、Ms_4cm_1、Ms_4cm_2、Ms_4cm_3、Ms_6cm、Ms_10cm_1、Ms_10cm_2、Ms_10cm_3、Ms_15cm、Ms_20cm、Ms_30cm、Ms_40cm、Ms_6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 Ms_200cm、Ms_240cm、Ms_280cm、Ms_32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_1、Ts_4cm_2、Ts_4cm_3、Ts_6cm、Ts_10cm_1、Ts_10cm_2、Ts_10cm_3、Ts_15cm、Ts_20cm、Ts_30cm、Ts_40cm、Ts_6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 Ts_200cm、Ts_240cm、Ts_280cm、Ts_32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平均土壤温度TCAV在2.16-3.31和4.15-5.20之间,由于传感器线头接触不良,数据缺失;11-12月份土壤热通量出现一些错误值。(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6-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李新, 车涛, 徐自为, 张阳, 谭俊磊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下游四道桥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四道桥,下垫面是柽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374E, 42.0012N,海拔873m。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传感器分别架设在5m、7m、10m、15m、20m、28m处,共6层,朝向正北;风向传感器架设在15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防水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28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10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10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两个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10m处,朝向正南,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土壤部分传感器安装在塔体南侧2m处,其中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平均土壤温度传感器TCAV埋设在地下2cm、4c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表0cm和地下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和200cm处;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2cm、4cm、10cm、20cm、40cm、80cm、120cm、160cm和200cm处。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5m、WS_7m、WS_10m、WS_15m、WS_20m、WS_28m)(单位:米/秒)、风向(WD_15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5m、Ta_7m、Ta_10m、Ta_15m、Ta_20m、Ta_28m和RH_5m、RH_7m、RH_10m、RH_15m、RH_20m、RH_2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向上和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平均土壤温度(TCAV)(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Ms_200cm)(单位:体积含水量,百分比)、土壤温度(Ts_0cm、Ts_2cm、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Ts_2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1-6月由于传感器的问题,降雨数据出错;7-10月由于接线问题,气压数据出错;(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9-10 10:30;(6)命名规则为:AWS+站点名称。 黑河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李新, 车涛, 徐自为, 任志国, 谭俊磊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大野口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张掖大野口排露沟,下垫面是林缘草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286E,38.556N,海拔2703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8m处;气压计安装在1.5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2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2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2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8m和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5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5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2018.8.29-10.18由于电池箱无保温措施,电池低温供电不稳定,部分时间段数据丢失(1.3-1.6;1.8-1.11;1.14-1.20;1.23-1.30;2.9-2.22;2.28-3.23;3.28-5.12);由于程序故障,空气湿度采集错误;(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6-10 10:30。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西营河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海北门源县仙米乡讨拉村,下垫面是高寒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855E,37.561N,海拔3616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4m、8m处,共3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20cm和4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2m、WS_4m、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2m、WD_4m、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2m、Ta_4m、Ta_8m和RH_2m、RH_4m、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0cm、Ms_4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20cm、Ts_40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20cm,SWP_4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20cm、EC_4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2018.8.29-10.18由于电池箱进水导致的供电不稳定,气象数据丢失严重未入库;2018.10.18日起2m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故障,该位置风速数据错误;雨量筒程序错误,全年数据无效;由于程序故障,2018.1.1-3.2空气湿度采集错误;(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6-10 10:30。
赵长明, 张仁懿
采用WRF模式制备的青藏高原近地表大气驱动和地表状态数据集,时间范围:2000-2010,空间范围:25-40 ºN,75-105 ºE,时间分辨率:逐时,空间分辨率:10 km,格点数为150*300。 总计有33个变量,其中包含的近地表大气变量11个: 地面上2m高度的温度、 地面上2m高度的比湿、地面气压、地面上10m风场的纬向分量、地面上10m风场的经向分量、固体降水比例、累积的积云对流降水、累积的格点降水、地表处的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地表处的向下长波辐射通量、累计的潜在蒸发。 包含的地表状态变量有19个:各层土壤温度、各层土壤湿度、 各层土壤液态水含量、雪相态改变的热通量、土壤底部温度、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被比例、地面热通量、雪水当量、实际雪厚、雪密度、冠层中的水、地表温度、反照率、背景反照率、更低边界处的土壤温度、地表面处向上的热量通量(感热通量)、地表面处向上的水量通量(感热通量)。 其他变量3个:经度、纬度和行星边界层高度。
潘小多
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土壤不仅仅为作物提供养分和水分,同时也对各种养分有转化作用。此外,土壤还有自净功能,可以改良有机物含量、土壤温湿度、pH值、阴阳离子。而土壤污染导致几个方面的环境问题:工业污水, .酸雨, 尾气排放, 堆积物, 农业污染。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该数据集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所构建的世界土壤数据库(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 version 1.1 )(HWSD),该数据为建模者提供模型输入参数,同时为生态农业分区,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研究提供依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数据包含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壤有机质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1km,时间覆盖范围为1979-1985年。数据来源是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生成的土壤碳含量。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残体,其中高等植物为主要来源。原始土壤中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是微生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动物、植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就成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数据对于分析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以及衡量区域土壤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方华军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了青藏高原藏北那曲、东部若尔盖高原、风火山2015-2017年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土壤碳氮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初步分析。数据集主要包括不同增温梯度、不同海拔梯度(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高山灌丛草甸)、不同水分梯度(沼泽湿地、退化沼泽、沼泽草甸、湿草甸、干草甸、退化草甸)和不同沙化程度(轻度沙化、中度沙化、重度沙化、完全沙化)下的高寒地区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以及土壤碳含量。综合分析了以上不同梯度下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碳氮含量的差异和变化趋势。该数据集为了解及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草地生产力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张宪洲, 张扬建, 苏培玺, 杨燕
无论从全球尺度亦或是局地尺度而言,土壤数据及其重要,而由于缺乏可靠的土壤数据,土地退化评估、环境影响研究和、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干预措施收到了极大的瓶颈阻碍。受到土壤信息数据在全世界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公约的背景下,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京都协议对土壤碳测量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全球农业生态评价研究(GAEZ v3.0)共同倡导下建立了新一代世界土壤数据库(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 version 1.2 )(HWSD V1.2).其中,中国地区数据源为1995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由南京土壤所所提供的1:1,000,000土壤数据。数据格式:grid栅格格式,投影为WGS84。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为FAO-90。 核心土壤制度单元唯一验证标识符: MU_GLOBAL-HWSD数据库土壤制图单元标示符,连接了GIS图层。 MU_SOURCE1 和 MU_SOURCE2- 源数据库制图单元标识符 SEQ-土壤制图单元组成中的土壤单元序列; 土壤分类系统利用FAO-7分类系统或 FAO-90分类系统(SU_SYM74 resp. SU_SYM90)或FAO-85(SU_SYM85). 土壤属性表主要字段包括: ID(数据库ID) MU_GLOBAL(土壤单元标识符)(全球) SU_SYMBOL 土壤制图单元 SU_SYM74(FAO74分类); SU_SYM85(FAO85分类); SU_SYM90(FAO90土壤分类系统中土壤名称); SU_CODE 土壤制图单元代码 SU_CODE74 土壤单元名称 SU_CODE85 土壤单元名称 SU_CODE90 土壤单元名称 DRAINAGE(19.5); REF_DEPTH(土壤参考深度); AWC_CLASS(19.5); AWC_CLASS(土壤有效水含量); PHASE1: Real (土壤相位); PHASE2: String (土壤相位); ROOTS: String (到土壤底部存在障碍的深度分类); SWR: String (土壤含水量特征); ADD_PROP: Real (土壤单元中与农业用途有关的特定土壤类型); T_TEXTURE(顶层土壤质地); T_GRAVEL: Real (顶层碎石体积百分比);(单位:%vol.) T_SAND: Real (顶层沙含量); (单位:% wt.) T_SILT: Real (表层粉沙粒含量); (单位:% wt.) T_CLAY: Real (顶层粘土含量); (单位:% wt.) T_USDA_TEX: Real (顶层USDA土壤质地分类); (单位:name) T_REF_BULK: Real (顶层土壤容重); (单位:kg/dm3.) T_OC: Real (顶层有机碳含量); (单位:% weight) T_PH_H2O: Real (顶层酸碱度) (单位:-log(H+)) T_CEC_CLAY: Real (顶层粘性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单位:cmol/kg) T_CEC_SOIL: Real (顶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单位:cmol/kg) T_BS: Real (顶层基本饱和度); (单位:%) T_TEB: Real (顶层交换性盐基);(单位:cmol/kg) T_CACO3: Real (顶层碳酸盐或石灰含量) (单位:% weight) T_CASO4: Real (顶层硫酸盐含量);(单位:% weight) T_ESP: Real (顶层可交换钠盐);(单位:%) T_ECE: Real (顶层电导率)。 (单位:dS/m) S_GRAVEL: Real (底层碎石体积百分比);(单位:%vol.) S_SAND: Real (底层沙含量); (单位:% wt.) S_SILT: Real (底层淤泥含量); (单位:% wt.) S_CLAY: Real (底层粘土含量); (单位:% wt.) S_USDA_TEX: Real (底层USDA土壤质地分类); (单位:name) S_REF_BULK: Real (底层土壤容重); (单位:kg/dm3.) S_OC: Real (底层有机碳含量); (单位:% weight) S_PH_H2O: Real (底层酸碱度) (单位:-log(H+)) S_CEC_CLAY: Real (底层粘性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单位:cmol/kg) S_CEC_SOIL: Real (底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单位:cmol/kg) S_BS: Real (底层基本饱和度); (单位:%) S_TEB: Real (底层交换性盐基);(单位:cmol/kg) S_CACO3: Real (底层碳酸盐或石灰含量) (单位:% weight) S_CASO4: Real (底层硫酸盐含量);(单位:% weight) S_ESP: Real (底层可交换钠盐);(单位:%) S_ECE: Real (底层电导率)。 (单位:dS/m) 本数据库分两层,其中以顶层(T)土壤厚度为(0-30cm),底层(S)土壤厚度为(30-100cm)。 其他属性值请参考说明HWSD1.2_documentation文档.pdf,The 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 (HWSD V1.2) Viewer-中文说明及HWSD.mdb。
孟现勇, 王浩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宇宙射线仪器(crs)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N,海拔1556m,仪器探头底部距地面0.5m,采样频率是1小时。 宇宙射线仪器的原始观测项目包括:电压Batt(V)、温度T(℃)、相对湿度RH(%)、气压P(hPa)、快中子数N1C(个/小时)、热中子数N2C(个/小时)、快中子采样时间N1ET(s)及热中子采样时间N2ET(s)。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计算后的数据,数据表头包括:Date Time(日期 时间)、P(气压 hPa)、N1C(快中子数 个/小时)、N1C_cor(气压订正的快中子数 个/小时)和VWC(土壤体积含水量 %),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 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共四条标准:(1)剔除电压小于和等于11.8伏特的数据;(2)剔除空气相对湿度大于和等于80%的数据;(3)剔除采样时间间隔不在60±1分钟内的数据;(4) 剔除快中子数较前后一小时变化大于200的数据。此外缺失数据用-6999补充。 2) 气压订正 根据仪器说明手册中提到的快中子气压订正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气压订正,得到订正后的快中子数N1C_cor。 3) 仪器率定 在计算土壤水分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公式中的N0进行率定。N0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快中子数,通常使用测量源区内的土样得到实测土壤水分(或者通过比较密集的土壤水分无线传感器获取)θm(Zreda et al. 2012)和对应时间段内的快中子校正数据N,再通过公式反求得到N0。 在此,根据仪器源区内的Soilnet土壤水分数据对仪器进行率定,建立土壤体积含水量θv和快中子之间的关系。分别选取干湿状况差异比较明显的2012年6月26日-27日和7月16日-17日四天的数据,其中6月26日-2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小,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和20厘米的三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2%-30%,而7月16日-1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大,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的两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8%-39%,最后平均N0为3597。 4) 土壤水分计算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每小时的土壤含水量数据。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Zhu et al. (2015)
刘绍民, 朱忠礼, 徐自为, 李新, 车涛, 谭俊磊, 任志国
数据集包含了黄土高原地区影响土壤侵蚀的30m分辨率坡向因子,基于黄土高原地区高程数据提取的坡向数据。然后每个专题按1:25万地图标准分幅方式划分图幅,用1:25万标准图幅号命名。地理坐标系为WGS1984;精度可满足区域尺度水文和土壤侵蚀分析、预报的要求。
刘宝元, 史海静
数据集综合了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的大气、水文和土壤的长期监测数据。数据有三种分辨率,包括0.1秒、10分钟、30分钟、24小时不等。 野外的大气边界层塔(PBL)所使用的温湿度和气压传感器由芬兰的Vaisala公司生产,风速风向传感器由美国的MetOne公司生产,辐射传感器由美国的APPLEY公司和日本的EKO公司生产,气体分析仪由美国的Licor公司生产,土壤含水量、超声风速仪和数据采集器等由美国的CAMPBELL公司生产。定期(每年2-3次)由专业人员对观测系统进行维护,对传感器进行标定和更换,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下载和整编,满足国家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气象观测规范。 数据集加工方法为原始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后形成时间连续序列,质量控制包括剔除曳点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
马耀明
本数据集包含自1982年至2006年基于生态学模式与遥感数据计算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结果。 基于遥感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AVHRR)数据和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生成的青藏高原生态系统NPP(1982-2006),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生成的土壤碳含量,以及基于High Resolution Biosphere Model(HRBM)模型生成的生物量碳数据。 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NPP(1982-2006年): npp_forest82.e00,npp_forest83.e00,npp_forest84.e00,npp_forest85.e00,npp_forest86.e00, npp_forest87.e00,npp_forest88.e00,npp_forest89.e00,npp_forest90.e00,npp_forest91.e00, npp_forest92.e00,npp_forest93.e00,npp_forest94.e00,npp_forest95.e00,npp_forest96.e00, npp_forest97.e00,npp_forest98.e00,npp_forest99.e00,npp_forest00.e00,npp_forest01.e00, npp_forest02.e00,npp_forest03.e00,npp_forest04.e00,npp_forest05.e00,npp_forest06.e00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NPP(1982-2006年): npp_grass82.e00,npp_grass83.e00,npp_grass84.e00,npp_grass85.e00,npp_grass86.e00, npp_grass87.e00,npp_grass88.e00,npp_grass89.e00,npp_grass90.e00,npp_grass91.e00, npp_grass92.e00,npp_grass93.e00,npp_grass94.e00,npp_grass95.e00,npp_grass96.e00, npp_grass97.e00,npp_grass98.e00,npp_grass99.e00,npp_grass00.e00,npp_grass01.e00, npp_grass02.e00,npp_grass03.e00,npp_grass04.e00,npp_grass05.e00,npp_grass06.e00 青藏高原生物量碳、土壤碳: Biomass.e00,Socd.e00 土壤碳含量数据(Socd)是参考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据与《中国1:100万土壤图》按土壤亚类插值生成。 NPP数据来自CASA模型与AVHRR数据模拟生成: Potter CS, Randerson JT, Field CB et al. Terrestrial ecosystem production: a process model based on global satellite and surface data.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1993, 7: 811–841. 生物量碳数据来自HRBM模型模拟生成: McGuire AD, Sitch S, et al. Carbon balance of the terrestrial biosphe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alyses of CO2, climate and land use effects with four process-based ecosystem models. Global Biogeochem. Cycles, 2001, 15 (1), 183-206. 原始资料主要是遥感数据和野外观测数据。精度较好;生产过程中与野外实测数据进行的验证和调参,是模拟结果尽量与野外实测数据保持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NPP数据与野外实测数据的验证结果表明,误差保持在15%的范围内。 空间分辨率0.05度×0.05度(经度×纬度)。
周才平
青藏高原混合土壤水分数据产品是利用了遥感观测、原位测量和模型模拟技术。原位土壤水分(SM)观测结合了青藏高原气候带的分类,用于在高原尺度上产生原位测量的SM气候学。使用产生的青藏高原尺度原位SM气候学来缩放模型模拟的SM数据,其随后用于缩放SM卫星观测。然后通过应用三重配置和最小二乘法来客观地混合气候学尺度的卫星和模型模拟的SM。最终的混合SM可以复制不同气候区的SM动力学,从亚湿润地区到青藏高原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 时间分辨率:天,从01/05/2008开始 - 空间分辨率:0.25°×0.25° - 数据集尺寸:61×121×975 - 单位:cm^3 cm^-3 数据质量开放评估。
Yijian Zeng
数据集综合了藏北高原大气、水文和土壤的多站点长期监测项目,包含了藏北高原青藏公路/铁路沿线9个站点(D66,NewD66,沱沱河,D105,D110,安多,MS3478/NPAM,那曲布交,MS3608)多层或单层大气基本要素(风、温、湿、压和降雨/雪等),地面辐射各分量及多层土壤温、湿和热流等观测资料。 数据集通过架设在野外的自动气象站(AWS)、大气边界层塔(PBL)所获得的监测数据组成。所使用的温湿度和气压传感器由芬兰的Vaisala公司生产;风速风向传感器由美国的MetOne公司生产;辐射传感器由美国的APPLEY公司和日本的EKO公司生产;气体分析仪由美国的Licor公司生产;土壤含水量、超声风速仪和数据采集器等由美国的CAMPBELL公司生产。定期(每年2-3次)由专业人员对观测系统进行维护,对传感器进行标定和更换,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下载和整编。 数据集加工方法为原始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后形成时间连续序列。满足国家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对气象观测原始数据的精度,质量控制包括剔除曳点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 数据包含如下观测指标: 空气温度,单位:℃,精度:0.05℃; 空气相对湿度,单位:%,精度:2%; 风速,单位:m/s,精度:0.1m/s; 气压,单位:hPa,精度:0.5hPa; 风向,单位:°,精度:4°; 降水,单位:mm,精度:0.05mm; 辐射,单位:W/m²,精度:5%; 土壤热流,单位:W/m²,精度:2%; 土壤温度,单位:℃,精度:0.2℃; 土壤体积含水量,单位:v/v%,精度:2%。
胡泽勇
本数据集包括青海果洛军牧场草甸碳通量站观测的气象数据,时间范围为2005-2009年,数据的时间分辨率为1天。气象和碳通量数据观测方法:采用涡度相关观测仪器,均为自动记录;生物量观测方法:收获法,置于60度烘箱中48小时称重。碳通量和气象数据均为仪器自动记录,并进行了人工检查。数据观测过程中,仪器的操作、观测对象的选择等严格按照专业要求进行。数据可以用在植物叶片光合参数模拟和生产力估算中。 数据包含如下观测指标: 气温 ℃ 降水量 mm 风速 m/s 5cm处土壤温度 ℃ 光合有效辐射 umol/m²s 总辐射 W/m²
赵新全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6年9月份在玛多县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的样方调查数据。样方大小为50cm×50cm。调查内容包括覆盖度、物种名称、植被高度、生物量(干重和鲜重)、样方的经纬度坐标、坡度、坡向、坡位、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地表特征(凋落物、砾石、风蚀、水蚀、盐碱斑等)、利用方式、利用强度等。
李飞, 张志军, 张志军
