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表面反照率是冰川质量和能量平衡过程的一个关键参数。该数据内容包括亚洲高山区2000-2020消融期内(6月-8月)每年的年平均冰川表面反照率和年最小冰川表面反照率。基于MODIS 500m分辨率的每日积雪反照率产品(包括MOD10A1和MYD10A1),首先对上午星数据MOD10A1和下午星数据MYD10A1采用均值合成,其次采用±2天窗口内的数据采用均值滤波进行插值和空值填补,最后基于最小和平均值方法得到亚洲高山区冰川的年平均反照率和年最小反照率。相比较原始数据,数据的精度和覆盖程度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可为研究冰川反照率与物质平衡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相关冰川模型提供冰面反照率输入数据。
肖瑶
本数据包括2018-2020年亚洲高山区(High Mountain Asia, HMA)冰川高程变化数据。该数据集基于ICESat-2数据,考虑不同高程和不同坡向上冰川变化及面积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ICESat-2数据(2018-2020年)以及2000年的SRTM DEM数据计算了亚洲高山区冰川高程变化(1°×1°网格内的各个高程和坡向上冰川面积加权平均)。该数据能够提供亚洲高山区2018-2020年相对于2000年冰川高程逐年变化信息,可以作为基础数据应用于亚洲高山区气候变化研究中。
沈聪, 贾立
本数据包括2003-2008年亚洲高山区(High Mountain Asia, HMA)冰川高程变化数据。该数据集基于ICESat-1数据,考虑不同高程和不同坡向上冰川变化及面积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ICESat-1数据(2003-2008年)以及2000年的SRTM DEM数据计算了亚洲高山区冰川高程变化(1°×1°网格内的各个高程和坡向上冰川面积加权平均)。该数据能够提供亚洲高山区2003-2008年相对于2000年冰川高程逐年变化信息,可以作为基础数据应用于亚洲高山区气候变化研究中。
沈聪, 贾立
本数据为末次冰盛期以来亚洲高山区冰川分布的模拟数据,其中包括典型区域(亚洲高山区、天山、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年分辨率的冰川面积变化序列以及典型时期(LGM(20000~19000ka),HS1(17000~16000ka),BA(~14900~14350ka),YD(12900~12000ka),EH(9500~8500ka),MH(6500~5500ka),LH(3500~2500ka)和Modern(1951~1990))1km分辨率的亚洲高山区冰川分布。该数据以基于CCSM3气候模式的TRACE全强迫模拟试验数据为外强迫场,驱动1km分辨率的PISM冰盖模式,从而获取末次盛冰期以来亚洲高山区冰川的可能分布。该数据可以用于研究末次冰盛期以来亚洲高山区冰川分布的变化及其对湖泊水位、径流、地貌等环境和气候要素的影响。
燕青
雷达穿透深度改正对于采用基于雷达DEM的大地测量方法进行准确估算冰川物质平衡至关重要。由于雪的分布不均和积雪性质不同,雷达的穿透深度会因地区而异,并且依赖于海拔高度,所以本数据集给出了高亚洲1°×1°网格的SRTM C/X波段雷达穿透深度差异。该数据集包含214个高亚洲1°×1°网格的SRTM X波段和C波段的穿透深度差异结果,以及每个网格的线性拟合表达式。基于大地测量方法,采用30 m分辨率的SRTM X波段和C波段 DEM,获得了高亚洲 X波段和C波段的冰雪穿透深度差异结果,采用50 m高程分段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得到了穿透深度差与海拔高程的关系(具体方法见参考文献)。数据以excel文件存储。该数据集可以为基于SRTM DEM的高亚洲物质平衡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可供研究冰川、气候、水文等的科研工作者使用。
江利明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