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于世界土壤图和多个区域和国家级土壤数据库,包括土壤属性和土壤图。我们采用了统一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处理过程来融合多元数据。我们然后使用了土壤类型连接法和土壤多变行连接法来得到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为聚合这些数据,我们目前采用的是面积加权的方法。原始数据为30秒,这里提供的5分分变率(约10km)的聚合数据。共八个垂直分层,最深为2.3米(即0- 0.045, 0.045- 0.091, 0.091- 0.166, 0.166- 0.289, 0.289- 0.493, 0.493- 0.829, 0.829- 1.383 and 1.383- 2.296 m)。 1、数据特征: 投影:WGS_1984 覆盖范围:全球 分辨率:0.083333 度(约10公里) 数据格式:netCDF 2、数据集包含11项土壤一般信息和34个土壤属性。 (1)土壤一般信息如下,文件general.zip: No. Description Units 1 additional property 2 available water capacity 3 drainage class 4 impermeable layer 5 nonsoil class 6 phase1 7 phase2 8 reference soil depth cm 9 obstacle to roots 10 soil water regime 11 topsoil texture (2)34个土壤属性如下,文件1-9.zip, 10-18.zip, 19-26.zip, 27-34.zip 土壤有机碳密度: SOCD5min.zip: No. Attrubute units Scale factor 1 total carbon % of weight 0.01 2 organic carbon % of weight 0.01 3 total N % of weight 0.01 4 total S % of weight 0.01 5 CaCO3 % of weight 0.01 6 gypsum % of weight 0.01 7 pH(H2O) 0.1 8 pH(KCl) 0.1 9 pH(CaCl2) 0.1 10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ds/m 0.01 11 Exchangeable calcium cmol/kg 0.01 12 Exchangeable magnesium cmol/kg 0.01 13 Exchangeable sodium cmol/kg 0.01 14 Exchangeable potassium cmol/kg 0.01 15 Exchangeable aluminum cmol/kg 0.01 16 Exchangeable acidity cmol/kg 0.01 17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mol/kg 0.01 18 Base saturation % 19 Sand content % of weight 20 Silt content % of weight 21 Clay content % of weight 22 Gravel content % of volume 23 Bulk density g/cm3 0.01 24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at -10 kPa % of volume 25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at -33 kPa % of volume 26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at -1500 kPa % of volume 27 The amount of phosphorous using the Bray1 method ppm of weight 0.01 28 The amount of phosphorous by Olsen method ppm of weight 0.01 29 Phosphorous retention by New Zealand method % of weight 0.01 30 The amount of water soluble phosphorous ppm of weight 0.0001 31 The amount of phosphorous by Mehlich method ppm of weight 0.01 32 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 % of weight 0.01 33 Total phosphorus % of weight 0.0001 34 Total potassium % of weight 0.01
本数据集为2012年度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高寒灌丛降水截留数据中降水特征数据。观测日期从2011年10月2日至2012年9月24日。观测内容有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与穿透雨发生次数。观测数据有自记雨量计结合人工雨量计记录。
