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1967-2020年湖水表面温度(LSWT, 下社站); 1994-2020年湖冰冰厚和和结冰期(下社站); 1956-2020年流域径流(布哈站); 1956-2020年水位(下社站); 1956-2020年湖泊面积 ( 根据2001-2020年Landsat数据提取的湖泊面积和实测的湖泊水位建立面积-水位关系,从而利用实测水位数据估算无Landsat影像年份的面积); 1958-2019年气温(刚察站); 1958-2019年降水量(刚察站)
冰盖表面融化是影响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的主要原因,同时冰雪的反射率较高,冰盖表面融化会造成辐射能量收支差异,进而影响海-陆-气之间能量交换。高分辨率冰盖表面融化产品的生成,对研究格陵兰冰盖表面融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重要信息支撑。本数据集基于微波辐射计与光学反照率产品,对微波辐射计当日、冬季(12-次年2月)平均和1月平均进行波段合成,利用Gram-Schmidt方法将微波辐射计波段合成数据与MODIS GLASS反照率产品融合,使其空间分辨率从25 km提高至0.05˚。然后基于微波辐射计当日与冬季亮温差值的阈值法对降尺度结果提取格陵兰冰盖表面融化,得到1985年、2000年、2015年格陵兰冰盖表面0.05˚ 每日融化产品。该数据集0.05˚ 的空间分辨率高于目前国内外已发布数据集,凸显了辐射计和反照率数据对表面融化的响应,空间细节特征更加清晰,保持了原辐射计产品的动态范围,有效地抑制了辐射计噪声。该数据集的数据类型为整型,其中1代表融化,0代表未融化,255代表冰盖以外掩膜区域,数据集以“*.nc”格式存储。
此数据包含1992年-2020年时间段的中亚,南亚和中南半岛地区的空间分辨率为300m土地覆盖数据,包含10个一级类别,由原数据的二级类别合并而来。数据基于欧空局的1992年-2020年时间段地表覆盖产品 CCI-LC,对耕地、建设用地和水体等地类进行修正。基于清华大学全球土地覆被数据(FROM-GLC,30m栅格)、美国NASA的MODIS全球土地覆被数据(MCD12Q1,500m栅格)、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全球耕地数据(GFSAD30,30m)、日本全球林地数据的(PALSAR/PALSAR-2,25m)的一致区获取训练样本,应用谷歌地球数字引擎及其随机森林算法,对研究区待修正区域进行机器判别,获得修正的土地覆被产品。应用2019年和2020年的谷歌地球高清影像,对耕地、建设用地和水体变化区域的精度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验证,三种地类分别抽取了1200个、共计3600个,相比 CCI-LC数据,本修正产品在该变化区域的精度提升了11%到26%。
该数据集是刘勇勤课题组从2010年以来多次野外采样积累的数据汇总而成,包括青藏高原12个冰川的冰芯和雪坑微生物丰度数据(5409条记录)和38个冰川的溶解性有机碳和总氮数据(2532条记录,包括冰芯、雪坑、表面冰、表面雪和冰前径流等生境)。所采样的冰川覆盖范围广,气候条件多样,多年平均气温从-13.4℃(古里亚冰川)到2.9℃(朱溪沟冰川),多年平均降水量从76.9毫米(15号冰川)到927.8毫米(24K冰川)。这些数据可为研究冰川碳氮循环和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退缩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本数据集提供我国北方80个GNSS地基站点历史积雪深度。数据集时间跨度为2013-2022年,空间范围覆盖25° ~ 55° N/70° ~ 140° E,时间分辨率为24小时、12小时和2小时(个别站点),空间分辨率代表站点周围约1000m2。数据集基于中国气象局和中国地震局建设的用于大气水汽探测和地壳形变监测的业务站点原始观测数据研制,通过构建一套适用于复杂地基站网的自动化数据处理框架,形成各站点“分别把脉”的积雪深度估算方案。 本数据集的生产是对我国现有地基GNSS观测业务站网数据潜在应用价值的提升。数据集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且空间分辨率介于地面观测和格点数据之间,可提供一种新的检验数据源,同时,数据集也可应用于气象和水文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及应用分析。
1) 青藏高原地面气象驱动数据集(2019-2020),包括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地表降水率(Mean total precipitation rate)、下行短波辐射(Mean surface downward long-wave radiation flux)以及下行长波辐射(Mean surface downward short-wave radiation flux)4个气象要素。 2) 该数据集以ERA5再分析数据为基础,辅以MODIS NDVI、MODIS DEM、FY3D MWRI DEM数据产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ERA5再分析数据进行降尺度处理,最后通过重采样生成。 3) 青藏高原地面气象驱动数据集(2019-2020)各数据要素均以TIFF格式存储,时间分辨率包括(每日、每月、每年),空间分辨率统一为0.1°×0.1°。 4) 本数据方便不会使用.nc格式的此类同化数据的科研人员和学生使用。在高寒网各野外站和泛第三极地区境外台站的长期观测数据基础上,建立泛第三极地区气象、水文及生态要素系列数据集;通过重点区域的强化观测与样地和样点验证,完成气象要素、湖泊水量与水质、地上植被生物量、冰川冻土变化等数据产品的反演;基于物联网技术,研制建立多站联网的气象、水文、生态数据管理平台,实现联网数据实时获取与远程控制及共享。
