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Bi (t1/2=5.01 d) is theoretically a radionuclide for tracing the particle cycle over a timescale of hours to days. However, it has been rarely investigated in marine environments due to its very short half-life and low activity. Here, 210Bi and 210Pb were examined in the water column on the shelf/slope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as well as their atmospheric deposition. In rainwater, the 210Bi/210Pb ratio averaged 0.54±0.28, indicating the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n the disequilibrium between 210Bi and 210Pb in surface seawater. On the shelf, 210Bi/210Pb averaged 0.73±0.10 in the euphotic zone and 1.25±0.10 below, supporting a quick removal of 210Bi from the euphotic zone and regeneration in the twilight zone. On the slope, deficits in 210Bi (210Bi/210Pb of 0.81±0.07) were also observed in the productive low euphotic zone. The concurrence of 210Bi deficits and higher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concentrations implied that POC largely dominates the deficit and excess of 210Bi. Based on a simple model, the removal fluxes of 210Bi at the euphotic base were 728±73 dpm m-2 d-1 and 216±89 dpm m-2 d-1 on the shelf and slope. The residence time of particulate 210Bi was 14±2 d. The 210Bi-derived export flux of POC was 1.7±0.7 mmol-C m-2 d-1 out of the euphotic zone over the slope. These result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210Bi/210Pb to quantify the sinking and remineralization of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in coastal seas.
杨伟锋
1990-2020年全球高分辨率模拟近海洋表层气温-降水-海温数据集来源于最新CMIP6计划。CMIP6是世界气候研究项目(WCRP)组织的第六次气候模式比较计划。原始数据来源于https://www.wcrp-climate.org/wgcm-cmip/wgcm-cmip6。该数据集中包含了全球近海洋表层气温(tmp)、降水(pr)和海温(tos)数据。其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包含CMIP6中情景模式比较子计划(ScenarioMIP)的4种不同实验场景的共享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 SSP)与辐射强迫(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RCP)的矩形组合。(1) SSP126: 在SSP1(低强迫情景)基础上对RCP2.6情景的升级 (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2.6W/m2)。(2) SSP245: 在SSP2(中等强迫情景)基础上对RCP4.5情景的升级 (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4.5 W/m2)。(3) SSP370: 在SSP3(中等强迫情景)基础上新增的RCP7.0排放路径 (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7.0 W/m2)。(4) SSP585: 在SSP5(高强迫情景)基础上对RCP8.5情景的升级(SSP585是唯一能使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8.5 W/m2的SSP场景)。海温数据提供SSP126情景数据。
叶爱中
印度洋-第三极(青藏高原)大气和海洋的热力状况是影响亚洲季风活动和泛第三极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季节和年际尺度上,印度洋-第三极经向断面区域的大气和海洋热源状况与印度季风、孟加拉湾季风、热带印度洋海温模态演变等密切相关。基于此,我们计算并建立了印度洋-第三极经向断面区域的大气和海洋热源数据集。 为了得到每个等压面上大气加热率的水平分布,我们采用Yanai et al.(1973)提出的计算大气热源的倒算法: Q_1=c_p [∂T/∂t+V ⃑∙∇T+(p/p_0 )^κ ω ∂θ/∂p] 其中,Q_1为大气视热源,影响大气热源的因子有温度局地变化项、温度平流项和位温垂直变化项。T是气温,θ是位温,V ⃑是水平风矢量,ω是垂直速度,p_0=1013.25hPa。κ=R/c_p,R和c_p分别为干空气的气体常数和定压比热,κ≈0.286。 我们利用ERA5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The Fifth Generation ECMWF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Global Climate),计算了2000-2019年逐月的印度洋-第三极经向断面区域(30°S-60°N,60°E、70°E、80°E、90°E)大气垂直剖面加热率(单位:K/s,水平分辨率:1°×1°,垂直范围:1000-100hPa,共27层)。 参照Hall and Bryden(1982)可以给出在给定经度的垂直剖面上的海洋内部热能输送(Ocean Heat Transport,OHT)计算公式: OHT=∮_(Θ=Θ_i)▒∫_(z_b)^(z_0)▒〖ρ_0 c_p (θ-θ_r ) 〗∙udz 其中,ρ_0是海水密度,c_p是海水的比热容,θ是海水位温,基准温度θ_r可取0℃,u是纬向海水流速。z_0、z_b分别表示海表和海底深度。 我们利用CMEMS(Copernicus Marine Service)全球海洋集合再分析数据,计算了2000-2019年逐月的印度洋-第三极经向断面区域(30°S-30°N,60°E、70°E、80°E、90°E)海洋内部垂直剖面的热能输送(以向东为正,单位:PW(1015W),水平分辨率:1°×1°,垂直范围:从海表到海底约5900m深度,共75层)。 该数据集可以反映出印度洋-青藏高原地区经向剖面的大气和海洋热力状况与印度季风、孟加拉湾季风、热带印度洋海温模态演变的密切关联。比如,从印度洋-第三极70°E经向断面区域大气垂直剖面加热率的逐月演变(图1)能够看到,从3月至5月,大气热源区从热带南印度洋上空逐渐向北推进,特别是从5月到6月,大气热源区从赤道印度洋上空移向热带北印度洋上空,且强度显著加强、范围明显扩大,与此同时印度夏季风爆发。比如,从印度洋-第三极90°E经向断面区域大气垂直剖面加热率的逐月演变(图2)可以看到,4月到6月,大气热源区从热带印度洋上空向青藏高原南侧扩张并明显增强,与孟加拉湾季风的爆发和向北推进相一致。再比如,根据印度洋-第三极60°E和90°E经向断面区域海洋内部热能输送的逐月演变(图3和4)可知,赤道印度洋次表层有自西向东的海洋热能输送,它与印度洋赤道潜流的位置非常接近,且在西部的强度明显高于东部,这与风-温跃层-海温之间的反馈机制有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次表层热能输送在春季(3-5月)较强,夏季减弱,秋末冬初(10-12月)再次显著加强,与印度洋偶极子的发展和形成存在相互作用。
