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包含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临泽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张掖临泽新华镇古寨村,下垫面是农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062E,39.238N,海拔1402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8m处,共2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2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1_4_1、WS_1_8_1)(单位:米/秒)、风向(WD_1_4_1、WD_1_8_1)(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1_4_1、Ta_1_8_1和RH_1_4_1、RH_1_8_1)(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A_1_1_1)(单位:百帕)、降水量(P_1_4_1)(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SWIN_1_4_1、SWOUT_1_4_1、LWIN_1_4_1、LWOUT_1_4_1、RN_1_4_1)(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TC_1_4_1)(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SHF_1_5_1、SHF_1_10_1)(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SWC_1_5_1、SWC_1_20_1)(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1_5_1、TS_1_10_1)(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1_5_1,SWP_1_20_1)(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1_5_1、EC_1_20_1)(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PFD_1_4_1)(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_1_4_1)(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或异常数据用-6999代替;(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1-6-10 10:30。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1年1月4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连城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永登连城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吐鲁坪,下垫面是森林。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2.737E,36.692N,海拔2903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8m处,共2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2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1_4_1、WS_1_8_1)(单位:米/秒)、风向(WD_1_4_1、WD_1_8_1)(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1_4_1、Ta_1_8_1和RH_1_4_1、RH_1_8_1)(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A_1_1_1)(单位:百帕)、降水量(P_1_4_1)(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SWIN_1_4_1、SWOUT_1_4_1、LWIN_1_4_1、LWOUT_1_4_1、Rn_1_4_1)(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TC_1_4_1)(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SHF_1_5_1、SHF_1_10_1)(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SWC_1_5_1、SWC_1_10_1)(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1_5_1、TS_1_10_1)(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1_5_1,SWP_1_10_1)(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1_5_1、EC_1_10_1)(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PFD_1_1_1)(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_1_4_1)(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或异常数据用-6999代替;2021.6.13-3021.9.8日,由于电线被老鼠咬断,导致所有传感器数据缺失;2021.1.4-2021.9.8日,8m风速风向传感器、5/10cm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5/10土壤水势传感器、4m红外地温传感器故障(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1-8-20 10:30。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瓜州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酒泉瓜州县柳园镇,下垫面是荒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5.673E,41.405N,海拔2014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4m、8m、16m、32m、48m处,共6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1_2_1、WS_1_4_1、WS_1_8_1、WS_1_16_1、WS_1_32_1、WS_1_48_1)(单位:米/秒)、风向(WD_1_2_1、WD_1_4_1、WD_1_8_1、WD_1_16_1、WD_1_32_1、WD_1_48_1)(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1_2_1、Ta_1_4_1、Ta_1_8_1、Ta_1_16_1、Ta_1_32_1、Ta_1_48_1和RH_1_2_1、RH_1_4_1、RH_1_8_1、RH_1_16_1、RH_1_32_1、RH_1_48_1)(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A_1_1_1)(单位:百帕)、降水量(P_1_4_1)(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SWIN_1_4_1、SWOUT_1_4_1、LWIN_1_4_1、LWOUT_1_4_1、RN_1_4_1)(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TC_1_4_1)(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SHF_1_5_1、SHF_1_10_1)(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SWC_1_5_1、SWC_1_10_1、SWC_1_20_1、SWC_1_40_1、SWC_1_60_1、SWC_1_80_1)(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1_5_1、TS_1_10_1、TS_1_20_1、TS_1_40_1、TS_1_60_1、TS_1_80_1)(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1_5_1、SWP_1_10_1、SWP_1_20_1、SWP_1_40_1、SWP_1_60_1、SWP_1_80_1)(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1_5_1、EC_1_10_1、EC_1_20_1、EC_1_40_1、EC_1_60_1、EC_1_80_1)(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PFD_1_4_1)(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_1_4_1)(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或异常数据用-6999代替;(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1-6-10 10:30。