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分是全球观测系统提出的关键气候变量之一,在陆气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植被光学厚度是微波辐射传输过程中衡量植被衰减特性的关键参数,在植被水力学、植被物候学和生物量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 本数据集基于AMSR-E和AMSR2交叉定标亮度温度数据,使用多通道协同反演算法(MCCA)获得了全球第一套具有极化差异的多波段(C/X/Ku)植被光学厚度产品及土壤水分产品。该算法(MCCA)能综合考虑多个通道之间的物理关系,能同时反演出土壤水分和具有频率差异,极化差异的植被光学厚度。 本数据集使用了来自国际土壤水分观测网络和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共25个土壤水分密集观测站网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目前公开的与AMSR-E/2相关的土壤水分数据集中,MCCA土壤水分的无偏均方根误差(ubRMSE)最小。此外,MCCA反演得到的具有频率和极化差异的植被光学厚度数据可为植被生理过程中的水通量研究提供新的见解。
胡路, 赵天杰, 居为民, 彭志晴, 姚盼盼, 施建成
该数据集为全球呼吸数据,包含自养呼吸(ra)和异养呼吸(rh)两部分,由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中TaiESM1模式在Historical情景下模拟得到。数据时间范围为1850-2014年,时间分辨率为月,空间分辨率约为0.9°x1.25°。模拟数据详细说明可见链接https://www.wdc-climate.de/ui/cmip6?input=CMIP6.CMIP.AS-RCEC.TaiESM1.historical。
美国气候模式诊断和对比计划委员会
典型年三极土壤微生物后处理产品收集了2005-2006年期间南北极地区土壤采样细菌分布分析结果和2015年期间青藏高原地区土壤采样细菌分布分析结果。通过整理归纳汇总得到三极区域土壤微生物后处理数据产品,数据格式为excel,方便用户查看。其中南北极地区样品采集时间为2005年12月13日至2006年12月8日,包含北极3个地区52个样品(Spitsbergen Slijeringa,Spitsbergen Vestpynten,及Alexandra Fjord Highlands),南极5个地区171个样品(Mitchell Peninsula,Casey station main power house, Robinsons Ridge,Herring Island,Browning Peninsula);青藏高原采集时间为2015年7月1日至7月15日,包含草甸,草原,荒漠3种生态系统,共计18个采样点位,每个采样点位样品个数为3-5个。采样点降水、气温和干旱度由气象信息估算得到,供读者参考。土壤表层样品采集后用液氮保存,运回悉尼实验室,通过FastPrep DNA试剂盒提取。提取后的DNA样品使用27F(5'-GAGTTTGATCNTGGCTCA-3')和 519R (5'-GTNTTACNGCGGCKGCTG-3')扩增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后的片段通过454方式测序,原始数据通过Mothur软件分析。首先去除测序质量不佳序列,之后进行排序并去除嵌合体序列。之后计算序列之间相似度,相似度在97%以上的序列聚类为一个OTU,并定义OTU代表序列。OTU代表序列通过与Silva数据库进行比对,在可靠性大于>80%的情况下鉴定到属一级水平。
叶爱中
本次调查区域覆盖四川泸定,康定,雅江,理塘,巴塘等地区,涉及作物包括青稞、小麦、玉米、土豆及番茄等露地蔬菜,采用干漏斗法提取,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样品171份,捕获土壤动物800余只。样品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样品采集后借助体式显微镜鉴定,其中,以四川巴塘地区的0-15cm 土层数量最多,鉴定有208只中小型土壤动物;其次是四川康定的0-15 cm 土层,观察到有130只中小型土壤动物。
孙晓铭
中国区域表层7cm土壤湿度月值数据。时间范围包括历史时期1850-2014,未来时期2015-2100(未来时期包含四个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 SSP2-4.5, SSP3-7.0, SSP5-8.5)。空间分辨率0.25°。 该数据是基于深度学习方法,以ERA5-Land 表层7cm土壤湿度数据为参考,融合降尺度25个CMIP6模式的表层土壤湿度数据。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数据可用于干旱和植被相关分析。
冯冬含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9日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高寒草甸草原混合草原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天峻县苏里路旁侧,下垫面是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混合。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98°35′41.62″E,北纬 37°42′11.47″N,海拔3718m。