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在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2019)、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21)观测获得,包括O3、NOx、HONO、H2O及HCHO等物种的地气交换通量或垂直梯度。时间范围为2019年4月28日到2019年7月10日(纳木错站)、2021年5月2日到2021年5月13日(藏东南站)。 数据共包含5个文件,文件1-4分别为2019年于纳木错站观测的通量数据及H2O垂直梯度、HONO垂直梯度、NO2垂直梯度。文件5为2021年于藏东南站观测的通量数据。 监测期间由于仪器状态问题,存在数据缺失。本数据应用前景广泛,可服务于如大气科学、气候学、和生态学等背景的研究生和科学家。
叶春翔
该数据集包含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和东北地区两个典型环境(鲁朗:29.8oN,94.7oE,3300 m a.s.l.,西海镇:36.9oN,100.9oE,3080 m a.s.l.)的气象要素、大气常规痕量气体、PM2.5/PM10、气溶胶粒径分布(12-530纳米)、气溶胶化学成分(PM2.5颗粒物中硫酸盐和硝酸盐成分)的定点观测数据。数据集时间段分别为2021年4-5月(藏东南地区)和2021年6月(藏东北地区)。数据来自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科考团队在2021年利用南京大学移动观测平台中多台在线观测仪器,在鲁朗和西海镇所进行的两期定点观测实验。数据集中的数据为经过数据矫正和数据质控后的数据,其中数据矫正根据仪器标定结果进行,数据质控根据多台仪器之间的数据闭合研究结果进行。大气成分数据,包括痕量气体、PM2.5/PM10、气溶胶粒径分布和气溶胶化学成分,是高原实际气压条件下的观测数据。该数据集可直接用来分析青藏高原东南和东北地区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相关科学问题,数据集补充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大气环境相关外场观测数据的不足。
聂玮, 迟旭光
本数据集包含了2004-2020年东亚地区高分辨率对流层二氧化氮垂直柱浓度POMINO v2.0.1数据,为研究中国地区对流层二氧化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该数据基于KNMI提供的对流层二氧化氮斜柱浓度,通过自行开发的对流层AMF反演算法,计算得到POMINO对流层二氧化氮垂直柱浓度。与地基观测资料的对比表明,POMINO的对流层二氧化氮柱浓度能够更好地抓住日际间的变化趋势,同时与地基观测数据的相关性也更好。目前该数据已被国内外多家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用于科研使用,在未来,该数据集将对青藏高原科考项目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持。
林金泰
本数据集包含了2012-2020年东亚地区高分辨率对流层二氧化氮垂直柱浓度POMINO v2.1数据,是v2.0.1错误修复后的新版本数据,为研究中国地区对流层二氧化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该数据基于KNMI提供的对流层二氧化氮斜柱浓度,通过自行开发的对流层AMF反演算法,计算得到POMINO对流层二氧化氮垂直柱浓度。与地基观测资料的对比表明,POMINO的对流层二氧化氮柱浓度能够更好地抓住日际间的变化趋势,同时与地基观测数据的相关性也更好。目前该数据已被国内外多家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用于科研使用,在未来,该数据集将对青藏高原科考项目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持。
林金泰
青藏高原被全球碳气溶胶高排放区域包围,周边排放的黑碳棕碳可传输到高原。吸光性黑碳和棕碳具增温效应,其沉降在冰雪表面亦会加速冰川及积雪融化。目前对该区域棕碳研究较少,棕碳组分与光学关联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青藏高原开展大气黑碳、棕碳研究具有重要的气候环境意义。在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开展观测,获得大气黑碳、棕碳的气溶胶光学吸收特征。揭示青藏高原不同地区不同波段下黑碳、一次棕碳二次棕碳气溶胶光学吸收的空间差异。
朱崇抒
青藏高原牧区由于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燃料来源单一等特点,区域内的主要燃料为干燥的牦牛粪。牦牛粪被收集并制成粪饼,风干后堆积存放,使用时多在铸铁炉灶内燃烧,其释放的黑碳类颗粒物,是广大牧区除了机动车外唯一的黑碳气溶胶排放源。本数据集测定了青藏高原典型牧区牦牛粪燃烧排放单颗粒的形貌、粒径和元素组成,采样点包括那曲地区当雄县和拉萨市达孜县,外场采样位置为民居烟囱口,颗粒物被采集至聚碳酸酯滤膜上,实验室内借助计算机控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分析。牧区牦牛粪燃烧排放的环境单颗粒包括黑碳聚集体、焦油球粒子、含有重金属元素的碳质颗粒、矿物尘和可溶盐类粒子等,本数据集包括具有统计意义的各类型粒子的数量百分含量、单颗粒粒径、形貌因子(长宽比、圆度和形状系数等),既是人为活动影响大气环境基础数据的有效补充,也对评估高原本地源含碳气溶胶的光学特征、辐射效应、健康效应和环境影响研究,具有潜在的意义。
