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于2021年5月底至6月在青藏高原野外考察期间使用无人机航拍所得,航片数据量为 3.4 GB,共包含330余张无人机航片。拍摄地点主要位于西藏的拉萨、林芝,云南省的大理、怒江,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等州市地区的道路沿线、居民点及其周边地区。所拍航片主要反映拍摄时点当地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设施农业用地分布、植被覆盖度等信息,航片具有经纬度和海拔等空间位置信息,不仅可以为土地利用分类提供基础验证信息,而且还能通过计算植被覆盖度,为大尺度区域植被覆盖度的遥感影像反演等工作提供参考。
吕昌河, 张泽民
土地资源供给能力是决定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该数据集包括:(1)青藏高原耕地资源供给能力数据;(2)青藏高原草地资源供给能力数据。耕地资源供给能力是基于西藏统计局主要农产品产量,归纳关键节点粮食、肉、蛋、奶畜产品产量;草地资源供给能力是基于西藏统计局草地面积和牲畜数量数据,结合野外采样数据与气候数据,依据地上生物量模型,计算关键节点典型县域草地平均生物量与总生物量。数据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的土地供给能力空间差异,对青藏高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有重要意义。
杨艳昭
2000-2020年青藏高原城市不透水面和绿地空间组分数据集的数据源主要包括HJ‒1A/B、GF-1/2、ZY‒3等国产卫星影像以及Landsat TM/ETM+/OLI系列卫星影像数据。其中,国产卫星影像辅以Google Earth影像生产不同地理分区的组分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数据,应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分区测试与校正模型算法参数,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Landsat TM/ETM+/OLI系列卫星影像及辅助数据获取归一化人居地密度指数(Normalized Settlement Density Index, NSDI),采用密度分割法且经过人工交互解译修正后,获取城市建成区矢量边界。应用NSDI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和青藏高原矢量边界生产青藏高原城市不透水面、城市绿地空间组分原始数据,经校正和精度评价后,生成2000-2020年青藏高原城市不透水面和绿地空间组分数据集。 数据产品的分辨率为30 m,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和存储格式。地理坐标系为WGS84,投影坐标系为Albers,数据存储格式为Geotiff,数据单位为百分比(值域范围0~10000),比例因子为0.01。 为了更准确地量化城市土地覆盖变化,选取了多个典型城市取样,对数据集进行了验证,具体验证方法及精度见已发表的成果。 数据可用于分析和揭示青藏高原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和未来情景模拟,以期为青藏高原建设环境宜居城市与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匡文慧, 郭长庆, 窦银银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世界第三极,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明显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选取耕地、建筑用地、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GDP和人口密度8个因素为威胁因子,并基于专家打分法确定威胁因子的属性,对青藏高原生境质量进行评估,从而获得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共6期青藏高原农牧区生境质量的数据集。制作生境质量的数据集将有助于探索青藏高原的生境质量,并为政府制定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有效支持。
刘世梁, 刘轶轩, 孙永秀, 李明琦
收集、整编与集成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地理条件、环境质量、自然灾害、医疗卫生、自然资源等数据信息。(1980-2019 年气象数据(气温、气压、风速、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空气湿度),青藏高原大气含氧量、太阳辐射、400万数字地貌数据集、土壤侵蚀、青藏高原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浓度数据集、西藏、青海自然灾害、医疗资源、经济数据、青藏高原水资源量数据(1990、1995、2000、2005、2010年)等)
信忠保
地形起伏度是区域海拔高度和地表切割程度的综合表征。在参考中国人居环境评价背景下的地形起伏度定义及其计算公式基础上,将数字高程模型(ASTER GDEM 30 m)数据重采样成1 km,运用模型计算得到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公里网格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1)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公里网格空间数据;(2)青藏高原地形适宜性评价数据。数据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的地形起伏度空间差异,对青藏高原的人居环境及其自然适宜性研究有重要意义。
肖池伟, 李鹏, 封志明
