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野外调查和文献调研收集到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分布点,结合五个来自于WorldClim数据库的气候因子,分别将当前(1960-1990年)和未来(2061-2080年)的气候数据输入训练好的物种分布模型,对当前和未来的适宜栖息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在青海沙蜥在气候变化下将会丧失大量原有栖息地,针对青海沙蜥的保护措施应重点关注青藏高原东缘,柴达木盆地北部和东部这些地区。模型也预测在气候变化后,新的适宜栖息地将在原本不适宜青海沙蜥生存的地区出现。然而,由于爬行动物的扩散能力非常有限(文献记录的最大年扩散距离不足500m),新出现的适宜栖息地不一定能被青海沙蜥利用。同时,通过野外工作收集三个海拔种群青海沙蜥的生理、生活史、行为及形态数据并结合微气候数据,利用机制生态位模型预测了气候变化在当前适宜分布区对青海沙蜥造成的生理后果。模型预测的结果表明,无论在SSP245还是SSP585气候变化情景下,青海沙蜥的活动时间在当前适宜分布区的大部分范围(> 93%)内都会增加,热安全阈在当前适宜分布区的所有地点都会减少。高海拔种群的活动时间增幅小于低海拔种群,而其热安全阈减少的幅度却大于低海拔种群。研究结果揭示了气候变化可能对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蜥蜴种群造成更大影响。
曾治高
利用卫星追踪技术,我们对黑颈鹤中部分越冬种群开展追踪工作。通过脚扣法捕捉黑颈鹤后,我们采取背包式方法固定追踪器,追踪器加绑绳,总重量在45克,占黑颈鹤体重不到1%。放飞后,我们以每小时获取1个活动点的采样评论,获取黑颈鹤的追踪数据,并将这些数据绘制在地图上,从而获得黑颈鹤越冬期间的活动轨迹情况。相关结果显示,黑颈鹤对越冬地的选择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初步的分析发现黑颈鹤的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具有强连接线。强的迁徙连接性,预示着黑颈鹤更容易受到环境改变的伤害。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加强越冬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性。同时,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对黑颈鹤的种群健康和动态开展监测。本数据集包含物种名、地点、时间、经纬度、海拔、速度、温度等信息。
伍和启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