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期间,为了监测中游干旱区的地下水位变化与水温的变化,中科院寒旱所在中游干旱区水文试验区内的盈科绿洲共布设了6套地下水观测设备。观测点分别为:1)大满镇新庙村(原和平乡新庙村);2)大满水管所;3)小满镇王其闸村;4)明永乡沿河村一社(电五);5)乌江镇小湾村;6)新墩镇流泉村。观测仪器:HOBO压力式水位温度记录仪(型号:U20-001-01;U20-001-01-TI)。观测频率:1小时(2007-12-25~2009-7-6)。观测项目为水位计传感器处的压强(可计算地下水水位)和水的温度。数据集观测日期为:2007年12月25日至2009年7月6日。结合盈科灌区绿洲站观测的大气压强数据,通过计算可以将HOBO水位水温记录仪测得的压强数据转化为水深数据。利用水位计线缆的长度,得到水位埋深。利用差分GPS精确测量的地下水井高程,减去水深埋深,得到水位高程。
2008年5月25日,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进行L&K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的航空飞行。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和土壤盐分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地面同步观测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微波同步样带1,样带2,样带3,样带4,样带5,样带6展开。各条样带垂直于航线方向布置,每条样带上共有25个采样点,各采样点间距为100m。样带7主要地表类型为沙地,土壤水分含量很小,因此于6月2日进行了补测,微波同步样带1、2、3和4,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3次地表辐射温度;微波同步样带5和6,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获得土壤体积含水量、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土壤温度;并使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3次地表辐射温度。微波同步样带7,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地表辐射温度;以及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 本数据集包括样带1-6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测量数据表格。 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2008年7月4日,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开展了L&K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的航空飞行。地面同步观测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微波同步新样带newL1-newL12展开。主要观测变量为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和土壤盐分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各条样带均垂直于航线方向布置,每条样带上共有5个采样点。在newL1-newL12各条样带的每个采样点,采用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冠顶温度和地表温度。 本数据集包括4个样带测量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数据表格,一个表格包括4个样带数据,地表温度、冠层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在一个数据表格中存储。 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2008年5月26日至6月29日期间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对植被生物物理参数和结构参数进行了常规测量,主要观测了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不同地表类型的植被生物量、叶倾角、株高、LAI等。生物量通过采样称重获得,叶倾角用量角器测得,株高用钢卷尺测得,LAI用LAI-2000测得。 观测内容,观测日期及观测样区如下: {| !观测内容 !观测日期 !样区 |- | 叶倾角 || 2008-06-24 || E |- | 叶倾角 || 2008-06-29 || A E |- | 植被生物量 || 2008-06-18 || A D E |- | 植被生物量 || 2008-06-24 || A E |- | 植被生物量 || 2008-06-29 || A E |- | 株高 || 2008-05-26 || A D E |- | 株高 || 2008-06-14 || B |- | LAI || 2008-05-28 || E |- | LAI || 2008-06-05 || E |- | LAI || 2008-06-06 || A |- | LAI || 2008-06-11 || A |- | LAI || 2008-06-18 || D E |- | 覆盖度 || 2008-5-27 || A,D,E 样区中的30m小样方 |- | 覆盖度 || 2008-5-26、27 || D,E样区360m样方 |- | 覆盖度 || 2008-6-14 || B样区360m样方 |- |} 本数据集包括所测量的覆盖度文件夹;叶倾角文件夹;植被生物量文件夹;株高文件夹;LAI测量Excel数据表格及一数据质量说明txt文档。 