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板块构造、古地理学、含油气盆地分析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理论作为指导,在大量收集泛第三极近年来地质研究和油气地质研究的各种资料成果,包括地层、沉积、古生物、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构造、油气(钾盐)地质等基础材料,特别是以古地磁、古生物以及碎屑锆石、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实测地层剖面的成果,对新生代岩相和气候古地理格局进行恢复与重建,得到泛第三极新生代岩相古地理图(1张)及泛第三极新生代气候古地理图(3张),旨在探讨古地理、古构造、古气候等对油气(含钾盐)资源的控制和影响作用,以揭示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规律,为我国海外和境内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李亚林
采用板块构造、古地理学、含油气盆地分析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理论作为指导,在大量收集泛第三极近年来地质研究和油气地质研究的各种资料成果,包括地层、沉积、古生物、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构造、油气(钾盐)地质等基础材料,特别是以古地磁、古生物以及碎屑锆石、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实测地层剖面的成果,对白垩纪岩相和气候古地理格局进行恢复与重建,得到泛第三极早、晚白垩世岩相古地理图(2张)及泛第三极早、晚白垩世气候古地理图(2张),旨在探讨古地理、古构造、古气候等对油气(含钾盐)资源的控制和影响作用,以揭示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规律,为我国海外和境内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李亚林
通过资料整理和数字化,基于ArcGIS平台,构建了西亚地区地震构造图。地震构造图以伊朗地震研究机构的图件为基础,并广泛收集最新的活动断裂研究资料,图件范围包括伊朗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图中标绘了发震断层(活动断层)的位置、活动性质和主要的参考文献资料,图中同时给出了1960年至2019年5级以上地震的震中位置。这些图件可用于西亚地区的活动构造和地震灾害研究,为西亚地区的大型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刘志成
泛第三极地区地震活动强烈,其地震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在泛第三极地区(北纬0-56度,东经43-139度)1960年以来发生M≥5级地震18806次,其中M≥8级地震4次,M=7.0-7.9级地震187次, M=6.0-6.9级地震1625次, M=5.0-5.9级地震16990次。地震主要发生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印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苏来曼山脉的山麓地区,以及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扎格罗斯山脉地区。
王继
通过资料整理和数字化,基于ArcGIS平台,构建了西亚地区地震区划图。地震区划图以伊朗地震研究机构的图件为基础,并广泛收集最新的活动断裂研究资料,图件范围包括伊朗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图中标绘了发震断层(活动断层)的位置、活动性质和主要参考文献资料,以及1960年至2019年5级以上地震的震中位置。区划图中以未来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加速率峰值(PGA)为指标,进行地震危险性分区。图件可用于西亚地区的活动构造和地震灾害研究,为西亚地区的大型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刘志成
采用板块构造、古地理学、含油气盆地分析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理论作为指导,在大量收集泛第三极近年来地质研究和油气地质研究的各种资料成果,包括地层、沉积、古生物、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构造、油气(钾盐)地质等基础材料,特别是以古地磁、古生物以及碎屑锆石、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实测地层剖面的成果,对侏罗纪时期岩相和气候古地理格局进行恢复与重建,得到泛第三极早、中、晚侏罗世岩相古地理图(3张)及泛第三极早、中、晚侏罗世气候古地理图(3张),旨在探讨古地理、古构造、古气候等对油气(含钾盐)资源的控制和影响作用,以揭示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规律,为我国海外和境内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李亚林
采用板块构造、古地理学、含油气盆地分析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理论作为指导,在大量收集泛第三极近年来地质研究和油气地质研究的各种资料成果,包括地层、沉积、古生物、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构造、油气(钾盐)地质等基础材料,特别是以古地磁、古生物以及碎屑锆石、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实测地层剖面的成果,对三叠纪时期岩相和气候古地理格局进行恢复与重建,得到泛第三极早、中、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图(3张)及泛第三极早、中、晚三叠世气候古地理图(3张),旨在探讨古地理、古构造、古气候等对油气(含钾盐)资源的控制和影响作用,以揭示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规律,为我国海外和境内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不同的岩相、气候之间界线清晰,较好的揭示了三叠纪时期岩相和气候古地理格局,对于研究古地理、古构造、古气候等对油气(含钾盐)资源的控制和影响作用,揭示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规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李亚林
泛第三极地区地震活动强烈,其地震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在泛第三极地区(北纬0-56度,东经43-139度)1960年以来发生M≥6级地震3809次,其中M≥8级地震59次,M=7.0-7.9级地震689次, M=6.0-6.9级地震3061次。地震主要发生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印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苏来曼山脉的山麓地区,以及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扎格罗斯山脉地区。
王继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