李德琳, 肖子牛, 赵亮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青海湖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网青海湖鱼雷发射基地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其中3月18到5月30日数据由于仪器死机导致数据缺失。同时由于2021年青海省于研究站点鱼雷发射基地进行翻修,打造鱼雷发射基地的红色旅游区。该站点所有仪器于2021年5月30日全部拆除,准备于2022年7月重新安装。因此该站点2021年实际获得数据为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18日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青海湖二郎剑景区鱼雷发射基地,下垫面是青海湖水面。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100° 29' 59.726'' E,北纬 36° 35' 27.337'' N,海拔3209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16.1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北向偏移西40°,超声风速温度仪(Gill-windmaster pro)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约是17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3级(质量标识0数据质量好,1数据质量较好,2数据质量较差(较插补数据好)。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李小雁
Polar systems are undersampled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sampling remote and challenging environments; however, these systems are critical components of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Measurements on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specific areas can quantify the input of organic matter to food webs, and so are of critical ecological importance as well. However, long-term measurements using the same methodology are available only for a few polar systems. Primary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s using 14C-uptake incubations from the Ross Sea, Antarctica, are synthesized, along with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s at the same depths and locations. A total of 19 independent cruises were completed, and 449 stations occupied where measurements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each with 7 depths) were completed. The incubations used the same basic simulated in situ methodology for all. Integrated water column productivity for all stations averaged 1.10 ± 1.20 g C m-2 d-1, and the maximum was 13.1 g C m-2 d-1. Annual productivity calculated from the means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equalled 146 g C m-2 yr-1. The mean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in the euphotic zone (the 1% irradiance level) was 2.85 ± 2.68 mg m-3 (maximum observed concentration was 19.1 mg m-3). 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s above the 30% isolume (normalized to chlorophyll) averaged 0.98 ± 0.71 mg C (mg chl)-1 h-1, similar to the maximum rate found in photosynthesis-irradiance measurements.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emporal patterns of biomass found previously, with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 peaking in late December; mixed layers were at a minimum at this time as well. Estimates of plankton composition also suggest that pre-January productivity was largely driven by the haptophyte Phaeocystis antarctica, and summer productivity by diatoms. The data set will be useful for a comparison to other Antarctic regions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refined bio-optical models of regional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biogeochemical models for the Southern Ocean.