CMADS(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ssimilation Driving Datasets for the SWAT model)土壤温度分量(以下简称CMADS-ST)利用中国大气同化系统(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CLDAS])强迫公用陆面模式 (Community Land model 3.5 [CLM3.5]), 进行陆面数值模拟实验,循环10次进行spin-up模拟,得到基本稳定的模式初始场,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土壤温度数据集,最终利用数据模式分层提取、质量控制、循环嵌套、重采样,及双线性插值等多种技术手段最终建立。 CMADS-ST系列数据集空间覆盖整个东亚(0°N-65°N, 60°E-160°E), 空间分辨率分别为CMADS-ST V1.0版本: 1/3°, CMADS-ST V1.1版本: 1/4°, CMADS-ST V1.2版本: 1/8°及CMADS-ST V1.3版本: 1/16°, 以上分辨率均为逐日(CLM3.5模式输出土壤温度分量基本分辨率为1/16°,保证了CMADS-ST数据集最高分辨率达1/16°),时间尺度为2009-2013年。本页发布的数据集为CMADS-ST V1.0版本数据集(空间分辨率:1/3°。时间分辨率:逐日。空间覆盖范围:东亚(0°N-65°N,60°E-160°E)。站点数量:58500站。提供要素:日平均10层土壤温度 (节点层次深度依次为, 第一层:0.00710063521m, 第二层:0.0279249996m, 第三层:0.0622585751m, 第四层:0.118865065m, 第五层:0.2121934m, 第六层:0.3660658m, 第七层:0.619758487m, 第八层:1.03802705m, 第九层:1.72763526m, 第十层:2.8646071m)。提供数据格式: txt。 CMADS-ST V1.0 土壤温度数据集路径为: CMADS-ST-V1.0\2009\layer1 至CMADS-ST V1.0\2009\layer10 CMADS-ST-V1.0\2010\layer1 至CMADS-ST V1.0\2010\layer10 CMADS-ST-V1.0\2011\layer1 至CMADS-ST V1.0\2011\layer10 CMADS-ST-V1.0\2012\layer1 至CMADS-ST V1.0\2012\layer10 CMADS-ST-V1.0\2013\layer1 至CMADS-ST V1.0\2013\layer10 CMADS-ST V1.0子集文件路径及文件名说明 其中layer1-layer10\目录下为逐日土壤温度(十层)。分别位于以下目录(以2009年为例): \2009\layer1\ 2009年第一层(0.00710063521m)土壤温度目录 \2009\layer2\ 2009年第二层(0.0279249996m)土壤温度目录 \2009\layer3\ 2009年第三层(0.0622585751m)土壤温度目录 \2009\layer4\ 2009年第四层(0.118865065m)土壤温度目录 \2009\layer5\ 2009年第五层(0.2121934m)土壤温度目录 \2009\layer6\ 2009年第六层(0.3660658m)土壤温度目录 \2009\layer7\ 2009年第七层(0.619758487m)土壤温度目录 \2009\layer8\ 2009年第八层(1.03802705m)土壤温度目录 \2009\layer9\ 2009年第九层(1.72763526m)土壤温度目录 \2009\layer10\ 2009年第十层(2.8646071m)土壤温度目录 CMADS-ST V1.0数据子集命名格式 (以尾站:195-300为例): CMADS_V1.0_SOIL_TMP_L1_195_300.txt 195_300格网站点第一层土壤温度(K) CMADS_V1.0_SOIL_TMP_L2_195_300.txt 195_300格网站点第二层土壤温度(K) CMADS_V1.0_SOIL_TMP_L3_195_300.txt 195_300格网站点第三层土壤温度(K) CMADS_V1.0_SOIL_TMP_L4_195_300.txt 195_300格网站点第四层土壤温度(K) CMADS_V1.0_SOIL_TMP_L5_195_300.txt 195_300格网站点第五层土壤温度(K) CMADS_V1.0_SOIL_TMP_L6_195_300.txt 195_300格网站点第六层土壤温度(K) CMADS_V1.0_SOIL_TMP_L7_195_300.txt 195_300格网站点第七层土壤温度(K) CMADS_V1.0_SOIL_TMP_L8_195_300.txt 195_300格网站点第八层土壤温度(K) CMADS_V1.0_SOIL_TMP_L9_195_300.txt 195_300格网站点第九层土壤温度(K) CMADS_V1.0_SOIL_TMP_L10_195_300.txt 195_300格网站点第十层土壤温度(K)
孟现勇, 王浩
本数据集包括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五星村农田2013年11月21日-22日车载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同步测量的土壤质地,粗糙度和地表温度连续观测数据集。地表温湿度包括温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1cm、5cm,10cm,20cm四层和湿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0-5cm处,观测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数据。土壤温湿度的常规观测的时间频率为5分钟。 数据细节: 1. 时间:2013年11月21日-22日 2. 数据: 亮温: 使用车载多频被动微波辐射计观测,包括6.925、18.7和36.5GHz V极化和H极化数据(10.65GHz 波段损坏) 土壤温度:使用安装在dt80上的传感器测量1cm,5cm,10cm,20cm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使用H-probe传感器测量0-5cm土壤湿度,该传感器可以同时测量0-5cm土壤温度 土壤质地:取土样在北京师范大学测量 土壤粗糙度:使用东北地理所提供的粗糙度仪测量 3. 数据大小:2.5M 4. 数据格式:.xls
赵少杰, 寇晓康, 叶勤玉, 马明国
本数据集包括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五星村农田2013年11月19日-20日车载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同步测量的土壤质地,粗糙度和地表温度连续观测数据集。地表温湿度包括温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1cm、5cm,10cm,20cm四层和湿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0-5cm处,观测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数据。土壤温湿度的常规观测的时间频率为5分钟。 数据细节: 1. 时间:2013年11月19日-20日 2. 数据: 亮温: 使用车载多频被动微波辐射计观测,包括6.925、18.7和36.5GHz V极化和H极化数据(10.65GHz 波段损坏) 土壤温度:使用安装在dt80上的传感器测量1cm,5cm,10cm,20cm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使用H-probe传感器测量0-5cm土壤湿度,该探头可以同时测量0-5cm土壤温度 土壤质地:取土样在北京师范大学测量 土壤粗糙度:使用东北地理所提供的粗糙度仪测量 3. 数据大小:2.5M 4. 数据格式:.xls
赵少杰, 寇晓康, 叶勤玉, 马明国
本数据集包括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五星村农田2013年11月18日-19日车载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同步测量的土壤质地,粗糙度和地表温度连续观测数据集。地表温湿度包括温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1cm、5cm,10cm,20cm四层和湿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0-5cm处,观测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数据。土壤温湿度的常规观测的时间频率为5分钟。 数据细节: 1. 时间:2013年11月18日-19日 2. 数据: 亮温: 使用车载多频被动微波辐射计观测,包括6.925、18.7和36.5GHz V极化和H极化数据(10.65GHz 波段损坏) 土壤温度:使用安装在dt80上的传感器测量1cm,5cm,10cm,20cm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使用H-probe传感器测量0-5cm土壤湿度,该探头可以同时测量0-5cm土壤温度 土壤质地:取土样在北京师范大学测量 土壤粗糙度:使用东北地理所提供的粗糙度仪测量 3. 数据大小:3.5M 4. 数据格式:.xls
赵少杰, 寇晓康, 叶勤玉, 马明国
青藏高原土壤细菌多样性数据集提供了青藏高原土壤表层(0-2厘米)微生物分布特征。样品采集时间为2015年7月1日至7月15日,包含草甸,草原,荒漠3种生态系统。土壤样品用冰袋保存,运回北京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实验室。土壤DNA通过MO BIO PowerSoil DNA试剂盒提取。土壤表层样品采集后用液氮保存,运回悉尼实验室,通过FastPrep DNA试剂盒提取。提取后的DNA样品使用515F (5'-GTGCCAGCMGCCGCGGTAA-3') and 909r (5'-GGACTACHVGGGTWTCTAAT-3')扩增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后的片段通过Illumina Miseq PE250方式测序,原始数据通过Mothur软件分析。首先去除测序质量不佳序列,之后进行排序并去除嵌合体序列。之后计算序列之间相似度,相似度在97%以上的序列聚类为一个OTU,并定义OTU代表序列。OTU代表序列通过与Silva数据库进行比对,在可靠性大于>80%的情况下鉴定到属一级水平。本数据系统的比较了青藏高原微生物的多样性,对研究微生物在青藏高原的分布具有重大意义。
计慕侃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宇宙射线仪器(crs)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N,海拔1556m,仪器探头底部距地面0.5m,采样频率是1小时。 宇宙射线仪器的原始观测项目包括:电压Batt(V)、温度T(℃)、相对湿度RH(%)、气压P(hPa)、快中子数N1C(个/小时)、热中子数N2C(个/小时)、快中子采样时间N1ET(s)及热中子采样时间N2ET(s)。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计算后的数据,数据表头包括:Date Time(日期 时间)、P(气压 hPa)、N1C(快中子数 个/小时)、N1C_cor(气压订正的快中子数 个/小时)和VWC(土壤体积含水量 %),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 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共四条标准:(1)剔除电压小于和等于11.8伏特的数据;(2)剔除空气相对湿度大于和等于80%的数据;(3)剔除采样时间间隔不在60±1分钟内的数据;(4) 剔除快中子数较前后一小时变化大于200的数据。此外缺失数据用-6999补充。 2) 气压订正 根据仪器说明手册中提到的快中子气压订正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气压订正,得到订正后的快中子数N1C_cor。 3) 仪器率定 在计算土壤水分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公式中的N0进行率定。N0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快中子数,通常使用测量源区内的土样得到实测土壤水分(或者通过比较密集的土壤水分无线传感器获取)θm(Zreda et al. 2012)和对应时间段内的快中子校正数据N,再通过公式反求得到N0。 在此,根据仪器源区内的Soilnet土壤水分数据对仪器进行率定,建立土壤体积含水量θv和快中子之间的关系。分别选取干湿状况差异比较明显的2012年6月26日-27日和7月16日-17日四天的数据,其中6月26日-2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小,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和20厘米的三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2%-30%,而7月16日-1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大,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的两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8%-39%,最后平均N0为3597。 4) 土壤水分计算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每小时的土壤含水量数据。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Zhu et al. (2015)。
刘绍民, 朱忠礼, 徐自为, 李新, 车涛, 谭俊磊, 任志国
该套数据是新发展的陆面生态水文模式CLM_LTF的模拟结果。该模式在NCAR发展的陆面过程模式CLM4.5之上,耦合了地下水侧向流动模块,并且考虑了人类灌溉作用。 模式运行时间是1981-2013年,空间分辨率为30弧秒(0.0083度),时间步长为1800秒,模拟范围为黑河流域。1981-2012年大气强迫使用的是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多圈层数据同化与模拟中心开发的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2013年大气强迫使用的是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制作的高分辨率的风压湿温降水辐射数据集。地表覆盖数据为MICLCover黑河流域1公里土地覆盖格网数据集,灌溉数据见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黑河流域1981-2013年30弧秒分辨率月尺度地表水及地下水灌溉量数据集”。模式输出为月平均数据。 文件说明如下: 地下水埋深数据:Heihe_ZWT.nc 2cm土壤湿度数据:Heihe_H2OSOI_2CM.nc 100cm 土壤湿度数据:Heihe_H2OSOI_100CM.nc 蒸散发数据:Heihe_evaptanspiration.nc 数据为netcdf格式。有3个维度,依次为month, lat, lon. 其中month为月份,数值为0-395,代表1981-2013年逐个月份,lat为网格纬度信息,lon为网格经度信息。 数据储存在data变量中,地下水埋深数据单位为m, 土壤湿度数据单位为m^3/m^3, 蒸散发数据单位为mm/month
谢正辉
2012年6月15日在大满加密观测区超级站附近的TerraSAR-X样方进行了卫星过境地面同步观测。TerraSAR-X卫星搭载X波段的合成孔径雷达(SAR),该日过境影像为HH/VV极化,标称分辨率3 m,入射角介于22-24°,过境时间为19:03(北京时间),主要覆盖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本地面同步数据集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样方及采样策略: 选择了超级站东南边的6个自然地块,面积约为100 m×100 m。样方西北角的一个地块为西瓜地,其他为玉米。样方的选择依据是:(1)考虑了不同植被种类,即西瓜和玉米;(2)样方的大小考虑到了可见光像元,100 m见方的大小可以保证至少4个30 m像元落在其中;(3)样方的位置选在超级站附近,交通便利,北面有超级站的观测,东西两侧各有一个WATERNET节点,为今后融入这些观测提供了可能;(4)此外,在样方四周,也有一些明显地物点,能够保证今后对SAR影像的几何纠正比较准确。 考虑到影像的分辨率,同步观测中,以5 m为间隔,采集了21条样线(东西分布),每条线5 m间隔共23个点(南北方向),使用4台Hydraprobe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HDAS,参考文献2)同时测量,通过测绳上的刻度和移动样线来控制采样间隔以弥补不能使用手持GPS的不足。 测量内容: 获取了样方上约500个点,每个点2次观测,即对覆膜玉米地,在每个采样点进行2次观测,1次膜内(数据记录中标记为a),1次膜外(数据记录中标记为b);西瓜地虽然也覆膜,但考虑到并非水平铺设,只测量非覆膜位置土壤水分(两次数据记录中标记均为b)。由于HDAS系统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观测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植被小组完成了生物量、LAI、植被含水量、株高、行垄距、叶绿素等的测量。 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土壤水分观测和植被观测两部分,前者保存数据格式为矢量文件,空间位置即为各采样点位置(WGS84+UTM 47N),土壤水分等测量信息记录在属性文件中;植被采样信息记录在EXCEL表格中。
王树果, 马明国, 李新
黑河流域河道温度同步观测的目的在于获取TASI飞行期间不同位置河道同步温度,用于支持航空飞行TASI资料反演河道温度的验证和尺度效应分析。 本次试验的观测时间为2012年7月3日和2012年7月4日,选取了黑河流域中游的肃南桥、滨河新区、黑河桥、铁路桥、乌江桥、高崖水文站、板桥、平川桥、伊家庄、刘家桥10个位置的河面温度进行了同步观测,利用两种仪器测量不同位置的河道辐射温度,包括固定自记点温计(北师大2#、北师大3#)和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寒旱所H1#、H2#、H3#、H4#,遥感所Y1#、Y2#,北师大B1#、B2#),其中铁路桥和高崖水文站使用的是固定自记点温计,自动每6秒记录一次温度,其它8个点的河流断面温度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人工观测,每隔2米设置一个观测点,每15分钟可以对整个河流断面观测一次,同时记录每个观测点的下垫面特征。每个仪器在使用之前均进行了黑体标定。观测数据以Excel存储。
何晓波, 家淑珍
本数据集包括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荒漠2013年11月24日-25日车载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同步测量的土壤质地,粗糙度和地表温度连续观测数据集。地表温湿度包括温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1cm、5cm,10cm,20cm四层和湿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0-5cm处,观测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数据。土壤温湿度的常规观测的时间频率为5分钟。 数据细节: 1. 时间:2013年11月24日-25日 2. 数据: 亮温: 使用车载多频被动微波辐射计观测,包括6.925、18.7和36.5GHz V极化和H极化数据(10.65GHz 波段损坏,18.7GHz H极化损坏) 土壤温度:使用安装在dt80上的传感器测量1cm,5cm,10cm,20cm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使用H-probe传感器测量0-5cm土壤湿度,该探头可以同时测量0-5cm土壤温度 土壤质地:取土样在北京师范大学测量 土壤粗糙度:使用东北地理所提供的粗糙度仪测量 3. 数据大小:2.3M 4. 数据格式:.xls
赵少杰, 寇晓康, 叶勤玉, 马明国
在2012年中游航空遥感试验开展期间,在中游的不同下垫面进行了“密闭箱-气相色谱法”测量土壤呼吸,选取了农田、果园、湿地、荒漠、戈壁、沙漠6个不同的下垫面进行测量。 观测仪器: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同化箱。 测量方式: 同化箱由两部分组成:底座和箱体。底座采用PVC材料制成,下端埋于土壤中。箱体部分是由不锈钢制的立方体,一边开口。测量时将箱体盖在底座上,利用注射器抽取箱内的气体样品,将抽取的气体注射到气体采样袋中,运回实验室分析CO2的浓度,在中科院植物所利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测量。根据浓度的变化来计算土壤呼吸速率。每个测量点设3个重复。在盖上箱子密封5分钟后开始采第1次样,然后每间隔10分钟采一次样,总共采4次。 数据内容: 数据内容包含头文件信息和每10天1次的3次重复观测结果及平均数。 观测地点: 戈壁(EC19)、湿地(EC22)、荒漠(EC21)、沙漠(EC20)、果园(EC17)、玉米(EC15) 观测时间: 2012-6-16;2012-6-28;2012-7-9;2012-7-18;2012-7-30;2012-8-11;2012-8-21;2012-9-2;2012-9-13;2012-9-22。
马明国, 李香兰
2012年7月7日在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PLMR样方进行了机载飞行地面同步观测。PLMR(Polarimetric L-band Multibeam Radiometer)是双极化(H/V)的L波段微波辐射计,中心频率1.413 GHz,带宽24 MHz,分辨率1 km (相对航高3 km),有6个beam同时观测,入射角为±7º,±21.5º,±38.5º,灵敏度<1K。飞行主要覆盖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本地面同步数据集可为发展和验证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样方及采样策略: 观测区位于张掖绿洲南缘-安阳滩荒漠过渡带,张(张掖)-大(大满)公路西侧,南北跨龙渠干渠,分为两部分,西南方向为1 km×1 km的荒漠样方,由于荒漠较为均质,在此1 km样方内采集5个点(四周各1点及中心点,实际测量过程中,可在沿路行走过程中多测几个点)的土壤水分,四个角点除对角线方向外,互相间隔600 m,西南角角点为花寨子荒漠站,便于与气象站数据比较。在东北侧,选择了面积1.6 km×1.6 km的大样方针对绿洲下垫面开展同步观测。样方的选择依据主要是考虑地表覆盖代表性、尽量避开民居和大棚、穿越绿洲农田以及南边的部分荒漠、可达性、观测(路途消耗)时间,以期获得与PLMR观测的亮度温度的比较。 考虑到PLMR观测的分辨率,同步观测中,东西方向以160 m为间隔,采集了11条样线(东西分布),每条线80 m间隔共21个点(南北方向),使用4台Hydraprobe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HDAS,参考文献2)同时测量。 测量内容: 获取了样方上约230个点,每个点2次观测,即对覆膜玉米地,在每个采样点进行2次观测,1次膜内(数据记录中标记为a),1次膜外(数据记录中标记为b)。由于HDAS系统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观测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植被参数观测选择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水分采样点开展,完成了株高和生物量(植被含水量)的测量。 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土壤水分观测和植被观测两部分,前者保存数据格式为矢量文件,空间位置即为各采样点位置(WGS84+UTM 47N),土壤水分等测量信息记录在属性文件中;植被采样信息记录在EXCEL表格中。
王树果, 马明国, 李新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中游盈科/大满灌区5.5km×5.5km观测矩阵(缩略图中红色框)内10个WATERNET节点的2013年观测数据。10个WATERNET节点均包含4cm和10cm两层Hydro Probe II探头,观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电导率及复介电常数等主要变量;在4m高度架设有SI-111红外温度探头观测下垫面地表红外辐射温度。常规观测的时间频率为10分钟,为保证SI-111与遥感的准确同步,每天的00:00-04:30、08:00-18:00和21:00-24:00进行1分钟加密观测。本数据集可为异质性地表关键水热变量的遥感估算及其遥感真实性检验,生态水文研究,灌溉优化管理等研究提供时空连续的观测数据集。 详细内容请参见“2013年黑河中游WATERNET数据文档20141231.docx”
晋锐, 亢健, 李新, 马明国
本数据集为利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LI-COR,Lincoln,NE,USA)在大满超级站定点测量的土壤呼吸速率。 1) 测量目的 土壤呼吸速率测量的目的在于:利用LI-8100测定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为评估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与参数。 2) 测量仪器与方式 测量仪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LI-COR,Lincoln,NE,USA)。 测量方式:土壤呼吸室放置在PVC圈(直径10 cm,高度5 cm)上,PVC圈插入土壤1~2 cm,在测定的前1 d安置。采用全自动观测,利用太阳能板进行供电,采用仪器自带数据采集仪,自动记录观测数据。 3) 测量时间 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在玉米的主要生长季进行持续观测,具体时间为2012年6月19日一9月15日。 4) 数据处理 定期从数据采集仪上拷贝出观测数据(*.81x),通过LI-8100(M) PC Client v2.0.0软件预处理转换为文本格式文件,得到土壤呼吸数据。
王静, 黄永生, 李元, 李新, 马明国
在2012年中游试验期间,在气象站点附近对土壤剖面进行分层取样并带回实验室进行土壤参数的测量,测量的土壤参数包括:土壤质地、孔隙度、容重、饱和导水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参数是陆面过程模型和植被模型中重要的参数,这些观测数据可以为模型在黑河中游的应用提供支持。 观测地点: 矩阵中的1-17号气象站(4号点除外),神沙窝站,戈壁站,荒漠站,以及WATERNET的50个观测点。气象站的土壤采样坐标如下表所示。 名称 x y 1号点 100.3582 38.89322 2号点 100.3541 38.88697 3号点 100.3763 38.89057 5号点 100.3506 38.87577 6号点 100.3597 38.8712 7号点 100.3652 38.87677 8号点 100.3765 38.87255 9号点 100.3855 38.87241 10号点 100.3957 38.87569 11号点 100.342 38.86994 12号点 100.3663 38.86516 13号点 100.3785 38.86077 14号点 100.3531 38.85869 16号点 100.3641 38.8493 17号点 100.3697 38.84512 15号点(超级站) 100.3721 38.85547 戈壁站 100.3058 38.91801 花寨子站 100.3189 38.7652 神沙窝站 100.4926 38.78794 测量仪器测量仪器: 土壤质地:Microtrac激光粒度仪 孔隙度:环刀法 容重:环刀法 饱和导水率:定水头法 土壤有机质: 总有机碳分析仪(TOC-VCPH) 测量时间: 2012年5月20日 至 2012年7月10日 数据内容: 土壤质地、孔隙度、容重、饱和导水率、土壤有机质含量。
马明国, 王旭峰, 王海波, 于文凭
2012年6月28-29日在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PLMR样方进行了机载飞行地面同步观测。PLMR(Polarimetric L-band Multibeam Radiometer)是双极化(H/V)的L波段微波辐射计,中心频率1.413 GHz,带宽24 MHz,分辨率1 km (相对航高3 km),有6个beam同时观测,入射角为±7º,±21.5º,±38.5º,灵敏度<1K。飞行主要覆盖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本地面同步数据集可为发展和验证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样方及采样策略: 观测区位于张掖绿洲南缘-安阳滩荒漠过渡带,张(张掖)-大(大满)公路西侧,南北跨龙渠干渠,分为两部分,西南方向为1 km×1 km的荒漠样方,由于荒漠较为均质,在此1 km样方内采集5个点(四周各1点及中心点,实际测量过程中,可在沿路行走过程中多测几个点)的土壤水分,四个角点除对角线方向外,互相间隔600 m,西南角角点为花寨子荒漠站,便于与气象站数据比较。在东北侧,选择了面积2.4 km×2.4 km的大样方针对绿洲下垫面开展同步观测。样方的选择依据主要是考虑地表覆盖代表性、尽量避开民居和大棚、穿越绿洲农田以及南边的部分荒漠、可达性、观测(路途消耗)时间,以期获得与PLMR观测的亮度温度的比较。 考虑到PLMR观测的分辨率,同步观测中,东西方向以160 m为间隔,采集了16条样线(东西分布),每条线80 m间隔共31个点(南北方向),使用4台Hydraprobe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HDAS,参考文献2)同时测量。 测量内容: 获取了样方上约500个点,每个点2次观测,即对覆膜玉米地,在每个采样点进行2次观测,1次膜内(数据记录中标记为a),1次膜外(数据记录中标记为b)。由于HDAS系统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观测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植被参数观测选择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水分采样点开展,完成了株高和生物量(植被含水量)的测量。 注:28号观测从11:00AM左右开始,完成约1/3工作量,由于PLMR仪器问题和降雨的双重原因,4:00PM被迫停止观测。剩余工作量29号10:30AM-5:30PM完成。观测日期正值该区域内农田大面积灌溉,导致观测人员前行困难,田块难以进入,观测点位与预设点位有偏差。 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土壤水分观测和植被观测两部分,前者保存数据格式为矢量文件,空间位置即为各采样点位置(WGS84+UTM 47N),土壤水分等测量信息记录在属性文件中;植被采样信息记录在EXCEL表格中。
王树果, 李新
本数据集包括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漠公园荒漠2013年11月22日-24日车载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同步测量的土壤质地,粗糙度和地表温度连续观测数据集。地表温湿度包括温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1cm、5cm,10cm,20cm四层和湿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0-5cm处,观测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数据。土壤温湿度的常规观测的时间频率为5分钟。 数据细节: 1. 时间:2013年11月22日-24日 2. 数据: 亮温: 使用车载多频被动微波辐射计观测,包括6.925、18.7和36.5GHz V极化和H极化数据(10.65GHz 波段损坏) 土壤温度:使用安装在dt80上的传感器测量1cm,5cm,10cm,20cm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使用H-probe传感器测量0-5cm土壤湿度,该探头可以同时测量0-5cm土壤温度 土壤质地:取土样在北京师范大学测量 土壤粗糙度:使用东北地理所提供的粗糙度仪测量 3. 数据大小:7.4M 4. 数据格式:.xls
