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为2022年出版的西藏毛唇蚁甲亚族分类学专著《The Batrisini of Tibet: unveiling an enigmatic ant-loving beetle diversity at Earth’s “Third Pole”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Pselaphinae)》中100个图版的原始TIFF文件,包含各个物种的整体图、鉴定特征图、分布地图和采集环境图等。
殷子为
本数据集基于《西藏统计年鉴》以及《青海统计年鉴》(2020),两本书籍收录了2019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主要从1951至2020年对农业方面进行摘取,从农村和农业基本情况、农村基本情况、乡村从业人员、分地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以及耕地面积等方面,以及和平解放以来各个时期的主要统计数据,是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青藏高原、认识青藏高原的重要统计资料。
唐亚伟
泥石流监测微波雷达样机研制中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波密县天魔沟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应用工作,示范应用中的测试报警数据及应用报警数据信息通过多模通信单元进行了上报记录,本数据给出的是测试和应用时的上报记录。 数据是从控制中心后台数据库导出的原始日志记录,按控制中心的显示在excel表格中进行了分列,以提高其可读性。 由于泥石流微波雷达为结果导向型监测,即其监测结果直接给出是否发生了泥石流,而不是发生泥石流的相关条件,因此本数据主要用于对泥石流监测微波雷达研发过程中对目标识别能力的判定。 数据可用于泥石流微波雷达研制参考。
段江年
西藏甲玛矿区是冈底斯成矿带中非常典型的多金属矿床,理论预测研究认为在矿集区深部发育隐伏的斑岩-矽卡岩矿体,而基于矿区钻孔覆盖的勘查模型对外围区潜在靶区预测程度较低。本文以甲玛矿区45口钻孔岩芯的密度、磁性、电阻率和极化率等物性资料为基础,反演分析了覆盖甲玛矿集区及外围的大地电磁测深三维数据体,基于GOCAD软件平台,通过离散光滑插值法与随机模拟算法,构建了甲玛矿区的地层岩性-地球物理三维可视一体化模型;结合大地电磁测深11条剖面的二维地质解译成果,精细刻画了3000m以浅的三维矽卡岩体发育特征,并通过使用未参与建模的甲玛科学深钻JMKZ-1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三维地质模型具有较好一致性;基于构建的矽卡岩成矿模型,结合甲玛矿区及邻区岩(矿)石电性参数特征分析和三维矽卡岩的电性结构,预测了甲玛矿区的层状矽卡岩靶区,为深部资源潜力评价及矿集区增储目标提供三维建模技术示范。
贺日政
密集短周期地震观测目前已成为一种快速且高密度空间采样的被动源地震观测手段,能获得矿集区下的速度与界面结构特征。采用 PDS-2型短周期地震仪(主频1-2Hz ),分多次,在矿集区内部及周边布设观测,台站间距100m-200m-500m-1000m,观测约2个月,采用率100sps 或 200sps,连续记录。数据格式为miniseed,数据文件长度为1小时;PDS-2型短周期地震仪采用内置锂电池供电,需要采用人工交替替换布设方式工作。整体分为三次布设,时间分别在2019年6月-2019年7月、2019年9月-2019年11月和2020年8月-2020年9月,采集到的数据量约800G,数据完备性达到86%。
贺日政
铁格隆南矿床是中国西藏中西部羌塘地体南部多龙斑岩区内的一个大型斑岩型浅成热液铜(金)矿床。矿床以侵入侏罗纪砂岩的多期花岗闪长斑岩(GP)侵入体为中心。第1期和第2期GP与黑云母和绢云母蚀变有关,而第3期和第4期GP则出现在受绢云母和高级泥质蚀变影响的矿床中浅部(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叶蜡石)。绢云母蚀变普遍存在于矿床的深部,取代黑云母蚀变,并赋存斑岩期黄铜矿-硼镍黄铁矿±辉钼矿矿化。高级泥质蚀变与浅成热液阶段的高硫化(铁闪锌矿、铁闪锌矿、斑铜矿和二长岩)矿化有关,叠加了矿床浅部的绢云母和黑云母蚀变。铁龙南热液系统顶部风化有一层表生氧化富集带,被剥露,并被安山岩和砾石覆盖。