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 陆地表层


黑河中游水文断面测量数据集(2005)

数据概况:2005年9月23日至9月30日和2005年11月5日至11月9日,中科院寒旱所遥感室在黑河中游莺落峡水文站至正义峡水文站之间一共测量了21个水文断面。 数据采集过程:利用中海达HD8080 GPS接收机两台和南方测绘公司DS3型号水准仪一套,采用GPS与水准测量相结合。断面测量主要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利用两台差分GPS在选择的断面河岸两边或者一边选择测量高精度的控制点,两台GPS 接收机同步观测30 分钟。然后在这些控制点基础上利用水准仪进行断面的连续测量,根据河宽在断面上布设一定数量的测深垂线,测各条测深垂线的水深和起点距,测点在主槽部分较密,滩地较稀,主槽部分两点之间间距为2米。本数据可以为黑河中游的地表地下水水文模拟提供关键基础数据资料。

2013-07-24

黑河流域SRTM DEM数据集(2000)

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是由NASA和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合作建的立全球三维图形数据项目。2000年2月,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搭载的SRTM系统对地球北纬60°至南纬57°之间进行了雷达影像数据采集,获取了覆盖全球80%以上的陆地表面的雷达影像数据。经过两年多的处理,制成了数字地形高程模型。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流域SRTM分幅图和镶嵌图两种数据,其中分幅图为SRTM第4版数据由CGIAR-CSI(国际热带农业中心, http://srtm.csi.cgiar.org/)处理,相对于前几个版本具有很大提高包括:1)使用了大量的插值算法,2)使用了更多的辅助DEM数据来填补空白点和空白区,3)相较与第三版数据又偏移了二分之一个像元。镶嵌图是在分副图的基础上通过拼接获得的。 分副图共包括srtm_56_04,srtm_56_05,srtm_57_04,srtm_57_054幅图,数据是用16位的数值表示高程数值的(-/+/32767米),最大的正高程9000米,负高程(海平面以下12000米)。空数据用-32767标识。每5度经纬度方格划分一个文件,共分为24行(-60至60度)和72列(-180至180度)。

2013-07-24

黑河流域1:100万地貌数据集(2000)

黑河地貌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本数据是基于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集成、更新得到。主要使用和参考的数据包括:1)遥感影像数据:全国1990’s 左右的TM和2000’s 左右的ETM影像;2)历史地貌图:已出版的15幅100万地貌图、两套全国1:400万地貌图、全国各省市区的50万或100万地貌草图;3)基础地理数据:全国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和25万DEM数据;4)地质数据:全国1:50万地质图;5)相关专题图:土地利用图、植被图、土地资源图等。解译方法采用基于ARCGIS的人机交互方式,并按照分层分级的解译顺序进行:即第一层:平原与山地;第二层:基本地貌类型(28种);第三层:10种成因类型;第四层:次级成因类型;第五层:形态差异划分类型;第六层:次级形态差异划分类型;第七层:坡度、坡向及其组合划分地貌的倾斜程度或坡度;第八层:物质组成或岩性确定的地貌物质类型;第九层:合并1-7层图斑。共包括441种地貌类型及编码。数据字段包括:Fenfu(图幅号)、name(属性)、class(编码)、Sname(行政区划)。

2013-07-20

陕西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1995)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3-07-03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Landsat遥感数据集(2007-2008)

2007年和2008年Landsat数据集49景,覆盖黑河全流域。 获取时间分别为:2007-08-12, 2007-09-23, 2008-01-05, 2008-02-06, 2008-03-17, 2008-03-25, 2008-05-10, 2008-05-19, 2008-05-28, 2008-06-04, 2008-07-07, 2008-07-15, 2008-07-22, 2008-07-23, 2008-08-16, 2008-08-30, 2008-09-08, 2008-09-15, 2008-09-17, 2008-10-01, 2008-10-10, 2008-10-19, 2008-10-26, 2008-11-02, 2008-11-04, 2008-11-18, 2008-11-20, 2008-11-27, 2008-12-06, 2008-12-13, 2008-12-14。 产品级别为L1级,经过了几何校正。包括TM影像4景,ETM+影像45景。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集通过免费下载获取。