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敦煌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敦煌西湖,下垫面是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3.709E,40.348N,海拔994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8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2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1_4_1、WS_1_8_1)(单位:米/秒)、风向(WD_1_4_1、WD_1_8_1)(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1_4_1、Ta_1_8_1和RH_1_4_1、RH_1_8_1)(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A_1_1_1)(单位:百帕)、降水量(P_1_4_1)(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SWIN_1_4_1、SWOUT_1_4_1、LWIN_1_4_1、LWOUT_1_4_1、RN_1_4_1)(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TC_1_4_1)(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SHF_1_5_1、SHF_1_10_1)(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SWC_1_5_1、SWC_1_20_1)(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1_5_1、TS_1_20_1)(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1_5_1,SWP_1_20_1)(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1_5_1,EC_1_20_1)(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PFD_1_4_1)(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_1_4_1)(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或异常数据用-6999代替;(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1-6-10 10:30。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大野口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张掖大野口排露沟,下垫面是林缘草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286E,38.556N,海拔2703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8m处;气压计安装在1.5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2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2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2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2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1_8_1)(单位:米/秒)、风向(WD_1_8_1)(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1_8_1和RH_1_8_1)(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A_1_1_1)(单位:百帕)、降水量(P_1_4_1)(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SWIN_1_4_1、SWOUT_1_4_1、LWIN_1_4_1、LWOUT_1_4_1、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TC_1_1_1)(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SHF_1_5_1)(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SWC_1_20_1)(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1_20_1)(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1_20_1)(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1_20_1)(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PFD_1_4_1)(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缺失或异常数据用-6999代替;(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1-6-10 10:30。
赵长明, 张仁懿
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早期是地球生命系统演化中的一段最为重要转折期之一,是地史上隐生宙向显生宙的过渡期,也是研究后生动物起源与演化最为热点的时期。目前,全球许多地区都已经围绕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目前,在喜马拉雅构造区,对应这段时间的地层仅在印度次大陆有过少量报道和研究。巴基斯坦北部位于喜马拉雅构造带西部,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毗连区之一。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虽然发育有新元古代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但一直以来都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导致学界难以确定对这段地层的具体时代归属。因此急需做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来理清该地区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沉积序列、生物地层以及化学地层,并与同期其它地区的地层进行比对,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建立时间框架。本次考察主要集中对Hazara盆地的几个剖面(Sikhar Mountain、Tarnawai Village、Salhad Village、Abbottabad Height、Sobangali、Neelor Village以及Pindkhan Khel)做了详细的岩石地层、古生物以及地球化学样品野外记录与采样工作,确定Hazara盆地有较为连续的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记录。
潘兵
本数据集包括祁连山地区2020年日值0.05°×0.05°地表土壤水分产品。采用耦合小波分析的随机森林优化降尺度模型(RF-OWCM),通过对SMAP L3级被动微波36km地表土壤水分产品(SMAP L3 Radiometer Global Daily 36 km EASE-Grid Soil Moisture, V8)进行降尺度,得到0.05°×0.05°地表土壤水分产品。参与降尺度模型的数据包括GLASS Albedo,MUSES LAI/FVC,中国西部逐日1 km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TRIMS LST-TP;2000-2021)V2,以及经/纬度等信息。
