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高山峡谷哺乳动物物种与分布数据库”包含横断山区哺乳动物名录、物种保护信息和国内分布信息。名录包含科名、属名、物种名;保护信息包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2021)、CITES附录(2019)、IUCN红色名录(2021)、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21);分布信息包括是否为中国特有种和物种在国内分布的省区。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项目执行期采集的标本、拍摄的红外相机照片、文献等。数据质量可靠。该数据库可为西南高山峡谷地区哺乳动物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李权
以甲玛-驱龙矿集区为例的典型矿集区,依据实际地质问题,构建了一套适合于3千米以浅的深部找矿的主被动源电磁/地震学联合探测技术体系。主被动源电磁学探测结果得到了钻孔岩芯物性、3千米科钻测井及巷道激电等手段资料验证。此外,在甲玛矿集区则古浪岩体前期验证的基础上,初步标定莫古朗目标靶区1处和隐伏矿体区1处。利用被动源电磁学探测与短周期密集台阵噪音面波层析成像共同揭示甲玛-驱龙矿集区间存在一个超过甲玛矿集区地球物理异常规模的高阻高速异常体(暂定义为为牧场岩体)。结合上游项目成果,以及甲玛、驱龙矿集区与岩石地球物理模型,具备斑岩型成矿的特点。驱龙与甲玛及之间在深部5km以下发现的多个高导体,它为上部岩体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因此,甲玛-驱龙矿集区具备一个大型资源基地潜力条件。由被动源地震学观测获得的浅部、地壳尺度S波速度结构以及接收函数综合分析,甲玛、牧场和驱龙三个大型岩体具有共同的深部成矿背景条件。即以北纬29.5°为界,南部地壳结构复杂,莫霍倾角较大,双莫霍现象明显;北部地壳内部结构简单,莫霍较为平坦。南部由于受到碰撞作用强烈,壳内结构变化明显。在北部区域莫霍下方有明显一个界面。结合已有的资料综合推测甲玛-驱龙矿集区位于印度岩石圈地幔与其地壳差异解耦的关键部位。
贺日政
本数据库为西南高山峡谷种子植物物种名录及其分布数据集,包含本区域近8,300种植物的1977年至2018年的34,696条分布记录。本数据库的物种分布信息主要获取自野外第一手数据及国内著名植物相关网站,如横断山维管植物。此数据主要涉及本地区植物的物种名、科属名、经纬度、海拔及其生境等信息。此数据可用于探讨西南高山峡谷的植物区系、区划,亦为西南地区乃至东亚地区的植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孙航
本数据库为西南高山峡谷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名录及其分布数据,包括本区域近300种两栖爬行动物的9544条分布记录。本数据库的物种分布信息主要获取自野外第一手数据及国内外著名动物网站,如物种2000。此数据主要涉及本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名、目科属名、省市县、小地名、经纬度、海拔等信息。此数据可用于探讨西南高山峡谷的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区划,亦为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建平
本项目已产生的数据如下所述: 1、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数据; 2、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全岩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 3、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全岩主微量数据; 4、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绿泥石、绿帘石原位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 5、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矿物电子探针数据; 6、 项目组野外测试的短波红外光谱和X荧光元素分析数据; 7、 项目组野外实测音频大地电磁测点数据和宽频大地电磁测点数据; 以上数据采集地点为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段。其中物探数据包括朱诺矿区及周边区域音频大地电磁测点数据和朱诺矿集区及周边区域宽频大地电磁测点数据,以及由这些数据反演获得的三维电性结构模型。这些数据采集于2019年7月~10月,采集地点为朱诺矿区及其周边的冈底斯中段区域。本次大地电磁测深法(MT)利用频率成分丰富的天然交变电磁场作为场源,探测近地表到地下数百公里的深度范围的地球电性结构与深部过程。宽频及音频MT数据质量按照《DZT 0305-2017天然场音频大地电磁法技术规程》执行。宽频及音频MT数据采集皆采用加拿大凤凰公司生产的MTU-5A系列大地电磁测深仪。其中,宽频MT数据采集频率范围为320~0.001 Hz,每个测点的观测时间不少于20 h,音频MT数据采集频率范围为10000Hz~1s,每个测点的观测时间不少于1 h。全部测点的野外布极方式均为真北方向。野外采集到的数据为时间序列文件,首先采用傅里叶变换得到频率域信号,然后再利用Robust估计或者远参考道技术计算电磁场的互功率谱,最后经编辑得到满足要求的阻抗张量及其视电阻率、相位等信息。在进行反演之前,MT阻抗数据需要进行详细的维性和构造走向分析。三维反演使用所有测点的未旋转的阻抗张量的对角和反对角的元素,即Zxx & Zyy 和 Zxy & Zyx,分别设置7.5%-10%的误差门限。 短波红外光谱和X荧光元素分析数据均采自朱诺矿集区的北姆朗、次玛班硕矿床。红外光谱数据使用美国ASD公司TerraSpec® Halo全光谱范围红外矿物分析仪获得。X荧光数据使用美国赛默飞(Thermo Scientific Niton)新一代NITON XL3t 950便携式XRF元素分析仪获得。采集时间为2018-2021年。 综合研究的绿泥石、绿帘石、岩体样品等均采自冈底斯中段的北姆朗、次玛班硕、日木巨错、落布岗木、芽瓦夹格等矿床。综合研究获得的绿泥石、绿帘石微量元素数据、岩体主微量和Sr-Nd-Pb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数据、锆石Hf同位素数据、矿物电子探针数据均是在国内外具有相关资质的实验室完成,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塔斯玛利亚大学国家矿床研究中心(CODES)、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武汉上谱分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荟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数据质量可靠。使用的仪器包括AnlyitikJena PQMS Elite型 ICP-MS及与之配套的ESI NWR 193 nm 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激光剥蚀多接收杯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X射线荧光光谱仪、ICP-MS、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MC-ICPMS)、ISOPROBE-T热电离质谱仪(TIMS)、EPMA-1600。采集时间为2018-2021年。 冈底斯中段斑岩成矿系统深部预测评价与找矿示范数据集为科研工作者研究冈底斯斑岩铜矿成因机制和勘查模型提供数据支撑,在指导冈底斯中段找矿突破方面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郑有业, 吴松, 尹曜田