胡塔峰, 吴枫, 朱崇抒, 戴文婷, 王启元, 张宁宁
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1月至8月。在柴达木盆地南部沿着主风向自西向东共设置了8个采样点,选择的范围内两点间最远距离约为400公里,分别为小灶火气象站(XZH)、河西八连(HXB)、新华村(XHC)、格尔木市气象局(GEM)、宝库村(BKC)、诺木洪气象站(NMH)、巴隆乡(BLX)、都兰县气象站(DLX)。对收集的降尘中盐类矿物和化学成分进行测试,得到了柴达木盆地降尘可溶性矿物和水溶性离子含量数据。
张西营
汞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青藏高原毗邻当前大气汞排放最严重的地区南亚,可能受到长距离传输的影响。利用冰芯和湖芯可以很好地重建大气汞传输和沉降历史。基于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南坡8支湖芯和1支冰芯重建了工业革命以来的大气汞沉降历史。本数据集包含青藏高原纳木错、班公错、令戈错、枪勇湖、唐古拉湖和喜马拉雅山南坡Gosainkunda湖、Gokyo湖和Phewa湖的8支湖芯数据,各拉丹冬1支冰芯数据。冰芯数据分辨率为1年,湖芯数据2~20年,数据包含汞浓度数据和沉降通量数据。
康世昌
该数据集包含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两个典型环境(格尔木:36.4oN,94.8oE,2800 m a.s.l.,西海镇:36.9oN,100.9oE,3080 m a.s.l.)的气象要素、大气常规痕量气体、PM2.5/PM10、气溶胶粒径分布(12-530纳米)、气溶胶化学成分(PM2.5颗粒物中硫酸盐、硝酸盐和重金属成分)的定点观测数据和高原东北地区大气痕量气体的走航观测数据。数据集时间段为2019年9-10月 和2020年9-10月。数据来自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科考团队在2019年和2020年,利用南京大学移动观测平台中多台在线观测仪器(Duvas-DV3000,microAeth®-MA200,Vaisala 气象探头),在格尔木和西海镇所进行的两期定点观测实验和走航观测实验。数据集中的数据为经过数据矫正和数据质控后的数据,其中数据矫正根据仪器标定结果进行,数据质控根据多台仪器之间的数据闭合研究结果进行。大气成分数据,包括痕量气体、PM2.5/PM10、气溶胶粒径分布和气溶胶化学成分,是高原实际气压条件下的观测数据。该数据集可直接用来分析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相关科学问题,数据集补充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大气环境相关外场观测数据的不足。
聂玮, 迟旭光
纳木错观测的大气和湖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包括:大气气态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多环芳烃(PAHs)浓度的时间序列;大气颗粒态PAHs浓度的时间序列;湖水中溶解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浓度;湖水悬浮颗粒物中POPs的浓度。大气样品由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站的大气主动采样器采集,采样器的流量为60 L min-1,隔天采集,每半个月为1个样品,采样体积约为600 m3。每个大气样品包括吸附颗粒态POPs的玻璃纤维滤膜(GFF,0.45 μm,Whatman)和收集气态POPs的聚氨酯泡沫(PUF,7.5×6 cm)。湖水样品为环纳木错15个采样点采集的表层湖水样品,水深0-1 m,每个样品体积为200 L。水样先通过0.7 μm的GFF膜过滤得到水中的总悬浮颗粒物,然后使用XAD-2填充的固相萃取柱富集水中的溶解态POPs。各介质样品均在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进行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样品前处理步骤包括索式提取、硅胶-氧化铝柱净化、过GPC柱去除大分子杂质、浓缩定容等步骤。分析测试仪器为美国热电公司生产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Finnigan-Trace GC/PolarisQ)。分离OCPs和PCBs的色谱柱为CP-Sil 8CB毛细柱(50 m×0.25 mm×0.25 μm),分离PAHs的色谱柱为DB-5MS毛细柱(60 m×0.25 mm×0.25 μm)。采样和实验室分析过程均遵循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设置了实验室空白和野外空白。PAHs的回收率在65-92%之间,OCPs的回收率在64-112%之间,样品浓度未使用回收率进行校正。
王小萍
