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 陆地表层


荒漠植物耗水量和耗水规律实验数据(2011)

自制小型Lysimeter,模拟自然条件,选择典型荒漠植物为对象,研究其耗水量和耗水规律。每种植物重复3次。

2013-08-01

荒漠植物光合器官性状资料(2011)

2011年7月中旬,采集典型荒漠植物光合器官(叶片或同化枝),实验室测定,指标包括:叶片水势、叶片总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干重含水量、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比叶体积、自由水、束缚水等。

2013-08-01

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天老池流域水位数据集(2011)

该数据为2011-2012年的水位数据,用水位记录仪观测。2011年从7月14日至9月9日观测,每五分钟记录一次;2012从6月4日至7月10日观测,每十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内容为孔内部温度和大气压,数据为日尺度数据。数据需用HOBO软件打开。

2013-08-01

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天老池流域草地气象站20cm蒸发皿蒸发数据集(2012)

2012年5月25日—2012年9月8日在祁连山天老池流域3100m草地气象站观测,仪器为20cm蒸发皿,口径为20厘米,高10厘米的金属的圆盆,盆口成刀刃状,为防止鸟兽饮水,器口上部套一个向外张成喇叭状的金属丝网圈。测量时,将仪器放在架子上,器口离地70厘米,每日放入定量清水,隔24小时后,用量杯测量剩余水量,所减少的水量即为蒸发量。 数据为2012年5月25日—2012年9月8日的日蒸发量。

2013-08-01

祁连山天老池流域灌木截留及蒸腾数据集(2012)

该数据包含三部分数据,即灌木持水实验、灌木截留实验和灌木蒸腾实验数据。 灌木持水实验:选择鬼箭锦鸡、金露梅两种灌木类型,分别摘取两种植被的枝叶,称其鲜重,进行持水试验,完成后测枝、叶饱和重,枝、叶风干重,枝、叶干重,最后得出数据为枝、叶及总持水量。 灌木截留实验:同样选择鬼箭锦鸡、金露梅两种灌木,对两种灌木进行调查,分别在其下方布设了30个承雨杯,在每次降雨过后对其测量,得到穿透雨量,观测时间为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9月10日。 灌木蒸腾实验:2012年7月14日金露梅,8月5日鬼箭锦鸡,8月15日吉拉柳,测量时根据每天的天气状况,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

2013-08-01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集(2000)

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在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建立了中国1:10万土地利用影像和矢量数据库。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 该数据由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直接裁剪得到。黑河流域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流域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26个二级类;数据类型为矢量多边形,以Shape格式存储;数据投影有两种:WGS84/ALBERS;数据范围覆盖新的黑河流域边界(缺外蒙古数据)。 土地利用分类属性: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属性编码 空间分布位置 耕地 水田 113 主要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盆地、河谷川地 耕地 水田 112 分布在丘陵河谷窄谷台地或滩地上(有灌溉条件) 耕地 水田 111 主要分布在山区山间河谷窄谷台地或滩地上(有较好的灌溉条件) 耕地 旱地 124 主要分布在山区,坡度一般都大于25度(属于陡坡坡挂地),应退耕还林。 耕地 旱地 123 主要分布在盆地、山前带、河流冲积、洪积或湖积平原(水源短缺灌溉条件差)。 耕地 旱地 122 主要分布在丘陵区(陕、甘、宁、青均有)。一般状况下地块分布在丘陵的缓坡以及墚、卯之上。 耕地 旱地 121 主要分布在山区,海拔在4000米以下的山坡(缓坡、山腰、陡坡台地等)及山前带上。 林地 有林地(乔木) 21 主要分布在高山(海拔4000米以下)或中山坡地、谷地两坡、山顶、平原等。在青海南山、祁连山均有。 林地 灌木林地 22 主要分布在较高的山区(4500米以下),多数分布山坡和山谷及沙地。 林地 疏林地 23 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平原及沙地、戈壁(壤质、沙砾质)边缘。 林地 其他林地 24 主要分布在绿洲田埂,河边、路边及农村居民点周围。 草地 高覆盖草地 31 一般分布在山区(缓坡)、丘陵(陡坡)及河间滩地、戈壁、沙地丘间等。 草地 中覆盖草地 32 主要分布在较干燥地方(隔壁低洼地和沙地丘间地等)。 草地 低覆盖草地 33 主要生长在较干燥地方(黄土丘陵上和沙地边缘)。 水域 河渠 41 主要分布在平原、川间耕地以及山间沟谷内。 水域 湖泊 42 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地区。 水域 水库坑塘 43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山间低地和沙地丘间低地内。 水域 冰川及永久性积雪 44 主要分布在平原、川间谷内,周围有居民地和耕地。 水域 河滩地 46 主要分布在(4000以上)高山顶部。