从深层绢云母蚀变中取样的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为120.9±0.8 Ma,这与之前报告的热液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21.1±0.6 Ma、辉钼矿Re-Os年龄为121.2±0.6 Ma和119.0±1.4 Ma,以及GP 1和2锆石U-Pb年龄为121.5±1.5、120.2±1.0 Ma(LAICP-MS结果)一致,和118.7±0.9 Ma(SIMS结果)。第3阶段GP 3得出的CA-ID-TIMS锆石U-Pb年龄为119.9±0.2 Ma,这限制了斑岩岩浆热液事件的年龄。斑岩系统随后被剥落、风化,并被高级泥质蚀变和高硫化矿化的离散阶段叠加。明矾石事件的两个脉冲产生的40Ar-39Ar年龄分别为116.3±0.8 Ma和111.7±1.0 Ma,代表了铁龙南主要的浅成热液蚀变和矿化年龄。第一次明矾石脉冲年龄与年轻斑岩(GP4)年龄116.2±0.4 Ma(锆石LA-ICP-MS年龄)一致。斑岩浅成热液矿床的风化和剥露一直持续到~110 Ma安山岩和安山岩后砾石覆盖。安山岩在108.7±0.7 Ma时受到较年轻的弱热液蚀变的影响,受白云母40Ar-39Ar年龄的限制。另一个贫瘠明矾石的40Ar-39Ar年龄为100.6±2.0 Ma,可能代表了最年轻的热液事件。铁龙南矿床在~120~100ma的长寿命离散热液活动与班公-怒江缝合带的长期构造岩浆事件相一致。铁格隆安离散的浅成热液成矿事件比斑岩成矿事件年轻,这与世界上其他几个浅成热液矿床类似。铁格隆安的~10 m.y剥露历史比低海拔热带气候区~1–2 m.y.斑岩矿床的典型和快速侵蚀历史要慢,并且在安第斯地区的特定突然抬升脉冲期间。铁龙南的缓慢剥露被认为是西藏中西部白垩纪干旱气候环境、相对平坦的地形和缓慢抬升条件的综合结果。 实验委托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太平洋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惰性气体实验室完成;数据质量良好,样品在环磨机中粉碎,用蒸馏水和乙醇洗涤,干燥至-40+60目时过筛。从散装部分中挑选出合适的矿物颗粒。样品用铝箔包裹,并与类似老化的样品和中子通量监测器一起堆放在辐照舱中(Fish Canyon Tuff Sani din(FCs),28.201±0.046Ma)这些样品于2017年7月在安大略省汉密尔顿的麦克马斯特核反应堆进行了辐照,辐照地点为8E中通量点的134 MWH。对16个中子通量监测器位置的分析(n=54)产生的J值误差小于0.5%。
杨超, 王立强
浦桑果是一个以矽卡岩为主的高品位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GMB)中唯一的大型铜铅锌钴镍矿床;与该矿床有关的岩浆岩记录较少,其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尚不清楚。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们提供了该矿床中釜山果黑云母花岗闪长岩(PBG)和釜山果闪长玢岩(PDP)的锆石U–Pb年龄以及Hf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数据。 委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完成; 对新鲜岩石样品进行无污染粉碎至200目,用于分析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值锆石U-Pb定年:将锆石用双面胶粘到载玻片上,盖上PVC环,然后将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充分混合注入PVC环中。树脂完全固化后,将样品靶从载玻片上剥离,研磨抛光,然后在显微镜和阴极荧光摄影下对靶上的样品进行反射光和透射光摄影。根据锆石阴极发光、反射光和透射光照片,选择合适的(感兴趣的)锆石测年域。数据结果良好。
李壮, 王立强
