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包含每日(2021.6.15-2021.7.24)科考灾害点和工作照,对每天所记录的灾害点在地图上进行标识,转化为KMZ格式,在GIS上分析科考区域灾害点的分布。灾害点分布发现,在东线沿途及科考县域内灾害点多分布降雨型滑坡、泥石流及崩塌、山洪等类型灾害且分布较为密集,沿线公路及人口相对较多,存在较高综合风险。在西线则相对较多分布风沙、山地侵蚀点以及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科考队伍军队以上灾害典型照片影像、灾害点、路线及日志内容做出记录。以上资料是研究科考的直观资料,对科考研究的关键输入数据以及检验资料,同时对客观判识科考区域灾害类型、分布和防灾减灾措施具有基础性意义。
张正涛
本数据包含:喜马拉雅山区30m山洪综合风险数据、30m山洪危险性数据、30m山洪承灾体数据、30m山洪易损性分布数据。数据基于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得到研究区内山洪灾害综合风险指标分布、各行政村山洪危险性指标分布、山洪承灾体指标分布、山洪易损性指标分布,形成喜马拉雅山区山洪灾害综合风险分布数据。本数据有助于对山洪灾害的空间变化特点和分布规律的分析,山洪灾害风险的分区划分对于防汛应急部门的防汛管理和防汛部署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王中根
本数据集包含喜马拉雅山区1:100万历史山洪灾害数据、喜马拉雅山区1:100万山洪防治区分布数据、喜马拉雅山区1:100万山洪分区分布数据、喜马拉雅山区1:100万重点防治区分布数据。各项数据均基于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得到研究区内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灾害类型、成因、经度、纬度、数量、分布及因灾遇难人数信息,以及研究区内山洪分区分布、防治区范围分布和重点防治区分布数据,形成喜马拉雅山区历史山洪灾害分布数据集。
王中根
为全面贯彻《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中针对“政府预算资金资助形成的科学数据应当按照开放为常态、不开放为例外的原则,由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科学数据资源目录,有关目录和数据应及时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面向社会和相关部门开放共享,畅通科学数据军民共享渠道”的精神,依据相关汇交标准规范的有关要求,现面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建立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九项目组。
杨雅萍
日志、影像是野外科考特有的、重要的一手资料,也是科学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规范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的考察日志、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入库汇交,确保考察日志、影像资料入库的可操作性、条理性、规范性,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考察日志、影像资料收集整理的程序、方法,包括工作准备、野外调查、资料整理等要求,以期能更好的为考察数据资料入库服务。 本规范适用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组织的野外考察调查的日志、影像资料的整理入库,其他野外科考形成的相关资料也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杨雅萍
川藏铁路沿线洪水风险评估数据,包括自然指标、危险性、脆弱性和风险评估数据。数据来源:从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网站获取;根据USGS下载的DEM计算获取。加工方法:五年一遇最大24h降水通过根据评估区域内逐年最大24h降水序列进行频率计算获得;河网指数根据评估区域内海河版六级水网裁剪并处理获得;危险性将五年一遇最大24h降水和河网指数赋值计算获取;脆弱性将人口密度、交通造价、GDP总量数据赋权计算获得;风险数据根据危险性和脆弱性赋权计算获得。制定数字加工操作规范。加工过程中,规定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同时由专人负责质量审查。经多人复查审核,其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接边精度、现势性均符合国家测绘局制定的有关技术规定和标准的要求,质量优良可靠。
王中根
1)将广域而复杂的地理空间区域,甚至一个完整的流域自动划分为可重复、地貌学上具有一致性的地形单元,这项工作仍然停留在理论概念阶段,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巨大的挑战。地形单元是地形地貌的进一步细分,能够保证斜坡单元内部地貌特征具有最大均一性和不同单元之间的最大异质性,适用于地貌或水文建模、遥感图像中的滑坡检测、滑坡敏感性分析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2)斜坡单元是重要的地形单元类型,斜坡单元定义为分水线和汇水线围成的区域,而实际上分水线和汇水线围成的区域往往为多个斜坡甚至一个小流域。理论上,每个斜坡单元需要确保内部最大均质性和不同单元之间的最大异质性,斜坡单元是一块与邻近区域具有明显不同地形特征的区域,这些地形特征差异可以依据汇水或排水分界线、坡度和坡向等特征,例如山脊线、山谷线、台地边界、谷底边界等地貌分界线。依据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可以手动绘制规模和质量适宜的斜坡单元,但是手动绘制的方法既费时又容易出错,划分的斜坡单元质量依赖于专家的主观经验,适用于小范围区域,不具有广域、普遍应用价值。我们针对该领域在实际操作中的空白,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建模软件系统,实现斜坡单元的最佳划分。