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15m、20m、30m、40m处,共7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3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偏北侧10m平台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6m处,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WS_15m、WS_20m、WS_30m、WS_4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WD_15m、WD_20m、WD_30m、WD_4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Ta_15m、Ta_20m、Ta_30m、Ta_40m和RH_3m、RH_5m、RH_10m、RH_15m、RH_20m、RH_30m、RH_4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气压(Press)(单位:百帕)、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200cm、Ms_300cm、Ms_40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200cm、Ts_300cm、Ts_4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8/31 10:30。
李小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13日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亚高山灌丛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刚察县沙柳河镇大寺附近,下垫面是亚高山灌丛。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100°6'3.62"E,北纬37°31'15.67" N,海拔3495m。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处,共3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3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偏北侧2m平台上;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5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5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东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6m处,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和RH_3m、RH_5m、RH_1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气压(Press)(单位:百帕)、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200cm、Ms_300cm、Ms_50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200cm、Ts_300cm、Ts_5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8/31 10:30。
李小雁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13日的青海湖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网温性草原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刚察县三角城种羊场,下垫面是温性草原。观测点经纬度为:东经 100°14'8.99"E,北纬 37°14'49.00"N,海拔3210m。风速/风向、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5m、10m处,共3层,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3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塔西偏北侧;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两个红外温度计安装在6m处,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土壤热流板(自校正式)(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6cm处,朝向正南距离塔体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东方;土壤水分传感器分别埋设在地下5cm、10cm、20cm、40cm、80cm、120cm、200cm、300cm和40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东方;光合有效辐射仪安装在6m处,探头垂直向上和向下方向各一个,朝向正南。 