湖泊汇集上游流域的径流及其携带的泥沙和营养物质,是流域中物质迁移的重要“归宿”,因此湖泊水体和沉积物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湖泊流域的属性(如湖泊上游的气候、地形和植被条件)影响。本数据集根据数字高程模型提取青藏高原上1525个湖泊(面积从0.2到4503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围,计算了湖泊水体、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地质和人类活动等6方面的721个属性,是首套青藏高原湖泊流域属性数据集,可为青藏高原湖泊(特别是缺资料湖泊)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刘军志
该数据为九寨沟日则泥石流的DOM数据;采用飞马V10无人机搭载RIEGL VUX-1LR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对同轴获取的光学影像采用Pix4d mapper进行处理,制作了正射影像图;正射影像图分辨率为0.2m,坐标系为CGCS2000国家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于机载LiDAR数据结合光学影像数据开展泥石流物源识别与计算工作,根据物源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山体阴影图像上的色彩及纹理差异,将物源分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并建立各类型物源的机载LiDAR识别标志与遥感解译方法,为泥石流物源的精确计算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进一步服务于泥石流的防治与风险评价。
董秀军
该数据为九寨沟日则泥石流沟的DEM数据,采用飞马V10无人机搭载RIEGL VUX-1LR机载激光雷达系统获取,通过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去除植被后生成的DEM数据,能得到真实的地表形态为泥石流物源的识别与计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数据采用芬兰 Arttu Soininen 工程师开发的TerraSolid软件,通过形成宏命令经点云去噪、滤波、分类后,获取研究区真实地表点云数据,进而利用分类出的地面点构建了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获取的激光点云数据平均密度优于50点/m2,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为0.5m,坐标系为CGCS2000国家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于机载LiDAR数据开展泥石流物源识别与计算工作,根据物源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山体阴影图像上的色彩及纹理差异,将物源分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并建立各类型物源的机载LiDAR识别标志与遥感解译方法,为泥石流物源的精确计算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进一步服务于泥石流的防治与风险评价。
董秀军
该数据为九寨沟西番沟泥石流的DOM数据;采用飞马V10无人机搭载RIEGL VUX-1LR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对同轴获取的光学影像采用Pix4d mapper进行处理,制作了正射影像图;正射影像图分辨率为0.2m,坐标系为CGCS2000国家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于机载LiDAR数据结合光学影像数据开展泥石流物源识别与计算工作,根据物源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山体阴影图像上的色彩及纹理差异,将物源分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并建立各类型物源的机载LiDAR识别标志与遥感解译方法,为泥石流物源的精确计算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进一步服务于泥石流的防治与风险评价。
董秀军
该数据为九寨沟西番沟泥石流的DEM数据,采用飞马V10无人机搭载RIEGL VUX-1LR机载激光雷达系统获取,通过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去除植被后生成的DEM数据,能得到真实的地表形态为泥石流物源的识别与计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数据采用芬兰 Arttu Soininen 工程师开发的TerraSolid软件,通过形成宏命令经点云去噪、滤波、分类后,获取研究区真实地表点云数据,进而利用分类出的地面点构建了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获取的激光点云数据平均密度优于50点/m2,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为0.5m,坐标系为CGCS2000国家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于机载LiDAR数据开展泥石流物源识别与计算工作,根据物源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山体阴影图像上的色彩及纹理差异,将物源分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并建立各类型物源的机载LiDAR识别标志与遥感解译方法,为泥石流物源的精确计算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进一步服务于泥石流的防治与风险评价。
董秀军