2013-07-01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Envisat MERIS遥感数据集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ERIS(MEdium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是搭载在ESA(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的ENVISAT卫星上面的一个传感器。它有15个光谱段,以推扫式方法扫描地球表面,星下点入射角为68.5度,幅宽为1150km。 黑河流域目前共有ENVISAT MERIS数据56景。获取时间分别为:2008-05-01, 2008-05-02, 2008-05-03, 2008-05-05, 2008-05-07, 2008-05-08, 2008-05-11, 2008-05-14, 2008-05-17(2景), 2008-05-20(2景), 2008-05-21(2景), 2008-05-23(2景), 2008-05-24, 2008-05-30, 2008-05-31, 2008-06-01, 2008-06-02, 2008-06-05, 2008-06-06, 2008-06-09, 2008-06-11, 2008-06-12, 2008-06-15, 2008-06-18, 2008-06-21, 2008-06-22, 2008-06-24(2景), 2008-06-25, 2008-06-27, 2008-06-30, 2008-07-01, 2008-07-02, 2008-07-04, 2008-07-07, 2008-07-10, 2008-07-11, 2008-07-13(2景), 2008-07-14, 2008-07-16, 2008-07-17, 2008-07-20, 2008-07-23(2景), 2008-07-26(2景), 2008-07-27, 2008-07-29, 2008-07-30, 2008-08-01, 2008-08-02。 产品级别为L1B级,未经过几何校正。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ENVISAT MERIS遥感数据集通过中欧“龙计划”项目(项目编号:5322)获得(详细信息参见数据使用声明)。

2013-06-29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上游地表温度同步观测数据集(2012年8月1日)

黑河流域地表温度同步观测的目的在于获取WiDAS飞行期间不同位置不同下垫面的同步温度,用于支持航空飞行WiDAS资料反演地表温度的验证和尺度效应分析。 本次试验的观测时间为2012年8月1日,选取了黑河流域上游西支扎马什克流域的2个点和东支八宝河流域的4个点周围的不同下垫面温度进行了同步观测,利用两种仪器测量不同位置的地表辐射温度,包括固定自记点温计(北师大3#)和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寒旱所H1#、H3#、H4#,北师大B1#、B2#),其中八宝河流域中的一个点使用的是固定自记点温计,自动每6秒记录一次温度,观测下垫面为天然草地。其它5个点的地表温度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人工观测,在WiDAS进入观测点上空时进行观测。每个仪器在使用之后均进行了黑体标定。每一观测点选取周围较典型的下垫面进行观测,观测的下垫面主要有草地、河流水面、河滩、砾石等,其中部分下垫面配有相应的照片。观测数据以Excel存储。

2013-06-28

甘肃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2000)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甘肃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3-06-24

青海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2000)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3-06-24

中国1:400万冰川冻土沙漠图(2006)

冻土图的编制依据包括:(1)冻土野外调查、勘探实测资料;(2)航空像片和卫星影像判译;(3)TOPO30 1km分辨率的地面高程数据;(4)气温和地面温度资料。其中,青藏高原的冻土分布采用了南卓铜等(2002)的研究结果,利用青藏公路沿线76个钻孔实测年平均地温数据,进行回归统计分析,获取年平均地温与纬度、高程的关系,并基于该关系,结合GTOPO30高程数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地球资源观测与科技中心领导下发展的全球1k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模拟得到整个青藏高原范围上的年平均地温分布。以年平均地温0.5 ℃作为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的界限,参考《中国冰雪冻土图》(1:400万)(施雅风 等,1988)划定高原不连续多年冻土与高原岛状多年冻土的界限;另外,参考东北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分区图(郭东信 等,1981)、环北极多年冻土和地下冰分布图(Brown et al. 1997)和最新野外实测资料,对东北的多年冻土界线进行了修订;西北高山多年冻土界线多采用了《中国冰雪冻土图》(1:400万)(施雅风 等,1988)中划定的界线。 根据该数据统计的中国多年冻土区面积约1.75×106km2,约占中国领土的18.25%。其中,高山多年冻土0.29×106km2,约占我国领土面积的3.03%。 更多信息参考《1:400万中国冰川冻土沙漠图》说明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06)

201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