赵少杰, 寇晓康, 叶勤玉, 马明国
在2012年中游航空遥感试验开展期间,在EC矩阵核心观测区开展移动式土壤呼吸5天1次的连续观测。 观测仪器: 中科院地球环境所LI8100移动式土壤呼吸测定仪。 测量方式: 使用已购置好的PVC管制作成土壤呼吸环,所制作土壤呼吸环总长10cm,于正式测定前嵌插入土壤,之后至少静置24小时;嵌入土壤4cm,地面保留高度6cm。基准面样点测定时间集中在上午9-12点,每样地设置三个重复样,根据涡动编号进行标记。 数据内容: 数据内容包含头文件信息和每5天1次的3次重复观测结果及平均数。 观测地点: EC矩阵核心试验区内EC01-EC17号站点地块内,每样地设置3个重复样,其中EC15大满超级站在3个重复基础上加密了9个重复样。 观测时间: EC01、EC03、EC05、EC10、EC11、EC12、EC13、EC14、EC17观测时间为2012年6月6日至8月20日每5天1次。 EC02、EC04、EC06、EC07、EC08、EC09、EC16为2012年7月1日至8月20日每5天1次。 观测期间部分观测点刚好灌水,该点当次则不观测。
李元, 时伟宇, 宋怡
2012年6月26日在大满加密观测区超级站附近的TerraSAR-X样方进行了卫星过境地面同步观测。TerraSAR-X卫星搭载X波段的合成孔径雷达(SAR),该日过境影像为HH/VV极化,标称分辨率3 m,入射角介于22-24°,过境时间为19:03(北京时间),主要覆盖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本地面同步数据集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样方及采样策略: 选择了超级站东南边的6个自然地块,面积约为100 m×100 m。样方西北角的一个地块为西瓜地,其他为玉米。样方的选择依据是:(1)考虑了不同植被种类,即西瓜和玉米;(2)样方的大小考虑到了可见光像元,100 m见方的大小可以保证至少4个30 m像元落在其中;(3)样方的位置选在超级站附近,交通便利,北面有超级站的观测,东西两侧各有一个WATERNET节点,为今后融入这些观测提供了可能;(4)此外,在样方四周,也有一些明显地物点,能够保证今后对SAR影像的几何纠正比较准确。 考虑到影像的分辨率,同步观测中,以5 m为间隔,采集了21条样线(东西分布),每条线5 m间隔共21个点(南北方向),使用3台Hydraprobe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HDAS,参考文献2)同时测量,通过测绳上的刻度和移动样线来控制采样间隔以弥补不能使用手持GPS的不足。 测量内容: 获取了样方上约440个点,每个点2次观测,即对覆膜玉米地,在每个采样点进行2次观测,1次膜内(数据记录中标记为a),1次膜外(数据记录中标记为b);西瓜地虽然也覆膜,但考虑到并非水平铺设,只测量非覆膜位置土壤水分(两次数据记录中标记均为b)。由于HDAS系统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观测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因该区域植被开展了例行的5天一次采样观测,因此当日未开展专门的植被同步采样。 数据: 本数据集保存数据格式为矢量文件,空间位置即为各采样点位置(WGS84+UTM 47N),土壤水分等测量信息记录在属性文件中。
王树果, 马明国, 李新
2012年8月2日在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PLMR样方进行了机载飞行地面同步观测。PLMR(Polarimetric L-band Multibeam Radiometer)是双极化(H/V)的L波段微波辐射计,中心频率1.413 GHz,带宽24 MHz,分辨率1 km (相对航高3 km),有6个beam同时观测,入射角为±7º,±21.5º,±38.5º,灵敏度<1K。飞行主要覆盖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本地面同步数据集可为发展和验证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样方及采样策略: 观测区位于张掖绿洲南缘-安阳滩荒漠过渡带,张(张掖)-大(大满)公路西侧,南北跨龙渠干渠,分为两部分,西南方向为1 km×1 km的荒漠样方,由于荒漠较为均质,在此1 km样方内采集5个点(四周各1点及中心点,实际测量过程中,可在沿路行走过程中多测几个点)的土壤水分,四个角点除对角线方向外,互相间隔600 m,西南角角点为花寨子荒漠站,便于与气象站数据比较。在东北侧,选择了面积1.6 km×1.6 km的大样方针对绿洲下垫面开展同步观测。样方的选择依据主要是考虑地表覆盖代表性、尽量避开民居和大棚、穿越绿洲农田以及南边的部分荒漠、可达性、观测(路途消耗)时间,以期获得与PLMR观测的亮度温度的比较。 考虑到PLMR观测的分辨率,同步观测中,东西方向以160 m为间隔,采集了11条样线(东西分布),每条线80 m间隔共21个点(南北方向),使用4台Hydraprobe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HDAS,参考文献2)同时测量。 测量内容: 获取了样方上约230个点,每个点2次观测,即对覆膜玉米地,在每个采样点进行2次观测,1次膜内(数据记录中标记为a),1次膜外(数据记录中标记为b)。由于HDAS系统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观测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当日未开展植被同步采样。 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土壤水分观测和植被观测两部分,前者保存数据格式为矢量文件,空间位置即为各采样点位置(WGS84+UTM 47N),土壤水分等测量信息记录在属性文件中。
王树果, 马明国, 李新
2012年7月3日在临泽站附近PLMR样带进行了机载飞行地面同步观测。PLMR(Polarimetric L-band Multibeam Radiometer)是双极化(H/V)的L波段微波辐射计,中心频率1.413 GHz,带宽24 MHz,分辨率1 km (相对航高3 km),有6个beam同时观测,入射角为±7º,±21.5º,±38.5º,灵敏度<1K。本地面同步数据集可为发展和验证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样方及采样策略: 此次航空飞行航线设计依据临泽站附近的3个点位代表的典型地表类型,兼顾部分中子管观测,设计西北-东南方向三条航线,航线互相之间间隔200 m,设计航高300 m左右,PLMR地面分辨率100 m。根据航线及PLMR观测特点,在航线两侧设计地面3条观测样带,每条样带约长6 km。从西往东分别为L1、L2和L3。其中L1和L2以中间一条航线为中心,相隔80 m;L2和L3之间相隔200 m。每条样带上观测点南北间隔40 m,使用4台Hydraprobe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HDAS,参考文献2)同时测量。 测量内容: 获取了样带上约4500个点,每个点2次观测,即对覆膜玉米地,在每个采样点进行2次观测,1次膜内(数据记录中标记为a),1次膜外(数据记录中标记为b)。由于HDAS系统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观测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植被参数观测选择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水分采样点开展,完成了株高和生物量(植被含水量)的测量。 注:观测日期正值该区域内农田大面积灌溉,导致观测人员前行困难,田块难以进入,观测点位与预设点位有偏差。 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土壤水分观测和植被观测两部分,前者保存数据格式为矢量文件,空间位置即为各采样点位置(WGS84+UTM 47N),土壤水分等测量信息记录在属性文件中;植被采样信息记录在EXCEL表格中。
王树果, 马明国, 李新
2012年6月4日在大满加密观测区超级站附近的TerraSAR-X样方进行了卫星过境地面同步观测。TerraSAR-X卫星搭载X波段的合成孔径雷达(SAR),该日过境影像为HH/VV极化,标称分辨率3 m,入射角介于22-24°,过境时间为19:03(北京时间),主要覆盖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本地面同步数据集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样方及采样策略: 选择了超级站东南边的6个自然地块,面积约为100 m×100 m。样方西北角的一个地块为西瓜地,其他为玉米。样方的选择依据是:(1)考虑了不同植被种类,即西瓜和玉米;(2)样方的大小考虑到了可见光像元,100 m见方的大小可以保证至少4个30 m像元落在其中;(3)样方的位置选在超级站附近,交通便利,北面有超级站的观测,东西两侧各有一个WATERNET节点,为今后融入这些观测提供了可能;(4)此外,在样方四周,也有一些明显地物点,能够保证今后对SAR影像的几何纠正比较准确。 考虑到影像的分辨率,同步观测中,以5 m为间隔,采集了23条样线(东西分布),每条线5 m间隔共24个点(南北方向),使用4台Hydraprobe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HDAS,参考文献2)同时测量,通过测绳上的刻度和移动样线来控制采样间隔以弥补不能使用手持GPS的不足。 测量内容: 获取了样方上约550个点,每个点2次观测,即对覆膜玉米地,在每个采样点进行2次观测,1次膜内(数据记录中标记为a),1次膜外(数据记录中标记为b);西瓜地虽然也覆膜,但考虑到并非水平铺设,只测量非覆膜位置土壤水分(两次数据记录中标记均为b)。由于HDAS系统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观测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植被小组完成了生物量、LAI、植被含水量、株高、行垄距、叶绿素等的测量。 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土壤水分观测和植被观测两部分,前者保存数据格式为矢量文件,空间位置即为各采样点位置(WGS84+UTM 47N),土壤水分等测量信息记录在属性文件中;植被采样信息记录在EXCEL表格中。
王树果, 李新
本数据集包括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五星村农田2013年11月17日-18日车载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同步测量的土壤质地,粗糙度和地表温度连续观测数据集。地表温湿度包括温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1cm、5cm,10cm,20cm四层和湿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0-5cm处,观测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数据。土壤温湿度的常规观测的时间频率为5分钟。 数据细节: 1. 时间:2013年11月17日-18日 2. 数据: 亮温: 使用车载多频被动微波辐射计观测,包括6.925、18.7和36.5GHz V极化和H极化数据(10.65GHz 波段损坏) 土壤温度:使用安装在dt80上的传感器测量1cm,5cm,10cm,20cm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使用H-probe传感器测量0-5cm土壤湿度,该探头可以同时测量0-5cm土壤温度 土壤质地:取土样在北京师范大学测量 土壤粗糙度:使用东北地理所提供的粗糙度仪测量 3. 数据大小:3.6M 4. 数据格式:.xls
赵少杰, 寇晓康, 叶勤玉, 马明国
本数据集包括甘肃省张掖市康宁九社农田2013年11月15日-16日车载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同步测量的土壤质地,粗糙度和地表温度连续观测数据集。地表温度包括温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0cm,1cm、3cm,5cm,10cm五层观测的土壤温度数据。土壤温度的常规观测的时间频率为5分钟。 数据细节: 1. 时间:2013年11月15日-16日 2. 数据: 亮温: 使用车载多频被动微波辐射计观测,包括6.925、18.7和36.5GHz V极化和H极化数据(10.65GHz波段仪器损坏) 土壤温度:使用安装在dt85上的传感器测量0cm,1cm,3cm,5cm,10cm土壤温度 土壤质地:取土样在北京师范大学测量 土壤粗糙度:使用东北地理所提供的粗糙度仪测量 3. 数据大小:4.8M 4. 数据格式:.xls
赵少杰, 寇晓康, 叶勤玉, 马明国
2012年7月26日在大满加密观测区PLMR样方进行了机载飞行地面同步观测。PLMR(Polarimetric L-band Multibeam Radiometer)是双极化(H/V)的L波段微波辐射计,中心频率1.413 GHz,带宽24 MHz,分辨率1 km (相对航高3 km),有6个beam同时观测,入射角为±7º,±21.5º,±38.5º,灵敏度<1K。飞行主要覆盖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本地面同步数据集可为发展和验证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样方及采样策略: 观测区位于大满加密观测区矩阵内,选择了面积3.0 km×2.4 km的大样方针对绿洲下垫面开展同步观测。样方的选择依据主要是考虑地表覆盖代表性、可达性、观测(路途消耗)时间,以期获得与PLMR观测的亮度温度的比较。 考虑到PLMR观测的分辨率,同步观测中,东西方向以450 m为间隔,采集了5条样线(东西分布),每条线100 m间隔共31个点(南北方向),使用5台Hydraprobe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HDAS,参考文献2)同时测量。 测量内容: 获取了样方上约150个点,每个点2次观测,即对覆膜玉米地,在每个采样点进行2次观测,1次膜内(数据记录中标记为a),1次膜外(数据记录中标记为b)。由于HDAS系统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观测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因该区域植被开展了例行的5天一次采样观测,因此当日未开展专门的植被同步采样。 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土壤水分观测和植被观测两部分,前者保存数据格式为矢量文件,空间位置即为各采样点位置(WGS84+UTM 47N),土壤水分等测量信息记录在属性文件中。
王树果, 马明国, 李新
2012年7月10日在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PLMR样方进行了机载飞行地面同步观测。PLMR(Polarimetric L-band Multibeam Radiometer)是双极化(H/V)的L波段微波辐射计,中心频率1.413 GHz,带宽24 MHz,分辨率1 km (相对航高3 km),有6个beam同时观测,入射角为±7º,±21.5º,±38.5º,灵敏度<1K。飞行主要覆盖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本地面同步数据集可为发展和验证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样方及采样策略: 观测区位于张掖绿洲南缘-安阳滩荒漠过渡带,张(张掖)-大(大满)公路西侧,南北跨龙渠干渠,分为两部分,西南方向为1 km×1 km的荒漠样方,由于荒漠较为均质,在此1 km样方内采集5个点(四周各1点及中心点,实际测量过程中,可在沿路行走过程中多测几个点)的土壤水分,四个角点除对角线方向外,互相间隔600 m,西南角角点为花寨子荒漠站,便于与气象站数据比较。在东北侧,选择了面积1.6 km×1.6 km的大样方针对绿洲下垫面开展同步观测。样方的选择依据主要是考虑地表覆盖代表性、尽量避开民居和大棚、穿越绿洲农田以及南边的部分荒漠、可达性、观测(路途消耗)时间,以期获得与PLMR观测的亮度温度的比较。 考虑到PLMR观测的分辨率,同步观测中,东西方向以160 m为间隔,采集了11条样线(东西分布),每条线80 m间隔共21个点(南北方向),使用4台Hydraprobe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HDAS,参考文献2)同时测量。 测量内容: 获取了样方上约230个点,每个点2次观测,即对覆膜玉米地,在每个采样点进行2次观测,1次膜内(数据记录中标记为a),1次膜外(数据记录中标记为b)。由于HDAS系统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观测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当日未开展专门的植被同步采样。 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土壤水分观测和植被观测两部分,前者保存数据格式为矢量文件,空间位置即为各采样点位置(WGS84+UTM 47N),土壤水分等测量信息记录在属性文件中。
王树果, 李新
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于黑河流域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黑河流域土壤数据集成与土壤信息产品生成,91325301)集成的土壤剖面数据。 范围:黑河流域; 投影:WGS_1984_Albers; 空间分辨率:100米; 数据格式:TIFF;
张甘霖, 宋效东
按照全球数字土壤制图(GlobalSoilMap.net)标准,将0-1m土壤深度划分为0-5cm、5-15cm、15-30cm、30-60cm、60-100cm 5个层次,根据土壤-景观模型原理,使用数字土壤制图方法制作不同层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数据产品。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于黑河流域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黑河流域土壤数据集成与土壤信息产品生成,91325301)集成的土壤剖面数据。 范围:黑河流域; 投影:WGS_1984_Albers; 空间分辨率:100米; 数据格式:TIFF; 数据集内容: hh_soc_layer1.tif:0-5cm 土壤有机碳含量; hh_soc_layer2.tif:5-15cm 土壤有机碳含量; hh_soc_layer3.tif:15-30cm 土壤有机碳含量; hh_soc_layer4.tif:30-60cm 土壤有机碳含量; hh_soc_layer5.tif:60-100cm 土壤有机碳含量;
宋效东, 张甘霖
根据土壤-景观模型原理,使用数字土壤制图方法制作关键水文参数空间分布图数据产品。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于黑河流域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黑河流域土壤数据集成与土壤信息产品生成,91325301)集成的土壤剖面数据。 范围:黑河流域; 投影:WGS_1984_Albers / Albers_Conic_Equal_Area; 空间分辨率:90米; 数据格式:TIFF; 数据内容: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萎蔫含水量、饱和导水率空间分布 预测方法:增强回归树 环境变量:主要的成土因素 数据集内容: pr_0kp sm.tif:饱和含水量(单位:%) pr_33kp sm.tif: 田间持水量(单位:%) x1500kp sm.tif:萎蔫含水量(单位:%) shc sm.tif:饱和导水率 (单位:Ks/(mm•min-1))
张甘霖, 宋效东
土壤粒级划分标准使用美国制分类法。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于黑河流域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黑河流域土壤数据集成与土壤信息产品生成,91325301)集成的土壤剖面数据。预测方法主要是基于土壤-景观模型,该模型基本理论基础是经典的土壤发生理论,模型将土壤视为气候、地形、母质、生物和时间综合作用的产物。 范围:黑河流域; 投影:WGS_1984_Albers; 空间分辨率:100米; 数据格式:TIFF; 数据内容:土壤粘粒、粉粒、砂粒含量空间分布 预测方法:增强回归树 环境变量:主要的成土因素
张甘霖, 宋效东
按照全球数字土壤制图(GlobalSoilMap.net)标准,将0-1m土壤深度划分为0-5cm、5-15cm、15-30cm、30-60cm、60-100cm 5个层次,根据土壤-景观模型原理,使用数字土壤制图方法制作不同层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数据产品。预测方法主要是基于土壤-景观模型,该模型基本理论基础是经典的土壤发生理论,模型将土壤视为气候、地形、母质、生物和时间综合作用的产物。本数据集来源于黑河流域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黑河流域土壤数据集成与土壤信息产品生成,91325301)集成的土壤剖面数据。 范围:黑河流域; 投影:WGS_1984_Albers; 空间分辨率:100米; 数据格式:TIFF; 数据内容: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 预测方法:增强回归树 环境变量:主要的成土因素
张甘霖, 宋效东
本数据集的数据来源于黑河流域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黑河流域土壤数据集成与土壤信息产品生成,91325301)集成的土壤剖面数据。预测方法主要是基于土壤-景观模型,该模型基本理论基础是经典的土壤发生理论,模型将土壤视为气候、地形、母质、生物和时间综合作用的产物。 范围:黑河流域; 投影:Albers_Conic_Equal_Area; 空间分辨率:90米; 数据格式:ArcGIS Grid; 数据内容:土壤厚度空间分布 预测方法:增强回归树 环境变量:主要的成土因素
张甘霖, 宋效东
黑河上游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GBEHM)输出数据包括1-km网格的空间分布数据系列数据。 区域:黑河干游(莺落峡) 北大河(冰沟新地),时间分辨率:月尺度,空间分辨率:1km,时段:1960年-2014年。 数据包括降水量、蒸散发、径流深、土壤体积含水量(0-100cm)。 所有数据均为ASCII格式,流域空间范围参见reference目录下的basin.asc文件。 模型结果的投影参数: Sphere_ARC_INFO_Lambert_Azimuthal_Equal_Area
杨大文
一、数据描述 葫芦沟土壤温度监测深度分布为20cm、50cm、100cm、200cm、300cm。地下水温度监测深度为10m。观测频率为1小时/次。观测数据时间范围为2016年5月17日~2016年9月18日。 二、采样地点 葫芦沟小流域土壤温度监测点设置在流域三角洲中部,其地理坐标为99°52′45.38″E, 38°15′21.27″N。
马瑞, 胡雅璐
选取土壤表层深度0-20cm土壤机械组成数据,选择最优的土壤成分数据空间预测制图方法,制作土壤质地(粒径组成)空间分布数据产品。土壤粒级划分标准使用美国制分类法。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于寒区旱区数据中心,以及黑河流域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黑河流域上游植被及其环境要素空间插值与动态模拟分析/批准号91325204)集成的土壤采样数据。
张甘霖, 宋效东
使用数字土壤制图方法制作土壤表层pH空间分布数据产品。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于黑河流域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黑河流域土壤数据集成与土壤信息产品生成,91325301)集成的土壤剖面数据。
张甘霖, 宋效东
选取土壤表层深度0-20cm土壤机械组成数据,选择最优的土壤成分数据空间预测制图方法,制作土壤质地(粒径组成)空间分布数据产品。土壤粒级划分标准使用美国制分类法。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寒旱区数据中心,祁连山天老池流域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机械组成数据集土壤采样剖面数据。
岳天祥, 赵娜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上游八宝河流域25个WATERNET传感器网络节点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观测数据。4cm和20cm土壤水分/温度是每个节点的基本观测;部分节点还包括10cm土壤水分/温度、地表红外辐射温度观测、雪深和降水观测等观测。观测频率为5分钟。该数据集可为流域水文模拟、数据同化及遥感验证提供地面数据集。 详细内容请参见“2015年黑河上游八宝河WATERNET数据文档20160501.docx”
晋锐, 亢健, 李新, 马明国
选取土壤表层深度0-20cm土壤机械组成数据,选择最优的土壤成分数据空间预测制图方法,制作土壤质地(粒径组成)空间分布数据产品。土壤粒级划分标准使用美国制分类法。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于寒区旱区数据中心,以及黑河流域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黑河流域上游植被及其环境要素空间插值与动态模拟分析/批准号91325204)集成的土壤采样数据。
岳天祥, 赵娜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宇宙射线仪器(crs)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大满超级站内,下垫面是玉米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N,海拔1556m,仪器探头底部距地面0.5m,采样频率是1小时。 宇宙射线仪器的原始观测项目包括:电压Batt(V)、温度T(℃)、相对湿度RH(%)、气压P(hPa)、快中子数N1C(个/小时)、热中子数N2C(个/小时)、快中子采样时间N1ET(s)及热中子采样时间N2ET(s)。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计算后的数据,数据表头包括:Date Time(日期 时间)、P(气压 hPa)、N1C(快中子数 个/小时)、N1C_cor(气压订正的快中子数 个/小时)和SW(土壤体积含水量 %),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 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共四条标准:(1)剔除电压小于和等于11.8伏特的数据;(2)剔除空气相对湿度大于和等于80%的数据;(3)剔除采样时间间隔不在60±1分钟内的数据;(4) 剔除快中子数较前后一小时变化大于200的数据。此外缺失数据用-6999补充。 2) 气压订正 根据仪器说明手册中提到的快中子气压订正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气压订正,得到订正后的快中子数N1C_cor。 3) 仪器率定 在计算土壤水分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公式中的N0进行率定。N0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快中子数,通常使用测量源区内的土样得到实测土壤水分(或者通过比较密集的土壤水分无线传感器获取)θm(Zreda et al. 2012)和对应时间段内的快中子校正数据N,再通过公式反求得到N0。 在此,根据仪器源区内的Soilnet土壤水分数据对仪器进行率定,建立土壤体积含水量θv和快中子之间的关系。分别选取干湿状况差异比较明显的6月26日-27日和7月16日-17日四天的数据,其中6月26日-2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小,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和20厘米的三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2%-30%,而7月16日-1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大,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的两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8%-39%,最后平均N0为3597。 4) 土壤水分计算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每小时的土壤含水量数据。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Zhu et al. (2015)。
刘绍民, 朱忠礼, 李新, 徐自为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9月20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宇宙射线仪器(crs)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N,海拔1556m,仪器探头底部距地面0.5m,采样频率是1小时。 宇宙射线仪器的原始观测项目包括:电压Batt(V)、温度T(℃)、相对湿度RH(%)、气压P(hPa)、快中子数N1C(个/小时)、热中子数N2C(个/小时)、快中子采样时间N1ET(s)及热中子采样时间N2ET(s)。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计算后的数据,数据表头包括:Date Time(日期 时间)、P(气压 hPa)、N1C(快中子数 个/小时)、N1C_cor(气压订正的快中子数 个/小时)和VWC(土壤体积含水量 %),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 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共四条标准:(1)剔除电压小于和等于11.8伏特的数据;(2)剔除空气相对湿度大于和等于80%的数据;(3)剔除采样时间间隔不在60±1分钟内的数据;(4) 剔除快中子数较前后一小时变化大于200的数据。此外缺失数据用-6999补充。 2) 气压订正 根据仪器说明手册中提到的快中子气压订正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气压订正,得到订正后的快中子数N1C_cor。 3) 仪器率定 在计算土壤水分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公式中的N0进行率定。N0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快中子数,通常使用测量源区内的土样得到实测土壤水分(或者通过比较密集的土壤水分无线传感器获取)θm(Zreda et al. 2012)和对应时间段内的快中子校正数据N,再通过公式反求得到N0。 在此,根据仪器源区内的Soilnet土壤水分数据对仪器进行率定,建立土壤体积含水量θv和快中子之间的关系。分别选取干湿状况差异比较明显的6月26日-27日和7月16日-17日四天的数据,其中6月26日-2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小,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和20厘米的三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2%-30%,而7月16日-1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大,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的两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8%-39%,最后平均N0为3597。 4) 土壤水分计算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每小时的土壤含水量数据。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Zhu et al. (2015)。
