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新生代地层年代框架,对揭示高原碰撞隆升变形的构造演化历史、认识高原风化剥蚀的时空变化规律、厘清青藏高原隆升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来自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临夏盆地、伦坡拉盆地、思茅盆地、剑川盆地和曲靖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开展了基于磁性地层学、辅以火山岩/火山凝灰岩/沉凝灰岩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或生物地层学的系统年代学研究,据此完善或建立了青藏高原及其南北新生代高精度地层年代序列。精确限定:临夏盆地对康剖面90 m黄土沉积地层年代为~8.1-3.7 Ma;伦坡拉盆地达玉剖面1890 m河湖相沉积地层年代为~41.8-21.5 Ma;剑川盆地双河剖面300 m河湖相沉积地层为~42.7-36 Ma;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252 m河湖相沉积地层年代为~47-36 Ma;思茅盆地江城剖面932 m的咸水湖相夹膏盐沉积地层年代为>112-63 Ma。以上年代学结果的相关实验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完成:古地磁实验在磁屏蔽室中利用热退磁仪和超导岩石磁力仪完成;碎屑锆石及火山岩/火山凝灰岩/沉凝灰岩锆石U-Pb年代学实验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完成。本数据集为后续构造演化、气候环境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支撑,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原创理论成果。
方小敏, 颜茂都, 张伟林, 张大文
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早期是地球生命系统演化中的一段最为重要转折期之一,是地史上隐生宙向显生宙的过渡期,也是研究后生动物起源与演化最为热点的时期。目前,全球许多地区都已经围绕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目前,在喜马拉雅构造区,对应这段时间的地层仅在印度次大陆有过少量报道和研究。巴基斯坦北部位于喜马拉雅构造带西部,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毗连区之一。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虽然发育有新元古代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但一直以来都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导致学界难以确定对这段地层的具体时代归属。因此急需做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来理清该地区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沉积序列、生物地层以及化学地层,并与同期其它地区的地层进行比对,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建立时间框架。本次考察主要集中对Hazara盆地的几个剖面(Sikhar Mountain、Tarnawai Village、Salhad Village、Abbottabad Height、Sobangali、Neelor Village以及Pindkhan Khel)做了详细的岩石地层、古生物以及地球化学样品野外记录与采样工作,确定Hazara盆地有较为连续的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记录。
潘兵
我们对碧土地区北澜沧江构造内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展开花岗岩岩石构造属性研究,主微量元素与Sr-Nd同位素均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完成。其中主量元素采用PW4400型X荧光仪全岩分析,测定10种元素氧化物含量;微量元素采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进行测试,ICP-MS由日本东京安捷伦公司制造,型号为Agilent 7700x,分析方法同张鑫等。根据对标准样品GBPC-1de分析结果,分析误差<5%。同位素测试实验采用型号为Neptune Plus的MC-ICP-MS双聚焦磁式质谱仪。实验检测依据为GB/T 17672—1999。
王世锋
数据主要为开展昆仑山地区典型的斑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岩浆型矿床和伟晶岩矿床研究。斑岩型矿床,重点厘定成矿的深部过程和前部响应,进而明确成因模式和成矿规律;矽卡岩型矿床,重点确定热液流体的运移及演化过程与成矿之间的联系;铜镍硫化物矿床,重点查明岩浆同化混染地壳的位置和方式,进而揭示硫化物的熔离过程;伟晶岩型矿床,重点阐明岩浆-热液转换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行为,进而揭示伟晶岩中Li、Be、Nb、Ta等稀有金属的富集机制。本次获取的实验数据主要是通过进行实地的科考样品的采集,分别在夏日哈木、肯德科克、大红柳滩等矿区针对采集的矿石岩石样品进行元素、同位素和年代学的测试。初步研究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高。
袁峰
碳循环受全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各储库碳通量相对变化的影响。地质历史中重要转折期,海相碳酸盐岩δ13C常出现大幅度的偏移,碳同位素的正向偏移与有机碳大规模埋藏或初级生产力提高有关。国内奥陶纪海相碳酸盐的δ13C值标准曲线已建立, 但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剖面之间的δ13C值变化趋势却存在一定差异。在应用碳同位素记录进行高精度地层对比时, 要开展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分析,并将碳同位素记录的变化趋势进行跨相、跨盆地和跨板块对比,以确定其是否记录了区域或全球海洋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本次研究在泰国西部中奥陶世大坪期Tha Manao组共采集100块样品开展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试图揭示冈瓦纳大陆北缘碳循环过程和碳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改造作用。本数据集包括100个样品的碳氧同位素数据。
李文杰, 陈中阳, 李超, 方翔
华南地区石炭纪海相碳酸盐的δ13C值标准曲线已建立, 但是国内不同地区和不同剖面之间的δ13C值变化趋势却存在一定差异。在应用碳同位素记录重建海洋碳循环之前, 尚需要开展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分析,并将碳同位素记录的变化趋势进行跨相、跨盆地和跨板块对比,以确定其是否记录了区域或全球海洋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本次研究在阿里地区双点达坂剖面月牙湖组共采集201块样品开展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试图揭示北羌塘/松潘甘孜地块石炭纪早期的碳循环过程(TICE 事件)和碳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改造作用。本数据集包括201个样品的碳氧同位素数据。
