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利用MODIS的1km地表反射率(MOD/MYD09GA)数据产品,经过角度网格回归(Angular Bin)反演算法和基于统计知识的时空滤波(Statistics-based Temporal Filter)算法两道工序生产了全球GLASS(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反照率产品。本数据集是在GLASS全球产品中选取了覆盖黑河流域的两个tile(h25v04,h25v05),经过镶嵌、投影转换和裁切后获得的黑河流域的1km分辨率陆表黑空反照率(black-sky albedo)和白空反照率(white-sky albedo)数据集,包括了SIN和UTM两种投影方式。SIN投影方式的数据集为HDF格式,覆盖范围较大(约1200*2400平方公里),时间分辨率为1天;UTM投影方式的数据集为raw格式,按照黑河的矢量边界裁切,时间分辨率为8天。
数据集为黑河流域各个生态系统的优势种的生理生态学参数,本数据集根据TESim模型的要求,将黑河流域分为7个生态系统,分别为: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BRD)、常绿针叶林生态系统(CNF)、农田生态系统(CRP)、荒漠生态系统(DST)、草甸草原生态系统(MDS)、灌木林生态系统(SHB)和草原生态系统(STP)。本数据集中的数据,有些数据是根据实测数据得到,有些是通过参考文件得到,但是经过验证以后应用到黑河流域的。本数据中的数据,每个生态系统系统的每个参数都有三个值,分别是在模型中的取值以及该参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该数据可为生态过程模型提供输入参数,该数据集仍然在进一步的优化中。
开展祁连山森林植被蒸散的定量研究,对正确认识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功能、了解水循环过程和流域水文模型开发, 对制定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蒸散主要由林下土壤表面蒸发、植被蒸腾和树冠截留水分蒸发组成。传统上蒸散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实际测定和估算法2类。实际测定方法包括水文学方法、微气象学方法、植物生理方法;估算方法是通过模型计算蒸散,主要包括分析模型和经验模型2类。但这些方法都不能有效的把森林的蒸腾与蒸发区分开来。树干液流法通过测量林木蒸腾耗水量,可有效的计算林地的蒸腾量树干液流法通过测量林木蒸腾耗水量,可有效的计算林地的蒸腾量。我们利用热脉冲技术测量了林木蒸腾耗水量,并尺度扩展至林分尺度,以提示青海云杉林的蒸腾耗水量。
本数据集是根据TESim生态过程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收集的,包括生物量、植物N和P含量、蒸散发、NPP等模型通常输出的结果。这个结果有些是通过野外实测获得,有些是通过野外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得,有些是通过文献获得。
本数据为黑河流域上游巴丹吉林沙漠三个灌木霸王样点年轮宽度序列合成的轮宽年表,代表了近160余年来该荒漠区气候干湿变化。
本数据以黑河中游灌区的玉米作为观测对象,观测仪器为Licor-6400 XTR,地点选在HiWATER联合试验超级站的附近。通过非控制实验和控制实验(控制二氧化碳和光强)观测玉米的光合作用参数,时间从2012年6月22日-8月24日。
年轮是进行变化分析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建立植物蒸腾耗水时间扩展的方法之一,本项目于2001年,对额济纳绿洲60 棵胡杨进行取样,测定了年龄和轮宽指数。
一、数据概述: 采用Solinst Leveloger 自动水位计观测河水水位,通过水位-流量曲线计算流量数据,流量实际观测为通过自制流量堰(见缩略图)手动观测。由于手动观测数据量有限,需要进一步补充观测,完善水位-流量曲线。 二、数据内容: 我们手动观测两个断面的水位流量数据。 第一个断面:中科院寒旱所划分Ⅲ号区出口,寒漠带与寒甸带分界点,该点沟谷深切,可见基岩出露。 观测点坐标(99°53′37″E,38°13′34″N)。观测时段2012.7.21-2013.5.6。自动观测数据观测频率2012.7.21-7.25为1次/30分钟。2012.7.25-2013.5.6为1次/15分钟。该观测点在2012年9月15日后自动监测数据发生错误,原因可能为河道流量变小,探头暴露在空气中,水位计无法正确反应河道流量变化,同时9月份后气温降低,至冬季河道冻结,这段时间无自动监测流量数据。 第二个断面: 中科院寒旱所划分Ⅱ号区出口,地形平缓,位于冲积三角洲沟谷出口汇水处,南侧为灌木区。建有小型流量堰。 观测点坐标(99°52′58″E,38°14′36″N),自动观测数据观测频率为1次/15分钟。观测时段2012.7.21-2013.5.6。观测点在进入9月份后,河道流量逐渐变小,出现了河道无水的情况。此时水位计读数已经无法正确反应河道流量变化。同时我们野外经验得知,在9月份到来年的5月份,观测点处基本上处于无水状态。
2012年7月25日,在黑河中上游的核心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nm,多次回波(1,2,3和末次)。上游葫芦沟飞行区域,绝对航高为5500米,平均点云密度为1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EM和DSM数据产品。
项目执行期期间对额济纳三角洲与生态植被样方相呼应的土壤调查数据。 额济纳三角洲生态植被调查样方相对应的土壤剖面取样(5个),20厘米分层采样。调查项包括:土壤盐分、土壤有机质、C、N、P等,时间:2011年8月。
2012年8月25日,在黑河中上游的核心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纳米,多次回波(1,2,3和末次)。样带飞行绝对航高5200米,平均点云密度1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EM和DSM数据产品。
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荒漠河岸林植物蒸腾耗水的关键因子,本项目选择黑河下游典型植物群落,坐标为42°02′00.07″N,101°02′59.41″E,通过连续测定2010-2012年土壤水分数据,观测仪器为EnvironSCAN(澳大利亚,ICT),观测深度为10、30、50、80、140cm,观测频率为0.5h,为理解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植物蒸腾耗水的环境调控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帮助信息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