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内容包含了1985年、1993年、2000年、2005年、2010年以及2015年青藏高原全境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空间分布图。该数据集以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评价目标,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ress-State-Response, PSR)建立由3类要素14种指标所组成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求得各指标权重,最后采用物元分析法分析各个指标与对应评价等级的关联度,构建青藏高原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熵权-可拓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揭示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李丹
径流是大气降水形成的,并通过流域内不同路径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流。习惯上也表示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即径流量。径流数据在水文水资源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中亚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数据为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流量,来源于中亚各国水文气象局。时间尺度为2015年的年均数据。本数据为项目提供了基础数据,便于分析中亚生态水文水资源的情况,为项目数据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
刘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采集的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的土壤容重数据。2012年组织开展了第1次野外土壤调查采样。2013年在对已有土壤剖面样点进行定量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对已有剖面点代表性较差的景观区域进行土壤环境分析,形成补充性调查方案,组织开展了第2次土壤调查采样。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采集方式为代表性采样,所采集样点覆盖了黑河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地区,涵盖了黑河流域的典型景观类型,能够反映黑河流域土壤属性整体的空间分布规律。野外土壤样品采集的深度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采取土壤剖面的土壤发生层样品。
宋效东, 张甘霖
2013-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数据,包括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数据、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数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指传统的古丝绸之路沿线的64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蒙古、俄罗斯、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缅甸、东帝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王国、波黑、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土耳其、伊朗、叙利亚、伊拉克、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巴林、科威特、黎巴嫩、阿曼、也门、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埃及。
宋周莺
数据包括青藏高原地区县域尺度的特色农业分布县数据,为青藏高原特色农业空间布局及发展奠定基础。数据来源于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青藏高原地区各省份的规划文件。数据为县级尺度的特色农业分布,包含的种类有青稞、牦牛、绵羊和枸杞四种农产品,实现了县域尺度特色农业主要农产品的空间化,时间范围设定为2015-2020年,参照数据来源中的各省份的特色农业规划建设时间。数据可以应用于特色农业空间布局现状及未来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研究。
史文娇
1)数据内容:种植结构指的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农作物种类种植比例上的问题,一般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他经济类作物为辅,本数据描述10M分辨率的灌区种植结构的空间分布。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哨兵数据,随机森林法。3)数据质量描述:Kappa系数80%。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各种水文生态模拟分析的基础数据,精细计算农业蒸散、农业需水、下渗、灌溉需求,农业结构达到田块级别,为了能够推动农业种植健康发展,调整和优化各因素,并明确各要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5)种植结构是在GEE平台上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并结合采集的样本点数据计算得出的,为了区分方便,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将每一种相似作物类型用一个阿拉伯数字表示,计算完的.tif结果再用分区统计的方式链接到提取的耕地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表示作物类型的字段保留下来,即max字段,每个阿拉伯数字对应的作物类见说明文档。
刘铁