该数据为九寨沟甘沟泥石流的DOM数据;采用飞马V10无人机搭载RIEGL VUX-1LR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对同轴获取的光学影像采用Pix4d mapper进行处理,制作了正射影像图;正射影像图分辨率为0.2m,坐标系为CGCS2000国家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于机载LiDAR数据结合光学影像数据开展泥石流物源识别与计算工作,根据物源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山体阴影图像上的色彩及纹理差异,将物源分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并建立各类型物源的机载LiDAR识别标志与遥感解译方法,为泥石流物源的精确计算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进一步服务于泥石流的防治与风险评价。
董秀军
该数据为九寨沟甘沟泥石流的DEM数据,通过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去除植被后生成的DEM数据,能得到真实的地表形态为泥石流物源的识别与计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数据采用芬兰 Arttu Soininen 工程师开发的TerraSolid软件,通过形成宏命令经点云去噪、滤波、分类后,获取研究区真实地表点云数据,进而利用分类出的地面点构建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获取的激光点云数据平均密度优于50点/m2,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为0.5m,坐标系为CGCS2000国家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于机载LiDAR数据开展泥石流物源识别与计算工作,根据物源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山体阴影图像上的色彩及纹理差异,将物源分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并建立各类型物源的机载LiDAR识别标志与遥感解译方法,为泥石流物源的精确计算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进一步服务于泥石流的防治与风险评价。
董秀军
本数据集是以UEA-CRU与UDEL提供的长时间尺度(1901-2016年)温度计算的冻结指数作为输入数据,通过Stefan经验公式计算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冻结深度,并插值模拟输出的30年尺度平均土壤冻结深度数据集。本数据集是以UEA-CRU与UDEL提供的长时间尺度(1901-2016年)温度计算的冻结指数作为输入数据,通过Stefan经验公式计算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冻结深度,并插值模拟输出的30年尺度平均土壤冻结深度数据集。
刘磊, 罗栋梁, 王磊
专题组于2019年10月24日、2021年6月9日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的迫隆沟、天磨沟、古乡沟泥石流沟进行了无人机飞行作业,生成了示范区泥石流沟的实景三维模型与数字表面模型(DSM);于2020年在波密县卡达村进行作业,生成了实景三维模型与数字表面模型,数字正射影像(DOM)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于2021年6月9日在古乡沟再次作业,得到实景三维模型与数字表面模型。上述产品的空间分辨率在0.1米左右,主要加工方式如下: (1)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实景三维建模方法,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能够获取丰富的纹理信息,生成密集的三维点云,结合自动化实景三维建模技术可以得到真实的三维场景。 (2)对得到的三维模型进行空洞修补和滤波等优化处理,有效填补了三维模型中的水体空洞。 (3)基于三维建模,在CC中可以直接生成示范区的DSM数据。 (4)使用MapMatrix对DSM进行多边形内插,抹除植被等地物的高度,得到DEM数据。 (5)通过刺点操作,对三维建模精度进行优化。
黄方, 彭书颖
本数据是研究团队采用新方法定量重建获得的末次冰盛期以来青藏高原不同样点的植被变化数据。首先收集、整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17个植被带1802条现代孢粉数据作为训练集,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基于孢粉数据重建青藏高原植被的模型,该模型预测现代孢粉样点的植被时,与实际植被对比,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76%)。与传统的生物群区化法相比,新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基于孢粉数据预测青藏高原现代植被的准确性更高。随后,将新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用于青藏高原51条孢粉化石序列的古植被重建。用贝叶斯方法重新建立各孢粉化石序列的深度-年代模型,并用线性插值方法获取500年间隔的孢粉化石数据。最终用随机森林模型重建出青藏高原22000年以来500年间隔的植被时空格局变化。本数据可以为理解过去高寒植被的变化过程和机制提供依据,为研究过去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的影响提供证据,为气候模拟提供边界条件。
秦锋, 赵艳, 曹现勇
岩浆混合作用的研究对揭示壳幔相互作用,探讨成岩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甲玛矿区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为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矿区内的中酸性岩浆岩中普遍发育暗色包体,对其中的暗色包体中的闪长质包体开展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Sr-Nd 同位素地球化学及U-Pb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方面研究以期查明岩石成因,为岩浆混合作用和成矿作出启示,完善甲玛成岩成矿模型。岩石主微量元素分析测试是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完成,锆石U-Pb 同位素定年是在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矿床地球化学微区分析室完成,同位素定年所采用的激光剥蚀系统为美国产Geolas193 准分子固体进样系统,ICP-MS 为美国生产的THermo Fisher X SeriesⅡ型四极杆等离子体质谱仪。数据质量良好。
张泽斌, 王立强
本数据集为TCA(Triple Collocation Analysis)算法代码集,用于生成2011-2018年全球日尺度土壤水分融合数据。