柴琳娜, 朱忠礼, 刘绍民
本数据集综合了2014年珠峰、林芝、纳木错(探空观测时段为6月、8月和11月的 08时,14时和20时)站点和2019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地-气相互作用与气候效应”立体综合加强期观测试验狮泉河(探空观测时段为5月、7月和10月的02时, 08时,14时和20时)站点探空观测数据。本数据是由位温、比湿、风速、风向和相对高度组成的梯度观测数据,数据采集频率为2s,使用时间均为北京时,数据完整性文件命名规则为:年份+要素.xlsx。
李茂善, 马耀明, 胡泽勇, 陈学龙, 孙方林, 马伟强
为描述青藏高原重要啮齿动物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21年本子课题(2019QZKK05010410)集中在青海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果洛州、海南州开展高原鼠兔调查,共采集200份高原鼠兔样品,实体样品为脾、肺组织。本数据集包含1个样品信息表和生境照、工作照、工作视频。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性别、详细采样地、海拔、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
曲家鹏
本数据集的样品主要采集自2013-2019年,以及零星的2001-2013年的河流沉积物样品,数据集共包含40个干流样品和107个支流样品的采样地点信息,62个河流沉积物样品的碎屑组分数据,145个河流沉积物样品的重矿物数据,以及55个河流沉积物样品的地球化学数据。碎屑组分统计方法为Gazzi-Dickinson方法,选取的组分粒径为63-2000μm;重矿物则是利用重液(2.90 g/cm3)和液氮冷却法从32-500μm的沉积物中提取而来,并利用光学性质及拉曼光谱辅助鉴定统计各重矿物组分,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对象为<2000μm的砂质沉积物。碎屑组分和重矿物组分数据分别在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实验室完成,地球化学数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完成,结果真实可靠。本数据集系统反应了雅鲁藏布江流域不同支流、不同构造单元(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拉萨地块等)的沉积物组分,据此可明确藏南地区雅鲁藏布江流域内不同岩性/河流产出的沉积物组分分布特征,为深时的物源分析对比提供参照;同时结合正演混合模型计算,可知雅鲁藏布江流域的砂质沉积物主要来自北侧的拉萨地块,其贡献量了流域内~80%的砂质沉积物,是南侧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贡献量的5倍,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仅提供了不到5%的砂质沉积物。
胡修棉, 姚文生
水源涵养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直接影响区域水资源的整体水平,会对区域生态系统、农业、工业、人类消费、水力发电、渔业和娱乐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以及提高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水源涵养产品生产,基于水量平衡原理耦合降雨量、蒸散发、太阳辐射、气温、植被类型等数据进行了国家屏障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建模研究。水源涵养服务利用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InVEST 模型进行计算,InVEST模型具有输入数据量少、导出数据量大、对抽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量分析等优点,是当前水源涵养服务评估的重要手段。该方法认为水源涵养服务为降水量减去蒸散发量,计算的指标包括年降水量、年蒸散发量。其中降水量数据以气象站点数据为基础,将日气象数据累积到年尺度上,然后利用ArcGIS空间插值方法插值到空间上;蒸散发量的计算是通过Zhang模型实现。将多源数据作为InVEST模型的输入变量基于参数化模型实现对青藏高原2000-2020年1km分辨率的水源涵养服务估算。
王晓峰
土壤冻结深度(SFD)是评估冻土区水资源平衡、地表能量交换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所必需的,是冰冻圈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对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都至关重要。 本数据是基于Stefan方程,对CanEMS2 (RCP 45和RCP85)、GFDL-ESM2M (RCP26、RCP45、RCP60和RCP85)、HadGEM2-ES(RCP26、RCP45和RCP85)、IPSL-CM5A-LR(RCP26、RCP45、RCP60和RCP85)、MIROC5(RCP26、RCP45、RCP60和RCP85)和NorESM1-M(RCP26、RCP45、RCP60和RCP85)等多模型不同情景下,利用逐日气温的预测数据及E-factor数据,获得2007-2065年空间分辨率为0.25度,青藏高原区域年平均土壤冻结深度数据集。
潘小多, 李虎
本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西部鲁玛江东错,美马错,骆驼湖和结则茶卡2016年以来湖泊水位观测数据 湖水水位通过HOBO水位计或Solist水位计观测,并通过岸边气压计进行校正,精度小于0.5 cm。 数据集包含以下内容: 2016-2021年鲁玛江东错湖水水位日变化数据; 2017-2019年,2020-2021年美马错湖水水位日变化数据; 2019-2020年骆驼湖湖水水位日变化数据; 2019-2020年结则茶卡湖水水位日变化数据。 水位,单位:m。
类延斌
Polar systems are undersampled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sampling remote and challenging environments; however, these systems are critical components of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Measurements on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specific areas can quantify the input of organic matter to food webs, and so are of critical ecological importance as well. However, long-term measurements using the same methodology are available only for a few polar systems. Primary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s using 14C-uptake incubations from the Ross Sea, Antarctica, are synthesized, along with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s at the same depths and locations. A total of 19 independent cruises were completed, and 449 stations occupied where measurements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each with 7 depths) were completed. The incubations used the same basic simulated in situ methodology for all. Integrated water column productivity for all stations averaged 1.10 ± 1.20 g C m-2 d-1, and the maximum was 13.1 g C m-2 d-1. Annual productivity calculated from the means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equalled 146 g C m-2 yr-1. The mean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in the euphotic zone (the 1% irradiance level) was 2.85 ± 2.68 mg m-3 (maximum observed concentration was 19.1 mg m-3). 