青藏高原的水土资源匹配数据,由站点气象数据(2008-2016年,国家气象数据共享网)经过彭曼公式计算得出的潜在蒸散发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的不同土地类型,根据下垫面影响系数计算现有土地利用下的蒸散发量;以及气象数据中的站点降雨数据插值得到的降雨数据,根据两者差值得到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实际降雨与现有土地利用条件下的需水量之间的差值来反映水土资源的匹配性,数值越大匹配性越好。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的空间分布能为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的农牧业资源情况做铺垫。
董凌霄
中亚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来源于欧洲太空局气候变化项目全球土地覆盖产品,在中亚地区具有较高的数据质量,准确刻画了湖泊面积的年度动态变化过程。本数据包括22种土地利用类型,采用IPCC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经重分类处理得到了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城镇、未利用地和水域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辨率为300米。包括2000,2005,2010,2015年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土地利用数据。
Pierre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采集的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的土壤有机碳数据。2012年组织开展了第1次野外土壤调查采样。2013年在对已有土壤剖面样点进行定量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对已有剖面点代表性较差的景观区域进行土壤环境分析,形成补充性调查方案,组织开展了第2次土壤调查采样。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采集方式为代表性采样,所采集样点覆盖了黑河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地区,涵盖了黑河流域的典型景观类型,能够反映黑河流域土壤属性整体的空间分布规律。野外土壤样品采集的深度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采取土壤剖面的土壤发生层样品。
宋效东, 张甘霖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根据已有的2015年全球GDP公里格网数据集,通过利用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土地覆被类型、植被覆盖情况和地形指数等辅助信息,构建支撑向量机回归克里格降尺度模型来实现34个关键节点区域的百米空间分辨率的GDP预测。针对辅助变量的数据缺失问题,采用克里格插值填补缺值;并通过聚合和重采样方法,获取1-km和500-m夜间灯光、植被指数、土地覆被数据和地形指数,以及100-m地形指数(包括高程、坡度和坡向)。所采用的降尺度模型由趋势和残差预测两部分组成,利用支撑向量机回归建立公里尺度GDP与辅助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基于变量关系尺度不变的假设,结合精细尺度辅助变量,获取精细尺度GDP趋势预测;再使用克里格插值方法,得到精细尺度GDP残差预测。在降尺度预测中,首先利用1-km和500-m数据,通过降尺度模型得到500-mGDP预测结果;然后根据500-m和100-m数据,再次利用降尺度模型获取34个关键节点区域的2015年百米分辨率GDP预测数据(单位:美元(2011年) ),为区域风险评估提供高分辨率GDP预测数据。
葛咏, 凌峰
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亚各国水土热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可为中亚国家水土资源开发和农业生产提供支撑,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气象、水资源、土地利用和遥感数据,对中亚地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引入水热积指数作为水热因子,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法,研究了1995、2005、2015年中亚地区水土热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广义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和水资源当量系数,对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及短缺程度进行评估。该数据集采用Albers投影,包括了中亚年降水资源空间分布,中亚热量资源空间分布,以及中亚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本数据集拟在为后续中亚农业资源分析,自然区划分析,中亚水土热资源脆弱性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周宏飞, 姚海娇, 李莉,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本数据集为欧亚大陆温性草地类型时空变异图-中国区域三级分类图(1980S)。数据为tif栅格格式,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温性草地三级分类取值1-8分别为:1-温性草甸草原;2-温性典型草原;3-温性荒漠化草原;4-温性草原化荒漠;5-温性荒漠及三个非温性草地类型(6-高寒草地、7-其他植被区、8-非植被区)。 该数据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为主持单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 ∶1 000 000)》数据集为基础,结合历史气象等辅助资料分析处理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包含我国1980年代我国植被类型11 个植被型组、55 个植被型、960 个植被群系和亚群等植被信息,我们选择1980-1989历史气象数据,结合卫星数据进一步分析修正,并进行空间插值计算,得出我国温性草地三级分类。该数据可用于欧亚大陆温性草地分布信息以及时空变异分析提供依据。
唐家奎
