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包含了2005年5月17日至2006年9月26日的清华大学位山(高营)站涡度相关系统通量及气象观测数据。站点(116.0542°E,36.6487°N,海拔30m)建于2005年3月18日,地处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肖庄镇境内,属于位山引黄灌区。气候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3.8℃,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3mm,大部分降水发生在6月至10月之间,多年平均潜在蒸发量为1950mm。站点土壤类型为粉砂壤土,表层5cm土壤饱和含水量为0.43 m3m-3,田间持水量为0.33 m3m-3,凋萎点为0.10 m3m-3。通量塔高10m,下垫面为冬小麦-夏玉米轮种制农田。冬小麦一般在10月中旬播种,次年6月初收割;收完小麦后立即播种玉米,玉米通常在9月底或10月初收割。具体的播种、收割及灌溉日期见数据集中名为Supplementary data_WeishanGaoying20052006.xlsx的文件。 地表通量数据由涡度相关系统测得,该系统由三维超声风速计(CSAT3, Campbell Scientific, Inc., Logan, UT, USA)和开路式红外气体分析仪组成(Li7500, LI-COR, Inc., Lincoln, NE, USA),安装高度为3.7m。采用Eddypro软件对原始10Hz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30分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数据。预处理步骤包含:野点识别和剔除,30分钟时段平均,两次坐标旋转,频谱校正,WPL密度校正并采用“0-1-2”方案对数据质量进行标记。对Eddypro处理后输出的30分钟通量值进行质量控制:(1)剔除标记为2的质量差的通量;(2)将H和LE分别限制在-200~500 W m-2和-200~800 W m-2的范围内;(3)剔除降雨时段的数据。之后,采用REddyproc软件对低湍流混合状况下的数据进行剔除(即根据摩擦风速u*对通量数据进行过滤),对数据序列中的空缺值进行插补,然后采用夜间分割法将NEE分割成生态系统呼吸(Reco)和总初级生产力(GPP)。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年(year),月(month),日(day),时间(time),大气压(P),红外地表温度(Tsurf),风速(Ws),风向(Wd),2m处空气温度(Tair)和相对湿度(rH),向下短波辐射(Rsd),向上短波辐射(Rsu),向下长波辐射(Rld),向上长波辐射(Rlu),净辐射(Rn),太阳光合有效辐射(PAR_dn),反射光合有效辐射(PAR_up),降雨量(precip),地下水位(GW),5cm/10cm/20cm/40cm/80cm/160cm土壤含水量(soil_VW_5cm/10cm/20cm/40cm/80cm/160cm)及土壤温度(soil_T_5cm/10cm/20cm/40cm/80cm/160cm),5cm深度处的土壤热通量(soil_G),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原始值(NEE_raw),潜热通量原始值(LE_raw),显热通量原始值(H_raw),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插补值(NEE_f),潜热通量插补值(LE_f),显热通量插补值(H_f),生态系统呼吸插补值(Reco_f),总初级生产力插补值(GPP_f)。数据均为30分钟时间间隔,以.xlsx格式存储。数据集中空值用NA表示。 具体的站点信息及观测仪器型号请参考Lei and Yang (2010a, 2010b)。
雷慧闽
华北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产粮基地之一,然而该地区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用水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 该地区水循环过程变得愈加脆弱。 因此如何准确估算蒸散发、 掌握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规律, 进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维持粮食产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研究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基于华北平原及周边的8个通量站点,并结合气象及遥感数据,对华北平原农田区域的蒸散发进行估算,并生产了年限为2001-2015年,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分辨率为8天的蒸散发数据集。该模型在交叉验证试验中表现良好, 说明其空间泛化能力较强,适用于区域蒸散发模拟。
雷慧闽
华北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产粮基地之一,然而该地区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用水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 该地区水循环过程变得愈加脆弱。 因此如何准确估算蒸散发、 掌握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规律, 进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维持粮食产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研究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基于华北平原及周边的8个通量站点,并结合气象及遥感数据,对华北平原农田区域的蒸散发进行估算,并生产了年限为1982-2015年,空间分辨率为1/12°,时间分辨率为8天的蒸散发数据集。该模型在交叉验证试验中表现良好, 说明其空间泛化能力较强,适用于区域蒸散发模拟。
雷慧闽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