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s above the 30% isolume (normalized to chlorophyll) averaged 0.98 ± 0.71 mg C (mg chl)-1 h-1, similar to the maximum rate found in photosynthesis-irradiance measurements.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emporal patterns of biomass found previously, with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 peaking in late December; mixed layers were at a minimum at this time as well. Estimates of plankton composition also suggest that pre-January productivity was largely driven by the haptophyte Phaeocystis antarctica, and summer productivity by diatoms. The data set will be useful for a comparison to other Antarctic regions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refined bio-optical models of regional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biogeochemical models for the Southern Ocean.
Walker O. Smith
为描述青藏高原高原鼠兔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21年子课题(2019QZKK05010209)集中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沟里乡;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塔秀乡)不同海拔区域采集93份高原鼠兔种质资源,实体样品包括血液或、组织、粪便等。本数据集包含1个样品信息表。样品信息表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
张良志
数据包含伊朗高原库姆剖面中新世地层的36块样品的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沉积物中的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的干湿变化,是目前古环境示踪研究应用的主要指标之一。所测的岩石类型为粘土岩,采自伊朗中部库姆剖面中-晚中新世地层Upper Red 组的细粒粘土岩夹层。沉积物样品经磨匀过筛后,由样品处理单元(碳酸盐装置)和MAT252同位素质谱联机的全自动在线系统完成碳氧同位素分析。C, O同位素比率均换算为Vienna Pee Dee Belemnite (V-PDB)标准,样品的分析精度为±0.1‰(碳同位素优于±0.06‰,氧同位素优于±0.08‰)。 碳酸盐含量由中和滴定法测得,分析精度为0.5%。数据的年龄是根据古地磁极性柱与国际标准极性柱的对比并通过线性内插获得。通过碳、氧同位素数据分析,可以重建中新世伊朗高原中部干旱环境的演化历史,进而探讨阿拉伯-欧亚板块碰撞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相应。研究目的和意义是解析伊朗中部中-晚中新世以来的气候变迁历史,最终揭示了13Ma以来伊朗中部的干旱化加剧。
孙继敏
数据包含塔吉克盆地阿克苏剖面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地层的185块样品的碳酸盐含量、无机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沉积物中的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的干湿变化,是目前古环境示踪研究应用的主要指标之一。样品来自塔吉克盆地中部Aksu剖面晚始新世-早渐新世陆相地层中的细粒沉积物(粉砂岩、粘土岩)。沉积物样品经磨匀过筛后,由样品处理单元(碳酸盐装置)和MAT252同位素质谱联机的全自动在线系统完成碳氧同位素分析。C, O同位素比率均换算为Vienna Pee Dee Belemnite (V-PDB)标准,样品的分析精度为±0.1‰(碳同位素优于±0.06‰,氧同位素优于±0.08‰)。 碳酸盐含量由中和滴定法测得,分析精度为0.5%。数据的年龄是根据古地磁极性柱与国际标准极性柱的对比并通过线性内插获得。通过塔吉克盆地的碳、氧同位素数据分析,可以重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以来干旱环境的演化历史,进而探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相应。C、O同位素数据揭示了34Ma以来塔吉克盆地的干旱化加剧。
孙继敏
1990-2020年 中蒙俄经济走廊公路、铁路、管线空间分布图 1)1990年公路、铁路、管线空间数据;2015年中蒙俄经济走廊公路、铁路、管线空间数据;2020年中蒙俄经济走廊公路、铁路、管线空间数据; 2)在NASA网站下载中蒙俄经济走廊范围内的遥感影像,用ARCGIS10.2软件人工解译提取公路、铁路;地图要素借助俄罗斯地图册标注;管线数据参考相关地图人工标注 ; 3)图件集比例尺为1:2500000,清晰反映了近30年来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及管线变化情况; 4)数据详细显示了近30年来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及管线的变化情况,为后期研究交通及管线建设对生态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卜晓燕
本数据集包括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区1982-2015年最大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2000-2020年最大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以及2001-2019年土地覆被利用变化数据(LUCC)。其中,NDVI数据提取自GIMMS卫星数据,分辨率为8km;EVI和LUCC数据提取自MODIS卫星数据(MOD13A3和MCD12C1),分辨率分别为1km和5km。数据集过滤了MODIS卫星数据中原本存在的异常值或缺测值,相比源数据质量更高。其中,使用最大值提取法处理NDVI和EVI数据,得到年最大NDVI和EVI,可以更好地反应研究区的植被分布及变化情况。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植被和土地利用变化,可以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张雪芹
为整合泛第三极家鸡数据,建设“全球家鸡基因组数据库(Chicken2K)”,为国际家鸡起源驯化选择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家鸡新品种选育改良提供科学指导。2022年本子课题与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种质资源库)合作,申请使用库内近年采集保藏的东南亚地区家养动物遗传样本,挑选代表性个体开展遗传多样性评估。本数据集包含动物种质资源库馆藏的东南亚国家(老挝、泰国、缅甸、越南)家鸡及红原鸡血液、组织样品信息共224份。本数据集包含样品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