本数据集采用SMMR(1979-1987)、SSM/I(1987-2009)和SSMIS(2009-2015)逐日亮温数据,由双指标(TB_37v,SG)冻融判别算法生成,分类结果包含冻结地表、融化地表、沙漠及水体四种类型。数据覆盖范围为三江源区域,空间分辨率为25.067525 km,EASE Grid投影方式,以Geotif格式存储。像元数值表征地表冻融的状态:1代表冻结,2代表融化,3代表沙漠,4代表水体。因为该数据集中所有tif文件描述的是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所以这些文件的行列号信息是不变的,摘录如下(其中cellsize单位为m): ncols 52 nrows 28 cellsize 25067.525 nodata_value 0
晋锐
本研究以2015年青藏高原耕地、林地及草地为评价对象,分析对土地敏感性影响显著的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因子(地形:海拔、坡度;气候:日照时数、≥0℃积温、年平均降水量;土壤:土壤质地、土壤侵蚀强度、土层厚度;植被:植被类型、NDVI),建立农业土地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AHP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依据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得到耕地、林地以及草地的敏感性等级,输出250m分辨率的青藏高原农业土地敏感性图纸,并对结果校验分析。
姚明磊
中亚地区气温和辐射数据时间分辨率为月尺度,空间分辨率分别为0.5度和0.05度,采用GCS_WGS_1984投影坐标系统。其中,辐射数据计算采用了GLDAS的下行短波辐射、空气温度数据和空气水汽压数据、MOD11C3的地表温度/发射率数据、MCD43C3地表反照率数据和ASTER_GEDv4.1比辐射率数据计算得到;温度数据计算采用了MOD06_L2云产品和MOD07_L2大气剖面数据计算得到。本数据基于先进的遥感算法,充分利用目前精度较高的遥感数据和产品,区别于传统的气候模式对气候要素的估算原理。本数据可用于中亚地区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农业水资源供需关系分析和水资源开发潜力评估等。
宋进喜, 蒋晓辉
TRMM 3B43数据是TRMM卫星与其他卫星以及地面观测联合反演的降水产品,该产品首先订正TRMM/TM1资料,并联合SSM/1,AMSR-E和AMSU-B资料估值降水,其次利用全球降水气候计划(GPCP)的红外降水估值订正微波降水,再进行微波和红外资料联合估值。此外,合同该数据的3B43算法是利用TRMM卫星和其他数据源来生产最佳降水率(mm*h-1)估计和降水误差估计的均方根(RMS)数据产品。该数据还融合了地面的雨量计资料,最大限度利用已有的探测资料,提供了每个标准观测时次每个网格降水的最优估值。以主要覆盖东南亚和中东的关键节点为研究区域,基于1998至2016年的TRMM 3B43数据,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对数据进行研究区的裁剪,最终得到了34个泛第三极关键节点区域1998-2016每月的降雨数据。(明斯克、新西伯利亚、华沙三个地方由于纬度高于50°N,TRMM 3B43没有这三个地方的数据,故采用升尺度后的GPM数据。)
葛咏, 凌峰, 张一行
中亚五国农业水资源供给数据,分别计算中亚五国网格尺度的降水量和径流深,估算中亚五国农业水资源供给量。数据来源主要是GLDAS中NOAH模式的降水和径流数据产品;对原始0.25°各个栅格数据进行比较,从原始目标栅格最左上角开始,依次向相邻的右、下栅格延伸,四个栅格(即0.5°)取中位数合并为一个栅格,并且该中位数作为四个栅格中心点对应的地理坐标的数值,消除栅格间的极端数值情况。数据提供了三个时间段2000s(2001-2005)、2010s(2006-2010)和2015s(2011-2015)三个时间段,空间分辨率为0.5°乘以0.5°;中亚农业需水数据包括冬小麦和棉花2006, 2010 和2015年的作物需水量,采用经典的FAO作物需水量计算公式计算而得。本数据集可为中亚五国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水资源供需和开发利用分析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张永勇, 杨鹏, 田静, 张永强
1)数据内容包括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2个小流域2.5米分辨率土壤水蚀模数数据集(2019年),数据单位为t/(hm2·a)。2)采用中国土壤侵蚀模型CSLE (A=R•K•LS•B•E•T)方法,在面图层降雨侵蚀力R、土壤可蚀性K、坡度坡长因子LS、植被盖度FVC、轮作分区抽样调查单元的基础上,分别计算22个抽样单元土壤水蚀模数,评估土壤侵蚀状况。通过空间数据运算(包括图表链接及转换、矢栅转换、重采样等),将区域专题图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DEM转换为抽样单元的R、K、LS因子;通过半月FVC、NPV、半月降雨侵蚀力权重、其他地类B因子表分别计算抽样单元内各地类的B因子;通过遥感解译结果、工程措施因子表,计算抽样单元工程措施因子值;通过耕作分区图及耕作措施表获取抽样单元内耕作因子值,进而计算各抽样单元内土壤侵蚀模数。22个小流域的选取依据泛第三极地区抽样单元布设图。 3)通过和同年同区域已有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数据质量良好。4)土壤侵蚀模数数据对研究泛第三极土壤侵蚀现状,更好的贯彻“一带一路”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勤科
数据包括1911-2017年咸海水位-储水量-面积时序变化数据集、1977-2017年咸海湖滨的生态系统结构(NDVI)的10年际变化、2000-2018年咸海沙尘发生次数EDI指数数据。 利用地形数据融合技术进行湖盆地形的构建,基于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采点,在对咸海地形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归纳分析了其水位-面积-储水量的变化关系,形成水位-储水量-面积时序变化数据集,可清晰反映咸海水体变化过程及现状,为咸海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以植被覆盖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反映退缩区植被生态状况。NDVI数据采用Landsat卫星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m,共收集了1977、1987、1997、2007、2017年5期的NDVI数据。基于ENVI和GIS软件,通过遥感图像融合,指数计算和水体提取,确定咸海湖面和湖滨线。以南咸海湖滨线为起点,向水体退缩区延伸3 km,得到0-3 km之内的湖滨带的植被NDVI变化特征,以反映湖滨生态系统结构变化。 基于MODIS影像数据提取增强型沙尘指数(EDI,Enhanced Dust Index)。这一指数是引入因子沙尘光学密度(α)以增强沙尘信息形成增强型沙尘指数。基于遥感监测,利用增强型沙尘指数(EDI),建立了咸海面积-EDI指数关系曲线,该曲线的确定为构建咸海干涸湖床粉尘释放与气象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定量关系奠定了基础,为确定控制沙/盐尘发生所需的咸海的合理面积提供了依据。
