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对全球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对流层-平流层水汽分布特征是理解高原水塔的水汽来源和变化规律的重要环节。而在此地区缺乏原位观测,急需水汽探空数据集。为此,我们在青藏高原拉萨、昆明测站开展了探空观测,继而获得青藏高原对流层-平流层夏季水汽垂直分布。将数据集命名为泛第三极水汽探空数据集(Pan-Third Pole Water Vapor Sounding),主要是2009年7月至2019年8月在拉萨、昆明测站开展探空气球实验,获取的水汽廓线数据。通过常规高空探测气球搭载低温霜点湿度计(CFH)及无线电探空仪(iMet)等获取大气高度(Altitude)、水汽(H2O)、温度(Temp)、气压(Press)和位温(Theta)等从近地面到20 km高度数据。通过无线电探空仪将数据实时传回地面接收站。
卞建春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本项目在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血液是人体重要的循环元素,存储着人体健康情况的信息。每次访视采集受试者的生物样本。由拉萨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林芝市健民医院专业的护士采集18~20ml血液样本,部分样本送至医院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的分析。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健康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健康的影响。
宫继成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系统性炎性氧化应激指标。本项目在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每次访视采集受试者的生物样本。由拉萨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林芝市健民医院专业的护士采集18~20ml血液样本,部分样本送至医院进行分析。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白细胞的相关指标可以反映系统性氧化应激炎症水平。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系统性炎性氧化应激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系统性炎性氧化应激的影响。
宫继成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呼吸系统炎性指标。项目在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 FeNO)由气道细胞产生,其浓度与炎症细胞数目高度相关联,是一种简便、无创的生物学指标,能有效地反映气道的炎症程度。每次访视时,使用特氟龙气袋收集受试者约5升的呼出气,随后使用Thermo NOx气体分析仪测量呼出气中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含量以表征呼吸系统炎性水平。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呼吸系统炎性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呼吸系统炎性的影响。
宫继成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肺功能和心血管功能性指标。 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每次访视时,使用MIR肺功能仪测量受试者用力呼气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肺活量(Vital capacity, VC)等肺功能指标。使用德国Vicorder心血管检测仪测量心率(Heart rate, 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 AIx)、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 cf-PWV)等心血管功能指标。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心肺系统功能,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心肺系统功能的影响。
宫继成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样品采集时间为2021年5-6月、9-10月。 数据采样点位于西藏拉萨市西藏大学纳金校区和西藏林芝市西藏农牧学院。搭建临时环境污染监测站点,使用Thermo气体分析仪、GRIMM 11-D便携式气溶胶粒径谱仪、FMPS粒径谱仪、AE-33黑碳检测仪等仪器,在线监测臭氧(O3)、二氧化氮(NO2)、颗粒物(PM)、超细颗粒物(UFP)、黑碳(BC)等大气污染物浓度,使用Vantage Vue无线自动气象站在线监测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数据。已删除仪器运行过程中的异常值,并进行标定。清洗后的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 本数据为综合评估大气污染对西藏地区人群健康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
宫继成
对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流及年楚河、多雄藏布、来乌藏布等支流区域展开调查,涉及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江孜、亚东、吉隆、萨嘎、仲巴等县。在以往人类活动的空白区如错戳龙湖、多庆湖、仲珠谷、罗垄沟等多个地点发现新的人类活动遗迹点,在30余处地点采集到人类活动的重要石器证据,材质包括黑曜石、碧玉岩、水晶等。后续将通过类型学对这些石器的工艺和来源进行进一步分析,为揭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的时空变化及与周边文化技术交流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杨晓燕, 高玉
