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1公里土地覆盖格网数据集(2000)

黑河流域1公里土地覆盖图是冉有华等(2009;2011)发展的融合了多源本地信息的中国1公里土地覆盖图(MICLCover)的子集。MICLCover土地覆盖图采用IGBP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基于证据理论,融合了2000年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植被图集(1:100万)的植被型、中国1:10万冰川分布图、中国1:100万沼泽湿地图和MODIS 2001年土地覆盖产品(MOD12Q1)。MICLCover的验证结果表明,其与中国土地利用图在7类水平上的总体一致性达到88.84%,其中,耕地、城市、湿地和水体类型的一致性达到95%以上;通过与MODIS2001年土地覆盖数据产品和IGBPDISCover土地覆盖图在三个典型地区的视觉比较,MICLCover在保持了中国土地利用图的总体精度,增加了中国植被图叶属性和叶型信息的同时,所反映的局部土地覆盖细节更加详细。采用国家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在甘肃省、云南省、浙江省、黑龙江和吉林省的验证结果表明,MICLCover的森林类型的精度相对于MODIS土地覆盖产品有大幅度的提高;采用甘肃省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对MICLCover的森林类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MICLCover的森林类型在该地区的精度为82.94%。 总之,MICLCover土地覆盖图在保持了中国土地利用数据的总体精度条件下,补充了中国植被图中对植被类型及植被季相的信息,更新的中国湿地图、中国冰川图最新信息,使得中国土地覆盖数据的精度得到大大提高,分类系统更加通用,该数据可为陆面过程模型提供更高精度的土地覆盖信息。

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实验(HEIFE)数据集(1990-1992)

“黑河地区地一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实验研究(HEIFE)”,是在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段一个70km×90km范围实验区内进行的以水份和热量交换为中心的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实验,也是目前国际上野外连续观测时间最长的一次陆面过程实验,取得了欧亚大陆腹地典型干旱地区黑河流域沙漠、戈壁、绿洲等不同下垫面上的太阳辐射、大气边界层气象资料和绿洲生物气象资料,并收集了该地区常规气象和水文资料,为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理论研究奠定了观测实验基础。 黑河实验数据库(HDB)(陶泽宏和左洪超,1994a)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编了黑河实验野外观测资料。在该数据库中,所有观测资料按观测性质和目的分为三类: 第一类:正常观测期(FOP)资料。它包括:(1)5个微气象站和5个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2)4个井站观测地下水位资料;(3)吹沙、沙尘分布及臭氧观测资料;(4)3个高空气象站、3个地面气象站和4个水文站和一些雨量站及井下水位站常规观测资料。 第二类:加强观测期(IOP)资料。它包括:各个加强期(PlOP,IOP-1,lOP-2,IOP-3,IOP-4)中湍流、系留气球、声雷达(Sodar)、激光雷达(Lidar),土壤含水量及成份的观测资料。 第三类:特殊观测期资料,它包括:生物气象观测(BOP),干旱地区降水机制观测(IOP-R),湍流对比观测(IOP-C)和远离绿洲的沙漠补充观测资料(IOP-DA)以及沙样实验的观测资料。更详细的信息请参考HEIFE数据库使用手册(陶泽宏 等,199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