罗毅, 郑新军, 黄粤,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又叫叶面积系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是反映作物群体大小的较好的动态指标。叶面积指数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表征叶片的疏密程度和冠层结构特征,影响着植被冠层内的光合、呼吸和蒸腾作用等生理生化过程,是描述土壤-植被-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关键参数,也是估算多种生态过程与功能的重要变量。 本数据基于2000至2016年MODIS叶面积指数数据,对泛第三极关键节点区域的MCD15A3H产品数据进行了裁剪,最终得到了关键节点区域2002-2016年4天叶面积指数数据。数据投影:正弦投影 sinusoidal 数据的区域为泛第三极34个关键节点(阿巴斯、阿斯塔纳、科伦坡、瓜达尔、孟巴、德黑兰、万象等地区)。
阴海明
气温数据集来源于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DAS),该系统利用卫星和地面观测数,并基于先进的地表建模和数据同化技术,模型模拟初始化使用土壤湿度和来自LSM气候学的其他状态场,最终生成最优地表状态(例如土壤湿度和地表温度)和通量场,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变化与水循环研究中。原始气温数据为0.25˚×0.25˚的格网数据。以主要覆盖东南亚和中东的关键节点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至2016年的森林冠层覆盖度数据,利用GEE对数据进行研究区的掩模裁剪并重采样,最终得到了34个关键节点区域2001-2016 16天合成的气温格网数据。
葛咏, 凌峰, 张一行
基于计算所得青藏高原地区1985、1990、1995、2000、2010、2015共六个典型年的农牧业生态环境风险值,利用模糊加权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出2030、2050、2070年去除气象因子下的生态环境风险值。之后将其在Arcgis中与未来气候模式(RCP4.5)下提取的气象因子栅格图进行叠加,得到2030、2050、2070年青藏高原地区农牧业生态环境风险数据,可为未来青藏高原农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卢宏玮
该数据集是基于MODIS 16天合成的NDVI产品(MOD13Q1 collection6)估算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的植被生长季开始(Start of Season: SOS)和生长季结束的日期(End of Season: EOS)。共用了两种常见的物候期估算方法,分别是基于多项式拟合的阈值提取法(文件名中有poly字符)和基于双逻辑曲线(double logistic function)拟合后的拐点提取法(文件名中有sig字符)。该数据可以用来分析植被物候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时间范围为2001年至2020年。空间分辨率为250m。数据中包含4个子文件夹,CJYYQ_phen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物候结果,HHYYQ_phen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物候结果,LCJYYQ_phen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物候结果,SJY_phen是整个三江源区域的物候。 数据格式为geotif,建议使用arcmap或者Python+GDAL浏览和处理数据。
王旭峰
站点日月年统计数据集是反映站点气候情况的关键参数,是GSOM日月年数据集。气象在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大气圈中有着重要作用,为评价气候因素在全球的区域贡献和响应提供了基础。 本数据集以34个泛第三极关键节点区域为研究区域(阿巴斯、阿斯塔纳、曼谷等),基于2000至2016年日月年站点气候数据,对不同地区的气象因素进行了统计,最终得到了关键节点区域站点气象观测日月年数据集。 主要参数是:日月年平均最高值,平均最低值和平均温度;每月总降水量和降雪量等
贾小凤
降雨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是干旱预警和环境监测的关键方面。但是由于地形的复杂,从卫星数据得出的估计值提供的面积平均值会导致偏差,从而会低估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而由站点数据产生的降水网格会在雨量多测站较少的农村地区受到影响。 气候危害小组的红外降水的站点数(CHIRPS),从1981年到现在拥有从跨度50°S-50°N(及所有经度)35年以上的准全球降雨数据集。利用变入渗能力模型,建立在以前的“智能”插值技术和基于红外冷云持续时间(CCD)观测的高分辨率、长时间记录降水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以0.05°分辨率的卫星图像以及原位气象站数据来创建栅格化的降雨时间序列用于趋势分析和季节性干旱监测。最终得到了所有34个泛第三极关键节点区域的降雨数据。 本数据集作为所有遥感数据的研究基础,为项目提供了基底数据。根据官方或节点所在政府信息,本数据集可实时更新。
董明霞
该数据集结合了美国航空航天局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MODIS)、多角度成像光谱辐射计(MISR)和海洋观测宽视场传感器(SeaWiFS)等多种卫星设备的AOD检索。地球化学的化学传输模型被用来将气溶胶的总柱测量与近地表的PM2.5浓度联系起来。全球地面测量使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来预测和调整初始卫星数据中每个网格单元的PM2.5偏差。提供0.01度的网格数据集,以便用户能够最好地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以34个泛第三极关键节点区域为研究区域,对全球2000-2016年的浓度数据进行裁剪和估算,得到了关键节点区域2000-2016年的PM2.5浓度数据。