3)基于汇流分析和坡向分割的斜坡单元自动划分系统V1.0,基于Python编程语言编写,作为GRASS GIS内插模块进行运行和计算,在给定数字高程数据和一组预先定义的参数实现斜坡单元的自动划分。4)基于 Python编程语言,代码具有灵活可变性,适用于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科学人员进行大范围的自定义和个性化定制。此外,该软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斜坡单元划分结果,反映区域主要地貌特征,为精细化滑坡灾害评价和预报提供基于的评价单元。可服务于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极端诱发事件(地震或降雨等)下的灾害应急,以及对滑坡监测设备的遴选和预警网络的合理有效布置和运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滑坡发育严重的地区都可以推广应用。
杨仲康
1)在山区,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质背景条件,在降雨、融雪、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外界因子触发下,极易发生滑坡,导致生命财产损失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了满足工程场地建设的安全性、土地利用规划的合理性和灾害减缓的迫切性需求,需要展开区域滑坡敏感性评价。当利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得到多个不同评价结果时,如何有效的将这些结果进行组合以得到最优的预测是当前仍未很难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在确定某个区域滑坡敏感性评价的最优策略和最佳方法的操作执行方面仍然十分欠缺。2)利用传统经典的多元分类技术,通过对模型结果评估和误差量化,将最优评价模型进行组合,快速实现区域滑坡敏感性高质量评价。源代码基于R语言软件平台编写,用户需要单独准备一个本地文件夹,用来读取和储存软件运行结果,用户需要记住文件夹储存路径并在软件源代码中进行相应的设置。3)源代码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模式来展示模型运行结果,以文本和图形格式的标准格式分析结果输出和需要空间数据并以标准地理格式展示的地理空间模式,4)适用于所有对滑坡风险评价工作感兴趣的人群。该软件能够为大专院校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高效使用,也可以被国土环境规划、管理领域的政府人员和公益组织方便快捷、正确可靠的获取滑坡敏感性分级结果。可服务于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极端诱发事件(地震或降雨等)下的灾害应急,以及对滑坡监测设备的遴选和预警网络的合理有效布置和运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滑坡发育严重的地区都可以推广应用
杨仲康
滑坡排水防渗是青藏高原滑坡源区治理常用技术。现有的虹吸排水技术应用到高海拔地区效率低下,通过改进,提出了变管径高扬程虹吸排水技术,解决高海拔低气压地区滑坡深部排水问题。开展12组变管径虹吸排水试验来验证理论流速计算公式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虹吸流速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理论计算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不同的变管径方案使得虹吸流速提升15%-116%,可见变管径可显著增强虹吸管的排水能力,尤其是对于高扬程虹吸管。
郑俊
滑坡排水防渗是青藏高原滑坡源区治理常用技术。对现有的虹吸排水流速公式计算进行了改进,通过试验验证修正的流速公式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1)现有的虹吸计算公式仅适用于低扬程虹吸排水流速计算,对于高扬程虹吸排水流速计算误差较大,相对误差最大超过90%;(2)修正后的虹吸计算公式适用于各种扬程的虹吸排水系统,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理论计算的相对一般误差在20%以内;(3)因此,推荐使用提出的虹吸排水流速计算的修正公式。
郑俊
滑坡排水防渗是青藏高原滑坡源区治理常用技术。对现有的虹吸排水流速公式计算进行了改进,通过试验验证修正的流速公式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1)现有的虹吸计算公式仅适用于低扬程虹吸排水流速计算,对于高扬程虹吸排水流速计算误差较大,相对误差最大超过90%;(2)修正后的虹吸计算公式适用于各种扬程的虹吸排水系统,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理论计算的相对一般误差在20%以内;(3)因此,推荐使用提出的虹吸排水流速计算的修正公式。
郑俊
1)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再加上内动力扰动、构造隆升强烈,致使青藏高原地区山地灾害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给地处山地地区的农村聚落带来极大威胁,村落灾害脆弱性和综合风险防范能力逐步成为乡村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议题。2)本数据来自2021年6月-9月期间在林芝市朗县朗镇拖麦村、巴宜区林芝镇帮纳村、波密县古乡雪瓦卡村、墨脱县背崩乡背崩村、察隅县竹瓦根镇学尼村、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然乌村、八宿县白玛镇珠巴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且被访人员主要以熟悉家庭情况的成年人为主。3)问卷设计以科学性、适用性、可行性、典型性、具体性为原则,面向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周边村落个体设计了《青藏高原居民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及社会脆弱性调查问卷》。为了确保调查问卷设计内容的信度和效度,正式调查之前对问卷进行了预调查,进一步修改完善调查问卷存在问题。在问卷调查正式开始之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的讲解和调查技能培训。4)调查共完成问卷231份,分别为拖麦村35份、帮纳村24份、雪瓦卡村21份、背崩村38份、学尼村16份、然乌村72份和珠巴村25份,问卷有效率为98.6%。