陈吉涛
喜马拉雅造山带翁波地区淡色花岗岩锆石U-Pb定年数据集主要以翁波地区锆石定年为主,锆石定年样品为28件。岩石主要为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锆石定年测试方法为LA-ICPMS。数据来自正在接受阶段的文章。数据发表的文章均为SCI或NI期刊,包括《Geology》、《BSA Bulletin》以及《Journal of Petrology》等,数据结果真实可靠。测试单位主要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测试分析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该数据集可以用于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岩浆作用的形成时代。
曾令森, 高利娥, 严立龙
羌塘盆地位于可可西里-金沙江构造带与班公错-怒江构造带之间,是我国青藏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在中生界发育了多套烃源岩。盆地三叠系地层分布较为广泛,上三叠统沉积厚度大,被认为是一套重要的烃源岩,然而对其分布、生烃潜力以及主控因素还缺乏深入认识。论文以羌塘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在之前研究较少的北羌塘雀莫错地区进行重点采样,依据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烃源岩评价,通过其生物标志物特征分析烃源岩的物源输入及沉积环境。结合前人对整个羌塘盆地上三叠统肖茶卡组烃源岩的研究成果,对羌塘盆地上三叠统有效烃源岩的分布、生烃潜力和烃源岩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北羌塘雀莫错地区上三叠统波里拉组及巴贡烃源岩分析结果表明,波里拉组灰岩TOC范围为0.03%0.53%,平均值为0.20%,巴贡组泥岩TOC范围为0.57%1.78%,平均值为1.04%,均达到有效烃源岩级别,波里拉组烃源岩达到中等烃源岩级别,巴贡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要高于波里拉组,可达到中等-好烃源岩级别,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均为Ⅱ1型有机质,Tmax值均大于455℃,所有样品RO值均在1.3%2.0%之间,达到高成熟阶段。烃源岩的母源既有低等水生生物输入,同时也有高等陆源植物的输入,为混合来源。烃源岩沉积环境应该为还原环境,水体盐度可能为咸水环境。结合前人成果对于整个羌塘盆地上三叠统肖茶卡组烃源岩进行评价,泥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可达到中等-好烃源岩级别,而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则为差烃源岩级别。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个别样品表现为Ⅰ型;泥质岩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和Ⅲ型,另外有少量Ⅱ1型烃源岩。烃源岩成熟度表现为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少量地区表现为成熟阶段。泥质烃源岩在南北羌塘坳陷分布于土门-色哇一带、藏夏河-岗盖日和沃若山-各拉丹冬地区。碳酸盐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南羌塘坳陷内。受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羌塘盆地主要烃源层在其埋藏过程中应发生了两次油气生成的过程,上三叠统肖查卡组在早侏罗世末期至中侏罗世初期,进入第一次生油期;渐新世末-中新世早期,进入第二次生烃阶段。
韩中鹏
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早期是地球生命系统演化中的一段最为重要转折期之一,是地史上隐生宙向显生宙的过渡期,也是研究后生动物起源与演化最为热点的时期。目前,全球许多地区都已经围绕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目前,在喜马拉雅构造区,对应这段时间的地层仅在印度次大陆有过少量报道和研究。巴基斯坦北部位于喜马拉雅构造带西部,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毗连区之一。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虽然发育有新元古代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但一直以来都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导致学界难以确定对这段地层的具体时代归属。因此急需做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来理清该地区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沉积序列、生物地层以及化学地层,并与同期其它地区的地层进行比对,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建立时间框架。本次考察主要集中对Hazara盆地的几个剖面(Sikhar Mountain、Tarnawai Village、Salhad Village、Abbottabad Height、Sobangali、Neelor Village以及Pindkhan Khel)做了详细的岩石地层、古生物以及地球化学样品野外记录与采样工作,确定Hazara盆地有较为连续的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记录。
潘兵
碳循环受全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各储库碳通量相对变化的影响。地质历史中重要转折期,海相碳酸盐岩δ13C常出现大幅度的偏移,碳同位素的正向偏移与有机碳大规模埋藏或初级生产力提高有关。欧美地区志留纪海相碳酸盐的δ13C值标准曲线已建立, 但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剖面之间的δ13C值变化趋势却存在一定差异。在应用碳同位素记录进行高精度地层对比时, 要开展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分析,并将碳同位素记录的变化趋势进行跨相、跨盆地和跨板块对比,以确定其是否记录了区域或全球海洋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本次研究中温洛克世-普里道利世普鲁组共采集43块样品开展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试图揭示冈瓦纳大陆北缘碳循环过程和碳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改造作用。亚来2号剖面碳同位素在Ludlow期表现出明显的正偏特征,可以与全球其他剖面碳同位素曲线相对比,反映出这一时期全球海相碳循环异常。本数据集包括43个样品的碳氧同位素数据。
陈中阳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