刘绍民, 朱忠礼, 李新, 徐自为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宇宙射线仪器(crs)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N,海拔1556m,仪器探头底部距地面0.5m,采样频率是1小时。 宇宙射线仪器(CRS1000B)的原始观测项目包括:电压Batt(V)、温度T(℃)、相对湿度RH(%)、气压P(hPa)、快中子数N1C(个/小时)、热中子数N2C(个/小时)、快中子采样时间N1ET(s)及热中子采样时间N2ET(s)。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计算后的数据,数据表头包括:Date Time(日期时间)、P(气压hPa)、N1C(快中子数个/小时)、N1C_cor(气压订正的快中子数个/小时)和VWC(土壤体积含水量 %),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 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共四条标准:(1)剔除电压小于和等于11.8伏特的数据;(2)剔除空气相对湿度大于和等于80%的数据;(3)剔除采样时间间隔不在60±1分钟内的数据;(4)剔除快中子数较前后一小时变化大于200的数据。此外缺失数据用-6999补充。 2) 气压订正 根据仪器说明手册中提到的快中子气压订正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气压订正,得到订正后的快中子数N1C_cor。 3) 仪器率定 在计算土壤水分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公式中的N0进行率定。N0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快中子数,通常使用测量源区内的土样得到实测土壤水分(或者通过比较密集的土壤水分无线传感器获取)θm(Zreda et al. 2012)和对应时间段内的快中子校正数据N,再通过公式(1)反求得到N0。 (1) 其中θm为质量含水量,N为订正后快中子数,N0为干燥条件下的快中子数,a1=0.079、a2=0.64、a3=0.37和a4=0.91为常数项。 在此,根据仪器源区内的Soilnet土壤水分数据对仪器进行率定,并根据实际情况之间建立土壤体积含水量θv和快中子之间的关系,即将公式(1)中的θm换作θv处理。分别选取干湿状况差异比较明显的6月26日-6月27日和7月16日-7月17日四天的数据,其中6月26日-2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小,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和20厘米的三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2%-30%,而7月16日-7月1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大,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的两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8%-39%,最后平均得到crs_a和crs_b的值N0分别为3252、3597。 4) 土壤水分计算 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每小时的土壤含水量数据。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Zhu et al. (2015)。
刘绍民, 朱忠礼, 李新, 徐自为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日至9月20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两台宇宙射线仪器(crs_a和crs_b)的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地。crs_a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6975E, 38.85385N,海拔1557.16m,crs_b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5E, 38.85557N,海拔1557.16m,仪器探头底部距地面0.5m,采样频率是1小时。 宇宙射线仪器的原始观测项目包括:电压Batt(V)、温度T(℃)、相对湿度RH(%)、气压P(hPa)、快中子数N1C(个/小时)、热中子数N2C(个/小时)、快中子采样时间N1ET(s)及热中子采样时间N2ET(s)。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计算后的数据,数据表头包括Date Time(日期 时间)、P(气压 hPa)、N1C(快中子数 个/小时)、N1C_cor(气压订正的快中子数 个/小时)和VWC(土壤体积含水量 %),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 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共四条标准:(1)剔除电压小于和等于11.8伏特的数据;(2)剔除空气相对湿度大于和等于80%的数据;(3)剔除采样时间间隔不在60±1分钟内的数据;(4) 剔除快中子数较前后一小时变化大于200的数据。此外缺失数据用-6999补充。 2) 气压订正 根据仪器说明手册中提到的快中子气压订正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气压订正,得到订正后的快中子数N1C_cor,具体见数据引用文献. 3) 仪器率定 在计算土壤水分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公式中的N0进行率定。N0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快中子数,通常使用测量源区内的土样得到实测土壤水分(或者通过比较密集的土壤水分无线传感器获取)θm(Zreda et al. 2012)和对应时间段内的快中子校正数据N,再反求得到N0。具体见数据引用文献. 在此,根据两台仪器源区内的Soilnet土壤水分数据对仪器进行率定,并根据实际情况之间建立土壤体积含水量θv和快中子之间的关系,即将公式(2)中的θm换作θv处理。分别选取干湿状况差异比较明显的6月26日-27日和7月16日-17日四天的数据,其中6月26日-2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小,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和20厘米的三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2%-30%,而7月16日-1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大,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的两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8%-39%,最后平均得到crs_a和crs_b的值N0分别为3252、3597。 4) 土壤水分计算 计算得到每小时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具体计算公式见数据引用文献. 多尺度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6),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Zhu et al.(2015)。
刘绍民, 朱忠礼, 徐自为, 李新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中游盈科/大满灌区5.5km×5.5km观测矩阵(缩略图中红色框)内9个WATERNET节点的2015年观测数据。9个节点均包含4cm和10cm两层Hydro probe II探头,观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电导率及复介电常数等主要变量;在4m高度架设有SI-111红外温度探头观测下垫面地表辐射红外温度。观测时间频率为5分钟。本数据集可为异质性地表关键水热变量的遥感估算及其遥感真实性检验,生态水文研究,灌溉优化管理等研究提供时空连续的观测数据集。 详细内容请参见“2015年黑河中游WATERNET数据文档201610501.docx”
晋锐, 亢健, 李新, 马明国
1.数据集为黑河流域上游土壤含水量数据集,数据为2013-2014年定位点实测数据。 2.入渗数据是用ECH2O进行测量。包括5层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 3.部分仪器因为电池续航不足、道路被冲断以及仪器被偷等原因缺失数据
贺缠生
数据集为2013-2014年黑河流域上游野外土壤测量分析数据,包括:土壤颗粒分析、水分特征曲线、饱和导水率、土壤孔隙度、入渗分析、土壤容重 一、土壤颗粒分析 1.土壤粒度数据是在兰州大学西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粒度实验室进行测量。测量仪器为马尔文激光粒度仪MS2000。 2.粒度数据用激光粒度仪进行测量。导致颗粒较大的样点无法测量,比如D23,D25无法测量而没有数据。加上部分样品缺失。 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1.采用离心机法测量:将野外采集的环刀原状土放入离心机,分别用转速0,310,980,1700,2190,2770,3100,5370,6930,8200,11600测量每次的转子重量得到。 2.环刀是按照数字从1开始一直往后编号,由于分3组同时在不同地方取样,因此为了避免重复编号,1组从1号开始编号,2组从500号开始往后编号,3组从1000号开始往后编号。和采样点的编号是一致的。在两个Excel中能找到对应编号。 3.土壤容重数据在2013年因为是补充2012年取样,因此并不是每个点位都有数据。同时部分样点土层未达到70 cm厚,因此无法取5层数据,同时由于运输及记录问题导致有很大部分数据存在缺失。同时随机点只选取了一层数据。 4.烘干后重量:部分样品由于实验过程中烘箱出问题,导致未测量烘干重。 三、土壤饱和导水率 1.测量方法说明:此方法是依据依艳丽(2009)的定水头发自制仪器进行测量。使用马利奥特瓶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定水头;同时最后将当时测量的Ks转化为10℃时的Ks值进行分析计算。详细测量记录表格参见饱和导水率测量说明。K10℃是转化为10℃后的饱和导水率数据。单位:cm/min. 2.数据缺失说明:饱和导水率数据部分由于土样缺失以及土层深度不够无法取第4或5层数据导致数据缺失 3.取样时间:2014年7月 四、土壤孔隙度 1.采用容重法推求:根据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的关系得到。 2.数据在2014年因为是补充2012年取样,因此并不是每个点位都有数据。同时部分样点土层未达到70 cm厚,因此无法取5层数据,同时由于运输及记录问题导致有很大部分数据存在缺失。同时随机点只选取了一层数据。 五、土壤入渗分析 1.入渗数据是用“MINI DISK PORTABLE TENSION INFILTROMETER”进行测量。得到一定负压下的近似饱和导水率。仪器情况详细情况见网站:http://www.decagon.com/products/hydrology/hydraulic-conductivity/mini-disk-portable-tension-infiltrometer/ 2.D7当时因为下雨而未测量入渗实验。 六、土壤容重 1.2014年土壤容重为在2012年基础上进行补样用环刀取原状土。 2.该土壤容重为土壤干容重,采用烘干法测量。将野外采集的原状环刀土样在烘箱中以105℃恒温24小时,土壤干重除以土壤体积(100立方厘米)。 3.单位:g/cm3
贺缠生
该数据为黑河计划项目“黑河上游土壤水文异质性观测试验及其对山区水文过程的影响”(91125010)的土壤水分采样点经纬度信息,主要用于表达本项目中土壤水分采样点的空间分布情况。
贺缠生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的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饱和导水率数据。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采集方式为代表性采样,指能够采集到景观区域内的典型土壤类型,尽可能采集代表性较高的样点,重复三次测每类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取平均值。
张甘霖, 宋效东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中游盈科/大满灌区5.5km×5.5km观测矩阵内75个BNUNET节点的2012年5-9月连续观测数据集。75个节点配置均相同,包含4cm、10cm和20cm深度的3层土壤温度探头和4cm深度的1层土壤水分探头,观测频率为10分钟。本数据集可为异质性地表关键水热变量的遥感估算及其遥感真实性检验,生态水文研究,灌溉优化管理等研究提供时空连续的观测数据集。时间是UTC+8。 详细信息请参见“BNUNET数据文档.docx”
刘军, 寇晓康, 马明国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中游张掖市周边扁都口地区0.5°×0.5°观测矩阵内26个BNUNET节点的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连续观测数据集。26个节点配置均相同,包含1cm、5cm和10cm深度的3层土壤温度探头和5cm深度的1层土壤水分探头,观测频率为2小时。本数据集可为地表异质性的遥感真实性检验、生态水文等研究提供时空连续的观测数据集。时间为UTC+8。 详细信息请参见“BNUNET数据文档.docx”
赵少杰, 王琦, 陆峥, 马明国, 柴琳娜
数据集包含黑河流域典型样点土壤观测数据:PH值、土壤质地 1、土壤PH值:典型土壤样点经纬度及PH值。 2、土壤质地:包含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的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的土壤质地数据。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采集方式为代表性采样,指能够采集到景观区域内的典型土壤类型,尽可能采集代表性较高的样点。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采取每个剖面的土壤样本。
张甘霖, 宋效东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7月至2014年8月的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的位置信息与土壤系统分类类型数据。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采集方式为代表性采样,指能够采集到景观区域内的典型土壤类型,尽可能采集代表性较高的样点。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划分每个剖面的土壤类型。样点总共划分为8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雏形土、新成土,39个亚类。
张甘霖, 宋效东
黑河上游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GBEHM)输出数据包括1-km网格的空间分布数据系列数据。 区域:黑河上游(莺落峡),时间分辨率:月尺度,空间分辨率:1km,时段:2000年-2012年。 数据包括蒸散发、径流深、土壤体积含水量(0-100cm)。 所有数据均为ASCII格式,流域空间范围参见reference目录下的basin.asc文件。 模型结果的投影参数: Sphere_ARC_INFO_Lambert_Azimuthal_Equal_Area
杨大文
黑河上游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GBEHM)输出数据包括1-km网格的空间分布数据系列数据。 区域:黑河上游(莺落峡),时间分辨率:月尺度,空间分辨率:1km,时段:1980年-2010年。 数据包括降水量、蒸散发、径流深、土壤体积含水量(0-100cm)。 所有数据均为ASCII格式,流域空间范围参见reference目录下的basin.asc文件。 模型结果的投影参数: Sphere_ARC_INFO_Lambert_Azimuthal_Equal_Area
杨大文
利用红外气体分析仪测量水汽通量的方法,观测了灌木黑果枸杞和小灌木红砂在荒漠典型天气下的植物蒸散量和土壤蒸发量,比较不同生活型荒漠植物耗水量的日变化规律。 该测定系统由LI-8100闭路式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LI-COR,美国)和北京力高泰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制作的同化箱组成,LI-8100是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用于土壤碳通量测量的仪器,采用红外气体分析仪测量CO2和H2O的浓度。同化箱的长宽高均为50cm。同化箱由LI-8100控制,设置好测量参数后,仪器可以自动运行。
苏培玺
黑河流域盈科-大满试验数据受黑河计划重点基金项目“黑河流域农业节水的生态水文效应及多尺度用水效率评估”支持。包括: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玉米样点生物量、断面流量等 数据描述: 1、叶面积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取样位置:盈科灌区;玉米的LAI及第上部分生物量每15天取样一次;取样时间:2012.5-2012.9;测量方法:LAI采用冠层分析仪(LP-80)测量,地上部分生物量采用取样烘干法测量;样点数量:16个。 2、土壤质地:取样位置:盈科灌区及盈科灌区石桥五斗二农渠农田;土壤采样深度140 cm,取样层次分别为0-20 cm每10 cm取一样,20-80 cm 每20 cm取一样, 80-140 cm 每30 cm取一样;取样时间:2012年;测量方法:实验室激光粒度分析仪;样点数量:38个。 3、土壤容重:取样位置:盈科灌区和大满灌区;土壤容重取样深度100 cm,取样层次分别为0-50 cm取一样,50-100 cm取一样;取样时间:2012年;测量方法:环刀法;样点数量:34个。 4、土壤含水率:本数据为盈科灌区水文要素监测内容的一部分,具体取样位置:盈科灌区石桥五斗二农渠农田,种植作物为制种玉米;土壤含水率取样深度140 cm,取样层次分别为0-20 cm每10 cm取一样,20-80 cm 每20 cm取一样, 80-140 cm 每30 cm取一样;周期为每7天监测一次;取样时间:2012.5-2012.9;测量方法:取土烘干法及TDR测量;样点数量:17个。 5、断面流量:取样位置:盈科灌区石桥五斗二农渠农田;测量农田各次灌水时不同渠系断面处水流流速、水位、水温,并记录时间及计算流量,监测每3小时一次,直至灌水结束;;取样时间:2012.5-2012.9;测量方法:多普勒超声流量流速仪(HOH-L-01, China);测量次数:盈科四次灌水数据。
黄冠华, 姜瑶
黑河上游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的输出数据包括1-km网格的空间分布数据和流域出口的流量时间系列数据。(1)1-km网格的空间分布数据,月平均的土壤水分、实际蒸散发、径流深等1-km分辨率的空间分布数据。(2)径流时间系列流域出口的逐日流量数据。
杨大文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的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采集方式为代表性采样,指能够采集到景观区域内的典型土壤类型,尽可能采集代表性较高的样点。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采取每个剖面的土壤样本。
张甘霖
主要包含野外土壤水分,地下水位,土壤物理性质,温度,通量,植物生长,土壤养分、树干茎流,农田小气候,土壤剖面含水量等观测数据。
邵明安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的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的土壤容重数据。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采集方式为代表性采样,指能够采集到景观区域内的典型土壤类型,尽可能采集代表性较高的样点。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采取每个剖面的土壤样本。
张甘霖
按照全球数字土壤制图(GlobalSoilMap.net)标准,将0-1m土壤深度划分为0-5cm、5-15cm、15-30cm、30-60cm、60-100cm 5个层次,根据土壤-景观模型原理,使用数字土壤制图方法制作不同层次的土壤砂粒含量空间分布数据产品。土壤粒级划分标准使用美国制分类法。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于黑河流域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黑河流域土壤数据集成与土壤信息产品生成,91325301)集成的土壤剖面数据。 范围:黑河流域; 投影:WGS_1984_Albers; 空间分辨率:100米; 数据格式:TIFF; 数据集内容: hh_sand_layer1.tif:0-5cm 土壤砂粒含量; hh_sand_layer2.tif:5-15cm 土壤砂粒含量; hh_sand_layer3.tif:15-30cm 土壤砂粒含量; hh_sand_layer4.tif:30-60cm 土壤砂粒含量; hh_sand_layer5.tif:60-100cm 土壤砂粒含量;
宋效东, 张甘霖
一、数据描述 红泥沟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温度监测分为七层,深度分布为2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230cm。观测频率为1次/60分钟。观测数据时间范围为2013年8月25日~2014年5月1日。 二、采样地点 葫芦沟小流域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温度监测点设置在红泥沟中下部,其地理坐标为99°52′25.98″E,38°15′36.11″N。 三、测试方法 采用HOBO Pendant® Temperature/Light Data Logger 64K - UA-002-64温度记录仪进行土壤温度观测。
孙自永, 常启昕
黑河中游植被样方调查数据由2013年与2014年两个年度的野外实测数据组成,包括调查样方的植被情况和土壤数据。每个调查样方的数据包含以下信息:样方经纬度、样方大小、高程、样方概况、植物名称、植物高度、冠幅、盖度、总盖度、株数、株距、行距、大行距、胸径。土壤按照地面以下0-100cm分为6层,分别为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
王子丰, 徐宗学, 张淑荣
按照全球数字土壤制图(GlobalSoilMap.net)标准,将0-1m土壤深度划分为0-5cm、5-15cm、15-30cm、30-60cm、60-100cm 5个层次,根据土壤-景观模型原理,使用数字土壤制图方法制作不同层次的土壤粉粒含量空间分布数据产品。土壤粒级划分标准使用美国制分类法。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于黑河流域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黑河流域土壤数据集成与土壤信息产品生成,91325301)集成的土壤剖面数据。 范围:黑河流域; 投影:WGS_1984_Albers; 空间分辨率:100米; 数据格式:TIFF; 数据集内容: hh_silt_layer1.tif:0-5cm 土壤粉粒含量; hh_silt_layer2.tif:5-15cm 土壤粉粒含量; hh_silt_layer3.tif:15-30cm 土壤粉粒含量; hh_silt_layer4.tif:30-60cm 土壤粉粒含量; hh_silt_layer5.tif:60-100cm 土壤粉粒含量;
宋效东, 张甘霖
按照全球数字土壤制图(GlobalSoilMap.net)标准,将0-1m土壤深度划分为0-5cm、5-15cm、15-30cm、30-60cm、60-100cm 5个层次,根据土壤-景观模型原理,使用数字土壤制图方法制作不同层次的土壤粘粒含量空间分布数据产品。土壤粒级划分标准使用美国制分类法。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于黑河流域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黑河流域土壤数据集成与土壤信息产品生成,91325301)集成的土壤剖面数据。 范围:黑河流域; 投影:WGS_1984_Albers; 空间分辨率:100米; 数据格式:TIFF; 数据集内容: hh_clay_layer1.tif:0-5cm 土壤粘粒含量; hh_clay_layer2.tif:5-15cm 土壤粘粒含量; hh_clay_layer3.tif:15-30cm 土壤粘粒含量; hh_clay_layer4.tif:30-60cm 土壤粘粒含量; hh_clay_layer5.tif:60-100cm 土壤粘粒含量;
宋效东, 张甘霖
本数据集包括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阿柔草场2013年11月10日-14日车载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以及同步测量的地表温湿度连续观测数据集。地表温湿度包括温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1cm、3cm,5cm,10cm,15cm,20cm六层和湿度传感器在土壤深度0-5cm处,观测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数据。土壤温湿度的常规观测的时间频率为5分钟。 数据细节: 1. 时间:2013年11月10日-14日 2. 数据: 亮温: 使用车载多频被动微波辐射计观测,包括6.925、10.65、18.7和36.5GHz V极化和H极化数据 土壤温度:使用安装在dt80和dt85上的传感器测量,其中dt80上接的传感器测量1cm,5cm,10cm,20cm土壤温度,dt85上接的探头测量1cm,3cm,5cm,10cm,15cm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使用H-probe传感器测量0-5cm土壤湿度,该探头可以同时测量0-5cm土壤温度 3. 数据大小:16.7M 4. 数据格式:.xls
赵少杰, 寇晓康, 叶勤玉, 马明国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上游八宝河流域40个WATERNET传感器网络节点自2013年6月底至今的观测数据。4cm、10cm和20cm土壤水分是每个节点的基本观测;19个节点包含土壤水分和地表红外辐射温度观测;11个节点包含土壤水分、地表红外辐射温度观测、雪深和降水观测。观测频率为5分钟。该数据集可为流域水文模拟、数据同化及遥感验证提供地面数据集。 详细内容请参见“WATERNETNET数据文档20141206.docx”
晋锐, 亢健, 李新, 马明国
本项目基于美国USGS的GSFLOW模型对黑河中游张掖盆地进行地表-地下水耦合模拟的工作。模拟的时空范围及精度如下: 模拟期:1990-2012年; 模拟步长:逐日; 模拟的空间范围:张掖盆地; 模拟的空间精度:地下部分为1km×1km网格(5层,每层网格总数为150×172=25800,其中活动网格9106);地表部分以水文响应单元(HRU)为基本计算单元(总计588个,每个HRU面积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不等)。 数据包括:地表入渗量、实际蒸散发、平均土壤含水量、地表地下水交换量、浅层地下水水位、正义峡日流量模拟值、正义峡月流量模拟值、地下水抽取量、河道引水量
郑一
下游航空遥感试验期间,开展了下游典型植被地表土壤呼吸观测,观测自2014年7月23日开始,8月2日结束。 1、 观测时间 2014年7月23日至8月2日每天观测一次,其中7月25日中断一天 2、 样方选择及观测方式 结合下游植被特征和站点分布,选择临近于站点、面积分布大于100 m100 m且均一的植被作为观测样地,共选取了5个观测样地,包括胡杨柽柳混合林、胡杨林、柽柳群、裸地和瓜地样地;在每一样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5个点,提前一天打入土壤环(内径为19.5cm,外径为20.0cm,高12cm,尽量保持打入后的PVC露出地面5cm左右),尽可能不扰动地表的植被和凋谢物。经过24h平衡,土壤呼吸速率恢复到原来状态,避免了由于基座的安置而造成的对土壤呼吸速率的波动。 观测时间段为每天上午的8:00至12:00(这段时间土壤呼吸比较稳定,能够代表整天的土壤呼吸速率),运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Model 8100-103)分别对每个样地内样点测量一次,每天完成5块样地的一次循环观测,每块样地取所观测样点的平均值作为该样地的土壤呼吸值。 3、 观测仪器 中科院地环所Li-8100(Li-COR,USA)开路式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 4、 数据存储 本数据集包括Li-8100导出的*.81x格式的数据(用Li-8100配套软件打开,也可以用txt打开)、Excel格式观测记录表以及实验照片。
任志国
下游生态水文实验区地表温度同步观测的目的在于获取热像仪飞行期间高覆盖均一植被、水体以及水泥地等下垫面的同步地表温度,用于支持航空热像仪飞行资料反演地表温度的验证和尺度效应分析,实现地表温度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 1、 观测时间 2014年8月1日 2、 观测内容 选取了飞行区域内苦豆子、水泥地和水体3种大面积分布且均一的下垫面进行同步观测 3、 观测方式 在热像仪飞行进入相应下垫面上空时,使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进行连续人工同步观测 4、 观测仪器参数及标定 观测所使用的手持红外温度计比辐射率设为0.95,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视场角为1°。同时对所用观测仪器在2014年7月31日进行了标定。 5、 数据存储 所有观测数据均用Excel格式存储。
李艺梦, 任志国, 周胜男, 马明国
一、概述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结合世界各地区和国家至今已有的土壤信息,并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科教文组织的世界土壤地图,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土壤数据库——世界和谐土壤数据库(HWSD)。中国境内数据源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南京土壤研究所提供的1:100万土壤数据。该数据库将对改进人们对当前和未来的土壤生产力、土壤碳储量、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土壤退化方面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处理说明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所构建的世界和谐土壤数据库(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HWSD),中国境内数据来源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南京土壤研究所提供的1:100万土壤数据。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为FAO-90。 三、数据内容说明 土壤属性表主要字段包括:SU_SYM90(FAO90土壤分类系统中土壤名称);SU_SYM85(FAO85分类);T_TEXTURE(顶层土壤质地);DRAINAGE(19.5);ROOTS: String(到土壤底部存在障碍的深度分类); SWR:String(土壤含水量特征);ADD_PROP: Real(土壤单元中与农业用途有关的特定土壤类型);T_GRAVEL:Real(碎石体积百分比);T_SAND:Real(沙含量);T_SILT:Real(淤泥含量);T_CLAY:Real(粘土含量);T_USDA_TEX:Real(USDA土壤质地分类);T_REF_BULK:Real(土壤容重);T_OC:Real(有机碳含量);T_PH_H2O:Real(酸碱度)T_CEC_CLAY:Real(粘性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T_CEC_SOIL:Real(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T_BS:Real(基本饱和度);T_TEB:Real(交换性盐基);T_CACO3:Real(碳酸盐或石灰含量);T_CASO4:Real(硫酸盐含量);T_ESP:Real(可交换钠盐);T_ECE:Real(电导率)。其中以T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上层土壤属性(0-30cm),以S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下层土壤属性(30-100cm)(FAO 2009)。 四、数据使用说明 通过该数据库,将改进人们对当前和未来的土壤生产力、土壤碳贮量以及全球土壤碳贮量等的认识。并能帮助人们认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有限性,正确评估土壤退化特别是土壤流失的风险。通过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还能帮助人们获取以下信息,如土壤对废弃物的过滤功能、对生物生长的影响等。并对土壤生产潜力及土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做出正确判断。
