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 植被


祁连山综合观测网: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四道桥超级站物候相机观测数据集-2018)

该数据集包含2018年6月15日至11月7日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下游四道桥超级站的物候相机观测数据,该仪器由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研发并进行处理。物候相机集成数据获取与数据传输功能。该物候相机采用垂直向下的方式采集数据,拍摄数据分辨率为1280*720,可指定拍摄时间频率。对于绿度指数物候期计算,需要根据感兴趣区域计算相对绿度指数(GCC, Green Chromatic Coordinate公式为GCC=G/(R+G+B), R、G、B为图像红、绿、蓝三通道像元值),然后进行无效值填充和滤波平滑,最后根据生长曲线拟合确定关键物候期参数,如生长季起始日、顶峰、生长季结束日等;对于覆盖度,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选择光照不太强的图像,然后将图像分割为植被和土壤,计算每张图像的植被像素占计算区域内的比例作为该图像对应的覆盖度,在时间序列数据提取完成以后,再按用户指定的时间窗口对原始覆盖度数据进行平滑滤波,滤波后的得结果为最终的时间序列覆盖度。本数据集包括相对绿度指数(Gcc)。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

2019-06-07

祁连山综合观测网:祁连山植物多样性监测(植物调查数据-2018年)

该数据集由三部分组成:①2018年8月16日至8月30日在祁连山石羊河流域上游7条支流及下游青土湖进行的植物样地调查数据;②2018年9月25日至10月3日在黑河、疏勒河流域主要支流进行的植物样地调查数据;③2013年8月18日至2018年8月8日在青海湖与黑河流域的植物样地调查数据。第一部分调查涉及草本、灌木、乔木的生长特性与数量信息;第二部分主要调查乔木,对草本仅作粗略估计;第三部分主要调查草甸植被。 三部分调查依据植被类型设置样地,每个样地至少选取 3 个样方(分乔木、灌木、草本)。其中,草本样方面积为 1m×1m 或 0.5m×0.5m;荒漠灌木样方面积为 10m×10m;森林灌丛面积为 2m×2m;灌木灌丛面积4m×4m;乔木样方面积为20m×20m。在每个样方内进行植物群落调查:乔木样方调查主要调查物种数量、物种多度、20株乔木每木检尺(含株高、胸径、冠幅、活枝下高)、样方内全部乔木胸径;灌木样方主要调查全部灌木的物种数量、多度、灌木冠幅、灌木株高;草本样方主要调查草本物种数量、多度或分盖度、平均株高、总盖度,地上生物量。

2019-06-05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Accupar观测FPAR数据集(2012年5月-7月)

本数据为在盈科绿洲观测的植被FPAR数据集。数据观测从2012年5月25日开始,至2012年7月8日结束。 测量仪器与原理: 利用北京师范大学ACCUPAR测量冠层的FPAR。在盈科绿洲5km*5km样方内选择18个玉米样方,1个果园和1个人工白杨林样方进行测量。 其中玉米地样方测量四个PAR分量:冠层上总入射PAR,冠层下透过PAR,冠层上反射PAR和冠层下反射PAR。 对于果园和人工林,测量两个量:冠层外总入射PAR,冠层下透射PAR。 配套数据: 植被的种类、株高、垄行结构等信息。 数据格式: EXcel格式。

2018-02-28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覆盖度和生物量观测数据集(2013)