葛咏, 凌峰, 张一行
PML_V2陆地蒸散发与总初级生产力数据集,包括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 GPP),植被蒸腾(vegetation transpiration, Ec),土壤蒸发(soil evaporation, Es),冠层截流蒸发(vaporization of intercepted rainfall, Ei)和水体、冰雪蒸发(ET_water),共5个要素。数据格式为tiff,时空分辨率为8天、0.05°,时间跨度为2002.07-2019.08。 PML_V2在Penman-Monteith-Leuning (PML) 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气孔导度理论,耦合了GPP过程。GPP与ET相互制约、相互限制,使得PML_V2在ET模拟精度,相对于以往的模型有很大的提升。PML_V2的参数分不同的植被类型,在全球95个涡度相关通量站上率定。其后根据MODIS MCD12Q2.006 IGBP分类,将参数移植至全球。PML_V2采用GLDAS 2.1的气象驱动和MODIS 叶面积指数(LAI)、反射率(Albedo),发射率(Emissivity)为输入,最终得到PML_V2陆地蒸散发与总初级生产力数据集。
张永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集整合了GBIF、NSII、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平台,提取了其中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据内容,以及历史研究文献中的研究记载。数据集建设过程中,按照Catalog of Life的物种命名体系,对沿线国家的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进行了数据清洗和科学整合。共获得历史分布数据约1.2亿条,包括物种分布信息、标本采集地信息等内容。开发了数据检索页面,通过http://pantpe.cn网站进行了发布。
王雨华, 王亚楠, 庄会富
Landsat植被连续场(VCF)的森林冠层覆盖度数据包含了高度大于5米的木质植被覆盖百分比,分辨率为30米。这些数据是由ASA/USGS全球土地调查(GLS)收集的Landsat数据汇编而成。该产品来源于Landsat-5主题成像仪(TM)和/或Landsat-7增强型主题成像仪 (ETM+)的七个波段,具体取决于GLS图像。以主要覆盖东南亚和中东的关键节点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至2016年的森林冠层覆盖度数据,利用GEE对数据进行研究区的掩模裁剪,最终得到了34个关键节点区域2000-2016每5年的森林冠层覆盖度数据。
葛咏, 凌峰, 张一行
本数据集的数据源为Landsat-5、Landsat-8卫星的大气顶层反射率数据第1至7波段。Landsat卫星为太阳同步卫星,重复周期为16天。本数据集以主要覆盖东南亚和中东的泛第三极关键节点区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至2016年的Landsat-5及Landsat-8大气顶层反射率数据,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对数据进行研究区的掩模裁剪,最终得到了TIFF格式的泛第三极区域2000-2016的30米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
葛咏, 凌峰, 张一行
过去五十年,阿拉斯加地区冰川对海平面贡献占全球山地冰川总贡献的三分之一。 在RGI6.0的基础上,我们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阿拉斯加地区冰川编目数据进行了更新。更新的冰川编目采用的数据源为2018年Landsat OLI空间分辨率15m遥感影像,使用的方法为人工解译。结果显示,阿拉斯加地区冰川编目包括了现有冰川27043条,总面积81285km2。数据误差4.3%。该数据将为研究全球变化大背景下阿拉斯加地区冰川变化评估、冰川变化的区域和全球影响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上官冬辉, 李耀军
该套数据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与宏观统计数据,运用遥感反演方法(500m*500m)得出国别及区域贫困发生率,具有三大优点:(1)计算单元可根据行政区边界调整,可反映统计上少有的大国次区域尺度上的贫困发生率;(2)调查及汇总周期限制了国家及大国次区域尺度上的更新速度,而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估算的方法更新便捷。(3)因夜间灯光数据有多年连续的年际数据,克服了较长时间段内贫困发生率指标数据难以获取的困难。鉴于以上三大突出优点,该套数据集可以更好地支撑课题研究工作,并为摸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区域贫困的基本状况提供科学数据。
张倩, 张林秀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组织一行9人于2019年4月3日至4月30日针对阿姆河流域中下游至咸海周边开展“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研究,考察了阿姆河流域中下游至咸海周边地区,主要考察节点包括塔什干、撒马尔罕、纳沃伊、布哈拉、努库斯、木伊那克、咸海海床等,全程4000余公里,主要针对不同退化程度的荒漠化地区开展无人机低空遥感、植物群落调查、土壤类型、气候和土壤水分状况的综合调查,并对植物、土壤、水体样品进行采样。共完成30个样地的调查工作,初步获得阿姆河流域的荒漠化程度及分布特征、植被类型及分布、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等数据集。
李新荣, 何明珠, 赵振勇
1)数据内容:西藏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名录包含纲、目、科中文名、科拉丁名、属中文名、属拉丁名、种拉丁名、种中文名;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2010至2019年间对西藏两栖爬行动物野外科考,记录该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组成和分布范围;3)数据质量描述:标本的调查、采集和鉴定人员均为专业人员,样品的采集和经纬度、海拔信息经过核对,确保分布数据的质量;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以西藏地区指示生物两栖爬行类为研究对象,获取关键类群的物种数量、分布相关数据,为评估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车静