薛娴, 杜鹤强,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一、概述 黄河上游1:100万土壤数据库是以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为数据源裁剪而成。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根据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5年编制并出版的《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编制而成。该数据库采用传统的“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基本制图单位为亚类,共分12个土纲,61个土类,227个亚类,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种类型的土壤及其主要属性数据。 二、数据处理说明 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史学正研究员为学术带头人的土壤资源与数字化管理创新科研小组,历经四年组建而成的。该数据库由两部分组成,即土壤空间数据库与土壤属性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资助,并在刘纪远与庄大方研究员的领导下完成。 三、数据内容说明 土壤空间数据库,即全国1:100万数字化土壤图,是依据全国个普查办公室1995年编制并出版的《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经数字化处理、图幅接边和编辑后完成。该数字化土壤图如实地反映了原土壤图的面貌,继承了原土壤图编制时的制图单元,其基本制图单元大部分为土属,共分12个土纲,61个土类,235个亚类,是目前全国性唯一的,也是最为详细的数字化土壤图件。 土壤属性数据库,其属性数据引自《中国土种志》,该套土种志共分六卷,收集了近2540个土种。土壤属性数据可分为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养分等。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质地等,土壤化学性质如PH值、有机质等,土壤养分包括全N、全P、全K以及有效P和有效K等。 四、数据使用说明 土壤类型与土壤属性是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借助黄河上游1:100万土壤数据库,可对黄河上游土壤资源的类型、数量和空间分布以及成土环境与特征进行了解与分析。该数据集对进行黄河上游大范围土壤侵蚀预警与自然灾害预报有着重要的意义。
薛娴, 杜鹤强
该数据集包含了大野口关滩森林站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南部的大野口关滩。观测点的经纬度为100°15′E,38°32′N,海拔高度为2835m。观测场处在黑河上游大野口子流域关滩阴坡的森林内,林内主要是高约15-20m的云杉,地面覆盖有厚约10cm的苔藓,植被生长情况良好。 观测项目有:大气风温湿梯度观测(2m和10m)、气压、雨雪量计、雪深、光合作用有效辐射、两层辐射四分量(1.68m和19.75m)、树干液流、地表温度、多层土壤温度(5cm、10cm、20cm、40cm、80cm和120cm)、土壤水分(5cm、10cm、20cm、40cm、80cm和120cm)及土壤热通量(5cm和15cm)。 数据观测时段为2007年10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详细信息请参见下面“其他在线资源”中的“气象水文通量数据使用指南”。
马明国, 王维真, 谭俊磊, 黄广辉, 张智慧
此数据集包含了阿柔冻融观测站2007-07-25至2015-4-27间的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中东部地区的阿柔乡草大板村瓦王滩牧场。经纬度为100°28′E,38°03′N,海拔高度为3032.8m。试验场建在黑河上游支流八宝河南侧的河谷高地上,周围地势相对平坦开阔,自东南向西北略有倾斜下降,南北两侧约3km外是连绵的山丘和高山,符合大气边界层近地层理论中水平均匀下垫面的要求。瓦王滩牧场是当地牧民的冬季牧场,夏季牧草长势良好,植被高度在20-30cm之间。 观测项目有:大气风温湿梯度观测(2m和10m)、气压、降水、辐射四分量、多层土壤温度(10cm、20cm、40cm、80cm、120cm和160cm)、土壤水分(10cm、20cm、40cm、80cm、120cm和160cm)及土壤热通量(5cm和15cm)。 原始的采集器输出数据为0级;初步整理后,没有任何的删除,但是标出疑似有问题的数据为1级;统一整理成30分钟采样周期并经过质量控制的为2级。整理后的将数据逐月存储,命名规则为:站点名+数据级别+AMS+数据日期。建议普通用户用2级以上的数据。 数据观测起始于2007年7月25日,观测至今,之后数据见HiWATER 水文气象网观测数据(http://www.heihedata.org/hiwater/hmon),详细信息请参见下面“其他在线资源”中的“气象水文通量数据使用指南”。
胡泽勇, 马明国, 王维真, 晋锐, 黄广辉, 张智慧, 谭俊磊
该数据集包含了花寨子荒漠站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南部的安阳滩,处于黑河中游,是典型的黑河中游荒漠下垫面,东西两侧是连绵的山丘和高山,观测场地周围地势平坦开阔,地表主要生长有稀疏的红砂和珍珠砂,观测点的经纬度为100°19'06.9″E,38°45'54.7″N。 大气风温湿梯度观测(2m和10m)、气压、风向、降水、辐射四分量;地表红外温度;多层土壤温度(5cm、10cm、20cm、40cm、80cm和160cm)、土壤水分(5cm、10cm、20cm、40cm、80cm和160cm)及土壤热通量(5cm和10cm)。 原始的采集器输出数据为0级;初步整理后,没有任何的删除,但是标出疑似有问题的数据为1级;统一整理成30分钟采样周期并经过质量控制的为2级。整理后的将数据逐月存储,命名规则为:站点名+数据级别+AMS+数据日期。建议普通用户用2级以上的数据。 数据观测时段为2008年6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2009年下半年数据缺失较多。详细信息请参见下面“其他在线资源”中的“气象水文通量数据使用指南”。
李新, 徐自为
本数据集主要指临泽草地中日联合观测站的观测数据,此站点设在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临泽草地生态试验站周边。周围的景观以湿地、盐碱地为主。观测场的经纬度是100 °04'E,39 °15'N,海拔高度为1394m。观测时间段为2007年10月1号至2008年10月27号,数据质量较高。 观测项目主要有:梯度风速风向和空气温湿度(2m、4m和10m)、气压、降水、辐射四分量、地表温度、土壤温度(5cm、10cm、20cm和40cm)、多层土壤温度(2cm、5cm和10cm)。 原始观测数据经整理后分级发布:对原始数据进行格式等转换后以.csv逐月存储的为Level1级数据;经初步数据分析,错误纠正,质量控制后存档的为Level2级数据。详细信息请参见下面“其他在线资源”中的“气象水文通量数据使用指南”。
胡泽勇, 马明国, 王维真, 谭俊磊, 黄广辉, 张智慧
该数据集包含了冰沟寒区水文气象观测站2007年9月25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南部,位于黑河上游冰沟子流域的河谷谷地内,东西两侧是连绵的山丘和高山,场地四周相对较为平坦,地表为稀疏草地和河床碎石的混合。观测点的经纬度为38°04′N,100°13′E。 该站点是典型高山草甸(河滩地),观测项目有:大气风温湿梯度观测(2m和10m)、气压、降水、辐射四分量、多层土壤温度(5cm、10cm、20cm、40cm、80cm和120cm)、土壤水分(5cm、10cm、20cm、40cm、80cm和120cm)及土壤热通量(5cm和15cm)。 原始的采集器输出数据为0级;初步整理后,没有任何的删除,但是标出疑似有问题的数据为1级;统一整理成30分钟采样周期并经过质量控制的为2级。整理后的数据逐月存储,命名规则为:站点名+数据级别+AMS+数据日期。建议普通用户用2级以上的数据。 自动气象站的观测分两个时段:2007年9月25日至2008年3月12号为初步的预观测阶段;2008年3月12号之后为规范化的观测阶段。前一个时段观测的是逐时的气压降雨数据(残缺严重)和土壤温湿度数据。后一个时段观测较详细。详细信息请参见下面“其他在线资源”中的“气象水文通量数据使用指南”。
王建, 车涛, 马明国, 王维真, 李弘毅, 郝晓华, 黄广辉, 张智慧, 谭俊磊
该数据集包含了大冬树山垭口积雪观测站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南部地区。观测点的经纬度为100°14′E,38°01′N,海拔高度为4101m。观测场建在黑河上游大冬树山垭口东侧的高地上,试验场周围地势相对平坦开阔,自东南向西北略有倾斜下降。大冬树山垭口的地表由高寒草甸和块石构成,秋、冬、春季常被积雪覆盖,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积雪观测站。 该站点是典型高山寒漠景观,观测项目有:大气风温湿梯度观测(2m和10m)、气压、雨雪量计、雪深、辐射四分量、多层土壤温度(5cm、10cm、20cm、40cm、80cm和120cm)、土壤水分(5cm、10cm、20cm、40cm、80cm和120cm)及土壤热通量(5cm和15cm)。 原始的采集器输出数据为0级;初步整理后,没有任何的删除,但是标出疑似有问题的数据为1级;统一整理成30分钟采样周期并经过质量控制的为2级。整理后的数据逐月存储,命名规则为:站点名+数据级别+AMS+数据日期。建议普通用户用2级以上的数据。 数据观测时段为2007年10月29日至2009年10月1号。由于此站点的安全维护问题,数据缺失比较严重。详细信息请请参见[http://westdc.westgis.ac.cn/doc/气象水文通量数据使用指南.pdf 气象水文通量数据使用指南]。
王建, 车涛, 李弘毅, 郝晓华
该数据集包含了盈科灌区绿洲站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的盈科灌区农田内。观测点的经纬度为100°25′E,38°51′N,海拔高度为1519m。试验场位于黑河中游,周围平坦开阔,防风林的间距东西向为500m,南北向为300m,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绿洲农田观测站。 观测项目有:大气风温湿梯度观测(2m和10m)、气压、降水、辐射四分量、地表红外温度加强观测、多层土壤温度(10cm、20cm、40cm、80cm、120cm和160cm)、土壤水分(10cm、20cm、40cm、80cm、120cm和160cm)及土壤热通量(5cm和15cm)。 原始的采集器输出数据为0级;初步整理后,没有任何的删除,但是标出疑似有问题的数据为1级;统一整理成30分钟采样周期并经过质量控制的为2级。整理后将数据逐月存储,命名规则为:站点名+数据级别+AMS+数据日期。建议普通用户使用2级以上的数据。 数据观测时段为2007年11月5日至2011年11月30日。详细信息请参见下面“其他在线资源”中的“气象水文通量数据使用指南”。
马明国, 王维真, 谭俊磊, 黄广辉, 张智慧
2007年10月19日-25日期间,在阿柔加密观测区天然草场开展了多频率、多极化、多角度的地基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包括X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2007年10月20日-25日),S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2007年10月20日-25日),K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2007年10月19日-24日),Ka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2007年10月20日-24日),主要观测目标为地表的冻融状态对微波亮温的影响。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冻/融土的微波辐射传输正向模型和参数反演算法提供基础数据。 地基微波辐射计的连续观测在阿柔样方1开展,地表类型为干枯状天然草地。地面实况观测数据包括自记观测和人工观测两部分: 1)自记观测:温度探头获得的0cm、5cm、10cm、15cm和20cm土壤温度数据,观测时段为2007年10月21日-25日;TDR探头获得的浅层(0-5cm)、5cm、10cm、15cm及20cm土壤水分,观测时段从2007年10月19日-21日,两者观测时间步长均为5分钟; 2)人工观测:包括手持式外红温度计测量的地表辐射温度;玻璃管温度计测量的0cm、5cm、10cm、15cm和20cm土壤温度;针式温度计测量的0-5cm平均土壤温度,测量时间步长为30分钟,观测时段为2007年10月19日-21日。
白云洁, 曹永攀, 郝晓华, 晋锐, 李弘毅, 李新, 李哲, 秦春, 王维真
2008年4月5日-8日期间,在阿柔加密观测区平整裸土(N38º03.639';E100º26.793';2998m)开展了多频率多极化多角度的地基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包括S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4月6日-8日),C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2008年4月7日-8日),K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4月5日-8日)及Ka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4月5日)。主要观测目标为地表的冻融状态对微波亮温的影响。 该场地为平整裸土,初始含水量较干约14%,后经人工均匀浇水,含水量可达30%左右。土壤水热观测场布置在微波辐射计观测场东侧,包括5cm土壤温度自动观测(10分钟观测步长);5cm,10cm,20cm和30cm土壤温度人工观测(采用针式温度计,1小时观测步长);5cm,10cm,20cm和30cm土壤水分自动观测(10分钟观测步长)。本数据可为发展冻/融土壤的微波辐射传输正向模型和微波遥感反演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7个文件,分别为:S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C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K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Ka波段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土壤温度自动观测数据,温度人工观测数据,土壤水分自动观测数据。其中水分数据和温度数据都以Excel表格存贮。
曹永攀, 车涛, 郝晓华, 晋锐, 李哲, 王维真, 吴月茹
2008年5月25日和6月22日在临泽站加密观测区开展荒漠过渡带样方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壤剖面;土壤分层:0-10cm,10-20cm,20-30cm,30-40cm共计4层,东西样带和南北样带各1各剖面。观测项目: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观测仪器与采样数量:土壤水分观测用环刀(体积50cm^3),每层1次;土壤温度观测用美国6310针式土壤温度计(15cm),每层2个重复。数据存储:Excel。测量时间:2008-05-25。 2.生物量调查;观测项目:生物量(干重和鲜重),有采样时照片。观测方法:收割法。观测地点:LY07样方周围,6个生物量收割法采样样方。红柳和沙拐枣单株植物较大,无法采用收割法,只按比例,将其中的一支或者两支剪下;其余采样样方均为50cm×50cm。数据存储:Excel。测量时间:2008-06-22。 3.植被覆盖度;测量方法:对角线法,即分别估测两条对角钱上植被的覆盖度(重叠部分只算1 次),按算术平均计算样地的总覆盖度。覆盖度观测与生物量观测同时进行。数据存储:Excel。测量时间:2008-06-22。
高松, 潘小多, 钱金波, 宋怡, 汪洋, 朱仕杰
该数据集包含了所有大野口马莲滩草地站自动气象站 2007年11月2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南部的大野口马莲滩。观测点的经纬度为100°18′E,38°33′N,海拔高度为2817m。试验场位于黑河上游大野口子流域,试验场周围地势相对平坦开阔,地势自东南向西北略有倾斜下降。马莲滩的地表为高山草地,主要生长植物是马莲,植被高度0.2-0.5m。 该站点是典型的草地下垫面,观测项目有:大气风温湿梯度观测(2m和10m)、气压、降水、辐射四分量、多层土壤温度(5cm、10cm、20cm、40cm、80cm和120cm)、土壤水分(5cm、10cm、20cm、40cm、80cm和120cm)及土壤热通量(5cm和15cm)。 原始的采集器输出数据为0级;初步整理后,没有任何的删除,但是标出疑似有问题的数据为1级;统一整理成30分钟采样周期并经过质量控制的为2级。整理后的将数据逐月存储,命名规则为:站点名+数据级别+AMS+数据日期。建议普通用户用2级以上的数据。 详细信息请参见下面“其他在线资源”中的“气象水文通量数据使用指南”。
马明国, 王维真, 谭俊磊, 黄广辉, 张智慧
一、数据描述 数据内容包含2013年7月~2014年4月流域内融雪水、河水、土壤水的稳定氢氧同位素数据。 二、采样地点 融雪水采样点位于三号区中部,经纬度为99°53′28.004″E,38°13′25.781″N,采集次数为3次; 河水采样点位于葫芦沟流域出口,经纬度99°52′47.7″E,38°16′11″N,采样频率为每周一次; 土壤水采样点位于在红泥沟集水区中下部,采样深度为地下90cm和180cm,经纬度99°52′25.98″E,38°15′36.11″N 。 三、测试方法 采集样品采用L2130-i 超高精度液态水和水汽同位素分析仪进行测试的。
常启昕, 孙自永
一、数据描述: 数据包含了2013年5月~2014年4月葫芦沟小流域融雪水和土壤水中二氧化硅含量值。 二、采样地点: 其中融雪水的采样点位于二号气象站下方600m附近,地面高程3514.45m,经纬度为99°53′20.655″E,38°14′14.987″N。土壤水的采样点位于二号气象站上方300m、下部土壤剖面,经纬度为99°53′31.333″E,38°13′50.637″N。 三、测量方法: 样品二氧化硅含量的测试方法是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进行测量。利用溶液中Si的值代替二氧化硅。
孙自永, 常启昕
一、数据描述 红泥沟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温度监测分为七层,深度分布为2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200cm。观测频率为1次/30分钟。观测数据时间范围为2013年5月7日~2013年8月25日。 二、采样地点 葫芦沟小流域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温度监测点设置在红泥沟中下部,其地理坐标为99°52′25.3″E,38°15′37.97″N。 三、测试方法 采用HOBO Pendant® Temperature/Light Data Logger 64K - UA-002-64温度记录仪进行土壤温度观测。
常启昕, 孙自永
1、数据概述: 此数据取样时间为2013年5月9日~2014年3月29日。采样频率为一周一次。 河水取样点位置为黑河上游葫芦沟小流域出口流量堰处,经纬度为99°52′47.7″E,38°16′11″N。 土壤水取样位置为二号气象站上方300m,下部土壤剖面,经纬度为99°53′31.333″E,38°13′50.637″N。 2、数据内容: 此数据集包含流域出口河水及二号气象站上方300m处土壤水的阴阳离子值。 数据获取手段—— 阴离子值是利用瑞士万通型号761/813型离子色谱仪测定的;阳离子是利用型号为美国热电IRIS Intrepid Ⅱ XSPICP-AES测定的。
孙自永, 常启昕
1.数据概述 大本营综合环境观测系统数据集是祁连站在大本营观测点布设1套ENVIS综合环境观测系统(德国,IMKO)。并由ENVIS数采系统自动存储。 2.数据内容 此数据集为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日尺度数据。包括气温1.5m、湿度1.5m、气温2.5m、湿度2.5m、土壤水分0cm、降水量、风速1.5m、风速2.5m、风向1.5m、地热通量5cm、总辐射、地表温度、地温20cm、地温40cm、地温60cm、地温80cm、地温120cm、地温160cm、CO2、气压。 3.时空范围 地理坐标:经度:99°53′E;纬度:38°16′N;海拔:2980.2m
陈仁升, 韩春坛
一、数据描述 数据包含2012年5月~2013年6月黑河上游祁连站内降雨和葫芦沟小流域土壤水二氧化硅含量。 二、采样地点 降雨的采样点样地点为葫芦沟小流域中科院寒旱所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院内,经纬度为99°53′06.66″E,38°16′18.35″N 。 土壤水取样点中科院二号气象站上方约300m处。取样点经纬度为99°53′31.333″E,38°13′50.637″N。 三、测试方法 样品测试方法是采用哈希DR2800紫外分光光度计对从雨量筒中取得的雨水及采样点采集的土壤水测试取得的。
常启昕, 孙自永
1.数据概述: 此数据集是祁连站2011年10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日尺度气象梯度数据(2011年9月底安装)。VG1000梯度观测系统观测始于2011年10月1日,每30mins记录一次数据,最终生成日尺度数据。通过对风速风向、空气温湿度和辐射等常规气象要素进行长期监测,结合高精度、高扫描频率的数据采集器进行数据存储和处理分析。 2.数据内容: 主要观测要素包括四层气温、湿度和二维超声风,雨雪量计,八层地温、土壤含水量等。 3.时空范围: 地理坐标:经度:经度:99°52′E;纬度:38°15′N;海拔:3232.3m
韩春坛, 陈仁升
1.数据概述 大本营综合环境观测系统数据集是祁连站在大本营观测点布设1套ENVIS综合环境观测系统(德国,IMKO)。并由ENVIS数采系统自动存储。 2.数据内容 此数据集为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日尺度数据。主要包括日尺度地上两层温、湿、风,六层土壤含水量、降水量、5cm地热通量、总辐射、七层土壤温度、CO2、气压。 3.时空范围 地理坐标:经度:99°53′E;纬度:38°16′N;海拔:2980.2m
陈仁升, 韩春坛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中游盈科/大满灌区5.5km×5.5km观测矩阵内50个WATERNET节点的2012年5-12月连续观测数据(10个节点观测到12月份,其余观测到9月份)。50个节点均包含4cm和10cm两层Hydro probe II探头,观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电导率及复介电常数等主要变量;其中29个节点在4m高度架设有SI-111红外温度探头观测下垫面地表辐射红外温度,另外1个节点在4m高度处架设SI-111红外温度探头配合大满超级站观测大气红外辐射温度。常规观测的时间频率为10分钟,为保证SI-111与遥感的准确同步,每天的00:00-04:30、08:00-18:00和21:00-24:00进行1分钟加密观测。本数据集可为异质性地表关键水热变量的遥感估算及其遥感真实性检验,生态水文研究,灌溉优化管理等研究提供时空连续的观测数据集。 详细内容请参见“WATERNETNET数据文档20130225.docx”
亢健, 王作成, 董存辉, 李新, 马明国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中游盈科/大满灌区5.5km×5.5km观测矩阵(缩略图中红色框)内9个WATERNET节点的2014年观测数据。9个节点均包含4cm和10cm两层Hydro probe II探头,观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电导率及复介电常数等主要变量;在4m高度架设有SI-111红外温度探头观测下垫面地表辐射红外温度。观测时间频率为5分钟。本数据集可为异质性地表关键水热变量的遥感估算及其遥感真实性检验,生态水文研究,灌溉优化管理等研究提供时空连续的观测数据集。 详细内容请参见“2014年黑河中游WATERNET数据文档20141231.docx”
晋锐, 亢健, 李新, 马明国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上游八宝河流域40个WATERNET传感器网络节点自2014年1月至今的观测数据。4cm、10cm和20cm土壤水分是每个节点的基本观测;19个节点包含土壤水分和地表红外辐射温度观测;11个节点包含土壤水分、地表红外辐射温度观测、雪深和降水观测。观测频率为5分钟。该数据集可为流域水文模拟、数据同化及遥感验证提供地面数据集。 详细内容请参见“WATERNETNET数据文档20141206.docx”
晋锐, 亢健, 李新, 马明国
数据包括甘肃省肃南预估自治州不同样地的观测数据: 1)不同管理措施下草地土壤特性,4-5个放牧强度草地的土壤紧实度、透水性能和土壤含水量观测数据; 2)不同放牧管理措施草地的的土壤紧实度、透水性能和土壤含水量观测数据; 3)草地群落特征生产力与土壤水分的关联性分析数据; 4)草地主要植物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和花形态、分蘖、叶性状与土壤含水量关联性分析数据;
赵成章
本数据集包含2012年黑河中游盈科/大满灌区5.5km×5.5km观测矩阵内9个PLMR飞行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数据,飞行日期分别为:2012年6月29日,6月30日,7月3日,7月4日,7月5日,7月7日,7月10日,7月26日,8月2日。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数据包含50个WATERNET,50个SoilNET及74个BNUNET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等观测。本数据集可为异质性地表关键水热变量的遥感估算及其遥感真实性检验,生态水文研究,灌溉优化管理等研究提供时空连续的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有外部相关链接,请参见“SoilNet数据文档.docx”、“WATERNET数据文档20130225.docx”及“BNUNET数据文档.docx”。
王旭峰, 亢健, 李大治, 王作成, 董存辉, 李新, 马明国
对地处祁连山排露沟流域不同海拔梯度上的青海云杉和主要灌丛植被类型水文进行了监测,包括林冠截留、土壤含水量、树干径流等,测定时间为2012年和2013年生长季节动态监测。
刘贤德
根据所选田块及其周围区域特点,在玉米田块中布置一根Trime管,另在垂直于田间小路方向上布置5根Trime管,TDR垂直方向监测土壤含水率时,以每10cm为单位向下监测。地理位置:N 38°52′27.6″ E 100°21′14.0″ 提交数据包括盈科灌区所选一农田块三次灌水后农田及其周边土壤含水率(TDR监测),灌水后加密监测,24小时内每隔3小时监测一组,之后5天为每天3组,5-10天为每天两组,10-15天为每天一组。
黄冠华, 姜瑶
本数据集包含了2012~2013年在巴丹吉林沙漠苏木吉林小流域进行综合监测的数据资料。苏木吉林小流域由2个湖构成,即苏木吉林北湖和南湖,经纬度范围是:北纬39°46'18.24"至39°49'17.25",东经102°23'40.53" 至102°26' 59.27"。观测仪器主要围绕苏木吉林南湖布设,包括闪烁仪(BLS450)、自动气象站(净辐射、雨量、风速、风向、空气湿度、气压、E601型蒸发皿)、土壤监测站(土壤温度、含水率和张力pF-meter)以及地下水监测孔1个。本次发布的数据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的监测结果。后期监测数据将在2.0版本发布。 仪器布置情况、坐标、型号等见小流域监测系统布置图.pdf、监测点坐标.xls和监测点位置和设备.tif。
胡晓农, 王旭升
在临泽平川绿洲沿黑河沿岸到荒漠绿洲过渡带针对118个地块土壤的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土壤有机质、全氮、无机碳含量。PH值、电导率、总碳、SIC、C/N进行监测,测定0-20cm耕层土壤物理化学性状;测定0-20cm 和20-80cm土层土壤粒级组成。 并针对棉花田间5个不同质地土壤性状,棉花进行灌溉试验:灌溉量、籽棉产量、秸秆参量、衣分、衣指、籽指、单铃重、霜前花率、单位结铃数、单铃重、灌溉水生产力等进行观测。
苏永中
根据所选田块及其周围区域特点,在玉米田块中布置一根Trime管,另在垂直于田间小路方向上布置3根Trime管,TDR垂直方向监测土壤含水率时,以每10cm为单位向下监测。地理位置位于大满灌区农田,数据包括盈科灌区所选一农田块三次灌水后农田及其周边土壤含水率(TDR监测),灌水后加密监测,24小时内每隔3小时监测一组,之后5天为每天3组,5-10天为每天两组,10-15天为每天一组。
姜瑶, 黄冠华
一、数据概述 葫芦沟小流域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温度监测点设置在红泥沟中下部,其地理坐标为99°52′25.3″E,38°15′37.97″N。 采用HOBO Pendant® Temperature/Light Data Logger 64K - UA-002-64温度记录仪进行土壤温度观测。 二、数据内容 红泥沟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温度监测分为七层,深度分布为2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200cm。观测频率为1次/15分钟。观测数据时间范围为2012年9月7日~2013年5月6日。
孙自永, 常启昕