本数据包括大满超级站、湿地、沙漠、荒漠和戈壁五个站点植被一个生长周期内的覆盖度数据集以及大满超级站玉米和湿地芦苇两种植被一个生长周期内的生物量数据集。观测时间自2013年5月19日开始,9月15日结束。 1覆盖度观测 1.1观测时间 1.1.1超级站:观测时间段2013年5月20日-9月15日, 7月31日以前每5天观测一次,7月31后每10天观测一次,共做了18次观测,具体观测时间如下; 超级站:2013-5-20、2013-5-25、2013-5-30、2013-6-5、2013-6-10、2013-6-16、2013-6-22、2013-6-27、2013-7-2、2013-7-7、2013-7-12、2013-7-17、2013-7-27、2013-8-3、2013-8-13、2013-8-25、2013-9-5、2013-9-15 1.1.2其它四个站:观测时间段2013年5月20日-9月15日,每10天观测一次,共做了12次观测,具体观测时间如下; 其它四个站:2013-5-20、2013-6-5、2013-6-16、2013-6-27、2013-7-7、2013-7-17、2013-7-27、2013-8-3、2013-8-13、2013-8-25、2013-9-5、2013-9-15 1.2观测方法 1.2.1测量仪器与原理: 采用数码相机拍照的方法测量,将数码相机置于简易支撑杆前端的仪器平台,保持拍摄的竖直向下,远程控制相机测量数据。观测架可以用来改变相机的拍摄高度,面向不同类型植被实现有针对性的测量。 1.2.2样方的设计 超级站:共取3块样地,每块样地样方大小10×10米,每样地每次测量时沿两条对角线依次拍照,共取9-10张照片; 湿地站:共取2块样地,每块样地样方大小10×10米,每样地每次测量拍9-10张照片; 其它3个站:选取1块样地,每块样地样方大小10×10米,每样地每次测量拍9-10张照片; 1.2.3拍摄方法 针对超级站玉米和湿地站芦苇,直接采用观测架观测,保证观测架上的相机距离植被冠层的高度远大于植被冠幅,在方形样方内沿着对角线采样,然后做算术平均。在视场角度不大(<30°)的情况下,视场内包括大于2个整周期的垄行,相片的边长与垄行平行;其它三个站点由于植被比较低矮,直接用相机垂直向下拍照(未使用支架)。 1.2.4 覆盖度计算 覆盖度计算由北京师范大学完成,采用一种自动分类方法,具体见 “建议参考文献”第1条文献。通过RGB颜色空间转换到更容易区分绿色植被的Lab空间,对绿度分量a的直方图进行聚类,分离出绿色植被和非绿色背景2组分,获得单张相片的植被覆盖度。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其算法简单、易于实现而且自动化程度和精度较高。今后还需要更多的快速、自动、准确的分类方法,最大限度发挥数码相机方法的优势。 2生物量观测 2.1观测时间 2.1.1玉米:观测时间段2013年5月20日-9月15日, 7月31日以前每5天观测一次,7月31后每10天观测一次,共做了18次观测,具体观测时间如下; 玉米:2013-5-20、2013-5-25、2013-5-30、2013-6-5、2013-6-10、2013-6-16、2013-6-22、2013-6-27、2013-7-2、2013-7-7、2013-7-12、2013-7-17、2013-7-27、2013-8-3、2013-8-13、2013-8-25、2013-9-5、2013-9-15 2.1.2芦苇:观测时间段2013年5月20日-9月15日,每10天观测一次,共做了12次观测,具体观测时间如下; 芦苇:2013-5-20、2013-6-5、2013-6-16、2013-6-27、2013-7-7、2013-7-17、2013-7-27、2013-8-3、2013-8-13、2013-8-25、2013-9-5、2013-9-15 2.2观测方法 玉米:选取3块样地,每块样地每次观测选取代表样地平均水平的三株玉米分别称每株玉米的鲜重(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相应的干重(85℃恒温烘干),根据种植的株距和行距计算单位面积玉米的生物量; 芦苇:设置2个0.5mÍ0.5m的样方,齐地刈割,分别称取芦苇的鲜重(茎叶)和干重(85℃恒温烘干)。 2.3观测仪器 天平(精度0.01g)、烘箱。 3数据的存储 所有观测数据先手薄记录后整理到Excel表中存储,同时整理了玉米种植结构数据,包括种植的株距、行距,种植时间、灌水时间、除父本时间以及收割时间等相关信息。

2018-02-25

黑河流域月均植被指数和平均降水数据集(1961-2010)