观测项目有:风速(WS_3m、WS_5m、WS_10m)(单位:米/秒)、风向(WD_3m、WD_5m、WD_10m)(单位:度)、空气温湿度(Ta_3m、Ta_5m、Ta_10m和RH_3m、RH_5m、RH_10m)(单位:摄氏度、百分比)、降水量(Rain)(单位:毫米)、气压(Press)(单位:百帕)、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单位:摄氏度)、向上与向下光合有效辐射(PAR_U_up、PAR_U_down)(单位:微摩尔/平方米秒) 、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单位:瓦/平方米)、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单位:瓦/平方米)、土壤水分(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200cm、Ms_300cm、Ms_400cm)(单位:百分比)、土壤温度(Ts_5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200cm、Ts_300cm、Ts_400cm)(单位:摄氏度)。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数据中以红字标示的部分为有疑问的数据;(5)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8/8/31 10:30。
李小雁
本数据集提供青海湖沙柳河流域上游千户里小流域阴坡、阳坡和流域出水口三处位置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份的逐日土壤温湿度观测数据。千户里小流域地理坐标位于(37°25′N,100°15′E),海拔介于3565-3716m之间。该数据集的观测指标包括土壤含水量(SWC)和土壤温度(ST)。阴坡和阳坡土壤温湿度数据由ECH2O和5层5TE传感器观测,阴阳坡5层传感器安装深度分别为10 cm, 30 cm, 50 cm, 80 cm, 110 cm和10 cm, 30 cm, 60 cm, 90 cm, 120 cm。流域出口土壤温湿度数据由Trime监测及10层PICO32传感器观测,传感器布设深度分别为5 cm, 10 cm, 20 cm, 40 cm, 80 cm, 100 cm, 120 cm, 140 cm, 160 cm, 180 cm。该数据集可用于青海湖流域典型小流域土壤水文过程的定量分析并为模型模拟提供校验数据。
李小雁
1)数据内容:祁连山典型小流域植被-土壤-岩石三维空间结构CT扫描数据集,数据包括祁连山典型小流域不同深度苔藓层体积密度、土壤大孔隙度和土壤石砾体积密度数据;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在祁连山典型小流域采集苔藓层和苔藓覆盖下深度为30 cm的原状土柱,利用工业X射线三维显微镜对苔藓层和原状土柱进行扫描;3)数据质量描述:苔藓层分辨率40 μm,原状土柱分辨率68 μm;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祁连山典型小流域植被-土壤-岩石三维空间结构CT扫描数据集对于祁连山区的生态恢复、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均有着重要意义,可为阐述祁连山的水源涵养功能及机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胡霞
本数据集为1960-2019年青藏高原逐年的降雨侵蚀力的栅格数据集。利用青藏高原及周围150km范围内129个站点1960-2019年的日降雨资料计算降雨侵蚀力,其中74个站点位于青藏高原内部,55个站点位于外部,计算方法与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的算法一致,采用WGS_1984坐标系和Albers投影(中央经线105°E,标准纬线25°N和47°N),然后逐年进行克里金插值生成栅格图,空间分辨率为250m。降雨侵蚀力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子,也是CSLE、RUSLE等模型计算的基础因子。整编完善的长时间序列日降雨资料的数据精度高,提高降雨侵蚀力估算的准确性,也有助于进一步精确估算青藏高原土壤侵蚀量。
章文波
本数据集包括祁连山地区2021年日值0.05°×0.05°地表土壤水分产品。采用耦合小波分析的随机森林优化降尺度模型(RF-OWCM),通过对SMAP L3级被动微波36km地表土壤水分产品(SMAP L3 Radiometer Global Daily 36 km EASE-Grid Soil Moisture, V8)进行降尺度,得到0.05°×0.05°地表土壤水分产品。参与降尺度模型的数据包括GLASS Albedo,MUSES LAI/FVC,中国西部逐日1 km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TRIMS LST-TP;2000-2021)V2,以及经/纬度等信息。
柴琳娜, 朱忠礼, 刘绍民
基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我国土系调查和《中国土系志》编制项目“获取的土壤调查剖面资料,采用预测性数字土壤制图范式,利用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对成土环境进行精细刻画和空间分析,研发自适应深度函数拟合方法,集成先进的集合式机器学习方法,生成了青藏高原地区系列土壤属性(土壤有机碳、PH值、全氮、全磷、全钾、阳离子交换量、砾石含量(>2mm),砂粒、粉粒、粘粒、土壤质地类型、容重、土体厚度等)三维栅格分布图,并量化了不确定性的空间分布,与已有土壤图相比,较好地表征了青藏高原地区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特征。该数据集可为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生态、水文、环境、气候、生物等提供土壤信息支持。
刘峰, 张甘霖