数据集为塔里木河流域HWSD土壤质地数据集,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所构建的世界土壤数据库(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HWSD), 该数据库于2009年3月26日发布了1.1版本。数据分辨率为1km。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为FAO-90。土壤属性表主要字段包括: SU_SYM90(FAO90土壤分类系统中土壤名称) SU_SYM85(FAO85分类) T_TEXTURE(顶层土壤质地) DRAINAGE(19.5); ROOTS:String(到土壤底部存在障碍的深度分类); SWR:String (土壤含水量特征); ADD_PROP: Real (土壤单元中与农业用途有关的特定土壤类型); T_GRAVEL:Real (碎石体积百分比);T_SAND: Real (沙含量); T_SILT: Real (淤泥含量); T_CLAY:Real (粘土含量); T_USDA_TEX: Real (USDA土壤质地分类); T_REF_BULK: Real (土壤容重); T_OC: Real (有机碳含量); T_PH_H2O:Real (酸碱度) T_CEC_CLAY:Real (粘性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CEC_SOIL: Real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BS:Real (基本饱和度); T_TEB: Real (交换性盐基); T_CACO3: Real (碳酸盐或石灰含量) T_CASO4: Real (硫酸盐含量); T_ESP: Real (可交换钠盐); T_ECE: Real (电导率)。其中以T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上层土壤属性(0-30cm),以S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下层土壤属性(30-100cm)(FAO 2009)。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2012年7月和8月中旬进行群体光合作用测定,植物种:柠条。 群体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由LI-8100闭路式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系统(LI-COR,美国)和北京力高泰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制作的同化箱组成,LI-8100是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用于土壤碳通量测量的仪器,采用红外气体分析仪测量CO2和H2O的浓度。同化箱的长宽高均为50cm。同化箱由LI-8100控制,设置好测量参数后,仪器可以自动运行。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群体光合速率: CAP (Canopy Apparent Photosynthetic Rate)是群体光合速率(μmol CO2•m–2•s–1);A为植物冠层的总叶面积(m2);VA是群体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的总体积(m3),为同化箱距地面高度(放置好特制基座后测量其上沿与内部地面的距离)与土壤面积(0.25 m2)的乘积和同化箱的体积(0.125 m3)之和; 是进行群体光合作用测定过程中使用同化箱测定的CO2变化速率(μmol CO2•mol–1•s–1); 是进行土壤呼吸测定过程中使用20 cm测量室测定的CO2变化速率(μmol CO2•mol–1•s–1);P是大气压(Pa),T为同化箱内的空气温度(℃),R是气体常数(8.314 Pa•m3•mol-1•K-1);n为转化系数,表示将20cm测量室测得的 转换为在同化箱所覆盖的土壤面积(SA)上及群体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的总体积(VA)内由土壤呼吸所引起的CO2变化速率,根据下式进行计算: SA是同化箱覆盖的土壤面积,为0.25 m2,SC是20 cm测量室覆盖的土壤面积(0.03 m2),VC是植物根系和土壤呼吸作用测定系统的总体积(m3),为20cm测量室距地面高度(放置好土壤环后测量其上沿与内部地面的距离)与土壤面积(SC)的乘积和20cm测量室的体积(4.82×10-3 m3)之和。
苏培玺
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于世界土壤图和多个区域和国家级土壤数据库,包括土壤属性和土壤图。我们采用了统一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处理过程来融合多元数据。我们然后使用了土壤类型连接法和土壤多变行连接法来得到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为聚合这些数据,我们目前采用的是面积加权的方法。原始数据为30秒,这里提供的5分分变率(约10km)的聚合数据。共八个垂直分层,最深为2.3米(即0- 0.045, 0.045- 0.091, 0.091- 0.166, 0.166- 0.289, 0.289- 0.493, 0.493- 0.829, 0.829- 1.383 and 1.383- 2.296 m)。 1、数据特征: 投影:WGS_1984 覆盖范围:全球 分辨率:0.083333 度(约10公里) 数据格式:netCDF 2、数据集包含11项土壤一般信息和34个土壤属性。 (1)土壤一般信息如下,文件general.zip: No. Description Units 1 additional property 2 available water capacity 3 drainage class 4 impermeable layer 5 nonsoil class 6 phase1 7 phase2 8 reference soil depth cm 9 obstacle to roots 10 soil water regime 11 topsoil texture (2)34个土壤属性如下,文件1-9.zip, 10-18.zip, 19-26.zip, 27-34.zip 土壤有机碳密度: SOCD5min.zip: No. Attrubute units Scale factor 1 total carbon % of weight 0.01 2 organic carbon % of weight 0.01 3 total N % of weight 0.01 4 total S % of weight 0.01 5 CaCO3 % of weight 0.01 6 gypsum % of weight 0.01 7 pH(H2O) 0.1 8 pH(KCl) 0.1 9 pH(CaCl2) 0.1 10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ds/m 0.01 11 Exchangeable calcium cmol/kg 0.01 12 Exchangeable magnesium cmol/kg 0.01 13 Exchangeable sodium cmol/kg 0.01 14 Exchangeable potassium cmol/kg 0.01 15 Exchangeable aluminum cmol/kg 0.01 16 Exchangeable acidity cmol/kg 0.01 17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mol/kg 0.01 18 Base saturation % 19 Sand content % of weight 20 Silt content % of weight 21 Clay content % of weight 22 Gravel content % of volume 23 Bulk density g/cm3 0.01 24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at -10 kPa % of volume 25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at -33 kPa % of volume 26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at -1500 kPa % of volume 27 The amount of phosphorous using the Bray1 method ppm of weight 0.01 28 The amount of phosphorous by Olsen method ppm of weight 0.01 29 Phosphorous retention by New Zealand method % of weight 0.01 30 The amount of water soluble phosphorous ppm of weight 0.0001 31 The amount of phosphorous by Mehlich method ppm of weight 0.01 32 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 % of weight 0.01 33 Total phosphorus % of weight 0.0001 34 Total potassium % of weight 0.01
上官微, 戴永久
提供了2013年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施工4口水文地质钻孔数据,包括钻孔施工报告,钻孔位置图和钻孔剖面图。采取第四系和基岩的岩芯,井底安装滤管,洗井。 工程量:钻孔4个,编号分别为K1、K2、K3 和K4 。设计总进尺按240 m设计,平均单孔深度60 m,以揭露基岩为实际深度控制标准。
王旭升, 胡晓农
土壤热通量是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能量平衡分析的基础,本项目于2011-2013年在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柽柳群落5cm,10cm 安装HFP01测定土壤热通量,频率为0.5小时。
司建华
土壤水分,又称土壤湿度。它是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青海云杉林的土壤水分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是青海云杉维持生长所吸收水分的唯一来源。该数据是用土壤水分智能中子仪测定的青海云杉林土壤水分数据。
常学向
一、数据概述 此数据集取样时段为2012年7月19日~2012年8月17日。 取样点位置为黑河上游葫芦沟小流域原红泥沟出口附近,经纬度为99°52′25.3″E,38°15′37.97″N。 二、数据内容 在取样点处挖了一个深度为2m的土壤剖面,然后在深度为60cm、90cm和140cm处各放置一个土壤水收集器。当土壤收集器收集到土壤水后,利用5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不同深度的管子就可取到不同深度的土壤水。 此数据集包含三个不同深度土壤水的DOC值、氨氮值、二氧化硅含量以及阴阳离子值。 数据获取手段——氨氮值是利用哈希DR280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的;DOC值是利用analytikjena multi N/C 3100总氮总碳测试仪测定的;阴离子值是利用瑞士万通型号761/813型离子色谱仪测定的;阳离子是利用型号为美国热电IRIS Intrepid Ⅱ XSPICP-AES测定的。
孙自永, 常启昕
与土壤含水量观测同步,本项目测定2011-2012黑河下游柽柳林土壤温度数据,深度为10、30、50、80、140cm,频率为0.5小时,测定仪器为美国Campell公司生产的109ss。
司建华
项目执行期期间对额济纳三角洲与生态植被样方相呼应的土壤调查数据。 额济纳三角洲生态植被调查样方相对应的土壤剖面取样(5个),20厘米分层采样。调查项包括:土壤盐分、土壤有机质、C、N、P等,时间:2011年8月。
于静洁
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荒漠河岸林植物蒸腾耗水的关键因子,本项目选择黑河下游典型植物群落,坐标为42°02′00.07″N,101°02′59.41″E,通过连续测定2010-2012年土壤水分数据,观测仪器为EnvironSCAN(澳大利亚,ICT),观测深度为10、30、50、80、140cm,观测频率为0.5h,为理解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植物蒸腾耗水的环境调控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司建华
1.数据概述 大本营综合环境观测系统数据集是祁连站在大本营观测点布设1套ENVIS综合环境观测系统(德国,IMKO)。并由ENVIS数采系统自动存储。 2.数据内容 此数据集为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日尺度数据。包括气温1.5m、湿度1.5m、气温2.5m、湿度2.5m、土壤水分0cm、降水量、风速1.5m、风速2.5m、风向1.5m、地热通量5cm、总辐射、地表温度、地温20cm、地温40cm、地温60cm、地温80cm、地温120cm、地温160cm、CO2、气压。 3.时空范围 地理坐标:经度:99°53′E;纬度:38°16′N;海拔:2980.2m
陈仁升, 韩春坛
此数据集包含了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2008-2009年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经纬度分别为100°17′E,39°05′N,海拔高度为1456m。 观测项目有:大气风温湿梯度观测(2cm、4cm、10cm、20m和30m)、风向、气压、光合作用有效辐射、降水、辐射四分量、地表温度、多层土壤温度(5cm、10cm、15cm、20cm和40cm)、土壤水分(10cm、20cm、50cm、100cm和180cm)及土壤热通量(5cm、10cm和15cm)。 具体的表头等信息请参见随数据一起发布的说明文档。
张掖市气象局
本数据集包含黑河中游盈科/大满灌区5.5km×5.5km观测矩阵内密集分布的50个SoilNET节点的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连续观测数据,主要用于捕捉小尺度(~100m)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50个节点配置相同,均包含4cm、10cm、20cm和40cm四层SISOMOP探头(TDT原理),同时观测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2个变量;观测时间频率为10分钟。本数据集可为异质性地表关键水热变量的遥感估算及其遥感真实性检验,生态水文研究,灌溉优化管理等研究提供时空连续的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有外部相关链接,请参见“SoilNET数据文档.docx”
王旭峰, 亢健, 李大治, 王作成, 董存辉, 李新, 马明国
土壤水分,又称土壤湿度。它是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青海云杉林的土壤水分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是青海云杉维持生长所吸收水分的唯一来源。该数据是用美国生产的EM50土壤水分仪测定的黑河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土壤水分。
常学向
数据集为疏勒河流域HWSD土壤质地数据集,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所构建的世界土壤数据库(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HWSD), 该数据库于2009年3月26日发布了1.1版本。数据分辨率为1km。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为FAO-90。 土壤属性表主要字段包括: SU_SYM90(FAO90土壤分类系统中土壤名称) SU_SYM85(FAO85分类) T_TEXTURE(顶层土壤质地) DRAINAGE(19.5); ROOTS:String(到土壤底部存在障碍的深度分类); SWR:String (土壤含水量特征); ADD_PROP: Real (土壤单元中与农业用途有关的特定土壤类型); T_GRAVEL:Real (碎石体积百分比);T_SAND: Real (沙含量); T_SILT: Real (淤泥含量); T_CLAY:Real (粘土含量); T_USDA_TEX: Real (USDA土壤质地分类); T_REF_BULK: Real (土壤容重); T_OC: Real (有机碳含量); T_PH_H2O:Real (酸碱度) T_CEC_CLAY:Real (粘性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CEC_SOIL: Real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BS:Real (基本饱和度); T_TEB: Real (交换性盐基); T_CACO3: Real (碳酸盐或石灰含量) T_CASO4: Real (硫酸盐含量); T_ESP: Real (可交换钠盐); T_ECE: Real (电导率)。 其中以T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上层土壤属性(0-30cm),以S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下层土壤属性(30-100cm)(FAO 2009)。 该数据可为地球系统建模者提供模型输入参数,农业角度可用来研究生态农业分区,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数据集为青海湖流域HWSD土壤质地数据集,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所构建的世界土壤数据库(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HWSD), 该数据库于2009年3月26日发布了1.1版本。数据分辨率为1km。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为FAO-90。 土壤属性表主要字段包括: SU_SYM90(FAO90土壤分类系统中土壤名称) SU_SYM85(FAO85分类) T_TEXTURE(顶层土壤质地) DRAINAGE(19.5); ROOTS:String(到土壤底部存在障碍的深度分类); SWR:String (土壤含水量特征); ADD_PROP: Real (土壤单元中与农业用途有关的特定土壤类型); T_GRAVEL:Real (碎石体积百分比);T_SAND: Real (沙含量); T_SILT: Real (淤泥含量); T_CLAY:Real (粘土含量); T_USDA_TEX: Real (USDA土壤质地分类); T_REF_BULK: Real (土壤容重); T_OC: Real (有机碳含量); T_PH_H2O:Real (酸碱度) T_CEC_CLAY:Real (粘性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CEC_SOIL: Real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BS:Real (基本饱和度); T_TEB: Real (交换性盐基); T_CACO3: Real (碳酸盐或石灰含量) T_CASO4: Real (硫酸盐含量); T_ESP: Real (可交换钠盐); T_ECE: Real (电导率)。 其中以T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上层土壤属性(0-30cm),以S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下层土壤属性(30-100cm)(FAO 2009)。 该数据可为地球系统建模者提供模型输入参数,农业角度可用来研究生态农业分区,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2007年10月17日夜间,在峨堡样方1和峨堡样方2开展了Envisat A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 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23:04BJT。峨堡样方1和峨堡样方2均为3Grid×3Grid,每个Grid为30m×30m正方形,共计25个采样点(包含中心点和角点)。与卫星过境同步在每个采样点,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土壤温度及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地表辐射温度;并用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同时还对植被参数进行了相关测量,主要包括植被高度、覆盖度、植被含水量。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及正向模型提供地面数据集。
钞振华, 车涛, 秦春, 吴月茹
2007年10月17日夜间,在阿柔样方2开展了Envisat A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 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23:04BJT。阿柔样方2为3Grid×3Grid,每个Grid为30m×30m,共计25个采样点(包含中心点和角点)。 与卫星过境同步,在阿柔样方2,采用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获取土壤体积含水量;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获得土壤体积含水量、电导率、土壤温度及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地表辐射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同时还对植被一些参数进行了相关调查,主要包括植被高度、覆盖度、植被含水量。地表粗糙度信息请参见“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阿柔加密观测区地表粗糙度数据集 ”元数据。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白云洁, 郝晓华, 晋锐, 李弘毅, 李新, 李哲
2008年5月31日至7月13日期间,在中游干旱区水文试验区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PR2样方和PR2样带进行了土壤水分剖面的逐日观测。测量临泽草地站不同下垫面、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变化,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分析以及土壤水分的热惯量法反演提供数据。 PR2样方布置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A附近,为3Grid×3Grid,90m×90m样方,具体坐标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PR2样带布置为一条线,穿越苜蓿地,大麦地及盐碱地等不同地表类型。测量仪器为PR2,可以提供土壤剖面10cm、20cm、30cm、40cm、60cm及100cm处的土壤水分数据。其中6月3日,6月6日,6月8日,6月10日,6月13日,6月21日,6月27,6月28日,6月29日,7月3日,7月12日没有进行观测。 本数据集包括不同日期下测量的土壤剖面水分Excel数据表格。 样方分布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曹永攀, 钞振华, 盖春梅, 韩旭军, 胡晓利, 黄春林, 蒋熹, 晋锐, 李红星, 梁继, 刘超, 年雁云, 王树果, 王旭峰, 吴月茹, 朱仕杰, 冯磊, 余凡, 王静, 李笑宇
2007年10月17日夜间,在扁都口样方1和扁都口样方2开展了Envisat A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 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23:04BJT。扁都口样方1和扁都口样方2均为3Grid×3Grid,每个Grid为30m×30m正方形,共计25个采样点(包含中心点和角点)。 与卫星过境同步,在扁都口样方1和扁都口样方2,采用Hydra probe水分仪测得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cm^3/cm^3)、土壤盐分(s/m)及土壤电导率(s/m);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地表辐射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同时还对植被一些参数进行了相关调查,主要包括植被高度、覆盖度、植被含水量。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及正向模型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白云洁, 曹永攀, 李新, 王维真, 王旭峰
2008年5月25日在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进行了EO-1 Hyperion同步观测,地面测量数据包括ASD光谱仪数据、LAI、植被覆盖度、土壤剖面水分与温度、CE318太阳分光光度计大气参数。 测量内容: (1)CE318太阳分光光度计大气参数。为利用法国CIMEL公司生产的太阳分光光度计测量得到的大气参数。测量地点为工行度假村办公室楼顶。CE318太阳分光光度计通过直接太阳辐射测量数据,可以反演出非水汽通道的光学厚度、瑞利散射、气溶胶光学厚度,水汽通道936nm测量数据可以获得大气气柱的水汽含量,水平能见度也可从CE318数据导出。本次测量采用了北京师范大学的CE318,其可提供1020nm、936nm、870nm、670nm和440nm共5个波段的光学厚度,可以利用936nm测量数据反演大气柱水汽含量。 本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处理后的大气数据。原始数据以CE318特有文件格式*.k7存储,可用ASTPWin软件打开,并附带说明文件ReadMe.txt ;处理后文件包括利用原始数据反演获得光学厚度、瑞丽散射、气溶胶光学厚度、水平能见度和近地表大气温度,以及参与计算的太阳方位角、天顶角、日地距离修正因子和大气柱质量数。 处理数据以Excel格式保存。 (2)ASD光谱仪数据。利用ASD(Analytical Sepctral Devices)光谱仪测量盈科绿洲玉米地光谱数据。测量仪器为北京大学的光谱仪(350-2500nm),采样方式为冠层垂直观测和条带观测;数据包括原始数据与记录数据、处理后的反射率数据。 本数据的原始数据为ASD标准格式,可利用其自带软件ViewSpec打开。处理后的反射率数据以Excel格式保存。 (3)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等数据,包括① 花寨子荒漠样地1和防风林(位置见具体数据)0-40cm的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测量利用换刀取样称重法,土壤温度用热电偶测得;②在盈科绿洲玉米地测量了0-100cm土壤剖面水分和温度数据。数据以Excel保存。 (4)LAI等冠层结构数据,测量样地为盈科绿洲玉米地。测量方法为:利用皮尺、卷尺、直尺测量在盈科绿洲玉米地测量玉米和小麦每株各叶片的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利用室内扫描真实叶面积与最大长度和最小宽度的转换系数,获得叶面积指数。本数据以Excel保存。 (5)植被覆盖度数据。测量对象为花寨子玉米地的玉米与小麦、花寨子荒漠样地1和花寨子荒漠样地2的植被(红砂)。测量方式:利用自制覆盖度观测仪进行测量,相机在距地面2.5m至3.5m高度拍摄地面照片,同时在照片范围内放置长度已知的物体(皮尺、竹竿等)来标定照片的面积大小,利用GPS确定照片拍摄的位置,并记录下与覆盖度、拍摄环境相关的信息。覆盖度原始数据包括覆盖度光学照片与覆盖度数据记录两部分。利用LAB色度空间变换技术,提取光学照片绿色植被覆盖度(参考覆盖度处理数据)。 本数据包括经过LAB色度空间变换提取的植被影像和植被覆盖度数据。植被覆盖度数据可由记事本打开。
陈玲, 钱永刚, 任华忠, 王颢星, 阎广建, 盖迎春, 舒乐乐, 王建华, 徐瑱, 光洁, 李丽, 辛晓洲, 张阳, 周春艳, 陶欣, 闫彬彦, 姚延娟
2008年10月9日在阿柔加密观测区和扁都口加密观测区测量了土壤质地数据。主要观测内容为土壤质地和土壤温度。该数据可以作为该地区土壤质地的参考值。 土壤取样位置没有记录下来。测量方法为吸管法。数据以Excel格式存储。
潘金梅, 赵少杰
干旱沙漠区土壤水循环的植被调控机理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旱区寒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李新荣研究员,项目运行时间为2003.1-2005.12。 该项目汇交数据: 1.沙坡头铁路植被固沙防护体系观测场数据集(excel) 建于1956、1964、1981和1987年植被固沙区的植物和土壤资料。观测场设立之初就进行长期的土壤水分和植被调查,本数据库记录了2002年8月中子管安装后的土壤水分资料、2003—2005年的植被资料(植被结构,草本结构,灌木结构等)、不定期调查的土壤理化性质资料(粒度,全N,P2O5,K2O,水解N)。 2.荒漠植物逆境生理数据集(excel) 2003—2005年,草原化荒漠典型植物群落及其优势物种,在天然和模拟环境条件下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人工和天然植物群落优势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适应机制的异同。(包括光合蒸腾,荧光,生化等指标) 3.土壤入渗和蒸散发数据集(excel) 2002—2005年利用TDR和Lysimeters监测的荒漠人工植被固定沙丘的降水入渗过程、土壤水动态和蒸散发。 4.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土壤与植被综合调查数据集(excel) 2003—2004年,在银(川)阎(地拉图)公路,银(川)兰(州)公路穿过腾格里沙漠地区,沿公路设置的8个样带、449个样方的土壤(电导率,Ph,有机质, 全氮含量)和植被(株数,盖度,平均高,生物量,株数,盖度,平均高,生物量)情况。
李新荣
该数据集包含了天老池小流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经纬度为38.43N,99.93E,海拔高度为3100m。 观测项目有时间、平均风速(m/s)、最大风速(m/s)、40-60cm土壤水分、0-20土壤水分、20-40土壤水分、气压、PAR、气温、相对湿度、露点温度、太阳辐射、总降水、20-40土壤温度、0-20土壤温度、40-60土壤温度。 观测时段为2011年5月25日至2012年9月11日,各参数数据均整理为日尺度上。
赵传燕, 马文瑛
排露沟土壤水分数据包括海拔2700m阴坡草地及海拔2800m青海云杉林内。采用土壤含水量监测系统EM50分五个土壤层次进行水分含量测定,分别为10cm、20cm、30cm、40cm、60cm。林内测量期间为2012年6月至2012年9月,另外还有2013年6月份数据。草地测量时间为2013年6月至2013年10月。测量结果均为体积含水量,单位为%。
何志斌
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1:100万中国土壤图和8595个土壤剖面。本数据包括剖面深度、土层厚度、砂粒、粉粒、粘粒、砾石、容重、孔隙度、土壤结构、土壤颜色、pH值、有机质、氮、磷、钾、可交换阳离子量、可交换的氢、铝、钙、镁、钾、钠离子和根量。数据集还提供了数据质量控制信息。 数据为栅格格式,空间分辨率为30弧秒。为便于使用CLM模型,土壤数据分为8层,最到深度为2.3米 (i.e. 0- 0.045, 0.045- 0.091, 0.091- 0.166, 0.166- 0.289, 0.289- 0.493, 0.493- 0.829, 0.829- 1.383 and 1.383- 2.296 m) 数据文件说明: 1 Soil profile depth PDEP.nc 2 Soil layer depth "LDEP.nc LNUM.nc" 3 pH Value (H2O) PH.nc 4 Soil Organic Matter SOM.nc 5 Total N TN.nc 6 Total P TP.nc 7 Total K TK.nc 8 Alkali-hydrolysable N AN.nc 9 Available P AP.nc 10 Available K AK.nc 11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CEC.nc 12 Exchangeable H+ H.nc 13 Exchangeable Al3+ AL.nc 14 Exchangeable Ca2+ CA.nc 15 Exchangeable Mg2+ MG.nc 16 Exchangeable K+ K.nc 17 Exchangeable Na+ NA.nc 18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Sand SA.nc Silt SI.nc Clay CL.nc 19 Rock fragment GRAV.nc 20 Bulk Density BD.nc 21 Porosity POR.nc 22 Color (water condition unclear) Hue Unh.nc Value Chroma Unc.nc 23 Dry Color Hue Dh.nc Value Chroma Dc.nc 24 Wet Color Hue Wh.nc Value Chroma Wc.nc 25 Dominant and Second Structure S1.nc SW1.nc RS.nc 26 Dominant and Second Consistency C1.nc CW1.nc RC.nc 27 Root Abundance Description R.nc