铁格隆南斑岩型浅成热液铜(金)矿床位于中国西藏班公-怒江缝合带以北的多龙斑岩区。矿化主要由侏罗纪沉积砂岩和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斑岩脉的几个阶段组成,侵入时间为123至116 Ma。热液蚀变以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叠加石英-白云母-黄铁矿和黑云母蚀变带为特征。斑岩-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1期)矿化与黑云母蚀变有关。斑岩-黄铜矿-斑铜矿(阶段2)和铜绿石(阶段3)矿化与约121 Ma形成的石英-白云母-黄铁矿蚀变有关。浅成热液成矿作用由黄铁矿明矾石(阶段4)、黄铜矿-斑铜矿-二长岩(阶段5)和田南特-钠玄岩(阶段6)组成,在~116 Ma和~112 Ma处由明矾石-高岭石角砾岩和矿脉组成。流体成分与白云母有关,平均δ18O为8.9‰,δD为−56‰,表明岩浆水来源。与石英脉平衡的流体δ18O组成从6.7‰下降到2.3‰,这可能是水-岩同位素交换的结果。石英流体包裹体δD值介于−50到−84‰部分低于白云母蚀变液中获得的值,这可能是流体包裹体破裂过程中H分馏的结果。超热阶段流体成分平衡与明矾石产率δ18O−1.2至2.7‰,δD−71至−51‰,n=11,与δ18O介于−2.5和2.9‰,δD介于−72和−51‰. 这表明明矾石和Ⅰ型高岭石是岩浆和高海拔白垩纪大气降水混合形成的。晚期Ⅱ型和Ⅱ型III高岭石(填充明矾石和石英脉)流体δ18O和δD值沿着岩浆和低海拔白垩纪大气降水之间的混合线绘制,可能是在侵蚀和高原沉降之后。斑岩矿化硫化物1期黄铜矿和黄铁矿的δ34S值介于−5.8和0.9‰,平均流体δ34SH2S=−2.5‰(n=10),而第2阶段黄铜矿从−8.7至−3‰,平均δ34SH2S=−5.6‰(n=5)。硫化物阶段2的流体δ34SH2S值低于阶段1,表明黄铜矿-斑铜矿矿化形成于比黄铜矿-黄铁矿矿化更高的氧化条件下。明矾石的δ34S值在11到18.3‰(n=8)之间,伴生硫化物4级黄铁矿的δ34S值在−32.2至5.4‰。明矾石-黄铁矿对中的S同位素不平衡可能是由于后期硫化物侵位过程中的快速冷却和逆行S同位素交换。浅成热液矿化硫化物阶段4 S平衡黄铁矿(−14.9至−9.5‰),第5阶段黄铜矿(−11.6至−8.2‰)和第6阶段(−5.4至−2.6‰)显示δ34S值增加,表明超热流体成分向更多还原条件演化。 实验委托加拿大女王大学的女王同位素研究中心、加拿大纪念大学微量分析实验室完成,实验数据质量良好。从东西剖面和几个其他钻孔中采集代表性岩芯样本。分离黑云母(n=1)、白云母(n=5)、石英(n=13)、明矾石(n=10)和高岭石(n=12)进行O和H同位素分析,分离明矾石(n=10)、黄铁矿(n=5)和硫砷铜矿(n=4)进行常规矿物S同位素分析;制备了八个抛光薄片,用于黄铁矿(n=16)和黄铜矿(n=10)的原位硫同位素分析。
杨超, 王立强
本次研究基于对前人资料整理和地球物数据的再解译,识别出具有深部岩体特征的隐伏深成侵入,综合高精度遥感影像提取环形构造重新建了多龙矿集区域成模式。自晚侏罗世始,在羌塘南缘早期弧岩浆作用下,多龙矿集区一带开始发生弧岩浆作用,形成OIB型基性侵入岩,同时深部岩体在地壳上部形成。岩浆不断上侵,导致铁格山地区和鹫山地区的隆起,伴随形成表岩浆和鹫山地区的隆起。随着浆持续侵位,地表脆性岩石破裂形成围绕深部体发育的一系列环构造和围绕侵入中心的放射状构造,其交切部位形成应力薄弱地带,为后期浅斑岩浆位和成矿提供空间初始条件。 本文所涉及物探及化探内容均委托地质队完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短波红外等所涉及工作及数据均为委托地质队完成。工作完成度较高,数据质量良好,提交多龙矿集区深部找矿靶区。
王立强, 宋扬
在三维空间中综合已揭露浅部地质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深部预测,既能深化浅部认识,还能减少地球物理多解性带来的困扰,成为深部成矿预测的新趋势和重要手段. 以北衙金矿床万硐山矿段为例,通过收集钻孔、勘探线剖面、化探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在三维建模平台中建立了万硐山矿段三维地质模型;基于建模结果,综合地表、浅部和深部重力资料,对成矿地质条件和深部成矿潜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筛选出隐伏断裂、斑岩体和青天堡组砂岩3 种成矿有利要素,对应建立了成矿有利区三维体模型(sgrid). 在此基础上,采取多源信息综合方法,对3 种成矿控制要素的有利成矿区域取交集,圈定了万硐山矿段海拔1 100~900 m 内深部靶区,为周边同类型矿段深部靶区预测提供了参考.