Walker O. Smith
本数据集为全球高精度高程控制点数据集,包含各个高程控制点地理定位,高程,采集时间等信息。 从卫星激光测高数据中提取的激光足印高程的精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大气、有效载荷仪器噪声、激光足迹中的地形起伏等,导致精度不确定。该数据集通过评估标签和测距误差模型所构建的筛选准则对ICESat卫星从2003年到2009年的测高观测数据进行筛选提取,以期地形测图或依赖良好高程信息的其他科学领域提供高精度的全球高程控制点。经验证,平地(坡度<2°)、丘陵(2°≤坡度<6°)、山地(6°≤坡度<25°)区域的高程精度分别满足0.5m、1.5m、3m的精度要求。
谢欢, 李彬彬, 童小华, 唐鸿, 刘世杰, 金雁敏, 王超, 叶真, 陈鹏, 许雄, 柳思聪, 冯永玖
冰盖的表面高程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冰盖的高程变化被认为是评估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长期的冰盖表面高程变化的时间序列是对理解气候变化有着重要作用的基础数据。将微波雷达卫星测高的观测数据连接起来可以建立目前最长的冰盖表面高程时间序列。但是,已有的任务间偏差改正方法在交叉标定不同的观测任务时仍然有误差残留。我们通过对常用的平面拟合模型进行修改,通过任务间偏差和升降轨道偏差的同时约束改正来确保不同任务间表面高程时间序列的自洽和连贯。基于这种方法,我们使用Envisat和CryoSat-2数据构建了2002-2019年间的南极冰盖高程变化时间序列。该时间序列是月均的格网数据,格网的空间分辨率为5-km。使用机载和星载激光测高数据对结果评估发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将任务间偏差改正的精度提高40%。使用解算得到的高程时间序列,结合由密实化模型得到的表面过程造成的冰盖体积变化,我们发现冰动力过程使得阿蒙森海沿岸区域的冰盖成为南极冰盖体积损失最大的区域,而表面过程则主导了托腾冰川、毛德皇后地、伊丽莎白公主地和别林斯高晋海沿岸等冰盖的体积变化过程。西南极的冰体积损失超过了东南的体积积累。在2002–2019期间,南极冰盖的体积以初始速率−68.7 ± 8.1 km3/yr,加速度−5.5 ± 0.9 km3/yr2加速损失。
张保军, 王泽民, 杨全明, 柳景斌, 安家春, 李斐, 耿红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7月10日至2020年9月20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叶面积指数观测数据。站点(100.376° E, 38.853° N)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内,海拔1556m,下垫面是玉米。观测样方共计6个,每个样方大小约30m×30m,经纬度分别为(100.376°E, 38.853°N)、(100.377° E, 38.858°N)、(100.374°E, 38.855°N)、(100.374°E, 38.858°N)、(100.371°E, 38.854°N)、(100.369°E, 38.854°N)。每个样方内布设5个冠层下节点和1个冠层上节点。 本数据集由叶面积指数无线传感网(LAINet)获取,该仪器原始观测数据为仪器自动获取的每个节点逐日逐小时的光照数据(Level0),利用LAINet软件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处理,逐节点计算每天LAI(Level1),进一步对无效值识别与填充,并7天滑动平均消除天气变化对LAI计算的影响(Level2),对有多个LAINet节点的观测子区,节点的均值为该子区的最终观测值(Level3)。 本次发布的数据集为处理后的Level3产品,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Qu et al. (2014)。
刘绍民, 屈永华, 车涛, 徐自为, 谭俊磊, 任志国, 李新
本数据为祁连山地区2020年地表水体(包括液态水、冰川及多年积雪)分布产品。采用经典归一化水体指数法(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 NDWI)和人工修正的方法提取。原始基础数据为2020年祁连山全境的Landsat影像。参考数据为谷歌影像和哨兵2号影像。产品以shp文件格式存储,包含坐标系、水体面积等属性。产品为1期,时间分辨率为1年,空间分辨率为30米,边界精度在30米(一个像元)左右。该产品直观地反映了祁连山水体在2020年的大致分布,可用于流域水资源定量估计研究。
李佳, 李建江, 李新, 刘绍民
本数据集是2018年西藏开展的农村小水电调查结果汇总。主要内容包括西藏自治区每个地市不同区县的小水电名称、装机容量、开工时间和竣工时间,以及每个水电站的运行状态。西藏自治区水电开发历史较早,大中型水电站数量不多,主要以农村小水电站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藏自治区的小水电站多数都已被关停,目前主要以大中型的水电工程开发为主。在水电调查数据较为缺乏的高原地区,本数据集较好反映了西藏自治区小水电的历史和现状,能够为西藏自治区水电开发调查与评估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傅斌
本数据集包括西藏和青海水资源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西藏水资源公报》和《青海水资源公报》,统计尺度为市级单元尺度,包括青海省的西宁市、海东市、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玉树州和海西州等市级单元,西藏的拉萨、昌都、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和林芝等市级单元;变量包括年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重复计算量、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产水模数、地表水源供水量、地下水源供水量、总供水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生态环境用水量及总用水量等。该数据集可用于青藏高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刘兆飞, 姚治君
The Water body dataset for the North American high latitudes(WBD-NAHL) data is important for hydrology research, matter and energy cycle research. The inland water inventory included water bodies of tundra and boreal forest in North America. The water extent was extracted from Sentinel-2 A/B multi-spectral with assistant of JRC yearly permanent water. Both water index and random forest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ct water. The water index extracted the loose water extent. Random forest extracted the more accurate water extent. And area, perimeter and shape index (SI) were provided in this dataset. The overall accuracy is 98%. It was established that about 6.5 million water bodies presented in tundra and boreal forest in North America, among witch 6 million small water bodies less than 0.1 km2 (90% of total water bodies) were included. And the inventory covered 801,445 km2 inland water, the average size, perimeter and SI of which were 0.12 km2, 1.01 km and 1.43.