上官微, 戴永久
数据集为天山北麓河流域HWSD土壤质地数据集,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所构建的世界土壤数据库(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HWSD), 该数据库于2009年3月26日发布了1.1版本。数据分辨率为1km。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为FAO-90。 土壤属性表主要字段包括: SU_SYM90(FAO90土壤分类系统中土壤名称) SU_SYM85(FAO85分类) T_TEXTURE(顶层土壤质地) DRAINAGE(19.5); ROOTS:String(到土壤底部存在障碍的深度分类); SWR:String (土壤含水量特征); ADD_PROP: Real (土壤单元中与农业用途有关的特定土壤类型); T_GRAVEL:Real (碎石体积百分比);T_SAND: Real (沙含量); T_SILT: Real (淤泥含量); T_CLAY:Real (粘土含量); T_USDA_TEX: Real (USDA土壤质地分类); T_REF_BULK: Real (土壤容重); T_OC: Real (有机碳含量); T_PH_H2O:Real (酸碱度) T_CEC_CLAY:Real (粘性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CEC_SOIL: Real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BS:Real (基本饱和度); T_TEB: Real (交换性盐基); T_CACO3: Real (碳酸盐或石灰含量) T_CASO4: Real (硫酸盐含量); T_ESP: Real (可交换钠盐); T_ECE: Real (电导率)。 其中以T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上层土壤属性(0-30cm),以S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下层土壤属性(30-100cm)(FAO 2009)。 该数据可为地球系统建模者提供模型输入参数,农业角度可用来研究生态农业分区,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数据集为柴达木流域HWSD土壤质地数据集,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所构建的世界土壤数据库(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HWSD), 该数据库于2009年3月26日发布了1.1版本。数据分辨率为1km。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为FAO-90。土壤属性表主要字段包括: SU_SYM90(FAO90土壤分类系统中土壤名称) SU_SYM85(FAO85分类) T_TEXTURE(顶层土壤质地) DRAINAGE(19.5); ROOTS:String(到土壤底部存在障碍的深度分类); SWR:String (土壤含水量特征); ADD_PROP: Real (土壤单元中与农业用途有关的特定土壤类型); T_GRAVEL:Real (碎石体积百分比);T_SAND: Real (沙含量); T_SILT: Real (淤泥含量); T_CLAY:Real (粘土含量); T_USDA_TEX: Real (USDA土壤质地分类); T_REF_BULK: Real (土壤容重); T_OC: Real (有机碳含量); T_PH_H2O:Real (酸碱度) T_CEC_CLAY:Real (粘性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CEC_SOIL: Real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BS:Real (基本饱和度); T_TEB: Real (交换性盐基); T_CACO3: Real (碳酸盐或石灰含量) T_CASO4: Real (硫酸盐含量); T_ESP: Real (可交换钠盐); T_ECE: Real (电导率)。其中以T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上层土壤属性(0-30cm),以S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下层土壤属性(30-100cm)(FAO 2009)。该数据可为地球系统建模者提供模型输入参数,农业角度可用来研究生态农业分区,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2008年6月19日,在阿柔样方1、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开展Envisat ASAR同步土壤水分观测及探地雷达观测,获取各样方的土壤水分信息;探地雷达开展了1个样带的工作。 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11:17BJT。包括POGO便携式土壤水分传感器测量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温度、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针式温度计获得的0-5cm平均土壤温度。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遥感反演地表温度及蒸散发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本数据集包括4个文件或文件夹,分别为:ASAR数据、阿柔样方1观测数据、阿柔样方2观测数据、阿柔样方3观测数据。
曹永攀, 盖春梅, 韩旭军, 晋锐
该数据集主要内容为林地、灌木和草地样地调查数据。固定样地位于甘肃省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水文观测试验场所在的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和大野口流域,样方信息如下: 编号 海拔 样方大小 经度 纬度 地表类型 G1 2715 20×20 100°17′12″ 38°33′29″ 青海云杉林 G2 2800 20×36 100°17′07″ 38°33′27″ 苔藓云杉林 G3 2840 20×20 100°17′37″ 38°33′05″ 苔藓云杉林 G4 2952 20×20 100°17′59″ 38°32′47″ 青海云杉林 G5 3015 20×20 100°18′06″ 38°32′42″ 青海云杉林 G6 3100 20×20 100°18′13″ 38°32′31″ 灌丛青海云杉林 G7 3300 23.5×20 灌丛青海云杉林 G8 2800 20×20 100°13′30″ 38°33′29″ 苔藓云杉林 B1 2700 12.8×25 苔藓云杉林 B2 2800 20×20 100°17′38″ 38°32′59″ 苔藓云杉林 B3 2900 20×20 100°17′59″ 38°32′51″ 草类云杉林 B4 3028 20×20 100°17′59″ 38°32′39″ 苔藓云杉林 B5 3097 20×20 100°18′02″ 38°32′32″ 苔藓云杉林 B6 3195 20×20 100°18′06″ 38°32′25″ 青海云杉林 B7 2762 20×20 100°17′08″ 38°33′21″ 青海云杉林 B8 2730 20×20 100°17′06″ 38°33′27″ 苔藓云杉林 GM1 3690 5×5 100°18′02″ 38°32′02″ 锦鸡儿灌丛(中) GM2 3690 5×5 100°18′02″ 38°32′02″ 锦鸡儿灌丛(稀) GM3 3700 5×5 100°18′03″ 38°32′03″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密) GM4 3600 5×5 100°18′10″ 38°32′06″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中) GM5 3600 5×5 100°18′10″ 38°32′06″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稀) GM6 3600 5×5 100°18′10″ 38°32′06″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密) GM7 3500 5×5 100°18′14″ 38°32′08″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中) GM8 3500 5×5 100°18′14″ 38°32′08″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密) GM9 3500 5×5 100°18′14″ 38°32′08″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稀) GM10 3400 5×5 100°18′18″ 38°32′12″ 锦鸡儿灌丛(稀) GM11 3400 5×5 100°18′18″ 38°32′12″ 锦鸡儿+金露梅灌丛(密) GM12 3400 5×5 100°18′18″ 38°32′12″ 锦鸡儿灌丛(稀) GM13 3300 5×5 100°18′21″ 38°32′21″ 吉拉柳灌丛 GM14 3300 5×5 100°18′21″ 38°32′21″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 GM15 3300 5×5 100°18′21″ 38°32′21″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 YC3 2700 1×1 100°17′14″ 38°33′33″ 针茅草地 YC4 2750 1×1 100°17′18″ 38°33′32″ 针茅草地 YC5 2800 1×1 100°17′21″ 38°33′33″ 针茅草地 YC6 2850 1×1 100°17′25″ 38°33′33″ 针茅草地 YC7 2900 1×1 100°17′31″ 38°33′32″ 紫菀+针茅草地 YC8 2950 1×1 100°17′44″ 38°33′23″ 针茅草地 YC9 2980 1×1 100°17′48″ 38°33′25″ 针茅草地 样地测树数据是于2007年7月-8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 排露沟流域样地调查基本概况: a) 样地设置情况:样地号,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土层厚度,样地大小,经纬度,群落类型,土壤类型,经营状况,年龄 b) 样地每木调查:样地号,树号,树种,林木分级,胸径,树高,枝下高,树冠半径 2. 土壤剖面调查记录表 包括森林/植被情况,主要树种,林龄,土壤名称,地表土壤侵蚀情况,母岩及母质,排水条件,土地利用历史,土壤剖面记载(土层,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根系,石砾含量) 3. 标准地封面因子 标准地面积,优势树种,林分/植被起源,海拔,坡向,坡位,坡度,采伐利用方式,造林整地类型,调查方法,冠层盖度,活地被物层覆盖度,死地被物层覆盖度,枯落物厚度(未分阶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 4. 郁闭度调查:利用鱼眼相机测量 5. 草本样方(1m×1m)调查记录表 包括种名,数量,盖度,平均高 6. 祁连山水源林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结果(样地调查) 包含土层物理性质测算过程(铝盒+湿土重,铝盒重,土壤含水量,突然容重等),灌草生物量测定(灌木和草本的总鲜重,样品鲜重,样品干重等),枯落物(含苔藓)层干重及最大持水量测算过程(苔藓及枯落物厚,总鲜重,样品鲜重,样品干重,浸泡24h后重,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深,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 7. 灌木样方调查: 包括种名,数量,盖度,平均高 8. 标准样地设置及每木检尺调查表 包括树种,林木分级,年龄,胸径,数高,枝下高,树冠半径 9. 枯落物层调查记录表 包括枯落物(分解层、半分解层 、已分解层)厚度 10. 更新调查记录: 包括树种,天然更新(高<30cm,高31-50cm,高>51cm),人工更新(高<30cm,高31-50cm,高>51cm) 11. TRAC测量叶面积 本套数据集可为森林结构参数遥感反演方法研究提供地面实
马明国, 丁松爽, 高松, 钱金波, 白云杰, 王旭峰, 谭俊磊, 王树果, 顾娟, 王顺利, 罗龙发, 王荣新, 车宗玺, 敬文茂
2008年6月29日在临泽站加密观测区开展机载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航空飞行的地面同步观测。WiDAS由4个CCD相机、1个中红外热像仪(AGEMA 550)和1个热红外热像仪(S60)组成, 能同时获取可见光/近红外(CCD)波段5个角度、中红外波段(MIR)7个角度和热红外波段(TIR )7个角度的数据。地面同步观测主要包括土壤水分、地表辐射温度、地物光谱、BRDF、LAI-2000测量LAI和鱼眼相机测量LAI。 1.土壤水分观测;观测目标:0-5cm表层土壤。观测仪器:环刀(体积50cm^3), 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观测样方和采样次数:自东向西第六、七、航线下LY06和LY07样方(环刀9次观测),五里墩农田样方(6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环刀1次采样,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3次重复采样)。预处理数据为土壤体积含水量。样方数据存储:Excel。 2.地表温度辐射观测;观测仪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寒旱所5#,寒旱所6#,地理所);仪器均经过定标(请参考手持红外温度计定标数据.xls)。观测样方和采样次数:自东向西第六航线和第七航线下LY06和LY07样方(每个样方49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3次重复)、五里墩农田样方(选多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3次重复)。预处理数据根据热红外定标数据(标准源为黑体),将各仪器的实测温度与相应黑体温度进行直线拟合,求得拟合方程,再利用上述拟合的方程,对观测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定标处理。数据存储:Excel。 3.玉米冠层组分温度观测;观测项目:玉米冠层组分温度,包括6个方向:顶逆(冠层顶逆光),顶顺(冠层顶顺光),中逆(冠层中植株1/2高度处逆光),中顺(冠层中植株1/2高度处顺光),光照土(无遮荫裸土),遮荫土(有遮荫裸土)。观测样方和采样次数:五里墩农田样方,每个观测方向20次记录。观测时间在飞机过境时间的前后5分钟内。观测仪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寒旱所5#)。 4.地物光谱;观测仪器:北师大ASD光谱仪,350~2 500 nm。参考板信息:6月15日前使用40%参考板,之后改换成20%参考板。观测样方:五里墩农田样方。观测目标:玉米地、土壤、含水量已知的土壤等地物光谱。数据存储: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后的数据。原始数据是光谱仪直接产生的二进制文件,用ViewSpecPro软件可以打开,详细观测记录见数据文件每天的观测记录;预处理得到的为反射率数据,格式为文本格式。 5.多角度光谱;观测仪器:北师大ASD光谱仪,350~2 500 nm;参考板信息6月15日前使用40%参考板,之后改换成20%参考板;多角度观测架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旧多角度观测架一台、北师大2008年新制多角度观测架一台、遥感所新制多角度观测架一台。观测样方:五里墩农田样方。样本类型:玉米。存储方式: 本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处理后数据,原始数据由二进制文件和记录表构成,二进制文件可由ViewSpecPro软件读取;处理后的反射率和透射率是文本格式。 6.鱼眼相机测量LAI;观测仪器:佳能EOS40D相机和佳能EF15/28鱼眼镜头以及相机支架。观测样方:五里墩农田样方。观测对象:玉米。拍摄方法:大部分照片为从上向下拍摄,较高的作物拍摄时采取从下向上拍摄,特殊情况下,比如光线太强时,采取向下倾斜45度拍摄。具体拍摄情况见当天鱼眼相机测量记录。存储方式:该数据包括拍摄的原始照片,以及用can_eye5.0软件处理以后的结果。原始照片格式为JPG,处理结果文件格式为Excel表格。 7.LAI-2000测量LAI;观测仪器:LAI-2000。观测样方:临泽站内样方、五里墩农田样方。观测对象:玉米存储方式:在每天的记录表中记录了测量时间、视角盖度数、观测模式和重复次数,以及当天的天气情况等。LAI-2000每隔一段时间导出数据一次,以txt存放的数据,每个数据有唯一的ID号,后期处理中根据每条记录的ID号来确定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以及后处理数据。原始数据包括Word记录表格和txt数据文件;后处理数据为Excel表格。 样方样带的分布和编号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站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样方位置见临泽站加密观测站样方样带坐标.xls。
董建, 余莹洁, 白艳芬, 郝晓华, 钱金波, 舒乐乐, 汪洋, 徐瑱
2008年5月25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开展了针对机载微波辐射计(L&K波段)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测量内容主要为地表土壤温度、地表粗糙度和探地雷达。 1. 土壤温度:扁都口样带1、扁都口样带2、扁都口样带3、扁都口样带4、扁都口样带5、扁都口样带6、扁都口样带7测量了土壤温度。 2. 粗糙度测量:采用粗糙度板和照相机测量。处理结果:数据中文件名中含有“result”字段的文件为粗糙度的处理结果,第一列为表面高度均方根高度,其实只有一个值,所以该列数据都相同;第二列为距离,第三列为相关函数值。当相关函数值为1/e时的距离值为相关长度;单位为:cm。由于地表粗糙度在一定时期内变化不大,所以在该天前后的样方内的地表粗糙度都可以采用今天的数据。存在问题:从数据看,由于测量人员经验不足,某些照片效果不好。通过人工读取照片上的地表起伏剖面,得到1cm间隔的地表起伏高度值,写入记事本文件。然后通过程序计算地表的粗糙度中的均方根高度和相关长度。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3. 探地雷达 同时测量探地雷达和TDR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 (1)粗糙度照片和预处理数据 (2)土壤温度同步数据 (3)样方和样带坐标点数据 (4)探地雷达数据 (5)微波辐射计数据 数据都处理为Excel格式和记事本文件存储。
白云洁, 曹永攀, 车涛, 杜自强, 郝晓华, 王之夏, 吴月茹, 柴源, 常胜, 钱永刚, 孙小青, 王锦地, 姚冬萍, 赵少杰, 郑越, 赵英时, 李笑宇, Patrick Klenk, 黄波, 李世华, 罗震
2008年5月24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开展了针对MODIS、ALOS PALSAR和AMSR-E的地面同步观测,ALOS PALSAR数据未获取。测量内容主要为地表温度、土壤水分、地物光谱、植被覆盖度和探地雷达。 1. 地表温度:扁都口样方1:草地;扁都口样方2:油菜地;扁都口样方3:油菜地;扁都口样方4:麦地 扁都口样方5:大麦和油菜混合地 2. 土壤水分: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取样样带:扁都口样方2油菜地。 3. 探地雷达:同时测量探地雷达和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数据。 4. 波谱测量仪器采用的是ASD Fieldspec FRTM(Boulder, Co, USA),波谱范围为350nm-2500nm,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波谱分辨率为3nm,在短波红外波谱分辨率为10nm。数据为ASCII格式,可以使用记事本、写字板等软件打开。文件前5行为文件头,描述了数据的相关信息;之后两列数据,一列代表波长,一列代表反射率(百分反射率)。原始文件夹中后缀为.txt的文件不是反射率,是计算反射率的中间文件。原始数据中文件为ASD自带格式,用ASD Viewspec软件打开。地表温度测量使用的仪器是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了地表的红外辐射温度和土壤表层的物理温度。同时记录了测量点的地表类型。测量使用的是手持式红外温度计的近距离测量模式。土壤水分测量数据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和环刀测量。数据文件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打开。 本数据集包括: (1)土壤水分测量数据(包括WET土壤水分速测仪和环刀测量) (2)地表温度测量数据 (3)探地雷达测量数据 (4)地表覆盖度照片及预处理数据 (5)地物光谱数据 (6)卫星影像数据
白云洁, 曹永攀, 车涛, 杜自强, 郝晓华, 王之夏, 吴月茹, 柴源, 常胜, 钱永刚, 孙小青, 王锦地, 姚冬萍, 赵少杰, 郑越, 赵英时, 李笑宇, Patrick Klenk, 黄波, 李世华, 罗震
2008年7月8日在临泽站加密观测区开展L&K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航空遥感地面同步观测,共进行了土壤水分,地表辐射温度观测。 1.土壤水分观测;观测目标:0-5cm表层土壤。观测仪器:环刀(体积50cm^3)。观测样方和采样次数:荒漠微波同步P1至P6样带,每条样带17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一次观测, 观测点有相应照片。预处理数据为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存储:Excel。 2.地表辐射温度观测。观测仪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寒旱所5#,寒旱所6#,地理所),仪器均经过定标(请参考手持红外温度计定标数据.xls)。观测样方和采样次数:荒漠微波同步P1至P6样带,每条样带17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3次重复,观测点有相应照片。预处理数据根据热红外定标数据(标准源为黑体),将各仪器的实测温度与相应黑体温度进行直线拟合,求得拟合方程,再利用上述拟合的方程,对观测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定标处理。数据存储:Excel 。 样方样带的分布和编号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站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样方位置见临泽站加密观测站样方样带坐标.xls。
解婷婷, 姜浩, 宋怡, 白艳芬, 高松, 钱金波, 舒乐乐, 宋怡, 徐瑱, 解婷婷, 姜浩, 李世华
2008年5月28日在临泽站加密观测区开展了ASTER卫星地面同步观测试验。观测内容包括土壤水分,地表辐射温度,地物光谱,BRDF。ASTER数据未获得。 1.土壤水分观测;观测目标:0-5cm表层土壤。观测仪器: 环刀(体积50cm^3), 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观测样方和观测次数:荒漠东西样带(包含40个子样方,每个子样方角点环刀1次采样)、荒漠南北样带(包含9个子样方,每个子样方角点环刀1次采样)、五里墩农田样方9个小样方中点采样,中心的5号样方加密,4个角点也采样(每个测点环刀1次采样,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1次观测)。预处理数据为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存储:Excel。 2.地表辐射温度观测;观测仪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寒旱所5#,寒旱所6#),仪器均经过定标(请参考手持红外温度计定标数据.xls)。观测样方和采样次数:荒漠东西样带(包含40个子样方,每个子样方内14-30次观测)、荒漠南北样带(包含9个子样方,每个子样方内12-30次观测)。预处理数据根据热红外定标数据(标准源为黑体),将各仪器的实测温度与相应黑体温度进行直线拟合,求得拟合方程,再利用上述拟合的方程,对观测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定标处理。数据存储:Excel。 3.地物光谱;观测仪器:北师大ASD光谱仪,350-2 500 nm,40%参考板。观测地点:五里墩农田样方和荒漠过渡带。观测目标:玉米地、土壤、含水量已知的土壤等地物光谱。数据存储: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后的数据。原始数据是光谱仪直接产生的二进制文件,用ViewSpecPro软件可以打开,详细观测记录见数据文件每天的观测记录;预处理得到的为反射率数据,格式为文本格式。 4.BRDF;观测仪器:北师大ASD光谱仪,350-2 500 nm; 40%参考板;多角度观测架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旧多角度观测架一台、北师大2008年新制多角度观测架一台、遥感所新制多角度观测架一台。观测地点:五里墩农田样方和荒漠过渡带。样本类型:玉米,荒漠过渡带灌丛。存储方式: 本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处理后数据,原始数据由二进制文件和记录表构成,二进制文件可由ViewSpecPro软件读取;处理后的反射率和透射率是文本格式。 5. 手工测量LAI;观测地点:五里墩农田样方和临泽站内样方。观测项目:LAI,株高,间距。LAI测量方案:(1)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抽样测量和记录叶片长和宽,样方作物总株数,样方大小,计算出作物的平均叶片面积,乘上样方内总株数,得出估算的作物总的叶片面积后,除以样方面积,得到的是观测样方每天的LAI测量平均值;(2)利用LI-3100测量LAI。株高测量方案:用卷尺测量样方内制种玉米的父本和母本的高度。间距测量方案:用卷尺分别测量制种玉米父本和母本的行距,株距和垄距。存储方式:此数据为处理后数据,文件格式为Excel表格。 样方样带的分布和编号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站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样方位置见临泽站加密观测站样方样带坐标.xls。
钱金波, 宋怡, 王之夏, 汪洋, 潘小多, 李静, 厉香蕴, 屈永华, 孙青松
2008年03月15日,在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开展了Envisat A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 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11:35BJT。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均为4Grid×4Grid,每个Grid为30m×30m。为保证同步效率,仅在每个Grid的角点进行采样测量。 在阿柔样方2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水分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3次地表辐射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 在阿柔样方3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水分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获取土壤体积含水量;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3次地表辐射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地表粗糙度信息请参见“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阿柔加密观测区地表粗糙度数据集 ”元数据。此外,还在阿柔样方1开展了同步探地雷达观测。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曹永攀, 顾娟, 韩旭军, 晋锐, 李哲, 王维真, 吴月茹, 历华, 于梅艳, 赵金, Patrick Klenk, 袁小龙
2007年10月18日,在扁都口样方1和扁都口样方2开展了Envisat A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 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11:17BJT。扁都口样方1和扁都口样方2均为3Grid×3Grid,每个Grid为30m×30m正方形,共计25个采样点(包含中心点和角点)。 与卫星过境同步,在扁都口样方1和扁都口样方2,采用Hydra probe水分仪测得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盐分(s/m)及土壤电导率(s/m);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地表辐射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同时还对植被一些参数进行了相关调查,主要包括植被高度、覆盖度、植被含水量。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及正向模型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白云洁, 曹永攀, 王建, 王维真, 王旭峰, 晋锐, 屈永华, 周红敏