周放, 王立强
本课题以西藏重要成矿带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矿(集)区前期勘查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其深部岩浆、构造、流体蚀变与矿化体系发育特征进行综合调查研究,以有效解剖重点矿区成矿系统结构。重点对形成于洋壳俯冲末期至陆陆软碰撞阶段的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控矿构造与岩浆-矿化-蚀变体系耦合关系进行精细解剖;同时,对其成矿系统的形成、改造和保存机制进行综合研究,以形成找矿预测示范。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走滑构造转换阶段形成的北衙斑岩铜金成矿系统进行三维结构解剖,以实现对其成矿过程的精准把握并有效实现深部矿体的定位预测。利用传统矿床学与非传统钾、镁同位素等手段分别对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岩浆、热液演化-流体运移-金属沉淀机制和成矿流体运移过程进行解剖,建立矿床岩浆-流体演化模式,实现找矿预测。最后,基于甲玛-驱龙矿集区、朱诺、雄村矿集区、扎西康-错那洞矿集区、多龙矿集区勘查成果,综合集成各重点矿(集)区成矿系统的有效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并形成示范
王立强
基于对矿床蚀变、矿化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岩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作用背景、地球物理测量、高光谱测量等的系统研究,建立了铁格隆南、甲玛、北衙、朱诺、扎西康-错那洞矿床综合勘查模型,其中地球化学模型涉及数据均为业内认可的实验室完成,地球物理以及短波红外等所涉及数据均为委托地质队完成。工作完成度较高,数据质量良好,所建立的矿床勘查模型可以较好地指导日后的找矿勘查工作,为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立强
1)数据内容:本次报告数据是邦铺矿床不同类型黑云母的电子探针数据和计算结果,是斑岩成矿系统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2)数据来源及加工:数据来源于野外钻孔样品采集,磨制探针片后,选择典型样品点进行电子探针分析,并结合经验公式计算相关成分及地球化学特征。3)数据质量评述:样品按照典型样品采集,样品测试参考实验室分析规范和技术要求,数据成果最终通过论文的形式发表并经过同行评审。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邦铺矿区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初步揭示黑云母的勘查指示意义,有助于最终构建指针矿物勘查评价模型。
林彬, 唐攀
1)数据内容:本次报告数据是甲玛矿区矿床不同类型磁黄铁矿的电子探针数据和计算结果,是斑岩成矿系统不同产出状态磁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2)数据来源及加工:数据来源于野外钻孔样品采集,磨制探针片后,选择典型样品点进行电子探针分析,并结合经验公式计算相关成分及地球化学特征。3)数据质量评述:样品按照典型样品采集,样品测试参考实验室分析规范和技术要求,数据成果最终通过论文的形式发表并经过同行评审。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矿区磁黄铁矿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初步揭示磁黄铁矿与金矿化的耦合关系以及勘查指示意义,有助于最终构建指针矿物勘查评价模型。
林彬, 杨阳
1)数据内容:本次报告数据涉及甲玛斑岩成矿系统结构解剖以及重点钻孔地质编录信息,各个矿体详细蚀变和矿化特征,以及科学深钻和深部资源探测技术方法等内容。其是对深部资源探测技术方法的总结和凝练,并已通过专家评审验收。2)数据来源及加工:其中,施工钻孔地质信息主要来源野外详细地质编录。钻孔准确矿化信息,来源于岩石基本分析数据。CSAMT数据来源于其他课题实测数据。指针矿物来源实验室分析检测。3)数据质量评述:其中,钻孔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受实验室内外检质量检验,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其他室内研究数据(电子探针数据)则严格参考测试要求和规范,符合质量要求。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矿区深部资源定位预测方法,有效预测深部高品位资源,同时,为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区域勘查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林彬