彭旻晟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作为生态系统物质及能量循环的基础,能够反映区域和全球尺度植被的固碳能力,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针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产品生产,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的原理耦合遥感、气象、植被及土壤类型数据进行了国家屏障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建模研究。在参数的选择上,由SPOT/VEG ETATION NDVI卫星遥感数据、中国植被图、太阳总辐射值及温度等数据计算出光合有效辐射(APAR);根据区域蒸散模型模拟水分胁迫因子,与土壤水分子模型相比,它可以简化参数,增强模型的可操作性。将光合有效辐射和实际光能利用率作为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的输入变量,基于参数化模型实现对青藏高原2000-2018年1km分辨率的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王晓峰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表现在生命系统的各个组织水平上,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境质量越高,生物栖息地环境越好,生物多样性越高,在部分研究中采用生境质量指数来表征生物多样性(肖强 et al. 2014)。生境质量指数(Habitat Quality,HQ)是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生境适宜性和生境退化程度状况进行评价的一个无量纲综合性指标,以耕地、道路、城镇和河流作为生境胁迫因子,打分形成敏感性参数。针对生物多样性产品生产,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InVEST模型进行了国家屏障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建模研究。InVEST模型具有输入数据量少、导出数据量大、对抽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量分析等优点,是当前生物多样性评估的重要手段。基于青藏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选取水田、旱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这5种人类活动影响极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威胁因子。将土地利用数据作为InVEST模型的输入变量,基于参数化模型实现对青藏高原2000-2020年1km分辨率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估算。
王晓峰
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以荒漠、山地和高原等地形为主,平均海拔为1000m左右,气候极度干旱,荒漠分布面积大,生态脆弱,干热季可持续时间久,可长达7个月,年平均降雨量最多也仅有150mm。区内自然环境差异大,地质条件复杂,在区域差异化的构造、地震、气象、水文、生态等的复合驱动作用下,走廊范围内泥石流滑坡广泛分布。以遥感影像为基础,解译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滑坡泥石流灾害,统计显示,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共发育滑坡303处,泥石流灾害2159处,泥石流主要包括冻融型泥石流、冰水型泥石流、暴雨型泥石流3种类型。
邹强
冰川厚度变化是冰川变化监测的关键参数,利用历史高分KH-9影像(1974年)、SRTM DEM数据产品 (2000年)、TanDEM-X双站干涉SAR数据(2011-2014)和SPOT-7影像(2015年)数据并分别基于光学摄影测量技术和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制备了藏东南雅弄冰川区的多期的数字高程模型。其中,对于TanDEM-X雷达数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其在冰川区的几何定位误差进行了去除,同时针对KH-9 DEM中雪盖区的异常变化值进行了剔除。然后经过X波段和C波段雷达波穿透深度改正最后生成了雅弄冰川在1975-2015年期间的年代际和年际的厚度变化数据集。该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m,可进一步用于冰川演变模型参数标定,分析冰川未来变化等方面。
周玉杉, 李新, 郑东海, 李志伟
调查并收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蔓菁种质资源,进行同质园实验获得表型数据,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数据文库并构建高质量参考基因组。使用重测序技术对蔓菁群体进行结构分析,结合早期人类迁徙及扩散路线对蔓菁在青藏高原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探究。与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对蔓菁现代居群适应性机制进行解析。从全基因组层面上理解泛第三极的环境差异以及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和文化差异对青藏高原植物迁徙、适应及驯化的影响。
段元文
调查并收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蔓菁种质资源,进行同质园实验获得表型数据,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数据文库并构建高质量参考基因组。使用重测序技术对蔓菁群体进行结构分析,结合早期人类迁徙及扩散路线对蔓菁在青藏高原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探究。与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对蔓菁现代居群适应性机制进行解析。从全基因组层面上理解泛第三极的环境差异以及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和文化差异对青藏高原植物迁徙、适应及驯化的影响。
段元文
调查并收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蔓菁种质资源,进行同质园实验获得表型数据,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数据文库并构建高质量参考基因组。使用重测序技术对蔓菁群体进行结构分析,结合早期人类迁徙及扩散路线对蔓菁在青藏高原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探究。与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对蔓菁现代居群适应性机制进行解析。从全基因组层面上理解泛第三极的环境差异以及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和文化差异对青藏高原植物迁徙、适应及驯化的影响。
段元文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冰冻圈和极地环境变化关键参数观测与反演”第一课题“冰冻圈关键参数多尺度观测与数据产品研制“等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周石硚课题组利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出8个参评因素,通过划分等级的方式评价了第三极地区现有的8套冰川编目数据的综合质量,并融合各评价单元内综合质量最佳的数据生成了一套新的冰川编目数据。新数据大大提高了整个第三极地区单一冰川编目数据的质量。 该数据内容包括(1)原冰川编目数据信息,包括冰川的经纬度、面积、高程、坡度、坡向、遥感数据的采集时间等;(2)评价信息,包括8个参评因素的标准化指标值、综合评价值和评价单元内冰川编目数据的等级等。这些数据不仅可以让潜在用户知道某个区域综合质量最佳的产品,还能提供冰川编目数据的单一质量或因素(如季节性积雪)。
何霞, 周石硚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泛第三极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2020年我们对266个全球家鸡血液、组织等DNA组织样品提取总DNA后建库并做全基因组测序,同时下载已公布家鸡基因组数据一共863个家鸡基因组开展群体分析,为探索泛第三极地区家鸡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提供基础数据,并进一步探讨驯化动物对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本数据集相关文章已发表,本数据集内所有数据提供fastq,bam,vcf,snp文件在线下载。
彭旻晟
This is a datase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elevatio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diversity attributes (richness, diversity, evenness and dominance), stem density, and forest biomass changes along the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the Kangchenjunga Landscape, eastern Himalayas.