本数据集为在藏东南站(鲁朗)实际观测的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长时间序列的浓度数据,包括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多环芳烃(PAHs)。样品采集使用了安装玻璃纤维膜-聚氨酯泡沫串联采样头的大气主动采样器,采集气态污染物和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其中玻璃纤维膜用于采集总悬浮颗粒物、聚氨酯泡沫用于吸附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采样期间,采样器隔天运行,每次运行约24小时,每个样品采集2周。每个样品采集的大气体积为700立方米。气态和颗粒态POPs样品均在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进行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样品前处理步骤包括索式提取、硅胶-氧化铝柱净化、过GPC柱去除大分子杂质、浓缩定容等步骤。分析测试仪器为热电公司生产的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Finnigan-TRACE GC/PolarisQ),分离OCPs和PCBs的色谱柱为CP-Sil 8CB毛细柱(50 m×0.25 mm×0.25 μm),分离PAHs的色谱柱为DB-5MS毛细柱(60 m×0.25 mm×0.25 μm)。野外样品均进行了严格质量控制,设置了实验室空白和野外空白。PAHs实验室样品的回收率在65-92%之间,OCPs的实验室样品的回收率在64-112%之间,样品浓度未使用回收率进行校正。
王小萍
数据包括纳木错和慕士塔格大气气溶胶数据集:TSP及锂、钠等元素成分月均值;纳木错和慕士塔格大气降水化学数据集:可溶性钠、钾、镁、钙等离子月均值;纳木错流域扎当冰川雪冰化学成分数据集:不同月份采集的雪坑可溶性钠、钾、镁、钙等离子浓度。数据用于对纳木错和慕士塔格地区的大气气溶胶元素含量、降水化学以及冰川雪冰化学记录进行定位观测。 样品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采用离子色谱分析仪ICS2500和ICS2000分别测定样品中可溶性阴阳离子浓度。 数据采集处理过程: 1.选择在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纳木错流域和慕士塔格峰地区架自动雨量筒采集降水样品。降水样品由SYC-2型降雨采样器采集,该采样器由采集器、感雨器和压盖驱动组成,样品采集器设有降雨采集桶和降尘采集桶,通过感雨器感知天气状况,当降雨开始时降雨采集桶打开,压盖压在降尘采集桶上,采集降雨样品时仪器自动记录降雨日期及降雨起止时间。降雨停止时,压盖自动翻转到降雨采集桶,完成一次降雨记录。降水结束后收集的样品置入20mL高密度聚乙烯洁净塑料瓶内并在-20℃的冰箱中冷藏。样品在运输、保存过程中处于冷冻状态,直至实验分析前从冰箱内取出在室温(20℃)下融化。降水样品采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的离子色谱分析仪ICS2500和ICS2000分别测定降水中可溶性阴阳离子。 2.架设于纳木错站的大气气溶胶采样仪距离地面高度为4m,安装有一台真空泵,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联合供电,空气流量由自动流量计记录,瞬时流量约合为16.7L/min。空气流量按纳木错地区的气象参数转化为标准体积。采用直径为47mm、孔径为0.4μm的Teflon滤膜,样品间隔天数为7天,每个样品的采样总流量约为120-150m³。采样后每个样品单独放置于一次性滤膜盒中并于冰箱中低温保存。采样前后将滤膜放置在恒温(20±5℃)恒湿(40±2%)环境中48小时,用万分之一电子天平(AUW220D,Shimadu)称重,前后重量之差即为滤膜上气溶胶样品的重量。采集到的样品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18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在室内外的操作过程中都采取严格措施防止可能的污染。 3.采用预先清洗的塑料小铲子从雪坑的下部向上每隔5cm(有的雪坑是每隔10cm)采集一个样品。样品在室温下溶化后置入20mL高密度聚乙烯洁净塑料瓶内并置于-20℃的冰箱中冷藏。样品在运输、保存过程中处于冷冻状态,直至实验分析前从冰箱内取出在室温下融化。样品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采用离子色谱分析仪ICS2500和ICS2000分别测定样品中可溶性阴阳离子浓度。人工采集冰川雪冰化学样品过程中均需穿戴洁净服、一次性口罩和塑料手套以防止产生污染。 数据集加工方法为原始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后形成月均值连续序列。符合中国和世界降水、气溶胶、雪冰记录常规监测研究精度,满足与相关气候变化记录的对比研究。
康世昌