提供了2013年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施工4口水文地质钻孔数据,包括钻孔施工报告,钻孔位置图和钻孔剖面图。采取第四系和基岩的岩芯,井底安装滤管,洗井。 工程量:钻孔4个,编号分别为K1、K2、K3 和K4 。设计总进尺按240 m设计,平均单孔深度60 m,以揭露基岩为实际深度控制标准。
黑河流域2011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集是中国科学院寒旱所遥感研究室,以GIS为手段,基于2011年LandsaTM和ETM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考察验证,建立了黑河流域1:10万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影像和矢量数据库。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黑河流域1:10万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 黑河流域1:10万(2011年)土地覆被数据和以往土地覆被采用同一个分层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将全流域划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和农村居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25个二级类;数据类型为矢量多边形,以Shape格式存储。 土地覆被分类属性: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属性编码 空间分布位置 耕地:平原旱地 123 主要分布在盆地、山前带、河流冲积、洪积或湖积平原(水源短缺灌溉条件较差)。 丘陵旱地 122 主要分布在丘陵区,一般状况下地块分布在丘陵的缓坡以及墚、卯之上。 山区旱地 121 主要分布在山区,海拔在4000米以下的山坡(缓坡、山腰、陡坡台地等)及山前带上。 林地:有林地(乔木) 21 主要分布在高山(海拔4000米以下)或中山坡地、谷地两坡、山顶、平原等。 灌木林地 22 主要分布在较高的山区(4500米以下),多数分布山坡和山谷及沙地。 疏林地 23 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平原及沙地、戈壁(壤质、沙砾质)边缘。 其他林地 24 主要分布在绿洲田埂,河边、路边及农村居民点周围。 草地:高覆被草地 31 一般分布在山区(缓坡)、丘陵(陡坡)及河间滩地、戈壁、沙地丘间等。 中覆被草地 32 主要分布在较干燥地方(隔壁低洼地和沙地丘间地等)。 低覆被草地 33 主要生长在较干燥地方(黄土丘陵上和沙地边缘)。 水域:河渠 41 主要分布在平原、川间耕地以及山间沟谷内。 湖泊 42 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地区。 水库坑塘 43主要分布在平原、川间谷内,周围有居民地和耕地。 冰川及永久性积雪 44 主要分布在(4000以上)高山顶部。 河滩地 46 主要分布在高中低山坡面沟谷、山前、平原低地、河湖盆边缘等。 居民地:城镇用地 51主要分布在平原、山区盆地、坡地及沟谷地台地。 农村居民地 52主要分布在绿洲、耕地及路边、塬面、坡上等。 工矿和交通用地 53一般分布在城镇外围、交通较发达区域和工业采矿区。 未利用土地:沙地 61大多分布在盆地、河流两侧、河湾及山前戈壁外围。 戈壁 62主要分布在风蚀较强有沙源物质输送的山前带。 盐碱 63主要分布在相对较低易积水及干湖泊及湖泊边。 沼泽 64主要分布在相对较低易积水地段。 裸土 65主要分布在较干旱地区(山间陡坡、丘陵、戈壁),植被盖度<5% 。 裸岩 66主要分布在极度干旱的石质山区(风大、少雨)。 其他 67主要分布在4000米以上冻融形成的裸露岩石,又称高寒苔原。 投影参数: Projection ALBERS Units METERS Spheroid Krasovsky Parameters: 25 00 0.000 /* 1st standard parallel 47 00 0.000 /* 2nd standard parallel 105 00 0.000 /* central meridian 0 0 0.000 /* latitude of projection's origin 0.00000 /* false easting (meters) 0.00000 /* false northing (meters) 此数据尊重数据作者意见,暂时不能共享全流域数据,请申请者在数据申请上写明研究范围及确切的用途。
2012年7月25日,在黑河中上游的胡芦沟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生产的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nm,多次回波(1,2,3和末次)。葫芦沟地区分为两个不同高度飞行区域,绝对航高为4800和5500米,平均点云密度为1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SM和DEM数据产品。