The dataset integrated glacier inventory data and 426 Landsat TM/ETM+/OLI images, and adopted manual visual interpretation to extract glacial lake boundaries within a 10-km buffer from glacier terminals using ArcGIS and ENVI software,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maps, and Google Earth images. It was established that 26,089 and 28,953 glacial lakes in HMA, with sizes of 0.0054–5.83 km2, covered a combined area of 1692.74 ± 231.44 and 1955.94 ± 259.68 km2 in 1990 and 2018, respectively. The current glacial lake inventory provided fundamental data for water resource evaluation, assessment of 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 and glacier hydrology studies in the mountain cryosphere region.
WANG Xin, GUO Xiaoyu, YANG Chengde, LIU Qionghuan, WEI Junfeng, ZHANG Yong, LIU Shiyin, ZHANG Yanlin, JIANG Zongli, TANG Zhiguang
土地覆盖数据是了解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关键信息来源。基于清华大学制作的30 m分辨率的FROM-GLC全球土地覆盖产品,利用34个泛第三极关键节点区域矢量对其进行裁剪等处理,获得本数据集。本数据集的一级分类体系为:10.农田;20.森林;30.草地;40.灌木丛;50.湿地;60.水体;70.苔原;80.不透水面;90.裸地;100.冰雪;120.云。其数据质量取决于FROM-GLC产品质量,本数据集作为所有遥感数据的研究基础,为项目提供了基底数据。
葛咏, 凌峰, 张一行
地表实际蒸散发是陆表水循环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能量平衡的重要支出项,且与地表碳收支密切相关,其准确估算不仅对于研究地球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农作物需水生产管理、旱情监测和预测、天气预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全球陆表实际蒸散发数据集(2013-2014) (ETMonitor-GlobalET-2013-2014) 是基于多参数化、适用于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地表蒸散发遥感估算模型ETMonitor计算得到。输入数据主要采用的遥感数据包括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全球陆表能量与水分交换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作用的卫星观测与模拟研究”(2015CB953700)提供的较高空间分辨率的陆表净辐射和较高时间分辨率的水体等数据集,并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全球大气再分析数据等。利用ETMonitor模型在日尺度上估算植被蒸腾、土壤蒸发、冠层降水截留蒸发、水面蒸发和冰雪升华,并对各分量求和获得逐日蒸散发量。计算在1km分辨率上开展,最终聚合到5km分辨率。利用FLUXNET地面观测数据进行直接验证,估算结果与地面实测数据一致性较好。该数据集覆盖全球,空间分辨率为5公里,时间步长为每天,单位为mm/d,数据类型为整型,缩放系数为0.1。
郑超磊, 贾立, 胡光成
中亚地区地形复杂,站点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尤其在山区高海拔地区缺乏气象观测资料。三套气候数据集来自于最近开发的全球再分析数据集。MERRA使用最新版本的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S-5),该系统可以吸收卫星辐射和常规观测结果。ERA-Interim是一个全球陆地表面再分析数据集,以T255(80公里)水平分辨率生成,产品更新距实时大约1个月的延迟。CFSR是最新的全球再分析气候数据集之一,已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研究。这些数据集具有不同的空间分辨率,并且涵盖1979年-2014年。大气再分析资料是在多种数据驱动下,结合严格质量控制的观测数据,利用资料同化技术和数值预报模式得到历史观测数据。近几年,新一代的历史再分析数据因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而适用于降水空间异质性高、地形复杂的中亚区域的气候格局研究。 更多三套历史再分析数据精度验证及适用性可参考: 胡增运, 倪勇勇, 邵华, et al. CFSR、ERA-Interim和MERRA降水资料在中亚地区的适用性[J]. 干旱区地理, 2013, 36(4):700-708. 徐婷, 邵华, 张弛, et al. 近32a中亚地区气温时空格局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15, 38(1):25-35. Hu Z , Zhang C , Hu Q , et al. Temperature Changes in Central Asia from 1979 to 2011 Based on Multiple Datasets*[J]. Journal of Climate, 2014, 27(3):1143-1167. 相关数据集已成功应用中亚生态领域研究,如朱士华, 艳燕, 邵华, et al. 1980—2014年中亚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和CO变化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11):1844-1856.