纳木错2012-2014年观测的大气、湖水和鱼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包括:大气气态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浓度的时间序列;大气气态多环芳烃(PAHs)浓度的时间序列;大气颗粒态PAHs浓度的时间序列;湖水中溶解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浓度;湖水悬浮颗粒物中POPs的浓度;纳木错裸鲤体内POPs的浓度。 数据集所包含的数据均为实测数据。 (1)大气样品由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站的大气主动采样器采集,采样器的流量为60 L/min,隔天采集,每半个月为1个样品,采样体积约为600 m³。每个样品包括吸附颗粒态POPs的玻璃纤维滤膜(GFF,0.45 μm,Whatman)和收集气态POPs的聚氨酯泡沫(PUF,7.5×6 cm)。 (2)环纳木错选择15个采样点采集表层湖水样品,水深0-1 m,每个样品体积为200 L。水样先通过0.7 μm的GFF膜过滤得到水中的总悬浮颗粒物,然后使用XAD-2填充的固相萃取柱富集水中的溶解态POPs。 (3)纳木错裸鲤(Gymnocypris namensis)是纳木错中分布最多的一种鱼类,共采集35条不同大小的裸鲤样本,分析其背部肌肉样品中POPs的浓度。 各介质样品均在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进行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样品前处理步骤包括索式提取、硅胶-氧化铝柱净化、过GPC柱去除大分子杂质、浓缩定容等步骤。分析测试仪器为美国热电公司生产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Finnigan-Trace GC/PolarisQ)。分离OCPs和PCBs的色谱柱为CP-Sil 8CB毛细柱(50 m×0.25 mm×0.25 μm),分离PAHs的色谱柱为DB-5MS毛细柱(60 m×0.25 mm×0.25 μm)。 采样和实验室分析过程均遵循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设置了实验室空白和野外空白。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为野外空白中相应化合物浓度的平均值加3倍标准偏差;若野外空白中未检出该化合物,则以工作曲线最低浓度的10倍信噪比代替为方法检出限。低于方法检出限的数据被认为是未检出,标注为BDL;用斜体标注的数据为用1/2倍方法检出限代替。PAHs的回收率在65-92%之间,OCPs的回收率在64-112%之间,样品浓度未使用回收率进行校正。
王小萍
本数据集为在藏东南站(鲁朗)实际观测的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数据。样品采集使用了安装玻璃纤维膜-聚氨酯泡沫串联采样头的大气主动采样器,采集气态污染物和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每个样品的采样周期为2周。观测的POPs种类包括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多环芳烃(PAHs)。OCPs和PCBs只检测了气态浓度,PAHs则检测了气态浓度和颗粒物上的浓度。 数据集所包含的数据均为实测数据。样品采集于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观测场,采样器为安装了玻璃纤维膜-聚氨酯泡沫串联采样头的大气中流量主动采样器,其中玻璃纤维膜用于采集总悬浮颗粒物、聚氨酯泡沫用于吸附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采样期间,采样器隔天运行,每次运行约24小时,每个样品采集2周。每个样品采集的大气体积为500-700立方米。气态和颗粒态POPs样品均在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进行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 气态和颗粒态POPs样品均在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进行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样品前处理步骤包括索式提取、硅胶-氧化铝柱净化、过GPC柱去除大分子杂质、浓缩定容等步骤。分析测试仪器为热电公司生产的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Finnigan-TRACE GC/PolarisQ),分离OCPs和PCBs的色谱柱为CP-Sil 8CB毛细柱(50 m×0.25 mm×0.25 μm),分离PAHs的色谱柱为DB-5MS毛细柱(60 m×0.25 mm×0.25 μm)。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使用重量法进行测定,称重天平的精度为1/100000 g。 野外样品均进行了严格质量控制,设置了实验室空白和野外空白。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为野外空白中相应化合物浓度的3倍标准偏差;若野外空白中未检出该化合物,则以工作曲线的最低浓度为方法检出限。样品中高于方法检出限的数据均扣除了检出限;低于方法检出限但高于1/2倍方法检出限的数据均扣除了1/2倍方法检出限;低于1/2倍检出限的数据则被认为未检出。PAHs实验室样品的回收率在65-120%之间,OCPs的实验室样品的回收率在70-130%之间,样品浓度未使用回收率进行校正。表格中,未检出的数据标注为BDL;用黑色斜体字标注的数据为扣除了1/2倍方法检出限的数据。
王小萍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