拉萨地区2019年-2021年雷暴活动大气平均电场及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包含连续监测的每秒/每分钟大气平均电场强度及极性,每分钟降水量、风速、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强等气象要素,以及设备状态参量。数据来源于2019-2021年在拉萨城区开展的强对流及闪电灾害外场观测实验。数据可应用于青藏高原强对流及闪电灾害研究。 观测和数据采集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大气平均电场测量精度:±5%×测量值+8V/m偏移;气温、RH、风速、风向测量精度:±0.1℃、±0.8% 、±0.3m/s、±3º;降水量测量精度:±1%(≤10mm/hr),±3%(10~20mm/hr),±5%(20~30mm/hr) 大气压测量精度:±0.3hPa @20℃,±0.6hPa @0~40℃,±1.0hPa @-20~45℃,±1.5hPa @-40~60℃。
付丹红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重大挑战,人类何时登上青藏高原并适应高原极端环境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在青藏高原史前文化研究中,除了东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雅江流域是人类活动遗迹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但是考古发掘和研究较少。 对古人什么时间进入到这一地区以及如何在当地活动并不清楚。对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和林芝地区的25处文化层和3处墓葬进行系统调查和取样。
杨晓燕, 王彦人
采用高通量二代测序的方法,对68个藏族样本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测序平均深度1000×,确保每个样本的线粒体基因组完全覆盖(覆盖度100%)。基于系统发育思想,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没有样本污染等质量问题。同时根据系统发育树,对每个个体进行单倍型类群划分。结果表明,拉萨藏族人群中M9a1a1c1b1a最高(19.12%),其次是G2(13.23%)、M13a(11.76%)、C4a(7.35%)、D4(7.35%)、A11a1a(5.88%)、M9a1b(5.88%),以及F1c、F1g、B4、F1d、M62b、F1a、F1b、G1、M10、M11、M8a、U7a、Z3a。从类群来源来看,包括了旧石器时期类群M13a、M62b、M9a1b等,来源于中国北方粟黍农业人群的M9a1a1c1b1a和A11a1a等,广泛分布于东亚南方的F1a等,分布于东亚北方的C4a、D4等类群。值得注意的是,拉萨藏族母系组分以中国北方粟黍农业人群组分为主,说明中国北方粟黍农业人群遗传输入对该地区人群遗传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从总体来看,拉萨藏族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出现时间分层,可能代表了不同时期进入该地区的人群的遗传印记。
孔庆鹏
为研究拉萨藏族人群的复习遗传结构,我们采集了1029个拉萨藏族个体。首先,通过SNP分型的方法,确定了每个样本的单倍群归属。其次,采用ABI 3130XL,用荧光标记引物对8个STR进行了检测,以进一步研究该人群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拉萨藏族人群中的D-M174频率最高(56.56%,其中D3*-P99最多),其次是O-M175 (30.71%,主要以O3a3c1-M117为主。此外,还有一些低频的类群,如N-M231(5.15%,主要是N1*-LLY22),C-M130 (2.62%)、R-M207 (2.53%)、Q (1.55%)、J (0.68%)、K-M以及T。进一步分析表明,拉萨藏族人群的Y染色体组分存在时间上的分层,包括3万年前、末次盛冰期、末次盛冰期后、全新世等时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定居历史。
孔庆鹏, 祁学斌
本数据集包括拉萨农田试验站观测的春青稞试验样地的生物量和光合作用数据以及当雄草地试验站观测的气象数据。时间范围为2006-2009年。 生物量观测方法:每个样方取样面积25cm*25cm;光合作用数据观测:仪器为LiCor-6400。 生物量数据是人工根据记录本录入;光合数据是仪器自动记录;气象数据日值中的平均风速、主风向、气温、大气压和相对湿度用半小时数据进行日平均所得,降水量和总辐射数据是观测系统自动记录数据。 生物量数据的观测过程中,严格按照农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力的估算;光合数据观测过程中,仪器的操作、观测对象的选择等严格按照专业要求进行,可以用在植物叶片光合参数模拟和生产力估算中。 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观测数据,包含:1)地上生物量;2)CO2响应光合数据;3)光响应光合数据;4)当雄监测点气象数据日值。 数据采集地点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经度:91°20’,纬度:29°41’,海拔:3688m;当雄高寒草甸碳通量观测站,经度:91°05′,纬度:30°25′,海拔:4333m。
张宪洲
本数据集包含了青藏高原拉萨及羊卓雍错流域(包括羊卓雍错90°08′ E - 91°45′ E, 28°27′ N - 29°12′ N, 4440 m和普莫雍错90°13′ E - 90°33′ E, 28°29′ N - 28°38′ N, 5030 m)和纳木错流域(90°16′ E - 91°03′ E, 30°30′ N - 30°56′ N, 4718 m)的降水(P)、河水(R)及湖水(L)同位素记录。用于对高原典型地区降水、河水和湖水中的稳定同位素观测研究。 通过在选择的典型地区采集降水、河水和湖水水样,密封保存后利用气体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MAT-253-IRMS)测定稳定同位素的值。本数据表是由专人根据测量结果录入。严格按照样品采集规范进行观测和测量,并已经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所有样品的稳定同位素是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和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使用MAT-253气体质谱仪完成测量。测量前样品一直被冷冻保存。测量结果为与V-SMOW的千分差;在加工生成数据表时,剔除了一些明显误差数据。
姚檀栋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