张弛
1) 数据内容:为了描述青藏高原上的大气水资源,我们提供了两个变量。 一种叫做大气柱水汽收入(CWI),定义为单位面积大气柱水汽通量散度和地表面蒸发之和。 CWI变量为0.25×0.25度网格资料,单位为kg/m2或毫米。 另一个是大气水塔指数(AWTI),是整个TP区域大气水资源净收入的总和,AWTI即cwi乘以高原(75-105E, 25-40N, altitude> 2.5km)格点面积之和,单位为Gt. 2) 数据来源:基于ERA5再分析数据产品计算得到 3) 数据质量描述:ERA5是目前精度较高的再分析数据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 上述两个变量提供了高原大气中水汽净收入量,
阎虹如
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之一,预测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可能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长期野外考察和文献收集,获得了12个青藏高原独有的广布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数据。为保证数据质量,所有物种文献记录的分布点均有DNA测序数据。之后我们使用最大熵值法(Maxent)构建了物种分布模型,评估模型后预测了未来不同时期的物种潜在分布范围。这一结果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青藏高原物种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
车静
古地磁学在认识"原青藏高原"中生代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这里展示了来自北羌塘东部东部雁石坪地区中上侏罗统五个沉积序列的最新古磁数据( 共99个采点,1,702个样品),揭示雀莫错组的古磁极为79.1°N/306.9°E (dp=3.9°, dm=6.3°) 、布曲组为68.9°N/313.8°E (dp=2.1°, dm=3.7°)、夏里组为66.1°N/332.1°E (dp=2.7°, dm=4.6°)、索瓦组为72.4°N/318.6°E (dp=3.9°, dm=6.7°)和雪山组为76.9°N/301.1°E (dp=7.9°, dm=13.2°);这些结果表明,雁石坪在171.2-<157.5 Ma期间位于北纬〜24.5°-〜22.0º,伴随着〜171.2-161.7 Ma间〜19.8±9.4º逆时针旋转在〜161.7和<157.2 Ma之间〜15.4±13.4º顺时针旋转。这个旋转变形的调整可能指示拉萨和羌塘地块在~161Ma剪刀式碰撞引起的。结合拉萨、羌塘和塔里木地块其他已有古地磁数据,以及诸如构造相关的沉积序列,火山作用和HP变质作用等其他地质证据,我们提出了包括南-北羌塘地块、羌塘-松潘甘孜地块和拉萨羌塘地块3次陆陆碰撞和碰后拉张环境在内的中生代羌塘和特提斯洋新的演化模型。
颜茂都
针对青藏高原特色,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可度量性、简明性、独立性的原则,重点包含农牧业活动、工矿业发展、城镇化发展、旅游业活动、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污染物排放等主要人类活动构建了适宜青藏高原的人类活动强度评估指标体系,基于遥感数据、地面观测数据、气象数据及社会统计年鉴数据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人类活动的正面和负面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价,综合评估了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变化特征。数据不仅有助于增强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敏感区植被变化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而且可以为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科学依据。
张海燕, 辛良杰, 樊江文, 袁秀
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印度夏季风的建立与欧亚大陆和印度洋之间产生的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对流层中高层青藏高原和热带印度洋的热力差异与印度夏季风的爆发及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紧密相关。青藏高原和热带东印度洋上空温度是对印度夏季风变化最敏感的两个区域,基于此,用500-200hPa温度场定义了一个青藏高原与印度洋热力差异指数: TCI = Nor[T(25°N-38°N, 65°E-95°E) - T(5°S-8°N, 65°E-95°E)] 其中,Nor表示标准化,T表示500hPa-200hPa温度场。 青藏高原与印度洋热力差异指数(TCI)分为逐候、月、夏季3种时间分辨率序列。它可以从多种时间尺度反映高原与北印度洋之间的热力差异及其与后期印度夏季风变率的关系。并且,与单独的青藏高原或印度洋热力状况相比,该指数表现得更好,指数大时,后期印度夏季风强度往往偏强。另外,TCI的逐候增量对印度季风的演变具有预测意义,TCI逐候增量超前印度季风指数3候开始显著相关,且超前15候的时候相关最大。同时,TCI逐候增量前25候平均值的大小对印度季风爆发的早晚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资助项目: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XDA20060501 印度洋-第三极热力差异对季风的影响及其经向输送效应)
李张群, 肖子牛, 赵亮