Nita Dyola, Shalik Ram Sigdel, Eryuan Liang
Sugita (2007)提出的 REVEALS 模型,通过引入不同种属花粉产量,考量不同花粉类型的传播能力,以及不同沉积类型和沉积盆地大小对花粉源区的影响,将花粉组合定量转化为植被盖度,使得基于花粉的REVEALS植被重建结果更加接近真实的植被盖度。本文利用REVEALS 模型,基于94个高质量的湖泊/泥炭化石花粉数据,定量重建了我国温带和北亚热带区域的1˚x1˚空间分辨率的全新世植被覆盖变化。11.7 - 0.7 ka 时段,重建结果的分辨率为500年;0.7 ka至今,重建结果分辨率依次提高为350年(0.7˗0.35 ka),250年(0.35˗0.1 ka)和100年(0.1 ka 至今)。 研究区涵盖了75个1˚x1˚栅格范围,基于REVEALS的植被重建数据包含25个时间窗口内27个种属,两种植被功能型合并方式:6个植被功能型和10个植被功能型,以及3种土地覆盖类型的植被盖度数据及误差。元数据文件包含了重建样点名称、现代植被类型、年代个数、经纬度及海拔、沉积盆地的大小和类型等信息。本数据可被耦合到古气候模拟的模型中,也可用于评价和校正古植被模拟及土地利用模型。
李芙蓉
中国2000-2020年逐日积雪反照率产品数据集地理空间范围为72 - 142E,16 - 56N,采用等经纬度投影,空间分辨率0.005°。数据集时间范围覆盖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时间分辨率为1天。数据包含6个要素:黑空反照率(Black_Sky_Albedo)、白空反照率(White_Sky_Albedo)、太阳天顶角(Solar_Zenith_Angle)、云标识(Cloud_Mask)、林区校正标识(Forest_Mask)和反演情况标识(Abnormal_Mask)。黑空反照率要素记录了反演得到的黑空反照率,计算因子为0.0001,数据范围为0-10000。白空反照率要素记录了反演得到的白空反照率,计算因子为0.0001,数据范围为0-10000。太阳天顶角要素记录了太阳天顶角度,计算因子为0.01,数据范围为0-9000。云标识要素记录了像元是否为云,值为0表示非云,值为1表示为云。林区校正标识要素记录了像元是否作为森林类型像元被校正过,值为0表示未校正,值为1表示已校正。反演情况标识要素记录了像元所对应的黑空反照率及白空反照率的反演结果是否为小于0或大于10000的异常值,值为0表示非异常值,值为1表示为异常值。数据集基于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A,积雪产品MOD10A1/MYD10A1和全球数字高程模型SRTM数据,在ART模型基础上发展了积雪反照率反演模型,并利用GEE和本地端交互生产而来。为了评估ChinaSA的反演质量,利用地面台站的观测数据提出了样方观测验证方法,验证了积雪反照率产品的精度,并与常用的四种反照率产品(GLASS、GlobAlbedo、MCD43A3和SAD)进行了精度对比。验证结果表明,ChinaSA在所有验证中精度都优于其他产品,均方根误差小于0.12,在森林区域的均方根误差能达到0.021。
肖鹏峰, 胡瑞, 张正, 秦棽
1)数据内容:2001-2018年南极冰盖近地面月气温时空数据集。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地表温度测量数据,结合119个气象站的现场气温记录,利用神经网络模型重建了南极冰盖(AIS)近地面气温数据,分辨率为0.05°×0.05°,时间尺度为2001-2018。 3)数据质量描述:精度优于ERA5再分析资料。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数据库可用于研究南极冰盖近地面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SAM和ENSO等对南极气温年际变化的影响。此外,由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输入的独立性,该数据集有可能用于气候模式验证和数据同化。
张雪影
数据集为中国多情景多模式逐月平均气温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0083333°(约1km),时间为2021年1月-2100年12月。数据为NETCDF格式。数据是根据IPCC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发布的全球>100 km气候模式数据集以及WorldClim发布的全球高分辨率气候数据集,通过Delta空间降尺度方案在中国地区降尺度生成。数据采用IPCC最新发布的SSP情景(SSP119、SSP245、SSP585),每个情景包含三个GCMs(EC-Earth3、GFDL-ESM4、MRI-ESM2-0)气候数据,数据集包含的地理空间范围是中国主要陆地,不含南海岛礁等区域。单位为0.1℃。文件命名是GCM_SSP_tmp-30s-序号.nc,30s即0.0083333°,序号从1-40,序号1表示2021.1-2022.12,依次表示年份;以EC-Earth3_ssp119_tmp-30s-1.nc文件为例,表示SSP119情景下EC-Earth3气候模的1km分辨率2021.1-2022.12逐月均温数据,含24个图层。欲更深入的理解数据请参阅文献引用方式下的数据作者已发表的论文。
彭守璋
本数据集包含:(1)基于测高卫星提取的北半球16个大型湖泊水库冰厚数据,时间跨度为1992-2019年,时间分辨率10天,文件名为Altimetric LIT for 16 large lakes.xlsx;(2)基于遥感湖冰模型的北半球1,313个面积50km^2以上湖泊的逐日湖冰厚度和湖泊表面积雪深度数据,时间跨度为2003-2018年,文件格式为nc格式;(3)未来湖冰厚度变化的预测情况,时间跨度2071-2099年,文件为table S1.xlsx;(4)一个用于查找湖泊的对照表,包含湖泊ID,名称,地理坐标和面积等信息。本数据集可以为全球湖冰和湖面积雪研究提供基础信息,便于深入理解在变化环境下湖冰的演变规律及其对湖泊生态环境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李兴东, 龙笛, 黄琦, 赵凡玉
1) 数据内容:藏东南地区近二十年的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数据,包括2000-2020年时间变化序列及2000和2019年间0.5°网格尺度的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数据。 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2000-2020年时间变化序列由联合卫星测高数据(ICESat、CryoSat-2、ICESat-2)、地形数据(2014年ASTER L1A数据生产的DEM)、卫星重力数据(GRACE及GLDAS)的冰川监测方法获得。网格尺度的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数据由ICESat-2数据与NASADEM计算得到。 3) 数据质量描述:本数据与无人机航拍结果、GPS观测结果及以往文献结果较为一致,且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有较大提升。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本数据可用于率定冰川水文模型,也可与后续研究做对比。