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2008年3月14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开展了MODIS的地面同步观测,测量参数包括:地表红外辐射温度、地表物理温度、土壤剖面重量含水量(0-1cm、1-3cm、3-5cm、5-10cm及10-20cm,部分样方只测量到了5cm)、表层土壤冻结深度。目的是反演土壤冻结深度。 该日的地面测量时间范围是12:00-15:00,地面同步测量样方包括扁都口C1样地、扁都口W2样地、扁都口B2样地。 1)土壤冻结深度的测量方法是通过用筷子插入土壤感觉其硬度或者将土壤表层冻结层直接挖出测量冻结层厚度,来判断冻融深度。直尺直接测量,当土壤硬度较大并且有冰晶时,认为土壤冻结;反之,则认为土壤未冻。土壤粗糙度数据可以认为在试验期间没有变化,可以从其它时间的粗糙度数据集中获得。 时间范围是11:37-12:11。 2)含水量测量方法是:取0-1cm、1-3cm、3-5cm5-10cm、10-20cm土样,放入自封袋,然后用微波炉烘干,计算其土壤重量含水量。 3)地表温度测量仪器是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同时测量了辐射温度和物理温度,并记录了测量地点的地表覆盖类型。测量时手持式红外温度计采用近距测量模式。地表物理温度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附带的热电偶温度计。 4)土壤粗糙度数据可以认为在试验期间没有变化,可以从其它时间的粗糙度数据集中获得。
2008年3月21日运-12飞机搭载L&K波段微波辐射计进行了航空飞行试验,飞行时间为8:25至11:15BJT。地面同步观测主要参数包括地表辐射温度、地表物理温度、土壤剖面0-1cm、1-3cm、3-5cm的重量含水量(烘干称重法),表层土壤冻融状况(以冻结深度表示),积雪深度。 由于晚上扁都口地区降雪,所以地表覆盖大概有10cm左右的新雪。随着时间接近中午,地表积雪有融化的迹象,由于飞行区域内海拔不同,所以积雪融化的时间也不同。但是由于事先没有准备雪分析仪,所以并没有积雪相关参数的测量。 1)微波辐射计观测角度为垂直地表观测,所以,辐射计数据没有极化之分。 2)地表辐射温度和物理温度测量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时采用近距测量模式。地表物理温度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附带的热电偶温度计(某些样点同时使用了针式热敏电阻温度计)。 3)冻融深度测量方法是通过用筷子插入土壤感觉其硬度或者将土壤表层冻结层直接挖出测量冻结层厚度,来判断冻融深度。直尺直接测量,当土壤硬度较大并且有冰晶时,认为土壤冻结;反之,则认为土壤未冻。 4)积雪深度是利用直尺直接测量。 5)土壤水分:取0-1cm、1-3cm、3-5cm土样,放入自封袋,然后用微波炉烘干,计算其土壤重量含水量。土壤的体积含水量可以通过容重数据计算。数据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打开。 本数据集包括各地面同步采样点的地面观测数据和样点坐标数据。
本数据集为机载激光雷达(LiDAR)传感器于2008年06月23日获取,覆盖大野口森林飞行区中的超级样地。 飞行传感器为激光雷达和真彩色CCD相机。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发布的产品为激光点云,包含单次回波(“*.LAS”数据文件)和全波形("*.lgc”数据文件和“*.lgc”数据文件)、CCD图像。DSM和正射影像在“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大野口流域飞行区超级样地机载LiDAR数据集(2008年6月23日)”中发布。因为数据集中包含高分辨率影像,用户需提交申请并通过审批后才能获得。数据处理时间为2008年8月。原始数据包括加密飞行的5条航线,航线设计信息如下: {| ! 航线 ! 起点纬度 ! 起点经度 ! 终点纬度 ! 终点经度 ! 绝对航高(米) ! 航线长度(公里) ! 像片(张) |- | 1 || 38°31′59.71″ || 100°14′54.02″ || 38°31′43.04″ || 100°15′44.28″ || 3550 || 1.3 || 7 |- | 2 || 38°32′01.21″ || 100°14′54.82″ || 38°31′44.53″ || 100°15′45.08″ || 3550 || 1.3 || 7 |- | 3 || 38°32′02.70″ || 100°14′55.62″ || 38°31′46.03″ || 100°15′45.88″ || 3550 || 1.3 || 7 |- | 4 || 38°32′04.20″ || 100°14′56.42″ || 38°31′47.52″ || 100°15′46.69″ || 3550 || 1.3 || 7 |- | 5 || 38°32′05.69″ || 100°14′57.23″ || 38°31′49.01″ || 100°15′47.49″ || 3550 || 1.3 || 6 |}
2008年6月2日,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2km×2km的MODIS同步样方中的H01—H32开展了MODIS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测量的主要地面变量为冠层温度和地表温度,同时测量了浅层土壤水分,各测量点间距离为125m。本数据可为机载-星载遥感数据的地表温度和蒸散发的反演与验证提供基本的数据集。 地表温度同步测量:沿MODIS样方中H01-H08、H09-H16、H17-H24及H25-H32四个东西向样带每隔125m进行了往返两遍观测,包括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的冠顶温度、半高温度以及地表热辐射温度,以及针式温度计获得的0-5cm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同步测量:沿MODIS样方中同步样带1(H01-H08)、同步样带2(H09-H16)、同步样带3(H17-H24)及同步样带4(H25-H32)四个东西向样带每隔125m进行了一遍观测。