1) 数据内容:该数据是对青藏高原雅江下游包括:昌果沟、立定、列那和曲贡等4个考古遗址点研究产生的古环境DNA数据,包括4个考古遗址点中10个古环境样本的HiseqX宏基因组测序。可以用来研究青藏高原考古遗址中古环境DNA的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及其在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研究中可能具有的重要作用。 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课题组自有数据,利用Pair-end建库测序方法和illumina HiseqX测序平台检测获取。 3) 数据质量:279M数据量,Q30>85%。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用于在古环境DNA水平揭示青藏高原古代农业的特征。
杨晓燕
采用sanger测序的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南缘(云南西北部)258个样本进行线粒体DNA高变区测序。基于系统发育思想,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没有样本污染等质量问题。以修订后的剑桥标准序列参考,进行突变位点的输出。根据世界范围内的人群的线粒体DNA系统发育树(PhyloTree.org),对每个样本进行单倍型类群划分。结合已发表的欧亚大陆其他人群的测序数据,系统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该地区人群中有着大量的古老世系,可能代表了早期迁徙到达东亚南部的人群遗传印记。此外,该地区人群中还包含有大量的东亚,尤其是东亚北部组分,可能与粟黍农业人群的迁徙和扩散有关。
孔庆鹏
中巴经济走廊,北起中国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最南端瓜达尔港,全长3 000 km,是贯通南北丝路的关键枢纽,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复杂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导致该区成为滑坡泥石流易发、频发区。通过野外考察和卫星影像结合,建立的中巴经济走廊典型滑坡泥石流影像解译标志;结合交互解译和野外调查验证,确定中巴经济走廊范围内滑坡、泥石流灾害空间分布数据集,对后续开展中巴经济走廊滑坡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以及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邹强
黑河上游山区山体阴影时空分布图(2018年),本数据基于STRM数字高程模型和太阳位置变化(http://www.esrl.noaa.gov/gmd/grad/solcalc/azel.html),采用通视分析计算得到,空间分辨率为100m,时间分辨率为15分钟,可用于冻土、积雪、生态水文和遥感研究等领域。利用黑河上游多个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太阳辐射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可以准确地捕捉气象站位置山体阴影的时空变化,其中时间误差20分钟以内。
张艳林
该数据集内包含2012-2015年月值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数据基于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的温度、降水、太阳辐射等气候要素以及蒸散ET、潜在PET、光合有效吸收比例FPAR、NDVI、最大光能利用率等数据通过CASA模型计算得到,计算结果用三江源采样点数据进行验证,相关系数达到0.718。该数据集可直接用于青藏高原草地植被变化的分析,为草地变化动态动态监测提供基础,为青藏高原草地变化治理提供依据。
樊江文, 辛良杰, 张海燕, 袁秀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东部甘孜XS黄土剖面的粒度数据集,整个剖面厚10米,按照2.5cm间隔进行了粒度分析,共获得粒度数据398组。实验分析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测量前通过双氧水和盐酸去除了样品中的有机质和碳酸盐,加入分散剂经超声波震荡后,利用Mastersizer 2000仪器进行粒度测量。该数据反应了该高原东部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黄土序列的粒径变化,对青藏高原东部古环境记录研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杨胜利
为了了解北半球气温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该研究用 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网格数据计算了 30 年(1971-2000)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年平均气温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变化范围从大于 30 °C 到小于-25 °C。在相同纬度地区,高海拔地区(比如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西西伯利亚山区)的年平均气温凸显低温的趋势。同时我们完成了分辨率为0.5 °× 0.5 °北半球1901-2016年间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分布图。
尹国安, 石亚亚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