1)数据内容:本次报告数据主要包括甲玛矿区典型钻孔的热红外和短波红外光谱数据。其是对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典型剖面的系统高光谱测量数据。2)数据来源及加工:数据来源野外一线仪器的直接测量。其中,短波红外波谱数据采用美国ASD公司生产的FieldSpec4光谱仪进行测量,热红外波谱测量使用美国Agilent 4300热红外波谱仪。3)数据质量评述:其中,光谱数据测量均按照设计要求开展,并采用The Spectral Geologist™ (TSG光谱地质专家)分析软件结合镜下鉴定分析处理。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矿区高光谱数据是对甲玛厚大矽卡岩矿体光谱数据的系统总结,建立了典型的光谱勘查模型,有助于运用于类似矽卡岩矿床的勘查和评价。
林彬, 代晶晶
1)数据内容:该数据主要为西藏甲玛矿区3000m科学深钻施工所涉各项设备及技术参数信息,包括施工设计、钻孔结构、施工流程以及质量安全保障等内容。该项数据是青藏高原固体矿产勘查首个3000m科学深钻的野外一线数据,是对高寒缺氧地区科学深钻施工技术的总结和提升的一线资料,支撑了深地探测项目其他科学深钻的实施。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本次报告中数据,是项目负责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与深钻实施单位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密切合作和研讨下,并结合甲玛矿区实际地质情况以及2019-2020年实际施工过程中第一手数据总结凝练而成。3)数据质量评述:该报告中数据均来源于野外一线数据资料,并通过了项目组及专家评审验收。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科学深钻施工技术成果,是对青藏高原固体矿产首个3000m科学深钻施工技术的精细总结,也是其他深地项目深钻实施的参考标准。同时,也为后续深部资源探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林彬, 唐菊兴
青藏高原是对人类生存最具挑战性的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4000m的氧分压仅为海平面60%左右。高原缺氧对于人类生存是一个强烈的选择压力,大部分高原非适应性个体暴露于高原缺氧环境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加(红细胞增多症)和红细胞积压(Hematocrit, HCT)水平升高。高原藏族遗传背景单一,长期高海拔环境对高原适应相关基因有正选择作用,造成不同海拔梯度在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存在稳定连锁遗传差异,适于研究高海拔适应性表型与基因型间的关联。本研究采用DNA微阵列(DNA Array)的方法,对比了150例高原藏族及非藏族东亚人的男性全基因组芯片数据,每个样品获取约70万位点(包括核基因组、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分型结果,分析其差异SNPs、基因及信号通路,并检测高原藏族男性为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产生的分子水平的适应性进化特征。该数据有助于从核基因组角度解析藏族人群的遗传适应性,通过与高原周边人群数据的比较,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高原土著男性的适应性进化。为研究人类及生物进化、探究高低海拔人群的分子水平差异性、不同地理环境人群的同源关系和低氧对于基因的选择作用等提供基础的遗传参考数据。
孔庆鹏
为调查西藏鸟类分布情况,子课题子课题2019QZKK05010108 2021年在墨脱县背崩乡进行了鸟类本底资源的重要考察,尤其是在靠近非法印控区的西让村、地东村以及格林村等地的林下鸟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鸟类调查,分析了中低海拔林下鸟类群落的组成情况。共计采集鸟类标本717号,共计鸟种73种,其中结果显示在调查海拔范围内(600~1500m,主要集中在中低海拔)主要的优势种为黑头穗鹛 Stachyris nigriceps、黄喉雀鹛 Schoeniparus cinereus、金头穗鹛 Cyanoderma chrysaeum、白眶雀鹛 Alcippe nipalensis 等4种)。另有大长嘴地鸫 Zoothera monticola等偶见种。本数据集包含标本照、生境照、工作照,标本信息表、组织样本信息表。
吴飞
本子课题旨在对青藏高原薄弱和关键地区,即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的两栖动物类群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获取区域动物多样性本底数据,采集一批标本,收集所见物种标本和环境照片,分析研究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空间格局。2021年集中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采集500份当地两栖类组织样品。本数据集包括1个组织样品表,1个标本样品表,900张照片。样品信息表包括物种、品种、详细采集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袁智勇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