谢秋霞, 贾立, 胡光成
1) 数据内容包括:典型高速远程滑坡滑源区岩体结构面高速摩擦试验数据、高速远程滑坡滑体碎裂化物理模拟试验数据、典型滑坡流通区滑带高速环剪试验数据、滑坡堆积区细颗粒迁移及反序物理模拟试验数据、高速远程滑坡数值模拟系统及测评数据。 2)数据来源与加工方法:试验数据采集。 3)数据质量描述:较好-一般。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可用于研究青藏高原地区高速远程岩质滑坡启动、运动和堆积机制,模拟滑坡运动全过程。
文宝萍
数据集包含如下信息: 1、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数据谱数据; 2、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全岩和单矿物Sr-Nd-Pb-Hf-S-Pb-H-O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 3、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Rb-Sr、Sm-Nd同位素数据; 4、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黄铁矿、磁黄铁矿、绿泥石等主微量元素数据; 5、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及显微测温数据; 6、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矿物原位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 7、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岩矿石地球化学数据; 8、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云母的40Ar/39Ar数据; 9、 项目组野外地质调查获得的西藏重点矿区蚀变-构造填图数据; 10、项目组野外实测宽频带地震观测数据、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数据,及提取的接收函数数据; 以上数据采集地点为西藏和云南地区。主要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室、武汉上谱实验室、南京大学矿床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矿物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澳实分析检测广州有限公司、北京科荟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太平洋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惰性气体实验室、加拿大女王大学的女王同位素研究中心和加拿大纪念大学微量分析实验室等实验室完成测试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agilent7500a-ICP-MS仪器、Redmond Photon Machines Analyte G2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Rigaku RIX 2000 spectrometer X荧光光谱仪、JEOL JXA-8100 电子探针、Shimadzu Sequential 1800 spectrometer X荧光光谱仪、Obitraq Fusion高通量质谱测序仪、JEOL JCXA-733电子探针、Finnigan Triton热电离质谱仪、Argus VI惰性气体质谱仪、HORIBA XPLORA PLUS 型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CAMECA IMS-1280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GV-5400质谱仪,JEOL8800M电子探针,Rigaku RIX 2000 spectrometer X荧光光谱仪、Nu Plasma II MC-ICP-MS、Zeiss V16、V20体式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COMPexPro 102 ArF 193 nm准分子激光器和MicroLas光学系统组成、WSP-1型光谱仪、Photon Machine公司的 Analyte HE仪、compex102F 193nm准分子激光器、Axios PW4400 X射线荧光光谱仪、Perkin-Elmer ICP-MS仪器、Finnigan MAT‐262热电离质谱仪(TIMS)、ELEMENT-2质谱仪、JEOL-JXA-8230M电子探针、TJAX系列ICP-MS、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MC-ICPMS)等。采集时间为2018-2021年。
郎兴海
取自青藏高原周边区域的新生代陆相化学风化记录对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化学风化-全球变冷”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对取自柴达木盆地红柳沟剖面(54-26 Ma)、西宁盆地谢家剖面(52-26 Ma)、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46.6-36 Ma)的早新生代沉积物开展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分析的结果,由此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和东南缘早新生代(54-26 Ma)综合的化学风化历史。其中,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仪(布鲁克 D8+)对红柳沟剖面315件、谢家剖面131件以及蔡家冲剖面230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粘土矿物分析的工作;利用Labs 公司 Prodigy-H 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以及美国 Thermo-elemental公司 X-7 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ICP-MS)对红柳沟剖面310件、谢家剖面120件以及蔡家冲剖面201件粘土矿物样品开展了主量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工作;利用普析通用 TU1901 系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红柳沟剖面835件样品进行了赤铁矿含量的测试工作。通过粘土矿物组合(即(伊蒙混层+蒙脱石)/伊利石)、元素地球化学结果(如CIA)和赤铁矿含量重建的区域化学风化强度呈现出长期的降低趋势,与同时期的深海氧同位素类似,从而表明全球温度是区域早新生代化学风化的主控因素。
