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新生代地层中蕴含丰富的构造、环境、气候等信息,对揭示高原碰撞隆升变形历史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来自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临夏盆地、伦坡拉盆地、剑川盆地、曲靖盆地和思茅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开展了系统野外地质考察,确定了一些出露发育良好的研究剖面。依靠GPS、地质罗盘等工具,对相关研究剖面进行了构造、地貌、岩性等方面的调查测量描述,并进行了相关图件的绘制,具体涉及:临夏盆地对康剖面90 m黄土沉积地层,伦坡拉盆地达玉剖面1890 m、剑川盆地双河剖面300 m、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252 m的河湖相沉积地层,以及思茅盆地江城剖面932 m的咸水湖相夹膏盐沉积地层。本数据集为后续开展相关地层年代学、构造演化、气候环境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学基础。
方小敏, 颜茂都, 张伟林, 张大文
本数据集来源于论文:Su, T. et al. (2019). No high tibetan plateau until the Neogene. Science Advances, 5(3), eaav2189. doi:10.1126/sciadv.aav2189 数据为该论文的补充数据,主要包含研究人员搜集的棕榈化石记录,与伦坡拉盆地棕榈化石相近的棕榈属的气候范围数据,以及伦坡拉盆地化石与现代棕榈属化石的形态比较数据。 2016年,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32.033°N, 89.767°E)发现了保存较为完好的棕榈化石,将其与已有的棕榈化石进行了比较,发现它和已有的棕榈化石形态都不相同,因此,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新种——西藏似沙巴棕(<em>Sabalites tibensis</em> T. Su et Z.K. Zhou)。研究人员利用棕榈化石结合古气候模型重建了青藏高原中部的古高程,得出结论:新近纪之前青藏高原还没有出现。 数据中包含的表格如下: (1)Table S1. Fossil records of palms around the world(世界范围内的棕榈化石记录) (2)Table S2.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s between fossils from Lunpola Basin and modern palm genera(伦坡拉盆地化石与现代棕榈属化石的形态比较数据) (3)Table S3. Climate ranges of 12 living genera that show the closest morphological similarity to S. tibetensis T. Su et Z.K. Zhou sp. nov.(与新发现的西藏似沙巴棕化石(<em>S. tibetensis</em> T. Su et Z.K. Zhou sp. nov)形态最接近的12个现存棕榈属的气候范围) 数据也包含论文补充数据中的图形数据。
苏涛
本数据集为近几年依据地质考察成果绘制的青藏高原北部的尼玛盆地和伦坡拉盆地等地点的地质剖面图。地质剖面采用方法为人工测量各个不同地层的厚度,由经验丰富的地质工作者鉴定各个不同地层的岩性,回到室内后将所获得的地层数据资料和岩性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使用绘图软件进行地质剖面图的绘制。地貌图使用相关地区的卫星观测图,使用绘图软件进行图片截取,添加文字说明。各图的描绘非常细致全面,对青藏高原北部的重要地点,尼玛盆地和伦坡拉盆地的地质地貌研究,尤其是古高度和高原隆升过程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