其中在H01-H08、H09-H16、H17-H24三个样带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以及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在H25-H32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获得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土壤温度;以及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 由于土壤水分测量耗时,2008年6月2日土壤水分没有测量完成。考虑到土壤水分变化不大,在2008年6月3日对剩余样带进行了补测。沿MODIS样方中同步样带H30-H40、H41-H48、H49-H56及H57-H64四个东西向样带每隔125m进行了一遍观测。其中在H41-H48、H49-H56、H57-H64三个样带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以及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在H33-H40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获得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土壤温度;以及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 本数据集包括2个地表温度测量Excel表格;8个土壤水分测量Excel表格。 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2007年12月5日至2007年12月16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开展雪特性分析仪(Snowfork)观测预试验获取的基本数据集。雪特性分析仪主要用来观测积雪参数,预试验目的之一是检验仪器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其二是获取航空卫星遥感同步试验反演验证和其他控制试验所需的积雪参数数据。 雪特性分析仪观测内容包括: 1)直接观测物理量:共振频率、衰减度和3分贝带宽 2)间接观测物理量:积雪密度、积雪复介电常数(包括实部和虚部)、积雪体积含水量、积雪重量含水量。 预试验期包括5个文件夹(每个文件夹下包含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并有相应的数据说明),分别是12月5日的雪特性分析仪观测数据,12月6日及7日BG-A MODIS同步观测数据,12月10日BG-B、BG-C、BG-D、BG-E数据集,12月14日及16日配合微波辐射计在BG-D的观测数据。
本数据来自大野口流域关滩森林站超级样地,该超级样地乔木植被为青海云杉纯林,样地大小为100m×100m。 本数据集的数据主要包括:对照的大气降雨, 林内穿透降雨, 树干茎流, 苔藓与枯枝落叶桶的透过雨量。该数据可用于研究青海云杉的冠层截留特征,并可用于发展青海云杉的降雨截留模型。观测对照大气降雨的两个雨量筒位于水文试验样地附近的一个平缓的河滩上,在每次降雨结束后都及时的观测。观测林内穿透降雨的雨量筒布设在超级样地3号子样地内,共20个,雨量筒的布设规则就是依据正上方的冠层郁闭度来布设。在该样地内,按照规则格网布设了九个自制承雨槽,用于观测林内穿透降雨。树干茎流的观测是记录自制树干茎流装置内集雨器的集雨量。观测时间:2008-06-01至2008-10-10日,每次降雨结束后及时的观测。 观测地点: 大野口流域关滩森林站水文试验样地。 观测仪器: 1: 标准雨量筒(直径:20cm;观测对照降雨:2个; 观测林内穿透降雨:20个)。 在样地内按照郁闭度来布设。 2: 自制承雨槽(大小:20×20×100cm;观测林内穿透降雨:10个)。在样地内按照规则格网布设 3: 自制树干茎流装置(蛇形管,集雨装置,共5个)。 4: 自制苔藓与枯枝落叶截留桶(直径:20cm)。 5:标准20cm雨量筒量雨器(量程:10.5mm)。
2007年10月18日,在阿柔样方1和阿柔样方2开展了Envisat A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11:17BJT。阿柔样方1和阿柔样方2均为3Grid×3Grid,每个Grid为30m×30m,共计25个采样点(包含中心点和角点)。 在每个采样点,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获得土壤体积含水量、电导率、土壤温度及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地表辐射温度;并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同时还对植被一些参数进行了相关调查,主要包括植被高度、覆盖度、植被含水量。地表粗糙度信息请参见“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阿柔加密观测区地表粗糙度数据集 ”元数据。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2007年12月6日和2007年12月10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进行的雪密度观测,目的是调查该地区的积雪分层信息,获取该地区积雪密度,为遥感反演和模型提供可靠的数据集。 观测内容包括: 1)积雪分层密度观测:观测方法为雪铲称重法进行。预试验采用10cm间隔进行分层密度测量,10cm以内测一层,大于10cm依次分层测量。 2)除密度外,还包括BG-A的雪深及雪温度、雪土界面温度、雪粒径测量。 其中2007年12月6日在BG-A测量,2007年12月10日分别在BG-B、BG-C、BG-D样地进行。该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并包括如下辅助信息:GPS点,雪铲定标数据。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帮助信息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