该数据集为青藏高原(主要为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过去100年来人口、耕地与畜牧业数据。 数据集主要包括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1912-2016年年际人口数据、1931-1990年青海省耕地面积数据、1950-2000年西藏自治区耕地面积数据、1949-2017年青海省牲畜数量、1952-2017年西藏自治区牲畜数量。 数据主要来源于历代文献与现代统计资料,主要为广大科研人在青藏高原农牧业发展研究方面提供论据。
刘峰贵
该数据集由2020年8月青藏高原野外考察期间无人机航拍所得,数据大小为10.1 GB,包括1500余张航片。拍摄地点主要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道路沿线、居民点及周边地区。航片主要反映了当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设施农业分布、草地盖度情况等信息,航片均具有经纬度和海拔信息,可为土地利用/覆被遥感解译工作提供了较好的验证信息,还可用于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工作,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照信息。
吕昌河, 刘亚群
青藏高原基础地理基本情况数据集主要包含青藏高原215个县域尺度的基础地理基本情况参数。数据时间范围为2000-2015,时间分辨率为5年。主要统计指标为降雨量、温度、湿度、人口和地类面积,涉及县域有乃东区、桑珠孜区、噶尔县、吉隆县、玛多县、曲麻莱县等地区,县域名称数据集主要基于“1:25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2015版”的数据,数据来源为气象站点数据、地区统计年鉴等,通过Excel表达。本数据为掌握青藏高原县域尺度自然地理本底条件提供参考。
冯晓明
数据集包含2000年,2010年,2018年青藏高原县级理论载畜量数据和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7年县级超载程度。基于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水文动力学模型VIP(Vegetation interface process) 模拟的NPP数据计算了产草量数据(1km分辨率),按照县行政区域尺度,计算县域产草量,并根据载畜量计算标准(NY/T 635-2015)计算得到县域范围内的理论载畜量。基于县级实际载畜量数据,计算了超载程度。数据将为草地恢复、管理和利用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
莫兴国
该数据集由2018-2019年青藏高原5次野外考察期间无人机航拍所得,数据大小为77.6 GB,包括11600余张航片。航片共分5次拍摄,拍摄时间为2018.07.19-2018.07.26、2018.09.09-2018.09.16、2019.04.24-2019.05.10、2019.07.06-2019.07.20、2019.09.01-2019.09.07。拍摄地点主要包括拉萨、日喀则、那曲、山南、林芝、昌都、迪庆、甘孜、阿坝、甘南、果洛等地区主要城市间的道路沿线及周边地区。航片较为清晰的反映了当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植被分布状况、草地退化情况、植被覆盖度、河流湖泊分布等信息,航片均具有经纬度和海拔信息,可为土地利用/覆被遥感解译工作提供了较好的验证信息,还可用于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工作,为研究区土地利用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照信息。
吕昌河, 刘亚群
青藏高原的水土资源匹配数据,由站点气象数据(2008-2016年,国家气象数据共享网)经过彭曼公式计算得出的潜在蒸散发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的不同土地类型,根据下垫面影响系数计算现有土地利用下的蒸散发量;以及气象数据中的站点降雨数据插值得到的降雨数据,根据两者差值得到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实际降雨与现有土地利用条件下的需水量之间的差值来反映水土资源的匹配性,数值越大匹配性越好。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的空间分布能为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的农牧业资源情况做铺垫。
董凌霄
本研究以2015年青藏高原耕地、林地及草地为评价对象,分析对土地敏感性影响显著的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因子(地形:海拔、坡度;气候:日照时数、≥0℃积温、年平均降水量;土壤:土壤质地、土壤侵蚀强度、土层厚度;植被:植被类型、NDVI),建立农业土地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AHP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依据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得到耕地、林地以及草地的敏感性等级,输出250m分辨率的青藏高原农业土地敏感性图纸,并对结果校验分析。
姚明磊