赵凡玉, 龙笛, 李兴东, 黄琦, 韩鹏飞
本数据集包括藏东南地区(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SETP)的矢量边界以及DEM、坡度、坡向、曲率等地形数据: 1、SETP_Boundary: 以帕隆藏布流域为中心,利用周边河网(包括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及各自支流)划分藏东南地区。该区域包括了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喜马拉雅山东段及横断山的西侧部分,是我国海洋性冰川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2、地形数据:基于NASA Earthdata数据中心提供的NASADEM数据,拼接生成了藏东南地区的DEM、坡度(SLOPE)、坡向(ASPECT)、剖面曲率(PROFC)和水体掩膜(SWB)数据。 3、山体阴影:基于藏东南地区的NASADEM进行表面分析,生产了高度角为45°的山体阴影数据。
赵凡玉, 龙笛, 李兴东, 黄琦, 韩鹏飞
数据集为中国多情景多模式逐月降水量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0083333°(约1km),时间为2021年1月-2100年12月。数据为NETCDF格式。数据是根据IPCC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发布的全球>100 km气候模式数据集以及WorldClim发布的全球高分辨率气候数据集,通过Delta空间降尺度方案在中国地区降尺度生成。数据采用IPCC最新发布的SSP情景(SSP119、SSP245、SSP585),每个情景包含三个GCMs(EC-Earth3、GFDL-ESM4、MRI-ESM2-0)的气候数据,数据集包含的地理空间范围是中国主要陆地,不含南海岛礁等区域。单位为0.1mm。文件命名是GCM_SSP_pre-30s-序号.nc,30s即0.0083333°,序号从1-40,序号1表示2021.1-2022.12,依次表示年份;以EC-Earth3_ssp119_pre-30s-1.nc文件为例,表示SSP119情景下EC-Earth3气候模式的1km分辨率2021.1-2022.12逐月降水数据。欲更深入的理解数据请参阅文献引用方式下的数据作者已发表的论文。
彭守璋
本数据集为南帕米尔高原阿里秋地区白垩纪花岗岩锆石原位Hf-O同位素数据。分析的样品类型包括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锆石Hf-O测试采用Cameca IMS 1280HR二次离子质谱(SIMS)分析,测试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8O/16O比值单次分析的内精度一般优于0.2‰(1σ)。采用蓬莱标准品重复分析重复性测定的外部精密度为0.10‰,数据结果真实可靠。数据来自正在审稿阶段文章。该数据集可以用于研究帕米尔高原岩浆岩的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
唐功建, 但卫
该数据集主要包括藏南山南市曲松县罗布萨镇正嘎花岗岩和阿里地区革吉县亚热乡赛力普钾质岩的B-Mo非传统同位素数据,该数据主要用来研究岩浆演化过程中B-Mo同位素分馏机制以及印度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对示踪岩浆岩成因及碰撞带壳幔反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岩石主要来自藏南桑日及赛力普地区的花岗岩和钾质岩。其中Mo测试样品为51件,B测试数量为24件,不包括重复样品检测。B-Mo同位素分析采用MC-ICP-MS,溶液的B和Mo含量分别才用那个ICP-AES和MC-ICP-MS。测试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该数据来自未接收的文章,数据真实可靠。可以应用于非传统同位素分馏研究以及岩浆岩石成因。
范晶晶, 王强
本数据集主要包括南帕米尔高原穆尔加布地块到霍罗格地块71件中生代岩浆岩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岩石样品岩性包括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长英质岩脉以及少量闪长质包体等。数据主要来自正在审稿阶段文章。Sr-Nd同位素测试方法采样MC-ICP-MS,测试单位为桂林理工大学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数据结果真实可靠。未来可以应用于研究帕米尔高原中生代岩浆岩成因以及构造演化。
唐功建, 但卫
华北平原(NCP)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其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除了从黄河取地表水进行渠灌,华北平原还开采大量地下水用于灌溉。高时空分辨率且连续完整的逐日蒸散(ET)估算,将极大提高我们对整个NCP农业用水消耗的认识,服务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基于双源能量平衡模型(TSEB)和数据融合,本研究在华北平原生成1 km空间分辨率和日尺度,且时间跨度为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蒸散数据集。该数据集时空连续完整,且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相较于其他产品,该数据集具有可靠的精度,甚至好于已发表的结果。此外,该数据集和相关方法对NCP以及其他农作物种植区的多尺度变化和趋势分析具有重要价值。
张才金, 龙笛
“亚洲水塔”青藏高原(TP)的降水在区域水和能源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下游国家的水资源供应有重要影响。气象站点所获取的降水信息通常被认为是最准确的,但在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中,气象站数据却十分有限。卫星和再分析降水产品可以为地面测量提供补充信息,特别是在大面积测量不足的区域。在这里,我们通过使用人工神经网络 (ANN) 和环境变量(包括海拔、地表压力和风速)确定各种数据源的权重来最优地融合站点、卫星和再分析数据。在 1998-2017 年期间,以每日时间尺度和 0.1° 的空间分辨率生成了一个多源降水 (MSP) 数据集横跨青藏高原。与其他四颗卫星产品相比,MSP与标准观测的日降水相关系数(CC)最高(0.74),均方根误差第二低,表明MSP的质量和数据合并的有效性方法。我们使用分布式水文模型进一步评估了青藏高原长江和黄河源头测量不佳的不同降水产品的水文效用。在 2004-2014 年期间,MSP 实现了每日流量模拟的最佳 Nash-Sutcliffe 效率系数(超过 0.8)和 CC(超过 0.9)。此外,基于多重搭配评估,MSP 在未测量的西部 TP 上表现最好。该合并方法可应用于全球其他数据稀缺地区,为水文研究提供高质量的降水数据。整个 TP 的左下角的经纬度、行数和列数以及网格单元信息都包含在每个 ASCII 文件中。