方小敏, 韩文霞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1:25万重大工程扰动灾害数据。对于灾害解译范围,线路工程(国道、高速、铁路、电网工程)及水电工程,以工程两侧第一分水岭为界;矿山、油田和口岸工程,以距离工程1km为界。工程扰动灾害划分为两类:①由工程建设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②可能影响工程的自然灾害,规定上述解译范围内的所有自然灾害均属于第②类工程扰动灾害。其数据包含滑坡的位置、长、宽、高差、分布高程、成因类型、诱发因素、发生时间、岩性等要素及灾害相关工程及工程建设年份等。依据Google earth影像及1:50万地质图解译全区工程扰动灾害,共解译了6176个灾害点;主要利用Google earth进行扰动灾害解译,同时结合野外考察验证解译结果,利用ArcGIS生成灾害分布图件;数据来源于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原始数据精度高,在灾害文件生成过程中严格按照解译规范,并有专人审查,数据质量可靠;依据所收集数据可进行研究区灾害风险分析,为已建工程的顺利运行和未建/在建线路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祁生文
1)数据内容:本次报告数据是邦铺矿床不同类型黑云母的电子探针数据和计算结果,是斑岩成矿系统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2)数据来源及加工:数据来源于野外钻孔样品采集,磨制探针片后,选择典型样品点进行电子探针分析,并结合经验公式计算相关成分及地球化学特征。3)数据质量评述:样品按照典型样品采集,样品测试参考实验室分析规范和技术要求,数据成果最终通过论文的形式发表并经过同行评审。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邦铺矿区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初步揭示黑云母的勘查指示意义,有助于最终构建指针矿物勘查评价模型。
林彬, 唐攀
1)数据内容:本次报告数据是甲玛矿区矿床不同类型磁黄铁矿的电子探针数据和计算结果,是斑岩成矿系统不同产出状态磁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2)数据来源及加工:数据来源于野外钻孔样品采集,磨制探针片后,选择典型样品点进行电子探针分析,并结合经验公式计算相关成分及地球化学特征。3)数据质量评述:样品按照典型样品采集,样品测试参考实验室分析规范和技术要求,数据成果最终通过论文的形式发表并经过同行评审。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矿区磁黄铁矿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初步揭示磁黄铁矿与金矿化的耦合关系以及勘查指示意义,有助于最终构建指针矿物勘查评价模型。
林彬, 杨阳
1)数据内容:本次报告数据涉及甲玛斑岩成矿系统结构解剖以及重点钻孔地质编录信息,各个矿体详细蚀变和矿化特征,以及科学深钻和深部资源探测技术方法等内容。其是对深部资源探测技术方法的总结和凝练,并已通过专家评审验收。2)数据来源及加工:其中,施工钻孔地质信息主要来源野外详细地质编录。钻孔准确矿化信息,来源于岩石基本分析数据。CSAMT数据来源于其他课题实测数据。指针矿物来源实验室分析检测。3)数据质量评述:其中,钻孔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受实验室内外检质量检验,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其他室内研究数据(电子探针数据)则严格参考测试要求和规范,符合质量要求。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矿区深部资源定位预测方法,有效预测深部高品位资源,同时,为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区域勘查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林彬
1)数据内容:本次报告数据主要包括甲玛矿区典型钻孔的热红外和短波红外光谱数据。其是对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典型剖面的系统高光谱测量数据。2)数据来源及加工:数据来源野外一线仪器的直接测量。其中,短波红外波谱数据采用美国ASD公司生产的FieldSpec4光谱仪进行测量,热红外波谱测量使用美国Agilent 4300热红外波谱仪。3)数据质量评述:其中,光谱数据测量均按照设计要求开展,并采用The Spectral Geologist™ (TSG光谱地质专家)分析软件结合镜下鉴定分析处理。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矿区高光谱数据是对甲玛厚大矽卡岩矿体光谱数据的系统总结,建立了典型的光谱勘查模型,有助于运用于类似矽卡岩矿床的勘查和评价。
林彬, 代晶晶
1)数据内容:甲玛矿区地质、构造和蚀变信息,是基于甲玛矿区露天采坑揭露的典型地质信息,绘制的图件。2)数据来源及加工:地质数据来源野外一线地质填图,具体填图内容涉及构造解译、蚀变分带以及矿物分带,裂隙产状绘制等多种信息,最终良好地揭示甲玛斑岩成矿系统蚀变与矿化的耦合关系。3)数据质量评述:数据经过室内审校,并重新整理。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南坑矿段详细揭示滑覆构造体系中多期次褶皱变形对矽卡岩型蚀变和矿化的控制机制。铅山矿段则重点揭示不同岩石地层单位接触界限矽卡岩的空间分布关系以及褶皱变形和岩体侵位的控制机制。
林彬, 唐攀
1)数据内容:本次数据是关于甲玛矿区典型钻孔(含3000m深钻)的热红外和短波红外光谱数据报告,是对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典型剖面的系统高光谱测量数据。2)数据来源及加工:数据来源野外一线仪器的直接测量。其中,短波红外波谱数据采用美国ASD公司生产的FieldSpec4光谱仪进行测量,热红外波谱测量使用美国Agilent 4300热红外波谱仪。3)数据质量评述:其中,光谱数据测量均按照设计要求开展,并采用The Spectral Geologist™(TSG光谱地质专家)分析软件结合镜下鉴定分析处理。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矿区高光谱数据是对甲玛厚大矽卡岩矿体光谱数据的系统总结,建立了典型的光谱勘查模型,有助于运用于类似矽卡岩矿床的勘查和评价。
林彬, 代晶晶
1)数据内容:本次数据是甲玛3000m科学深钻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主量+微量)及质量评述报告,是对3000m科学深钻详细矿化信息的数据揭示。2)数据来源及加工:数据来源野外钻孔直接的样品采集,切割、破碎、粗磨,并在实验室完成最终分析。3)数据质量评述:样品采集完全符合相关技术要求,样品测试参考国家地球化学分析规范和技术要求,经过内检和外检,并最终报告通过专家评审验收。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矿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是对甲玛科学深钻数据的系统总结,有助于建立了典型的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林彬