2013-08-01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大野口排露沟林前草地站自动气象站数据集(2008-2009)

此数据集包含了大野口排露沟林前草地站2008-2009年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经纬度为100°17'E,38°34'N,海拔高度为2731m。 观测项目有:大气温湿观测(1.5m和3.0m)、风速(2.2m和3.7m)、风向、气压、降水、净辐射和总辐射、二氧化碳(2.8m和3.5m)、多层土壤温度(10cm、20cm、40cm、60cm、120cm和160cm)、土壤水分(10cm、20cm、40cm、60cm、120cm和160cm)及土壤热通量(5cm、10cm和15cm)。 具体的表头等信息请参见随数据一起发布的说明文档。

2013-07-31

黑河上游SWAT模型数据集

该数据包括了SWAT模型运行所需要的基础地形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地面覆盖数据等。所有的图件和相关的点位坐标(气象站,水文站)都采用了和我国基础地形图相一致的高斯-克吕格投影的坐标体系。数据内容包括: a) 基础地形数据包括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流域河网。DEM格网的大小为50*50m,流域河网是从1:10万地形图上将水系手工数字化得到。 b) 土壤数据:包括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和土壤类型空间分布资料。数字土壤图比例尺为1:100万,将其转为ESRI 的grid格式,格网大小为50*50m。每个土壤剖面可以最多分到10层。模型要求的土壤质地采样指标采用了美制标准。参数来自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以及来自相关文献。 c) 气象数据: (1) 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的数据来源于流域内部和周边地区祁连、山丹、托勒、野牛沟、张掖五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时段为1999~2001年。 (2) 降水:雨量数据来源于流域内部和周边地区俄博(1990~1996)、肃南(1990~2000)、祁连(1990~2000)、莺落峡(1990~2000)、札马什克(1990~2000)5个水文站以及山丹(1999~2001)、托勒(1999~2001)、野牛沟(1999~2001)、张掖(1999~2001)、祁连县(1999~2001)4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 (3) 风速、相对湿度:风速、相对湿度来源于山丹、托勒、野牛沟、张掖、祁连县5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时段为1999~2001。 (4)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没有相应的观测数据,由模型模拟产生。 d) 土地利用/地面覆盖:1995年土地利用数据,比例尺为1:10万。将其转为ESRI的grid格式,格网大小为50*50m。 e) 气象数据模拟工具(weather generator)数据库:SWAT模型的气象数据模拟工具可以在没有实际日观测数据的情况下,根据多年逐月统计资料模拟计算出模型运行所需要的逐日气象输入数据,也可进行观测资料不全时的插补。气象数据来自周边气象站。

2013-07-30

祁连山天老池流域青海云杉林冠截留数据集

该数据为2011年至2012年的观测数据。 在海拔2800m青海云杉样带内设置30m×30m青海云杉林冠截留样地,在离样地50m左右的河道空旷地上布设有一台型号为DSJ2(天津气象仪器厂)虹吸式雨量计对林外降雨量及降雨特征进行观测。林内穿透雨采用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相结合。自动观测主要通过截留样地内布设的穿透雨收集系统实现,该系统由集水槽和自动记录仪组成。两根400cm×20cm的集水槽通过与DSJ2虹吸式雨量计相连接,通过自动记录仪连续记录林下穿透雨的变化特征。由于样地内青海云杉林林冠结构的空间变异性,在样地中还布设有人工观测的标准雨量筒对林内穿透雨进行观测。90个直径为20cm的雨量筒按照3m的间隔布设在样地中。每次降水事件结束且林内穿透雨停止后,雨量筒内的水量将会清空,并用雨量杯量取桶内穿透雨量。

2013-07-29

黑河流域居民点数据集

本数据主要包括黑河流域内市、县、乡、村等级居民点分布,数据基准年为2009年。数据系根据已有的黑河流域居民点数据,最新的谷歌电子地图和甘肃省地图册更新得到。数据主要有两个属性即居民点分级和总名称,其中居民点分级按照1级-市,2级-县,3级-乡镇,4级-村进行分类。

201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