黑河流域月均植被指数数据是基于MODIS 的1km及250m NDVI产品,从250m产品中提出黑河流域格点值作为精度控制,对1km产品利用HASM方法修正。利用HASM方法对多源NDVI数据进行融合获得的黑河流域2001-2011年月均植被指数。分辨率:1KM*1KM 黑河流域平均降水数据集采用黑河计划数据管理中心提供的黑河流域及周边地区21个气象常规观测站及黑河周边13个全国基准站的站点数据信息,对逐日降水进行统计整理,计算逐个站点的1961-2010年多年逐日降水数据。对其进行空间平稳性分析,计算变异系数,若变异系数大于100%,则采用地理加权回归计算站点与地理地形因素关系,得逐日降水分布趋势;若变异系数小于等于100%,则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计算站点降水值与地理地形因素(经纬度、高程)的关系,得逐日降水分布趋势;对去掉趋势后的残差采用HASM(High Accuracy Surface Modeling Method)进行拟合修正。最后将趋势面结果与残差修正结果相加即得1961-2010年黑河流域多年日平均降水分布。时间分辨率:1961-2010年多年日平均降水。空间分辨率:500m。

2018-01-06

黑河中下游绿洲植被生态属性数据集(2015-2017)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黑河中下游绿洲植被生态属性的观测数据,共包含355条数据,其中,胡杨208条,柽柳147条。生态属性包括4组生态参数共15类74个指标,具体如下: 植被结构参数(5类25个指标): 盖度:总盖度、乔灌草三层分盖度、冠幅平均直径; 高度:乔灌草三层高度、冠层厚度、凋落物厚度、苔藓层厚度、最大根深; 密度:乔木层密度、乔木平均胸径; 叶面积指数:乔灌草三层最大叶面积指数、最小叶面积指数; 物候期:开始展叶期、盛叶期、开始落叶期、完全落叶期。 植被生产力参数(3类16个指标): 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乔灌草三层茎生物量、叶生物量; 根生物量:根生物量、0-5、5-15、15-30、30-50、50-100、100-250cm细根生物量; 其他生物量:凋落物层、苔藓层生物量和碳储量。 生理生态参数(4类24个指标): 生物量分配:根茎叶分配比例; 元素含量:根茎叶碳含量、碳氮比、凋落物碳含量、苔藓碳含量; 叶片形状:比叶面积、叶片长宽、叶倾角; 气体交换特征:叶水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气温、胞间CO2浓度、光合有效辐射等; 植被水文参数(3类9个指标): 降雨再分配:最大截留能力、冠层截留、穿透雨、树干茎流‘ 产流:产流量、产流系数; 蒸发散:植物蒸腾量、土壤蒸发量、土壤蒸发深度。

2018-01-05

黑河天涝池流域森林生物量1m分辨率空间分布数据(1961-2010)

样地调查数据为,于2013年8月份,在天涝池流域设置森林样地30块,样地规格为10 m×20 m,样地长边与山坡走向平行,其中青海云杉林26块,祁连圆柏林2块,云杉圆柏混交林2块,在样地内,采用围尺测量每株树木的胸径(树干1.3 m高度处的直径),采用手持超声波测高器测量每株树木的树高、枝下高(树冠下端第一活枝的高度),采用皮尺测量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冠幅,利用差分GPS对样地进行定位.以样地碳储量数据为优化控制条件,以Kriging插值得到的生物量空间分布图驱动场,采用HASM算法模拟天涝池森林生物量空间分布图,模拟结果符合研究区的植被分布规律,获得较好的效果。分辨率1m

2018-01-01

黑河天涝池流域森林生物量空间分布数据(2013年8月)