1)数据内容:该数据主要为西藏甲玛矿区3000m科学深钻施工所涉各项设备及技术参数信息,包括施工设计、钻孔结构、施工流程以及质量安全保障等内容。该项数据是青藏高原固体矿产勘查首个3000m科学深钻的野外一线数据,是对高寒缺氧地区科学深钻施工技术的总结和提升的一线资料,支撑了深地探测项目其他科学深钻的实施。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本次报告中数据,是项目负责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与深钻实施单位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密切合作和研讨下,并结合甲玛矿区实际地质情况以及2019-2020年实际施工过程中第一手数据总结凝练而成。3)数据质量评述:该报告中数据均来源于野外一线数据资料,并通过了项目组及专家评审验收。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科学深钻施工技术成果,是对青藏高原固体矿产首个3000m科学深钻施工技术的精细总结,也是其他深地项目深钻实施的参考标准。同时,也为后续深部资源探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林彬, 唐菊兴
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区域2016-2019年0.02° x0.02°地表反照率日变化产品。采用耦合地形因子的多源遥感数据协同反演的BRDF模型(Extended Multi-Sensor Combined BRDF Inversion model (EMCBI)),并引入先验知识进行质量控制,联合极轨卫星数据MODIS反射率和静止卫星葵花8-AHI地表反射率数据反演时空连续的日分辨率的高精度BRDF/反照率。MODIS地表反射率数据(MOD09GA、MYD09GA)和AHI天顶反射率数据集为官方网站下载,以5天为周期合成日分辨率BRDF,进而估算日内变化的反照率,其中,黑空反照率的太阳入射为北京时间8:00-18:00逐小时的入射(UTM time zone 8)。经过验证评估,日内变化的反照率更能有效捕捉反照率的日变化,可有效支撑青藏高原地区辐射平衡、环境变化研究。
游冬琴, 唐勇, 韩源
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区域2002-2020年日分辨率0.00425° x0.00425°地表反照率产品。基于MODIS反射率数据,采用耦合地形因子的多源遥感数据协同反演的BRDF\反照率模型,并引入先验知识进行质量控制,反演时空连续的日分辨率的高精度BRDF/反照率。MODIS地表反射率数据(MOD09GA、MYD09GA)集为官方网站下载,以5天为周期合成日分辨率BRDF,进而估算日分辨率的反照率,其中,黑空反照率的太阳入射为当地正午时太阳入射。经过验证评估,满足反照率应用精度要求,相较于同类产品在山区站点的验证精度更高,且时空连续性更好。可有效支撑青藏高原地区辐射平衡、环境变化研究。
游冬琴, 唐勇, 韩源
数据集为中国逐月潜在蒸散发,空间分辨率为0.0083333°(约1km),时间为1990.1-2021.12(将每年更新),单位为0.1mm。该数据集是基于中国1km逐月均温、最低温、最高温数据集(本站已发布,Peng at al. 2019),采用Hargreaves潜在蒸散发计算式得到(Peng at al. 2017)。公式如下: PET = 0.0023 × S0 ×(MaxT − MinT)0.5 ×(MeanT + 17.8), 其中,PET为潜在蒸散发,mm/月;MaxT、MinT、MeanT分别为月最高温、最低温、均温;S0为到达地球大气层顶的理论太阳辐射,根据太阳常数、日地距离、儒略日、赤纬等计算得到。 为便于存储,数据均为int16型存于nc(NETCDF)文件中。nc数据可用ArcMAP软件打开制图,并可用Matlab、R软件提取处理。数据坐标系统建议使用WGS84。
彭守璋
根据任务分配,“复杂山区泥石流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课题组研制了泥水位、地声等系列泥石流灾害多指标智能预警监测设备样机,并于2019年10月在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境内G318国道沿线古乡沟、天磨沟及培龙沟开展样机示范应用。所提交数据为古乡沟、天磨沟及培龙沟部署的泥石流专业监测设备采集的原始数据,具体包括地声设备监测数据、降雨量监测数据和泥水位监测数据。所提交专业设备监测数据,一定程度上对古乡沟、天磨沟及培龙沟泥石流灾害的孕育、发展和形成各阶段演化特征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
董翰川, 郭伟
该数据为使用购买的示范区资源三号卫星遥感影像,基于立体像对匹配方法生成对泥石流沟区域的大范围DSM数据。加工方法如下: (1)由于原始影像中存在大量云层和阴影噪声,本研究运用IDL语言进行开发,制作形成专用于多云山区的卫星影像的去噪和信息补全程序。 (2)将正视校正影像作为左影像,前视校正影像为右影像,使用ENVI进行DSM的生产。 (3)使用30 m分辨率的ASTER-DEM数据,选定至少4个典型的地面控制点对进行地理校正,确保地理坐标误差在1″的量级。 (4)使用交叉熵,均方根误差和面误差信息熵作为精度评价指标,与经原始数据得到的DSM进行对比,验证处理后的DSM成像精度得到提升。
黄方, 彭书颖
本数据集的制备是基于提出的针对藏东南冰川地区的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降尺度方法,通过分析全天候地表温度与其时空影响因子高程、地表覆盖类型、植被指数、积雪指数、地表反射率等数据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全天候地表温度的降尺度模型,将全天候地表温度产品的空间分辨率由1 km提升至250 m。通过地面站点实测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降尺度地表温度在站点处的RMSE白天与夜间分别为2.25 K、2.16 K左右,较原始1 km地表温度产品精度提升约0.5 K。图像质量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降尺度地表温度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细节热信息,而且在空间格局和幅值上与原始1 km地表温度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本数据集对藏东南冰川地区高分辨率全天候地表温度生成和灾害监测具有一定的意义。
周纪, 黄志明, 钟海玲, 唐文彬