冯敏, Yijie Sui
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地区2005、2010、2015、2017、2018年逐日0.01°×0.01°地表土壤水分产品。采用多元统计回归模型,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SMAP时间扩展0.25°×0.25°地表土壤水分数据(SMsmapTE, V1)”进行降尺度,得到0.01°×0.01°地表土壤水分产品。参与多元统计回归的数据包括GLASS Albedo/LAI/FVC,周纪-中国西部1km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V1),以及经/纬度等信息。
柴琳娜, 朱忠礼, 刘绍民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9年11月27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苏干湖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苏干湖,下垫面是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4.12E,38.99N,海拔2823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8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10cm、20cm和4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4m、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4m、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4m、Ta_8m和RH_4m、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10cm、Ms_20cm、Ms_4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10cm、Ts_20cm、Ts_40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10cm,SWP_20cm、SWP_4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10cm,EC_20cm、EC_4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40cm土壤水势传感器故障,该位置土壤水势数据错误;(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9-6-10 10:30。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西营河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海北门源县仙米乡讨拉村,下垫面是高寒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855E,37.561N,海拔3616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4m、8m处,共3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4m处;红外温度计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20cm和4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4m处,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2m、WS_4m、WS_8m)(单位:米/秒)、风向(WD_2m、WD_4m、WD_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2m、Ta_4m、Ta_8m和RH_2m、RH_4m、RH_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20cm、Ms_4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20cm、Ts_40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20cm,SWP_4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20cm、EC_4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2019.1.1-2019.4.24日,2m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故障,该位置风速数据错误;2019.6.26起,2m风向传感器故障,8m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故障,该位置风速数据错误; 雨量筒程序错误,全年数据无效;(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9-6-10 10:30。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2日兰州大学寒旱区科学观测网络寺大隆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张掖市肃南县康乐乡,下垫面是森林。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9.926E,38.428N,海拔3146m。二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和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0.5m、3m、13m、24m、48m处,共5层;气压计安装在1.5m采集箱内;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24m处;两个红外温度计分别安装在4m(冠层下)、24m(冠层下)处,探头朝向垂直向下;土壤热通量板(自校正式)(2块)依次埋设在植被下5cm和10cm处;土壤温/湿/电导率传感器和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在塔南侧植被下5cm、10cm、20cm、40cm、60cm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分别安装在4m(冠层下)、24m(冠层下)处;日照时数传感器以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24m处。