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区域内甘肃、青海、四川、西藏、新疆和云南2000-2015年的社会、经济、资源等相关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甘肃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国泰安等。统计尺度为县级单元尺度,包括甘肃省的玉门市、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等26个县级单位,青海省的德令哈市、乌兰县、天峻县等41个县级单位,四川省的石渠县、若尔盖县、阿坝县等46个县,西藏的日土县、改则县、班戈县等78个县,新疆省的乌恰县、阿克陶县、莎车县等14个县,云南省的德钦县、中甸县、福贡县等9个县;变量包括县域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粮食产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普通中学在校生数和土地面积。该数据集可用于青藏高原社会、经济、资源状况评价等。
陈义忠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世界第三极,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明显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选取耕地、建筑用地、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GDP和人口密度8个因素为威胁因子,并基于专家打分法确定威胁因子的属性,对青藏高原生境质量进行评估,从而获得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共6期青藏高原农牧区生境质量的数据集。制作生境质量的数据集将有助于探索青藏高原的生境质量,并为政府制定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有效支持。
刘世梁, 刘轶轩, 孙永秀, 李明琦
该数据集是2015年青藏高原基础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通过分幅数据拼接裁剪,形成青藏高原区域的数据。数据内容包括1:100万省级行政区划、1:100万道路、1:25万水系的地理图层。行政区划数据属性包括NAME、CODE、pinyin(名称、代码、拼音);道路数据属性包括:GB、RN、NAME、RTEG、TYPE(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码、道路编码、道路名称、道路等级、道路类型);水系数据属性包括:GB、HYDC、NAME、PERIOD(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码、水系名称代码、名称、时令)。
杨雅萍
本数据集包含2000-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分布、城镇人口和建成区。城镇分布数据为2015年县级矢量边界,城镇人口及建成区数据年份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其中,城镇分布与建成区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匡文慧老师研究团队,城镇人口数据来源于各年份人口普查数据、青藏高原所含各省统计年鉴等数据。数据质量优良,可用于青藏高原人口增长趋势分析、城镇扩展分析以及人类活动对城镇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匡文慧
青藏高原农业发展总体区划图以乡镇为基本划分单元,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和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及占比、自然保护区分布,以及生态保护重点和农业发展方向,提出了青藏高原面向生态保护的农牧业调控分区方案,将青藏高原划分为8个区(3个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农牧业限控区、5个农业适度发展区)和23个小区,分区命名采用保护+农牧业发展方向的方式。该分区图旨在有效保护生态大基础上,适度发展青藏高原农牧业,可为保障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和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信息。
吕昌河, 刘亚群
基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的脆弱性评估框架,构建了青藏高原农牧区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数据包括气象数据、土壤数据、植被数据、地形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5大类,共计12个数据指标,主要来原于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基于6位相关领域专家的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形成涉及青藏高原农牧区生态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和生态脆弱性4个1公里网格数据。数据可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识别提供参考。
战金艳, 滕艳敏, 刘世梁
青藏高原基础地理基本情况数据集主要包含青藏高原215个县域尺度的基础地理基本情况参数。数据时间范围为2000-2015,时间分辨率为5年。主要统计指标为降雨量、温度、湿度、人口和地类面积,涉及县域有乃东区、桑珠孜区、噶尔县、吉隆县、玛多县、曲麻莱县等地区,县域名称数据集主要基于“1:25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2015版”的数据,数据来源为气象站点数据、地区统计年鉴等,通过Excel表达。本数据为掌握青藏高原县域尺度自然地理本底条件提供参考。