2019-2021年的复杂山区泥石流、堰塞湖沉积物测年数据。数据采集地点为青藏高原东缘、南缘等区域泥石流易发的复杂山区。主要在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化学分析测试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分析测试中心等完成实验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Risø TL/OSL–DA–20全自动释光仪等。建立了典型复杂山区泥石流沉积物年代数据集,定量研究了复杂山区泥石流沉积物的形成年代,确定了复杂山区的古泥石流灾害活动历史。
胡桂胜
易贡藏布下游水文观测数据主要内容包括易贡藏布下游水深及水温小时监测数据,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数据来源为安装在易贡湖下游基岩上的HOBO水位计采集得到,HOBO水位计为压力传感式水位计,每小时采集存储一次,水深及水温数据均为每小时均值,其中需特别注意测量获得的水深数据为压力数据,转换为水深数据时应扣减测点当地大气压。该数据质量可靠、精度较高,可用于记录易贡藏布水位年内变化,并通过控制关键河道最终达到反演径流过程的目的。
侯伟鹏
波密县天摩沟地面气象数据是由布置在帕隆藏布流域天摩沟中游的气象监测点采集获得的,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数据主要内容包括天摩沟雨量和气温观测数据,雨量数据通过HOBO雨量计采集得到,HOBO雨量计为翻斗式雨量计,每0.2mm降雨量记录为一次事件,输出记录的事件次数,事件次数乘以0.2mm即为雨量值;气温由数据记录仪中内置的一个10位分辨率温度传感器测量,采集方式为每小时采集存储一次,可以获得气温小时均值。该数据质量可靠、精度较高,可用于反映天摩沟雨量和气温实时变化动态,监测泥石流起动临界条件,预报该地区未来泥石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侯伟鹏
该数据集记录了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观测场内(33°23.42′ N, 79°42.18′ E, 4270 m asl)2019-2020年的气象数据,数据时间分辨率为天。包含如下基本参数:气温(℃)、相对湿度(%)、风速(m/s)、风向(°)、气压(hPa)、降水量(mm)、水汽压(Kpa)、向下短波辐射(W/m²)、向上短波辐射(W/m²) 、向下长波辐射(W/m²) 、向上长波辐射(W/m²) 、净辐射(W/m²)、地表反照率(%)、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 观测仪器的传感器型号:大气温度和湿度:HMP45C;降水:T200-B;风速和风向: Vaisala 05013;净辐射:Kipp Zonen NR01;气压:Vaisala PTB210;土壤温度:109温度探头;土壤含水量:CS616。数据采集器:CR 1000。原始数据的时间分辨率为30 min。 该数据可供从事气象、大气环境或生态等研究的科研人员使用。
赵华标
植被指数(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可以准确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目前,基于SPOT/VEGETATION以及MODIS等卫星遥感影像得到的NDVI时序数据已经在各尺度区域的植被动态变化监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检测、宏观植被覆盖分类和净初级生产力估算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藏东南1KM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布数据集是在MODIS(https://ladsweb.modaps.eosdis.nasa.gov/)16天1KM地表反射率数据(MOD13)基础上,采用最大值合成法生成的2000年以来的月度植被指数数据集。该数据集有效反映了藏东南地区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植被覆盖分布和变化状况,对植被变化状况监测、植被资源合理利用和其它生态环境相关领域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月度NDVI数据为每月NDVI数据数值的最大值,数据获取时间为2000年2月—2018年12月。下载的数据为GRID格式,空间分辨率为1km。
王浩
本数据为通过自动化雨量站、泥位监测仪、撞线传感器测量产生的中季节海泥石流综合监测数据集(2021年)。以上数据采集点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景区中季节海泥石流监测点。监测数据主要在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完成数据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DD-YLJ-001自动化雨量站、DD-NWJ-001泥位监测仪。数据通过Excel和origin软件处理。采集时间为2021年。
张群
基于可见光的靶标监测科学数据,来源于应用示范点迫龙沟和卡达村沟以及样机研发地,通过海康摄像机设备进行采集,数据主要内容是监测现场靶标的倾倒、人员遮挡等情况,用于测试现场算法软件——基于可见光的泥石流监测系统和可见光系统上位机软件的通信以及靶标倾倒报警、遮挡靶标报警及遮挡靶标撤销遮挡等情况下数据上报是否正常,且该数据可以为后续算法研究提供数据基础,不必重新采集。数据是未经加工处理的原始视频数据,可用于AI智能分析技术研究。
胡育昱
本数据为通过自动化雨量站、泥位监测仪、撞线传感器测量产生的纳底沟泥石流综合监测数据集(2021年)。以上数据采集点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景区纳底沟泥石流监测点。监测数据主要在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完成数据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DD-ZXCG-001撞线传感器、DD-YLJ-001自动化雨量站、DD-NWJ-001泥位监测仪。采集时间为2021年。
张群
附表S1--S14为巴基斯坦纳兰榴辉岩的实验数据。表S1-S3和表S12-S13是使用JEOL JXA8230电子微探针仪器在薄片上分析矿物的主要元素成分。我们使用在线原子吸收荧光(ZAF型)校正并采用以下标准:硬玉(Na、Al)、橄榄石(Mg)、透辉石(Si、Ca)、正长石(K)、金红石(Ti)、蔷薇辉石(Mn)、赤铁矿(Fe)、萤石(F)和NaCl(Cl)。Cl的分析精度为± 0.01wt%其他元素的分析精度为0.01-0.2wt%。使用程序AX(Holland 和Powell 等人,1998)软件根据化学计量约束计算Fe3+的量。对于表S4,金红石中的Zr在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分析,使用的是CAMECA SXFive EPMA,ACC 电压为 20kv,Ti的射束电流为 50nA,Zr和其他微量元素为300nA,以及Ti的峰值计数时间为10s,而Zr等微量元素的峰值计数时间为120s。Zr的检测限(3sigma)为70 ppm。同时测量了LA-ICP-MS检测的R10b的参考金红石,EPMA误差小于10%。对于表S5-S6和表S9-S10,U-Pb测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Cameca IMS-1280 SIMS进行。