2008年3月17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开展了针对Landsat TM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地物格网化波谱测量结果,探索地物亚象元波谱空间变异特点及规律,对寒旱区地物波谱特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典型地物目标与背景模型波谱模型数据库提供数据资料,为遥感影像模拟,遥感数据空间尺度转换提供基础数据。 地面同步测量的样方包括扁都口C1样地、扁都口G1样地、扁都口W1样地、扁都口W2样地、扁都口B1样地、扁都口B2样地。样方类型包括草地、麦茬地、深翻地、油菜茬地。在平坦、均质区域内选择区域中心布设样方。分别选择90m×90m、450m×450m作为三种不同尺度格网采样区。在90m×90m、450m×450m样方区内将用9×9格网划分,这样三种样方分别被划分为81个10m×10m、50m×50m的子格网。三种格网的具体含义为:以30m×30m、150m×150m作为卫星传感器的基础分辨率,在此基础上考虑单一象元八邻域象元对中心象元的贡献。并且将每个象元划分为9个子象元,探索亚象元波谱与整个象元波谱之间的规律。由于样点之间距离较远,90m×90m样方采用测绳、标志杆布设样方的方式实现,450m×450m样方采用GPS布设控制点方式实现。采样方法为剖面线测量,通过对每一个子样方中心剖面线的测量来代表整个样方像元的波谱,通过多次测量波谱统计平均值,来代替对子样方的全采样。测量路线采用巡回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物力,加快波谱测量速度,保证波谱测量的准同步性。 测量的参数包括:光谱数据、地表温度、大气参数、土壤剖面重量含水量(0-1cm、1-3cm、3-5cm)、表层土壤冻融深度、土壤粗糙度。时间范围大约为11:10-13:30。 波谱测量仪器采用的是ASD Fieldspec FRTM(Boulder, Co, USA),波谱范围为350nm-2500nm,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波谱分辨率为3nm,在短波红外波谱分辨率为10nm。 测量方式:1、波谱数据测量 (1)在测量前将测量点位坐标输入GPS或采用测绳确定测量点位,对仪器进行充电。 (2)同步测量开始前半小时到达试验场,检查仪器设备状态,分配测量参与人员任务。 (3)测量前15分钟前开机进行预热,使仪器暗电流值稳定后开始测量。 (4)记录天气状况、场地情况和测量人员。设定文件存储路径,设定波谱平均次数、暗电流和参考板采样次数。去除暗电流,对积分时间进行优化。 (5)对地物进行走测测量,注意在测量的过程中身体和自身阴影不在波谱仪视场范围内。每隔1分钟左右(根据天气情况进行调整)测量参考板。 (6)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对地物照相记录,导出测量数据,关闭仪器和笔记本电脑。 数据为ASCII格式,可以使用记事本、写字板等软件打开。文件前5行为文件头,描述了数据的相关信息;之后两列数据,一列代表波长,一列代表反射率(百分反射率)。原始文件夹中后缀为.txt的文件不是反射率,是计算反射率的中间文件。 原始数据中文件为ASD自带格式,用ASD Viewspec软件打开。 地表温度测量使用的仪器是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了地表的辐射温度和土壤表层的物理温度。同时记录了测量点的地表类型。测量使用的是手持式红外温度计的近距离测量模式。数据文件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打开。 大气参数是太阳分光光度计CE318通过直接太阳辐射测量数据,可以反演出非水汽通道的光学厚度、瑞利散射、气溶胶光学厚度,水汽通道936nm测量数据可以获得大气气柱的水汽含量。根据需要,其数据可以获得550nm处的各种参数,从而在MODTRAN或者6S等软件的辅助下获得水平能见度。在扁都口获得了与 MODIS和TM同步当天的大气参数和一些常规观测的大气参数数据,为进行各个遥感影像和地面测量数据的大气纠正提供有效参考数据。可以认为本数据为该地区当时的大气参数参考数据,为当天的TM同步大气纠正提供参考。 含水量测量方法是:取0-1cm、1-3cm、3-5cm土样,放入自封袋,然后用微波炉烘干,计算其土壤重量含水量。 土壤冻结深度的测量方法是通过用筷子插入地表感觉土壤硬度或者将土壤表层冻结层直接挖出测量冻结层厚度,来判断冻结深度。直尺直接测量,当土壤硬度较大并且有冰晶时,认为土壤冻结;反之,则认为土壤未冻。数据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打开。 本数据集包括9个文件,分别为:TM数据、太阳分光光度计测量数据、扁都口B1样地测量数据、扁都口B2样地测量数据、扁都口C1样地测量数据、扁都口G1样地测量数据、扁都口W1样地测量数据、扁都口W2样地测量数据和地物波谱数据。
常胜, 常燕, 房倩, 瞿瑛, 梁星涛, 刘志刚, 潘金梅, 彭丹青, 任华忠, 张勇攀, 张志玉, 赵少杰, 赵天杰, 郑越, 周纪, 刘晨州, 殷小军, 张志玉
2008年5月24日在临泽站开展Envisat ASAR和ALOS PALSAR卫星地面同步观测,进行了土壤水分,地表辐射温度,手工LAI等观测。Envisat ASAR数据已获取,ALOS PALSAR数据未获取。 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11:34BJT。 1. 土壤水分观测。观测目标:0-5cm的表层土壤。观测仪器: 环刀(体积50cm^3), 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观测样方和观测次数:荒漠东西样带(包含40个子样方,每个子样方角点环刀各1次采样)、荒漠南北样带(包含9个子样方,每个子样方中心点环刀1次采样)、五里墩玉米地9个小样方中点观测,中心的5号样方加密,4个角点也观测(每个观测点环刀1次采样,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3次重复观测预处理数据为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存储:Excel。 2. 地表辐射温度观测。观测仪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寒旱所5#,寒旱所6#),仪器均经过定标(请参考手持式热辐射仪定标数据.xls)。观测样方和观测次数:荒漠东西样带(含40个子样方,每个子样方14-30次重复)、荒漠南北样带(含9个子样方,每个子样方12-30次重复)。预处理数据根据根据热红外定标数据(标准源为黑体),将各仪器的实测温度与相应黑体温度进行直线拟合,求得拟合方程,再利用上述拟合的方程,对观测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定标处理。数据存储:Excel。 3. 手工测量LAI。观测样方:五里墩农田样方和临泽站内样方。观测项目:LAI,株高,间距。LAI观测方案:(1)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抽样测量和记录叶片长和宽,样方作物总株数,样方大小,计算出作物的平均叶片面积,乘上样方内总株数,得出估算的作物总的叶片面积后,除以样方面积,得到的是观测样方每天的LAI观测平均值;(2)利用LI-3100观测LAI。株高测量方案:用卷尺测量样方内制种玉米的父本和母本的高度。间距测量方案:用卷尺分别测量制种玉米父本和母本的行距,株距和垄距。存储方式:此数据为处理后数据,文件格式为Excel表格。 样方样带的分布和编号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站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样方位置见临泽站加密观测站样方样带坐标.xls。
白艳芬, 丁松爽, 潘小多, 汪洋, 朱仕杰, 李静, 肖志强, 孙进霞
2008年05月24日,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B(盐碱地),样方D(苜蓿地),样方E(大麦地)开展了A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 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11:34BJT。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盐分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各土壤水分同步样方均为6Grid×6Grid,120m×120m正方形。在每个Grid的角点进行采样测量。 本试验共进行了以下观测: 样方B:由于盐分含量较大,采用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并使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3次地表辐射温度。 样方D: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获得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土壤温度;并使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3次地表辐射温度。 样方E: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3次地表辐射温度。 本数据集包括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3个样方所测量数据Excel表格。但样方D的WET土壤水分速测仪的原始数据没有导出! 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钞振华, 胡晓利, 梁继, 王维真, 刘照言, 唐伯惠, 韩辉, 王小平
2007年10月18日,在峨堡样方1和峨堡样方2开展了Envisat A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 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11:17BJT。峨堡样方1和峨堡2均为3Grid×3Grid,每个Grid为30m×30m正方形,共计25个采样点(包含中心点和角点)。与卫星过境同步在每个采样点,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土壤温度及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地表辐射温度;并用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同时还对植被一些参数进行了相关调查,主要包括植被高度、覆盖度、植被含水量。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及正向模型提供地面数据集。
钞振华, 车涛, 秦春, 吴月茹
2008年3月19日,针对L&K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的航空飞行,在阿柔样带2、阿柔样带4和阿柔样带5开展了地面同步观测。各条样带均为南北朝向,每条样带上采样点间距约为100m。同步时自北向南行进。 在阿柔样带2,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水分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 在阿柔样带4,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水分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3次地表辐射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 在阿柔样带5,采用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获取土壤体积含水量;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 地表粗糙度信息请参见“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阿柔加密观测区地表粗糙度数据集 ”元数据。此外,还在阿柔样带4开展了手持式热像仪的同步观测,在阿柔样带6开展了GPR监测。
曹永攀, 顾娟, 韩旭军, 晋锐, 李哲, 王建华, 王维真, 吴月茹, 周红敏, 历华, 常存, 于梅艳, 赵金, Patrick Klenk, 孙继成, 闫业庆
2008年7月8日,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开展了L&K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的航空飞行。地面同步观测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微波同步样带L1,样带L2,样带L3,样带L4,样带L5,样带L6展开。主要观测变量为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和土壤盐分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各条样带垂直于航线方向布置,每条样带上共有25个采样点,各采样点间距为100m。在各条样带的每个采样点,采用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冠顶温度和地表温度。 本数据集包括6个样带测量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数据表格,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在一个数据表格中存储。 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盖春梅, 盖迎春, 胡晓利, 黄春林, 李红星, 汪洋, 王旭峰, 吴立宗, 吴月茹, 朱仕杰, 余凡, 李笑宇
2008年7月4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开展了针对机载微波辐射计(L&K波段)的地面同步观测。测量内容主要为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 1. 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在扁都口样带1至扁都口样带8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土壤水分采用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扁都口1-8条样带,每条9个点,点间隔200m,长度1.6km,样带之间相距1km 2. 样方调查调查样方:1-5采样规格:50cm×50cm调查内容:样点GPS号、植被类型、植被高度、实际编号、自封袋编号、湿重量+垃圾袋(g)、干重量+信封袋(g)、信封袋重量、照片编号。 数据由Excel格式存储。
曹永攀, 李红星, 刘超, 马明国, 冉有华, 汪洋
本数据集为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的土壤水分数据集。 测量仪器: 环刀和TDR。在荒漠、果园等地挖出1m土壤剖面,测量0cm,20cm,40cm和1m处的土壤水分。遥感所TDR有两个不同长度的探针,分别是12cm以及20cm,因此在每个样方内用12cm以及20cm的探针对玉米样方内的裸土和膜下土,小麦样方内的垄间土以及小麦下土进行了测量。 测量时间与内容: 不连续观测时间为:2008-05-20,2008-05-28,2008-05-30,2008-05-31,2008-06-04,2008-06-16,2008-06-19,2008-06-29,2008-07-07,2008-07-11,2008-7-18。配合各种飞行及卫星过境,同步测量了盈科绿洲样地(另外包括一次在阿柔草场的同步试验)的土壤水分。数据单位:环刀测量的单位为铝盒湿土重-铝盒干土重后重量百分比、POGO测量的为体积百分比。 (1)2008-5-20盈科绿洲加密观测区有TM过境,配合开展了土壤水分的同步测量,测量了盈科绿洲玉米地内的一号、四号以及五号样地。 (2)2008-5-28为ASTER及MODIS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样地。 (3)2008年5月30日为机载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航空飞行地面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样地。 (4)2008年5月31日为机载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航空飞行地面同步,测量地点在阿柔草场。 (5)2008年6月4日为成像光谱仪OMIS-II飞行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样地。 (6)2008年6月16日为成像光谱仪OMIS-II飞行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玉米地样地。 (7)2008年6月19日为ASAR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玉米地、盈科小麦地,利用5cm探针TDR和环刀取样称重法测量了土壤水分。 (8)2008年6月29日为机载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航空飞行地面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样地。 (9)2008年7月7日为机载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航空飞行及TM地面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样地。 (10)2008年7月11日为机载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航空飞行地面同步,测量地点在盈科绿洲样地。 数据内容包括:观测时间、地点、观测人员以及12cm和20cm的土壤水分。
盖迎春, 李丽, 辛晓洲, 张阳, 周梦维, 杨天付, 舒乐乐, 王建华, 徐瑱, 冯磊, 梁文广, 余凡, 李笑宇, 朱小华
本数据来自2008年7月5日在阿柔试验区样方1、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开展的针对Envisat A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观测项目包括样方调查、地物光谱、BRDF、光合数据、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 获取了2008年7月5日的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11:14BJT。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Envisat ASAR遥感反演土壤水分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阿柔样方1、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均为4Grid×4Grid,每个Grid为30m×30m。 1. 样方调查: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调查内容:GPS位置、物种、数量、自然高度、物候、盖度、叶绿素。(1)GPS点号,用GARMIN GPS 76记录。(2)物种采用人工识别的方法。(3)数量采用人工数的方法。(4)自然高度用卷尺测量,4-5个重复。(5)物候采样人工估计的方法。(6)盖度采用50cm×50cm的网格,网格大小为5cm×5cm,人工估计的方法。(7)叶绿素含量用SPAD 502 叶绿素仪测量,多个重复。 2. 地物光谱。观测仪器:ASD FieldSpec光谱仪,350~2 500 nm。参考板信息:20%参考板。观测目标:狼毒和牧草。数据存储:预处理后的冠层光谱数据。 3. BRDF观测仪器:ASD FieldSpec光谱仪,350~2 500 nm;参考板信息20%参考板;处理后的反射率和透射率是文本格式。 4. 光合数据测量仪器:LI-6400。测量对象:狼毒和牧草。操作规范:操作过程请参考联合试验操作规范。处理数据以Excel保存。 5. 土壤水分测量方法: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点数量:25个测量位置:在30 m×30m的格子的角点上测量。记录信息:采样时间、土壤水分(%vol)、Ecp(ms/m)、Tmp Eb、Ecb(ms/m)。 6. 土壤温度测量方法: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点数量:25个测量位置:在30 m×30m的格子的角点上测量。记录信息:采样时间、3次重复的红外温度、地表覆盖类型描述。 数据集包括: (1)7月5日和7月6日的冠层光谱反射率数据; (2)7月5日和7月6日的光合数据; (3)7月5日的BRDF数据 (4)7月5日鱼眼相机拍摄相片 (5)7月5日红外地表温度和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数据 (6)7月5日样地生物量数据 (7)7月6日第三航线样方地表温度数据表
丁松爽, 盖迎春, 李弘毅, 马明国, 钱金波, 汪洋, 余莹洁, 刘思含
本数据集为在阿柔加密观测区山前缓坡上进行的冻土积雪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数据及同步测量的土壤温度/水分数据集。 2008-3-10下午在阿柔加密观测区,选取了较平整的一片被雪覆盖的土地,粗略地确定了辐射计的视场范围,辐射计高度离地面4.5米。以车头为方位角0度,顺时针240度观测冻土,270度观测积雪。其中,冻土以高度角-40度固定角度观测,积雪以高度角-20度至-70度观测。冻土视场为人工取出该区域表面积雪获得,去除得并不是很理想,土壤表层仍残留部分冰雪,至2008-3-11中午,冰雪基本融化完。 主要观测数据包括:表层土壤水分(微波炉烘干法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温度(热敏电阻)及植被状况观测。观测地点的表层有枯萎的干草覆盖,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中草的根系较多。积雪厚度在10cm以下。 土壤温度采用的是热敏电阻,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反应温度变化,电阻值由数据采集仪自动记录。电阻值数据格式为DataTaker 数采仪专用格式,只能有该数采仪的专用软件打开。电阻值计算温度需要用特定热敏电阻的定标系数来计算。本数据所包含的是已经计算出来的土壤温度值。 亮温数据有两种格式:一种是仪器自带软件可以打开的格式,后缀为.BRT,需要用北京师范大学车载微波辐射计(TMMR:Truck Mounted Microwave Radiometer)自带软件打开,需要使用该软件的用户可以向该数据联系人索取;另外一种是文本文件(ASCII格式),可以用任何一种文本浏览软件打开。这两种文件格式中的数据是完全相同的。文本文件中按列依次为:年、月、日、时、分、秒、6.925GHz(h)、6.925GHz(v)、10.65GHz(h)、10.65GHz(v) 、18.7GHz(h)、18.7GHz(v)、36.5GHz(h)、36.5GHz(v)、高度角、方位角。由于6.925GHz和10.65GHz 的故障问题没有参加试验,故数据中,该四列的值均为0。
常胜, 潘金梅, 彭丹青, 张志玉, 赵少杰, 郑越, 殷小军
2008年3月19日11:20至12:30BJT进行机载L&K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航空飞行试验,微波辐射计的观测角度为垂直地表。地表参数包括地表辐射温度、地表物理温度、土壤剖面0-1cm、1-3cm、3-5cm的重量含水量(烘干称重法),表层土壤冻融状况(以冻融深度表示)。 主要目的是观测土壤含水量、冻融等土壤状态对微波辐射的影响。 1)土壤冻融深度的测量方法是通过用筷子插入地表感觉土壤硬度或者将土壤表层冻结层直接挖出测量冻结层厚度,来判断冻融深度。直尺直接测量,当土壤硬度较大并且有冰晶时,认为土壤冻结;反之,则认为土壤未冻。数据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打开。 2)地表辐射温度和物理温度测量仪器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时采用了近距测量模式。地表物理温度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附带的热电偶温度计(某些样点同时使用了针式铂电阻温度计)。数据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打开。 3)土壤湿度测量方法是:取0-1cm、1-3cm、3-5cm土样,放入自封袋,然后用微波炉烘干,计算其土壤重量含水量。土壤的体积含水量可以通过容重数据计算。 数据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打开。 4)在地面同步测量过程中,对每个测量点地地表状况和周围环境状况进行了拍照,可以作为数据分析和使用的参考。文件格式为.jpg。 本数据集:K波段微波辐射计数据、L波段微波辐射计数据、土壤冻融深度数据、土壤湿度数据、地表温度数据、地表状况数据。
常胜, 房倩, 瞿瑛, 梁星涛, 刘志刚, 潘金梅, 彭丹青, 任华忠, 张勇攀, 张志玉, 赵少杰, 赵天杰, 郑越, 周纪, 车涛, 刘晨州, 殷小军, 张志玉
本数据为排露沟流域典型下垫面的10天一次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采用环刀法取土,烘干法测量土壤水分。 土壤剖面分层为苔枯层、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部分剖面土壤厚度不够。 测量的地表类型包括2600m云杉林、2700m云杉林、2900m云杉、3100m云杉、3300m云杉林、3300m灌丛、3400m灌丛、3500m灌丛、阳坡草地2600m、阳坡草地2700m、阳坡草地2800m、阳坡草地2900m。 测量时间为2007年和2008年5月至9月,10日一次测量,根据天气状况选择具体日期开展测量。 数据格式为Excel表格。 该数据是排露沟流域水文模拟关键的土壤观测资料。
王顺利, 罗龙发, 王荣新, 车宗玺, 敬文茂
2008年3月14日至3月17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测量了3种典型地表类型的18.7GHz和36.5GHz微波亮度温度辐射特征。主要观测的参数和使用的仪器有:18.7GHz和36.5GHz辐射亮温(地基微波辐射计);土壤温度(热敏电阻);土壤重量含水量(微波炉烘干法);地表粗糙度(米格板)。 具体内容如下: 2008年3月14日在扁都口(38°15'44.13"N;100°55'35.34"E)选取了典型地物——麦茬地进行了连续观测,观测入射角为20度至70度,步长为5度。 辐射计的观测时间为2008年3月14日11:00至24:00。 2008年3月16日在扁都口(38°15'23.17"N 100°58'37.84"E)选取了典型地物——油菜茬地进行了连续观测,观测入射角为20度至70度,步长为5度。辐射计的观测时间为10:00至21:30。 2008年3月17日在扁都口(38°18'8.28"N 101° 3'27.22"E)选取了典型地物——深翻地进行了变角度的短时观测,方位角设置为240度至300度(相对于车头方向),步长为10度,入射角设置为40度至70度,步长为5度。辐射计的观测时间为北京时间17:26至19:20。 亮温数据有两种格式:一种是仪器自带软件可以打开的格式,后缀为.BRT,需要用北京师范大学车载微波辐射计(TMMR:Truck Mounted Microwave Radiometer)自带软件打开,需要使用该软件的用户可以向数据联系人索取;另外一种是文本文件(ASCII格式),可以用任何一种文本浏览软件打开。这两种文件格式中的数据是完全相同的。文本文件中按列依次为:年、月、日、时、分、秒、6.925GHz(h)、6.925GHz(v)、10.65GHz(h)、10.65GHz(v)、18.7GHz(h)、18.7GHz(v)、36.5GHz(h)、36.5GHz(v)、高度角、方位角。由于6.925GHz和10.65GHz的故障问题没有参加试验,故数据中,该四列的值均为0。 同种地表类型地表粗糙度大致相同,所以本数据集中的粗糙度数据可以作为扁都口地区该时期典型地表类型地表粗糙度的参考值。测量工具采用米格板和照相机,通过人工读取照片上的地表起伏剖面,得到1cm间隔的地表起伏高度值,写入记事本文件。然后通过程序计算地表的粗糙度中的均方根高度和相关长度。 数据中已经给出了地表粗糙度的结果,可以用记事本或者microsoft office 软件打开。单位为:cm 。 含水量测量方法是:取0-1cm、1-3cm、3-5cm土样,放入自封袋,然后用微波炉烘干,计算其土壤重量含水量。 数据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打开。 2008年3月14日和2008年3月16日还同时采用TDR测量了表层含水量,14日采用的是寒旱所的hydra prob,测量了12:00至17:00的土壤含水量;16日采用了hydra probe和HH2同时测量土壤含水量,其中hydra probe垂直插入土壤,测量的是地表0~5cm的含水量,HH2水平插入地表,这时测量值可能受空气影响,所以比hydra probe的测量值低很多。地表温度采用的是热敏电阻温度计,数据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打开。 本数据集主要包括: (1)地表辐射亮温数据 (2)地表温度数据 (3)土壤含水量数据 (4)地表粗糙度数据
常胜, 梁星涛, 潘金梅, 彭丹青, 张勇攀, 张志玉, 赵少杰, 赵天杰, 郑越, 殷小军, 张志玉
C波段微波后向散射系数:试验场地为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芦苇地和玉米地。主要观测仪器:C波段地基微波散射计,C-5,LS-C-5 (2)S波段地基微波散射计,S-3,LS-S-3 3)TDR土壤水分测量仪,仪器编号,TDR-200。 主要观测内容:2008年7月8月测量植被数据(中午11:30左右与ASAR同步),极化方式:VV极化、HH水平、裸土、VH交差极化。测量土壤水分。 2008年7月9日测量植被数据,极化方式:HH极化,HV极化,VV极化,VH极化,测量草地的土壤水分。 2008年7月10日-测量横向(玉米地前端是横向,后段是纵向)玉米地,极化方式:VV极化、HH极化、VH极化,HV极化。测量玉米地的土壤水分。 2008年7月11日草地测量(中午11:30左右与ASAR同步测量) 测量方向为南北,以前都为东西向。上午7:30开始,空气湿度大,而且草地的露水也很大——时间上的差异可以导致不同时间同一种测量数据的差异,可以参考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以及该地区露水的变化规律。极化方式:VH、HH、VV、HV。主要测量草地湿度。 详细观测见文件内测量数据说明文档
陈彦, 贾明权, 刘增灿, 徐春亮, 秦伟, 赵紫正
2008年03月12日,在阿柔样方1、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开展了Envisat A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11:29BJT。阿柔样方2由于靠近河谷温度较低,积雪尚未融化,因此主要开展积雪参数的同步观测试验,而阿柔样方1和阿柔样方3积雪已消融,主要开展土壤冻融状况和土壤水分的同步观测试验。 阿柔样方1、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均为4Grid×4Grid,每个Grid为30m×30m。环刀取土只在每个Grid的中心点开展,其余测量在每个Grid的中心点和角点展开。 在阿柔样方1,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水分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获得土壤体积含水量;PR2土壤剖面水分速测仪获得10cm、20cm、30cm、40cm、60cm及100cm土壤体积含水量剖面;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土壤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 在阿柔样方2,开展了与ASAR同步的积雪参数观测,包括卫星过境时同步的雪表面温度观测(采用热红外温度枪测量),分层雪层温度观测(采用针式温度计测量),雪粒径观测(采用手持式显微镜测量),雪密度观测(采用铝盒方式测量),以及雪表面和雪土界面同步温度测量(采用热红外温度枪测量);积雪光谱观测(采用ASD光谱仪测量);积雪反照率观测(采用总辐射表测量)。 在阿柔样方3,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土壤体积含水量、电导率、土壤温度及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针式温度计(#5和#7)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5)获得地表辐射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土壤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 地表粗糙度信息可参见“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阿柔加密观测区地表粗糙度数据集 ”元数据。此外,还在阿柔样方1开展了探地雷达同步观测。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及利用GPR数据反演土壤水分及冻结深度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白艳芬, 曹永攀, 盖春梅, 顾娟, 韩旭军, 晋锐, 李哲, 梁继, 马明国, 舒乐乐, 王建华, 王旭峰, 吴月茹, 徐瑱, 曲伟, 常存, 窦燕, 马忠国, 于梅艳, 赵金, 姜腾龙, 肖鹏峰, 刘燕, 张璞, Patrick Klenk, 袁小龙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