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农业发展区之一,尤其到了清朝,该区土地覆被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整理、校正该区历史文献中记载的1726年田亩数据,以期为揭示青藏高原典型河谷农业区耕地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基本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本数据包含河湟谷地1726年耕地空间分布格局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1km。1726年河湟谷地耕地数据主要来自于成书于乾隆二十年的《西宁府新志》、《循化厅志》《甘肃新通志》。县域行政界线的确定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及牛汉平主编的《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搜集耕地数据后将原始田亩数据进行校正,将历史耕地数据转换为统一的现代单位(km2),后采用网格化模型将耕地数据进行空间化。
刘峰贵, 罗静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脆弱区和启动区,对青藏高原历史时期的土地开垦研究既是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具体途径,也能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研究提供丰富的区域性信息,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历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一江两河”是青藏高原农牧交错带典型农业区之一,也是西藏近 300 年来土地开垦活动最剧烈和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充分挖掘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重建该地区过去300 年的耕地分布格局,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人类土地利用活动有重要意义。1730年耕地数据主要来源于《铁虎清册》。将资料中记载的土地面积换算成现代亩制单位,某几个缺失的县用该地区的人均耕地数量和人口数量计算得到。
刘峰贵, 顾锡静
该数据集于2021年5月底至6月在青藏高原野外考察期间使用无人机航拍所得,航片数据量为 3.4 GB,共包含330余张无人机航片。拍摄地点主要位于西藏的拉萨、林芝,云南省的大理、怒江,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等州市地区的道路沿线、居民点及其周边地区。所拍航片主要反映拍摄时点当地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设施农业用地分布、植被覆盖度等信息,航片具有经纬度和海拔等空间位置信息,不仅可以为土地利用分类提供基础验证信息,而且还能通过计算植被覆盖度,为大尺度区域植被覆盖度的遥感影像反演等工作提供参考。
吕昌河, 张泽民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世界第三极,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明显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选取耕地、建筑用地、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GDP和人口密度8个因素为威胁因子,并基于专家打分法确定威胁因子的属性,对青藏高原生境质量进行评估,从而获得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共6期青藏高原农牧区生境质量的数据集。制作生境质量的数据集将有助于探索青藏高原的生境质量,并为政府制定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有效支持。
刘世梁, 刘轶轩, 孙永秀, 李明琦
该数据集由2020年8月青藏高原野外考察期间无人机航拍所得,数据大小为10.1 GB,包括1500余张航片。拍摄地点主要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道路沿线、居民点及周边地区。航片主要反映了当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设施农业分布、草地盖度情况等信息,航片均具有经纬度和海拔信息,可为土地利用/覆被遥感解译工作提供了较好的验证信息,还可用于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工作,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照信息。
吕昌河, 刘亚群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