操作和数据处理程序是根据李等(2009年)完成的。我们使用20 × 30 μm 的椭圆形光斑尺寸并确定了相对于标准锆石Plesovice和91500的U-Th-Pb比值和绝对丰度。206Pb/238U标准锆石的长期测量误差1.5%(1RSD)会传播(Li et al., 2010),尽管单次测量的206Pb/238U误差通常为1%(1RSD)或更少。假设普通Pb的来源主要是表面污染,我们使用测量的204Pb和当前平均Pb成分对普通 Pb 进行了校正(Stacey和Kramers,1975年)。单独分析和汇总分析的数据分别以一个标准偏差(1σ)和两个标准偏差 (2σ)的形式展示。使用Isoplot/Ex v. 3.23 (Ludwig, 2003) 程序进行数据缩减。对于表 S7-S8,地质年代学数据和REE 成分是通过 LA-ICPMAS 测量得到的。标样GJ-1(校准标样)和 Plesovice(第二标样)用作U-Pb 定年校准的外部标样。Plesovice(校准标样)和 NIST 612(第二标样)用作微量元素含量校准的外部标样。对于表S9-S10,金红石 U-Pb 测年是在 Cameca IMS-1280 SIMS上获得的。我们确定了相对于标准锆石Plesovice 和 91500的U-Th-Pb 比值和绝对丰度。标准锆石的206Pb/238U长期测量误差1.5%(1 RSD)会传播,尽管测量的206Pb/238U单个误差为1%(1 RSD)或更少。对于表 S11,提供了基于上述结果的代表性 Naran 榴辉岩样品的共生组合汇总。对于表 S14。PT条件是由地质温压计计算得到了。 附图 SF1。(a)粒径小的 Pl、Bt、Amp和Qz以包裹体的形式产于大颗粒Grt的核部,样品SN07。(b)粒径小的Dol和Qz以包裹体的形式产于Grt的核部,B-B'代表大颗粒石榴石的化学成分剖面,样品SN07。(c)绿辉石斑晶被Cpx + Pl后成合晶取代。(d)绿辉石斑晶被Bt +Amp + Pl的交生结构取代。
张丁丁, 丁林
西南高山峡谷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建立生物-气候-地理数据库是研究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和形成原因的前提。在项目组提供的本区域7千余种植物分布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气候数据(来源于NCEP Reanalysis Products,https://psl.noaa.gov/data/gridded/data.ncep.reanalysis.surface.html, 1950-2020年平均值),建立西南高山峡谷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综合数据库。生物数据包括动植物科属种名称、采集地经纬度信息等,地理数据包含海拔和坡度,气候数据包括降雨量和气温在内的24个指标。本数据库对研究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现状、形成机制和保育网络规划等提供支撑。
何洪鸣, 赵宏飞, 黄先寒
青藏高原过去千年(1000-2000AD)、年分辨率2°空间分辨率气温场数据集(距平值)。本数据集通过古气候数据同化方法产生,同化的模型算子是MPI-ESM-P,观测数据为396条年分辨率的代用资料,同化方法为集合平方根滤波算法(EnSRF)。同化重建的气温场和气温观测资料、代用资料重建的气温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平均相关系数>0.6,p-value<0.01)。数据可为研究过去千年青藏高原尺度和区域尺度气温变化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方苗
奖俊埠遗址是一处距今约12万年~9万年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有大量石器和动物骨骼,光释光测年显示人类活动时间为120-90ka之间的MIS5阶段,是目前青藏高原上年代最早的旷野遗址。遗址的剖面自上而下分为11层,其中文化层为6-9层的古土壤层。利用粒度分析、磁化率、全有机(TOC)和碳酸钙含量重建古环境,与已发表的高分辨率气候曲线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古人类占据的时期东亚夏季风增强,气候温暖湿润,利于人类生存。
张东菊
考古遗址出土动植物遗存是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动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基础,是揭示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与动力机制的重要材料。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早期的奖俊埠遗址和中晚期的宗日遗址分别开展系统的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分析,奖俊埠11件动物化石的分析显示,末次间冰期时期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古人类主要狩猎大中型食草类哺乳动物。宗日遗址木炭分析结果表明宗日遗址的先民广泛采集周边云杉、杨树和沙棘作为燃料。
董广辉, 张东菊
人类对高海拔环境(>2500m)的适应是人类进化和扩散过程的重要里程碑。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开展人类适应极端缺氧环境研究的理想区域。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永登县庄浪河畔新发现一处具有连续地层的早期遗址——奖俊埠遗址。2015年和2018年两个年度对该遗址进行系列取样,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遗址年代在120-90ka,这是青藏高原目前年代最早的旷野遗址,为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历史和生存适应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张冬菊
对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流及年楚河、多雄藏布、来乌藏布等支流区域展开调查,涉及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江孜、亚东、吉隆、萨嘎、仲巴等县。在以往人类活动的空白区如错戳龙湖、多庆湖、仲珠谷、罗垄沟等多个地点发现新的人类活动遗迹点,在30余处地点采集到人类活动的重要石器证据,材质包括黑曜石、碧玉岩、水晶等。后续将通过类型学对这些石器的工艺和来源进行进一步分析,为揭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的时空变化及与周边文化技术交流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杨晓燕, 高玉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