针对青藏高原特色,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可度量性、简明性、独立性的原则,重点包含农牧业活动、工矿业发展、城镇化发展、旅游业活动、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污染物排放等主要人类活动构建了适宜青藏高原的人类活动强度评估指标体系,基于遥感数据、地面观测数据、气象数据及社会统计年鉴数据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人类活动的正面和负面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价,综合评估了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变化特征。数据不仅有助于增强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敏感区植被变化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而且可以为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科学依据。
张海燕, 辛良杰, 樊江文, 袁秀
本数据集是1990年至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土地资源要素数据集,记录了青海、西藏两省15个地级单元建成区用地每五年的面积占比变化情况。数据为excel文件,空间分辨率为地级行政单元尺度。该数据是根据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通过计算每个地级单元面积内的建成区面积占地级单元面积的比例得到,数据集可用于青藏高原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发展过程及演变机制研究,并为研究青藏高原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杜云艳, 易嘉伟
本数据集是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地覆被数据,数据为栅格TIFF格式,空间分辨率为300米,包含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城市用地等22个大类,可用于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地理本底研究。该数据来自欧空局CCI-LC项目生产的土地覆被数据产品。该数据集采用了WGS84的地理坐标系统,有22个大类。数据的生产融合多种卫星数据资料,包括MERIS FR/RR,AVHRR,SPOT-VGT,PROBA-V等。经验证,该数据集的总体精度在70%以上,当然精度会在不同的地区和覆被类型上存在差异。
杜云艳
本数据集是2011年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地覆被数据,数据为栅格TIFF格式,空间分辨率为300米,包含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城市用地等22个大类,可用于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地理本底研究。该数据来自欧空局CCI-LC项目生产的土地覆被数据产品。该数据集采用了WGS84的地理坐标系统,有22个大类。数据的生产融合多种卫星数据资料,包括MERIS FR/RR,AVHRR,SPOT-VGT,PROBA-V等。经验证,该数据集的总体精度在70%以上,当然精度会在不同的地区和覆被类型上存在差异。
杜云艳
本数据集是2012年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地覆被数据,数据为栅格TIFF格式,空间分辨率为300米,包含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城市用地等22个大类,可用于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地理本底研究。该数据来自欧空局CCI-LC项目生产的土地覆被数据产品。该数据集采用了WGS84的地理坐标系统,有22个大类。数据的生产融合多种卫星数据资料,包括MERIS FR/RR,AVHRR,SPOT-VGT,PROBA-V等。经验证,该数据集的总体精度在70%以上,当然精度会在不同的地区和覆被类型上存在差异。
杜云艳
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的部分涉及西藏、青海、新疆、云南、甘肃、四川六个省份,包括了西藏、青海全境,以及新疆、云南、甘肃、四川的部分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研究旨在揭示一定区域尺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时空分配的均衡状况与丰缺程度。区域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配的一致性水平越高,其匹配程度就越高,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就越优越。采用单位耕地面积的广义农业水资源量测度方法来反映研究区农业生产的水资源供给量和耕地资源空间适宜性的量比关系。 数据集的Excel文件中包含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的市级行政区2008-2015年的广义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数据,矢量数据为2004年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的市级行政区矢量边界数据,栅格数据像元值即所在地区当年广义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
董前进, 董凌霄
基于Google earth高清卫星影像,根据青藏高原矢量图,通过目视解译获取青藏高原全区2018年设施农业用地。所用影像拍摄时间集中于2017.11—2018.11。其中,基于2018年影像提取的设施农业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47%;基于2017年11月以来拍摄影像提取的设施农业面积占比更是高达86.87%;部分地区影像拍摄时间相对较早,但多人烟稀少,没有或很少有设施农业分布,对研究结果影响不大。该数据有利于充分摸清青藏高原全区设施农业的空间分布情况,有利于当地设施农业空间规划调整。
吕昌河, 魏慧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