本数据集包含了2012-2020年东亚地区高分辨率对流层二氧化氮垂直柱浓度POMINO v2.1数据,是v2.0.1错误修复后的新版本数据,为研究中国地区对流层二氧化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该数据基于KNMI提供的对流层二氧化氮斜柱浓度,通过自行开发的对流层AMF反演算法,计算得到POMINO对流层二氧化氮垂直柱浓度。与地基观测资料的对比表明,POMINO的对流层二氧化氮柱浓度能够更好地抓住日际间的变化趋势,同时与地基观测数据的相关性也更好。目前该数据已被国内外多家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用于科研使用,在未来,该数据集将对青藏高原科考项目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持。
本数据包括锂铝硅酸盐矿物和绿柱石的原位主微量元素数据、以及铌钽氧化物的原位主量元素数据。样品采集自喜马拉雅东段库曲淡色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矿物主量元素数据通过电子探针获得,矿物微量元素数据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揭示出矿物形成时复杂的结晶环境,显示了结晶分异、过冷却引起的过饱和以及流体作用,可以反映结晶环境和岩浆分异演化程度,探讨淡色花岗岩与花岗伟晶岩的演化关系以及稀有金属矿化远景。
降雨侵蚀力是量化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的重要基础数据之一。高精度的降雨侵蚀力数据是了解目前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现状,以及制定水土保持措施的关键,同时可以为青藏高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力参考。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1-min稠密降水观测数据和高精度格点降水资料,经过订正、重构和检验等步骤,构建了一套新的青藏高原1950~2020年逐年降雨侵蚀力数据集。该数据集是目前青藏高原精度最高、时间序列最长的降雨侵蚀力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覆盖全球范围考虑积融雪过程的标准化水分距平指数(SZIsnow),该干旱指数数据集由GLDAS-2驱动产生。该指数考虑了与干旱发展相关的诸多水文过程,尤其是积融雪过程。目前许多干旱指数忽略了积融雪过程,导致不能准确地对积雪地区干旱的发生和发展进行评估,该指数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解决了干旱物理机制解析与多时间尺度分析无法兼顾,不同类型干旱难以统一评估的两个难题。经验证该指数能够很好地对全球不同地区的历史干旱时间进行定量描述,其优异表现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更为突出。因此本数据集可以为干旱的监测评估以及干旱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格陵兰冰盖的物质损耗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贡献者,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格陵兰冰盖正在加速融化,探索其物质平衡对气候的变化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作者基于MEaSUREs格陵兰触地线产品和流域边界,将触地线离散化,结合1985-2015年的MEaSUREs年度冰流速数据,和BedMachine v3冰厚度数据,矢量计算触地线各通量出口单元处冰通量;我们使用RACMO2.3p2模式的表面物质平衡数据,空间计算各流域表面物质平衡,并结合冰通量结果,得到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数据集(1985-2015年)。该数据集包括1985年、2000年、2015年三年的格陵兰冰盖各流域物质平衡结果,含有各通量出口单元位置对应的年度冰流速、冰厚度、冰通量等信息。该数据集实现了触地线处冰通量的精细评估,可以反映近三十年格陵兰冰盖各流域物质平衡的变化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后续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细变化评估及预测,和冰盖损耗机理探究提供基础性数据。
南极冰盖是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大潜在来源之一,准确确定冰盖物质收支情况是理解南极冰盖动态变化的关键,对理解冰盖演变历程、准确预测未来全球海平面上升都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基于MEaSUREs触地线产品和MEaSUREs南极流域边界,将触地线离散化,结合1985-2015年的MEaSUREs和RAMP年度冰流速数据,和BedMachine冰厚度数据,矢量计算触地线各通量出口单元处冰通量;使用RACMO2.3p2模式的表面物质平衡数据,空间计算各流域表面物质平衡,并结合冰通量结果,得到南极冰盖物质平衡数据集(1985-2015年)。该数据集包括1985年、2000年、2015年三年的南极冰盖各流域物质平衡结果,含有各通量出口单元位置对应的年度冰流速、冰厚度、冰通量等信息。该数据集实现了触地线处冰通量的精细评估,可以反映近三十年南极冰盖各流域物质平衡的变化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后续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细变化评估及预测,和冰盖损耗机理探究提供基础性数据。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帮助信息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