2012年生长季4种典型灌丛群落在试验期间内观测到的降水茎干流、穿透雨量。数据内容:试验日期;茎干流量;穿透雨量,截留量。 观测方法:穿透水使用直径为15 cm,高度10 cm的圆形铁制容器测量。由于金露梅、沙棘和鬼箭锦鸡儿灌丛不能进行单株观测,因此对样地冠层郁闭度进行测定后,每个样地放置9个接水器,使不同郁闭冠层下均有接水器。这种观测穿透雨的方法可以更好的收集灌丛下面不同部位的穿透雨。由于观测难度大且草本植被少,忽略了灌丛下草本的截留作用。高山柳是以茎干为中心,茎干附近,冠辐边缘和冠辐中间各放一个,每3个容器夹角为120°摆放。每种灌丛选取6株进行树干茎流观测。单株生灌丛在所有枝下茎上进行测定,丛生灌丛树干茎流采用标准枝法,即对所选灌丛的每一枝进行基径测量,取得基径平均值后,选择与基径平均值相当的树干作为标准枝。在灌丛所有枝下茎干上,使用聚乙烯塑料软管剖开,直接卡在灌丛茎干上,用塑料胶布和玻璃胶粘好固定,将该塑料管直接接入树干茎流收集瓶,瓶口粗细和塑料管一致,避免降雨和穿透雨进入收集瓶,使用前经过人工试验可以精确地收集树干茎流。为减少测定过程中由于蒸发造成的误差,在雨后及时测量的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如夜间降雨,第2天清晨取样。 数据处理:穿透雨量乘以1.78(20 cm和15 cm不同口径的折算系数),换成标准20 cm下对应的穿透雨量(mm)。每个树干茎流收集瓶实测水量除以该标准枝投影面积得到该枝树干茎流量,标准枝上的树干茎流量乘以整个灌丛的枝数即可得到整个灌丛的树干茎流量。根据水量平衡原理,灌丛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可分为3个部分:截留量,树干茎流量和穿透雨量: IC=P-SF-TF 式中:P为林外降雨量;TF为穿透雨量;SF为树干茎流量;IC为灌层截留量。根据所测穿透雨雨树干茎流数据,利用上式得到截留量。
2012年7月25日,在黑河中上游的天姥池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生产的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nm,多次回波(1,2,3和末次)。上游天姥池地区分为两个不同高度飞行区域,绝对航高为4800和5500米,平均点云密度为1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SM和DEM数据产品。
以Landsat系列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包括1965年的KH(只包括古日乃和拐子湖两区域),1975年的MSS,1990、1995、2006和2010年的TM 以及2000年ETM共7期数据。信息提取前,对遥感影像进行了影像合成、拼接、融合、几何精校正以及图像增强等预处理工作。校正过程中,对2000年ETM+图像利用1:100,000地形图进行图像纠正并作为基准图像。影像合成选用4、3、2波段标准假彩色合成方案;纠正时,在每景图像上均匀地选择7×8个控制点,且平均定位误差小于1个像元即地面距离小于30m。其它各年数据均以2000年基准图像为参考图像进行图像配准,以使不同时相图像上的同名像元具有相同的地理坐标。纠正和配准后的整景图像保持TM的30m空间分辨率。通过野外实地订正,保证定性准确率要求达到95%以上。
在2011年6月初至8月初,在黑河干流源头西支开展多年冻土调查,沿二尕公路热水大坂垭口至石棉矿岔口之间路段,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依次布设测温孔T1、T2、T3、T4、T7、T5和T6等共7眼,并布设测温管进行地温监测。所用仪器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热敏电阻温度计,用Fluke万用表测定其电阻值,再换算成温度值,精度±0.05 °C。为了降低公路对钻孔温度的影响,在定孔位时要求所有钻孔离公路的垂直距离均保证至少大于100 m。除热水大坂垭口T1温度孔位于二尕公路的南侧以外,其余6眼钻孔均位于公路的北侧。
该气象场位于祁连山排露沟流域2700m草地,数据记录日期为2013年5月至2013年9月,包括1.5m处空气湿度、3.0m处气温、2.8m处大气压、1.3m处降水量、2.2m处风速、3.1m太阳总辐射量等,单位分别为%、℃、Pa、m、m/s、W•m-2。
2012年8月25日,在黑河上游样带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生产的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nm,多次回波(1,2,3和末次)。样带地区飞行绝对航高5200米(地面最低点:2660米,地面最高点:4307米),平均点云密度1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SM和DEM数据产品。
2012年8月28日,在黑河中上游的祁连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生产的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nm,多次回波(1,2,3和末次)。祁连地区飞行绝对航高为4800米,地面最高点为3009米,地面最低点为2726米,平均点云密度为1.6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SM和DEM数据产品。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帮助信息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