洪仲坤, 龙笛
本数据是金沙江白格滑坡裂缝区渗压监测数据,主要目的是确定地下水对白格滑坡的影响。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布置了4只渗压计。采用现场人工监测方法,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合降雨量的监测数据分析,地下水位变化过程与降雨量关系不大。四只渗压计的测值在±5kPa(0.5m水头)以内,至2020年,四个钻孔的渗压基本消失。即滑坡与渗压关系不大。通过对该数据的分析排除了地下水对白格滑坡失稳的直接影响,为白格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滑坡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陈菲
基于大量的实地考察及室内试验,根据现场不同泥石流堆积体的物理参数,确定了不同泥石流堆积体的泥石流浆体黏度范围、泥石流固相颗粒级配与固相比。通过试验试做,确定了不同黏度范围浆体的水土比例,根据水土比例,配置不同黏度的泥石流浆体。通过筛分试验,确定了泥石流固相颗粒级配。考虑泥石流浆体黏度、固相比、颗粒级配三因素不同组合,人工配置不同状态泥石流淤积体,进行泥石流淤积体的承载力试验,研究不同黏度、不同固相比、不同颗粒级配泥石流淤积体的固结特性及承载能力的时空变化特性。
刘彬, 苏娜, 徐林荣, 陈洪凯
研究设计了一种埋入式水泥基压电陶瓷传感器,将其埋入抗滑桩中,进行四点弯加载试验。使用声发射设备进行采集,并与传统的商业声发射传感器进行对比,验证了水泥基压电陶瓷传感器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本试验制备了四个压电陶瓷传感器,并在压电陶瓷传感器相近位置处各布置一个传统的商业声发射传感器,将两种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共有四组数据,每组数据包含一个压电陶瓷传感器和一个相近位置的商业声发射传感器的数据。试验表明埋入式水泥基压电陶瓷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在准静态荷载下工作,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破裂的监测具有主要意义。
姜清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资源供给恢复力反映了沿线国家水资源供给恢复力水平,数据值越高,表明沿线国家水资源供给恢复力越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资源供给恢复力数据产品制备,利用2000—2019年FLDAS(Famine Early Warning System Network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基于Noah陆面模式生产的逐年度降水量、地表径流量和地下净流量模拟数据集,在考虑逐年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敏感性和适应性分析,通过综合诊断,制备生成了水资源供给恢复力产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资源供给恢复力数据集对分析和对比当前各国水资源供给恢复力状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徐新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石油保障恢复力反映了沿线国家石油保障恢复力水平,数据值越高,表明沿线国家石油保障恢复力越强。石油保障恢复力数据产品制备参考了国际能源署各国能源统计数据,利用2000-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石油供给和消耗差值的逐年数据,在考虑逐年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敏感性和适应性分析,通过综合诊断,制备生成了石油保障恢复力产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石油保障恢复力数据集对分析和对比当前各国石油保障恢复力状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徐新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供给恢复力反映了沿线国家能源供给恢复力水平,数据值越高,表明沿线国家能源供给恢复力越强。能源供给恢复力数据产品制备参考了国际能源署各国能源统计数据,利用2000-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炭、石油、天然气供给的逐年数据,在考虑各能源逐年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敏感性和适应性分析,通过综合诊断,制备生成了能源供给恢复力产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供给恢复力数据集对分析和对比当前各国能源供给恢复力状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徐新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炭保障恢复力反映了沿线国家煤炭保障恢复力水平,数据值越高,表明沿线国家煤炭保障恢复力越强。煤炭保障恢复力数据产品制备参考了国际能源署各国能源统计数据,利用2000-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炭供给和消耗差值的逐年数据,在考虑逐年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敏感性和适应性分析,通过综合诊断,制备生成了煤炭保障恢复力产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炭保障恢复力数据集对分析和对比当前各国煤炭保障恢复力状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徐新良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