样地调查数据为,于2013年8月份,在天涝池流域设置森林样地30块,样地规格为10 m×20 m,样地长边与山坡走向平行,其中青海云杉林26块,祁连圆柏林2块,云杉圆柏混交林2块,在样地内,采用围尺测量每株树木的胸径(树干1.3 m高度处的直径),采用手持超声波测高器测量每株树木的树高、枝下高(树冠下端第一活枝的高度),采用皮尺测量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冠幅,利用差分GPS对样地进行定位.以样地碳储量数据为优化控制条件,以Kriging插值得到的生物量空间分布图驱动场,采用HASM算法模拟天涝池森林生物量空间分布图,模拟结果符合研究区的植被分布规律,获得较好的效果。

2017-12-07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河道温度同步观测数据集(2012年7月3日和4日)

黑河流域河道温度同步观测的目的在于获取TASI飞行期间不同位置河道同步温度,用于支持航空飞行TASI资料反演河道温度的验证和尺度效应分析。 本次试验的观测时间为2012年7月3日和2012年7月4日,选取了黑河流域中游的肃南桥、滨河新区、黑河桥、铁路桥、乌江桥、高崖水文站、板桥、平川桥、伊家庄、刘家桥10个位置的河面温度进行了同步观测,利用两种仪器测量不同位置的河道辐射温度,包括固定自记点温计(北师大2#、北师大3#)和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寒旱所H1#、H2#、H3#、H4#,遥感所Y1#、Y2#,北师大B1#、B2#),其中铁路桥和高崖水文站使用的是固定自记点温计,自动每6秒记录一次温度,其它8个点的河流断面温度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人工观测,每隔2米设置一个观测点,每15分钟可以对整个河流断面观测一次,同时记录每个观测点的下垫面特征。每个仪器在使用之前均进行了黑体标定。观测数据以Excel存储。

2017-08-30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上游差分GPS定位测量数据集

差分GPS定位测量目的是通过与国家高等级控制点坐标联测,使多个测区统一到相同坐标系下并实现精确绝对定位,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完成黑河中游通量观测矩阵、葫芦沟小流域、天姥池小流域和大野口流域观测系统和靶标的精确定位。为实现航空、航天光学影像和SAR影像及机载LiDAR数据的几何纠正和绝对定位,完成地面控制点的布设和高精度测量。其中中游区域,在东、南、西、北、中5个方向各联测1个国家高等级控制点。 测量仪器: 有TRIMBLE R8 GNSS系统3套。 测量原则: 对于控制网加密点,采用与测区外围四个象限的高等级已知点网状联接且均匀分布于测区。对于地面控制点(GCP),采用地面布设靶标与选取独立地物的明显特征点(如房屋角点,道路交点、拐点等)且均匀分布于测区。测量时对于精度要求高的地面点,采用分别测量多次(至少三次)求平均值的原则。 测量方法: 试验区控制网加密,采用GPS静态测量与国家高等级控制网进行联测并解算,测量时多台GPS接收机在不同测站上进行静止同步观测,其观测时间严格按照控制网测量规范。 试验区地面点精确定位,采用GPS-RTK定位技术并利用国家高等级控制点来校正到当地坐标系,坐标采集时等流动站获得固定解再进行测量且单次测量持续观测时间为5S。 测量位置: (1)通量观测矩阵 通量观测矩阵核心区17个站点、LAS塔、WATERNET、SoilNET、BNUNET节点;CASI飞行区域地面控制点;雷达覆盖区域地面角反射器位置;激光雷达飞行区地面靶标位置。 (2)葫芦沟小流域 激光雷达飞行区地面靶标位置。 (3)天姥池小流域 激光雷达飞行区地面靶标位置。 (4)大野口流域 卫星影像几何校正地面控制点。 数据格式: GPS静态测量,原始数据格式为“.DAT”和“.T01”(或“.T02”)文件(或转换的RENIX数据)和“外业记录”。GPS-RTK测量,原始项目为“.job”文件(或转换的“.dc”文件)。 该试验结果以导出“.csv”数据格式提交,该文件可用Excel软件查看与编辑。 测量时间: 2012-6-19至2012-7-30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