数据集包含了雅鲁藏布江流域148个点位的实测土壤厚度数据,以及40个点位的土壤样品的物理性质及水力特性(粒径、饱和含水量、有机质含量、饱和导水率等)。采样点遍布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仲巴县至下游林芝市之间。土壤厚度数据通过开挖剖面测量得到,其他土壤数据由采集的环刀样品按标准化实验流程测试得到,因此数据精度较高。该数据集提供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数据,可以为青藏高原尺度的大范围土壤制图提供参照,提升相关研究的预测精度。
刘金涛
本数据集提供了基于遥感估算凋萎系数优化后的全球土壤质地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25度。数据集采用了SCE-UA的优化方法,以基于SMAP遥感土壤水分估算的凋萎系数为优化目标,对两套常用的土壤质地数据集GSDE(Shangguan et al. 2014)和HWSD(Fischer et al., 2008)进行了优化。与站点观测的结果表明(北美地区44个站点),在陆面模式中使用优化后土壤质地数据集的土壤水分和蒸散比模拟准确度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何晴, 卢麾, 周建宏, 阳坤, 施建成
1)青海省湟水流域典型工业园土壤环境质量数据,为区域工业活动导致的土壤污染管控提供基础支撑; 2)数据来源为湟水流域典型区域土壤样品,样品采集后迅速放入-4℃冰箱保存送尽快至实验室,经前处理后完成相关参数的检测; 3)样品采集、转运过程符合规范,实验检测过程遵照相关标准严格执行结果,因土壤环境各因素的变化,该结果仅针对本次调查结果; 4)该数据可用于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重金属风险评估等内容进行分析;
王凌青
我们提供了中国范围内1km高质量的土壤湿度数据集-SMCI1.0(Soil Moisture of China by in situ data, version 1.0),SMCI1.0是包含2000-2020年、日尺度、以10厘米为间隔10层深度(10-100cm)的高时空分辨率土壤湿度。该数据集是以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648个站点观测10层土壤湿度作为基准,使用ERA5_Land时间序列数据、叶面积指数(LAI)、土地覆盖类型(Landtypes)、地形(DEM)和土壤特性(Soil properties)作为协变量,通过机器学习方式获得。我们进行了两组实验以验证SMCI1.0的精度,时间尺度上:ubRMSE为0.041-0.052,R为0.883-0.919;空间尺度上:ubRMSE为0.045-0.051,R为0.866-0.893。 由于SMCI1.0是基于实地观测的土壤湿度,它可以作为现有基于模型和卫星数据集的有效补充。该数据产品可用于各种水文、气象、生态分析和建模,尤其在需要高质量、高分辨率土壤湿度的应用上至关重要。有关数据集的引用及详细描述,请阅读说明文档。为便于使用,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分辨率的版本:30 秒(~1km)和0.1度(~9km)。
上官微, 李清亮, 石高松
帕里土壤温湿度观测网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站点平均海拔4486米。观测网提供土壤水分、温度以及冻融信息,旨在为一系列卫星遥感和水文气象研究提供支持。 观测网详细信息: (1)站点数目:25 (2)观测变量:土壤湿度、土壤温度 (3)观测深度:0-5 cm、10 cm、20 cm、40cm (4)空间范围:27.7°-28.1°N; 89.1°-89.4°E (5)空间尺度:0.3°x 0.3°(对应被动微波卫星象元尺度) (6)记录间隔:30 min (7)测量精度: ±2%(土壤水分);±1℃(土壤温度) 数据文件字段描述: (1)变量1-6:观测时间(yyyy-mm-dd-hh-mm-ss;北京时间,UTC+8) (2)变量7-34:各站点观测值(实型,缺省值:-99.00) (3)土壤水分(SM):体积含量,单位:%vol(m3/m3) (4)土壤温度(ST): 单位:℃ 数据校正与质量控制: (1)土壤水分:基于实测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对“介电常数-土壤水分”转换公式进行校正 (2)土壤温度:针对实测数据进行合理物理范围内的质量控制
阳坤, 陈莹莹, 赵龙, 秦军, 拉珠, 周旭, 姜尧志, 田佳鑫
本数据包含青藏高原西部52个样点0-10cm、10-20cm和20-30cm土壤深度的土壤碳氮含量,土壤样本是由研究团队在2019-2020年间通过土壤打钻的方法获得,将土壤过2mm孔径筛后,进行风干和挑除细根的处理,再在实验室由碳氮分析仪测定。本数据可以为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研究青藏高原西部不同深度土壤碳氮过程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模型模拟土壤碳氮循环过程提供数据支持,这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青藏高原西部土壤碳氮循环过程。
丁金枝
综合利用站点观测输沙量、气象及遥感观测资料,改进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的降雨-融雪径流侵蚀力计算方案,并基于改进的RUSLE模型完成重点侵蚀区“一江两河”坡面侵蚀量的计算,获得了2001-2015年该区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坡长坡度因子、植被覆盖因子、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以及土壤侵蚀速率的空间分布。该数据集可解析年楚河流域“水少沙多”和拉萨河流域“水多沙少”的现象,为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王莉, 张凡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