冯晓明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农牧业调控区划图以乡镇为基本划分单元,综合考虑地形(海拔、坡度)、植被类型和盖度、土地利用现状和农业利用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以及生态保护重点和农业发展方向,提出了青藏高原面向生态保护的农牧业调控分区方案,将青藏高原划分为8个区(3个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农牧业限控区、5个农业适度发展区)和23个小区,分区命名采用保护+农牧业发展方向的方式。该分区图旨在有效保护生态大基础上,适度发展青藏高原农牧业,可为保障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和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信息。
吕昌河, 刘亚群
本数据来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中1:100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于2017年11月份开始免费向公众提供。我们将青藏高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拼接融合、裁切,以便于青藏高原研究中的使用。数据现势性为2017年。 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1:100万行政边界,包括行政国界线(National_Tibet_line)、省界(Province_Tibet),市(州)界(City_Tibet)县界图层(County_Tibet_poly)和县界线图层(County_Tibet_line)。 行政境界面图层(County_Tibet_poly)属性项名称及定义: 属性项 描述 填写实例 PAC 行政区划代码 513230 NAME 名称 县界名称 行政边界线图层(BOUL)属性项名称及定义: 属性项 描述 填写实例 GB 国标分类码 630200 行政边界线图层(County_Tibet_line)属性项含义: 属性项 代码 描述 GB 630200 省级界线 GB 640200 地、市、州级行政区界 GB 650201 县级行政区界(已定)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此边界数据总集包含五种类型的边界: 1、TPBoundary_2500m:基于ETOPO5 Global Surface Relief,采用ENVI+IDL 提取青藏高原经度(65~105E),纬度(20~45N)范围内海拔高程2500米的数据。 2、TPBoundary_3000m:基于ETOPO5 Global Surface Relief,采用ENVI+IDL 提取青藏高原经度(65~105E),纬度(20~45N)范围内海拔高程3000米的数据。 3、TPBoundary_HF(high_frequency):李炳元(1987)曾对确定青藏高原范围的原则与具体界线进行了较系统的讨论,从高原地貌形成和基本特征角度,提出了依据地貌特征、高原面及其海拔高度,同时考虑山体完整性作为确定高原范围的基本原则。张镱锂(2002) 根据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多年野外实践,论证确定青藏高原范围和界线的原则, 结合信息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定量分析,得出:青藏高 原在中国境内部分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南自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迄昆仑山— 祁连山北侧。 2017年4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发布《关于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第一批)的公告》,增加了乌间岭、米拉日、曲登嘎布日、梅楚卡、白明拉山口、纳姆卡姆等6个藏南地区地名。 4、TPBoundary_new (2021):伴随青藏高原研究的深入,高原内外多学科研究程度和认识的提高,及地理大数据、地球观测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张镱锂等2021年版青藏高原范围界线数据研发基于ASTER GDEM和Google Earth 遥感影像等资料综合分析完成,该范围界线北起西昆仑山-祁连山山脉北麓,南抵喜马拉雅山等山脉南麓,南北最宽达1560 km;西自兴都库什山脉和帕米尔高原西缘,东抵横断山等山脉东缘,东西最长约3360 km;经纬度范围为25°59′30″N~40°1′0″N、67°40′37″E~104°40′57″E,总面积为308.34万km2,平均海拔约4320 m。在行政区域上,青藏高原分布于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尼泊尔、不丹、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9个国家。 5、TPBoundary_rectangle:根据范围Lon(63~105E) Lat(20~45N),画取长方形,数据采用经纬度投影WGS84。 青藏高原边界作为基础数据,可以为各类地学数据及科学研究青藏高原作参考依据。
张镱锂
青藏高原流域边界数据集使用2000年的航天飞机雷达地形任务收集的干涉合成孔径雷达SRTM DEM 数据、参考河流、湖泊等水系辅助数据,利用arcgis水文模型,分析、提取河网,将青藏高原划分为AmuDayra、Brahmaputra、Ganges、Hexi、Indus、Inner、Mekong、Qaidam、Salween、Tarim、Yangtze、Yellow等12个子流域。其中研究区外围边界是基于2500米等高线。
张国庆
本数据集是2015年青藏高原县级地级行政单元边界矢量数据,数据为Shapefile格式,包含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新疆维族自治区、四川省等各省级行政单元在青藏高原范围内的县级行政单元边界,可用于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地理本底研究,是统计青藏高原各县级单元社会、经济、人口等城镇化指标的基础地理数据。该数据是以数据抓取的方式,通过高德地图提供的行政区划数据获取API接口收集整理获得。该数据集采用了WGS84的地理坐标系统。
杜云艳