周强, 陈睿山, 刘峰贵, 李万志, 李生梅, 陈琼, 高海辛
滑坡排水防渗是青藏高原滑坡源区治理常用技术。现有的虹吸排水技术应用到高海拔地区效率低下,通过改进,提出了变管径高扬程虹吸排水技术,解决高海拔低气压地区滑坡深部排水问题。开展12组变管径虹吸排水试验来验证理论流速计算公式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虹吸流速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理论计算的相对误差误差在5%以内;不同的变管径方案使得虹吸流速提升15%-116%,可见变管径可显著增强虹吸管的排水能力,尤其是对于高扬程虹吸管。
郑俊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滑坡灾害数据;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本数据集系北京工业大学戴福初利用谷歌地球独立解译完成;采用遥感解译-现场验证-再解译-再验证等方法,经过7次系统解译最终形成本数据文件,累计对超过5000处滑坡开展了现场验证,具有较高的精度;4)本数据对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交通工程建设、地质灾害评价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戴福初
本数据采用由滑坡崩塌灾害致灾因子、滑坡崩塌易发性模型,暴露人口和人口伤亡率四大模块共同构成的喜马拉雅山周边及亚洲水塔区多灾种人口综合风险评估模型。致灾因子模块包括DEM、坡度、降雨、气温、积雪覆盖度、GDP、植被覆盖度因素。滑坡灾害崩塌易发性模型是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滑坡崩塌灾害易发概率值。人口暴露度模块是利用滑坡崩塌灾害易发性值与人口数据叠乘。人口伤亡率模块是基于滑坡崩塌灾害历史伤亡人口与同时期滑坡崩塌灾害暴露人口的比值得到。最后,代入2020年人口数据,计算滑坡崩塌灾害易发性不同等级下的暴露人口,并与历史时期滑坡崩塌灾害人口伤亡率相乘,评估2020年喜马拉雅山周边及亚洲水塔区多灾种人口综合风险。
王瑛
数据内容:细料坝溃决流量变化数据 数据来源:本次试验数据来自于水科院溃决模型试验。 采集地点和方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采集、监测各项数据。 数据质量描述:本次试验目的为模拟坝体透水管涌溃坝,对溃决全过程进行监测,分析溃决发生及发展过程。本次试验的溃坝模式为坝体透水管涌溃坝,初始管涌位置位于坝体左侧中部位置,发生管涌时模型库内蓄水高度为4.6m,水面距坝顶0.4m。可将溃坝过程分为7个阶段。
谢定松
数据内容:不同干密度土料的渗透及渗透稳定试验数据,确定渗透性及破坏水力比降(渗透稳定性)。 数据来源:通过管涌型土料在不同干密度下的渗透与渗透稳定试验,数据内容包括渗流量、水头、时间。 采集地点和方式:中国水科院渗流试验室。根据级配及制样厚度试验干密度,进行渗透稳定试验。 采集时间:2020.8.1-2020.8.20 数据质量描述:本次试验数据均来自于各个测压管、渗压计、秒表、量筒,各仪器每年均送检。
谢定松
数据内容:不同细颗粒量土料的渗透及渗透稳定试验数据,确定渗透性及破坏水力比降(渗透稳定性)。 数据来源:通过管涌型土料在不同级配下的渗透与渗透稳定试验获取数据,数据内容包括渗流量、水头、时间。 采集地点和方式:中国水科院渗流试验室。根据级配及试验干密度,进行不同细颗粒量土料的渗透稳定试验。 采集时间:2020.8.1-2020.8.20 数据质量描述:本次试验数据均来自于各个测压管、渗压计、秒表、量筒,各仪器每年均送检。
谢定松
数据内容:竹巴笼大桥桥梁损毁计算数据 数据来源:基于建立的洪水演进模型进行计算。 采集方式: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检索以及数值模型模拟综合进行分析。 数据质量描述:通过构建二维溃坝洪水演进计算模型对“11.0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溃坝后的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模拟,并以金沙江下游的竹巴笼大桥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抗力和山洪破坏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对桥梁的损毁过程进行探究,阐明了洪水演进过程中竹巴笼大桥的损毁过程,并得到了估算桥梁致灾水位的计算公式。
张新华
数据内容:基于洪水演进模型的白格下游岸坡冲刷计算数据 数据来源:以白格堰塞坝下游225公里的河道范围为研究对象,基于构建的洪水演进模型进行计算。 采集方式:走访调查金沙江竹巴笼段左岸的受灾情况。为与实际考察成果对比分析,故截取金沙江竹巴笼老桥至国道G318线竹巴笼大桥约2km河段,对其洪水淹没及河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数据质量描述:以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坝址下游0-225km长河道为研究区域,采用分段演算方法模拟了溃坝洪水的演进过程,通过不同河段水文站的实测水文数据,率定了相应河段的糙率系数,并得到了各河段的洪水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截取金沙江竹巴笼老桥至国道G318线竹巴笼大桥约2km河段,对其洪水淹没及河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以巴楚河汇口至竹巴笼河段的受损公路及房屋淘刷侵蚀为例进行了分析计算并验证。
张新华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