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0.5m、WS_3m、WS_13m、WS_24m、WS_48m)(单位:米/秒)、风向(WD_0.5m、WD_3m、WD_13m、WD_24m、WD_48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0.5m、TA_3m、TA_13m、TA_24m、TA_48m和RH_0.5m、RH_3m、RH_13m、RH_24m、RH_48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A、IRT_B)(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5cm、Gs_10cm)(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60cm (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60cm)(单位:摄氏度) 、土壤水势(SWP_5cm、SWP_10cm、SWP_20cm、SWP_40cm、SWP_60cm)(单位:千帕)、土壤电导率(EC_5cm、EC_10cm、EC_20cm、EC_40cm、EC_60cm)(单位:微西门子/厘米)、光合有效辐射(PAR_A、PAR-B)(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日照时数(Sun_time)(单位:小时)。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土壤水势、土壤含水量传感器故障,该位置土壤水势及土壤含水量数据有误;(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9-6-10 10:30。
赵长明, 张仁懿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上游阿柔超级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草达坂村,下垫面是亚高山山地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643E, 38.0473N,海拔3033m。涡动相关仪的架高3.5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仪(CSAT3)与CO2/H2O分析仪(Li7500A)之间的距离是15cm。 涡动相关仪的原始观测数据为10Hz,发布的数据是采用Eddypro软件处理的30分钟数据,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野点值剔除,延迟时间校正,坐标旋转(二次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超声虚温修正和密度(WPL)修正等。同时对各通量值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是大气平稳性(Δst)和湍流相似性特征(ITC)的检验。对Eddypro软件输出的30min通量值也进行了筛选:(1)剔除仪器出错时的数据;(2)剔除降水前后1h的数据;(3)剔除10Hz原始数据中每30min内缺失率大于10%的数据。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个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6999。冬季由于供电不足,观测数据会有一些缺失。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L(m),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3数据质量好,4-6数据质量较好,7-8数据质量较差(比插补数据好);9数据质量差))。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和Che et al. (2019),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1)。
刘绍民, 车涛, 徐自为, 张阳, 谭俊磊, 任志国, 李新
数据集包括青海、西藏,及四川、甘肃、云南、新疆部分靠近青藏高原台站逐日降水资料,时间序列从1979至2015年。数据包里面包含184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数据文件名为气象站号,文件扩展名为data,每个文件有四列,代表:年 月 日 降水(单位:mm)。站点信息描述在文件stations_meta_SR.txt,文件由6列组成,分别代表:站号 纬度 经度 海拔(单位:m) 站名 省份。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数据共享网,气象常规观测资料。数据为原始资料,没有进行再次加工处理。资料缺省值为-99。
中国气象数据网
本数据集为基于蒸散发互补方法建立的中国地表蒸散发产品(v1.5),输入数据包括CMFD向下短波辐射、向下长波辐射、气温、气压,以及GLASS地表发射率和反照率、ERA5-land地表温度和空气湿度、NCEP散射辐射率等。本数据集时间跨度为1982年-2017年,空间范围为中国陆地区域。本数据集可为研究长时间尺度水循环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 陆地实际蒸散发 (Ea),单位: mm month-1。 时间分辨率为逐月; 空间分辨率为0.1°; 数据类型:NetCDF; 本数据仅为陆地实际蒸散发,不含水面。
马宁, Jozsef Szilagyi, 张寅生, 刘文彬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8月31日至2018年12月24日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高寒草甸草原混合草原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天峻县苏里路旁侧,下垫面是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混合。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98°35′41.62″E,北纬 37°42′11.47″N,海拔3718m。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15m、20m、30m、40m处,共7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3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偏北侧10m平台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6m处,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WS_15m、WS_20m、WS_30m、WS_4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WD_15m、WD_20m、WD_30m、WD_4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Ta_15m、Ta_20m、Ta_30m、Ta_40m和RH_3m、RH_5m、RH_10m、RH_15m、RH_20m、RH_30m、RH_4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气压(Press)(单位:百帕)、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200cm、Ms_300cm、Ms_40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200cm、Ts_300cm、Ts_400cm)(单位:摄氏度) 、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8/31 10:30。
李小雁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