本数据集是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地级行政单元边界矢量数据,数据为Shapefile格式,包含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新疆维族自治区等各省级行政单元在青藏高原范围内的38个地级行政单元,可用于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地理本底研究,是统计青藏高原各地级单元社会、经济、人口等城镇化指标的基础地理数据。该数据是以数据抓取的方式,通过高德地图提供的行政区划数据获取API接口收集整理获得。该数据集采用了WGS84的地理坐标系统。
杜云艳
本数据集是2015年青藏高原省级地级行政单元边界矢量数据,数据为Shapefile格式,包含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新疆维族自治区、四川省等各省级行政单元在青藏高原范围内的行政边界,可用于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地理本底研究,是统计青藏高原各省级单元社会、经济、人口等城镇化指标的基础地理数据。该数据是以数据抓取的方式,通过高德地图提供的行政区划数据获取API接口收集整理获得。该数据集采用了WGS84的地理坐标系统。
杜云艳
本数据包含黄河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长江源园区内的乡界矢量数据。本数据根据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的青海省电子地图册中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在县的电子地图数字化得到。数据为ARCGIS的shp格式,属性数据中主要包含三个属性,乡镇名称:各个乡镇的名字(如:花石峡镇);PAC:是行政区划代码(如:513230);NAME:是属县的名称(如玛多县)。数据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该数据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重要的基础地理数据,为该区域的制图、调查提供基本信息。
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浓度数据,包括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多溴联苯醚(PBDEs)和多环芳烃(PAHs)。本研究于 2007 年在 8 个土壤分区共采集土壤样品 40个。土壤样品主要在远离道路、居民区、农田等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区采集。采样方法是:利用不锈钢铲采集 0-5cm 表层土壤样品,在每个采样点 100 m2范围内各采集 5 个土壤样品(中心和每个角各一个样品)并混合成为一个样品。为减少可能的污染,所有土壤样品都用两层铝箔纸包裹,并放置于两层自封袋内密封保存。所有样品的分析工作均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完成。样品前处理步骤包括索式提取、硅胶-氧化铝柱净化、过GPC柱去除大分子杂质、浓缩定容等步骤。分析测试仪器为热电公司生产的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Finnigan-TRACE GC/PolarisQ),分离OCPs和PCBs的色谱柱为CP-Sil 8CB毛细柱(50 m×0.25 mm×0.25 μm),分离PAHs的色谱柱为DB-5MS毛细柱(60 m×0.25 mm×0.25 μm)。实验过程中设置了实验流程空白。所有化合物实验室空白都没有检测到,这说明样品的分析过程中并没有造成污染。PAHs实验室样品的回收率在58-92%之间,OCPs的实验室样品的回收率在53-130%之间,样品浓度未使用回收率进行校正。
王小萍
该数据集记录青海省各行政区划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及地区与区县之间的所属关系。数据整理自统计年鉴: 《青海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和《青海统计年鉴》,精度同数据所摘取的统计年鉴。 数据集包含2个数据表,分别为:青海行政区划,分县区域变化。 数据表1:青海行政区划 数据表共有5个字段 字段1:地区 解释:地区中文名 字段2:地区英文名 解释:地区英文名 字段3:区县 解释:区县中文名 字段4:区县英文名 解释:区县英文名 字段5: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数据表2:分县区域变化 数据表共有5个字段 字段1:区县 字段2:年份 字段3:面积 平方公里 字段4:乡镇个数 字段5:村民委员会个数
青海省统计局
西藏是国内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最多的地域,是地学、生物学等有关学科十分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天然实验室。为了更好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遗产,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开展科学研究,从1984年以来,在西藏自治区已建立了13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9.3%。截至2012年底,西藏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14个、市级3个、县级21个,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34.35%,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达22个。 数据摘自中国自然保护区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 数据表共有9个字段: 字段1:序号:保护区统一编号 字段2:保护区名称 字段3:行政区域:所属行政区域 字段4:面积(公顷) 字段5:主要保护对象 字段6:类型:保护区类型 字段7:级别:保护区所属级别 字段8:始建时间:创立时间 字段9:主管部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