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观测数据集采用Cimel 318太阳光度计连续观测获得,涉及珠峰站和纳木错站共两个站点。这些产品是经过云检测之后的结果。数据覆盖时间从2021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时间分辨率为逐日。太阳光度计在可见光至近红外设有8个观测通道,中心波长分别为:340、380、440、500、670、870、940和1120 nm。仪器的视场角为1.2°,太阳跟踪精度为0.1°。根据太阳直接辐射可获得6个波段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精度估计为0.01-0.02。最终采用AERONET统一反演算法,获得气溶胶光学厚度、Ångström指数、粒度谱、单次散射反照率、相函数、复折射指数和不对称因子等。
丛志远
CMIP6是世界气候研究项目(WCRP)组织的第六次气候模式比较计划。原始数据来源于https://www.wcrp-climate.org/wgcm-cmip/wgcm-cmip6。该数据集包含了CMIP6中情景模式比较子计划(ScenarioMIP)的4种SSP情景组合。(1) SSP126:在SSP1(低强迫情景)基础上对RCP2.6情景的升级(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2.6W/m2)。(2)SSP245:在SSP2(中等强迫情景)基础上对RCP4.5情景的升级 (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4.5 W/m2)。(3)SSP370:在SSP3(中等强迫情景)基础上新增的RCP7.0排放路径 (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7.0 W/m2)。(4)SSP585:在SSP5(高强迫情景)基础上对RCP8.5情景的升级(SSP585是唯一能使辐射强迫在2100年达到8.5 W/m2的SSP场景)。 利用GRU数据对原始CMIP数据进行后处理偏差校正得到2046-2065年月尺度降水(pr)和气温(tas)预估后处理数据集, 参考期为1985-2014年。
叶爱中
基准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快速发展情景下黑河上、中、下游土地利用与覆被模拟结果,时间范围:2015-2030,空间分辨率:1km。upper黑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模拟,空间分辨率是1km;Middle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模拟,空间分辨率是1km;Down黑河下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模拟,空间分辨率是1km。Basic 基准情景下土地利用数据模拟;Ecology 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数据模拟,主要是侧重林草地保护,控制经济发展速度;Economic经济快速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数据模拟,主要是注重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林草地保护被忽视。 数据基于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利用DLS模型模拟获得。
吴锋
水体覆盖是水循环、能量平衡的基本参数之一。本数据集以1982-2020年AVHRR逐日反射率时间序列为基础,生产了青藏高原39年超长期逐日水体制图产品(包含水体结冰信息)。本数据集包含39个文件夹,以年份命名(从1982年到2020年),每个文件夹包含365/366个GeoTiff文件,每个文件包含两个波段:(1)水体制图波段(WaterLayer);(2)质量控制信息波段(QC)。本产品为青藏高原水体遥感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计璐艳
青藏高原六大外流河(黄河、金沙江、雅砻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平滩流量条件下河流表面SHP矢量数据,以1km为步长的平滩流量下河宽和面积的SHP矢量和XLS表格数据。 基于现场实测水文和大断面数据(1967-2020年),结合洪水频率分析,确定六大水系沿程的平滩流量、日期和河宽;采用MNDWI指数分别从Sentinel-2(2017-2020年)和Landsat5/7/8(1984-2020年)影像中提取平滩流量下河流表面矢量。 该数据库可作为全球水文数据集的补充,为研究青藏高原河床演变、河流生态、水文模拟、河流水-气界面物质交换等提供基础数据。
李丹, 薛源, 覃超, 吴保生, 陈博伟, 汪舸
东南亚国家及澜湄流域水资源模拟数据(1980-2019)是使用WRF模式输出的气象数据作为驱动数据,并通过WAYS模型模拟的结果。数据包含东南亚陆地区域1980-2019年的蒸散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总径流、地下水、下渗、土壤湿度数据,时间分辨率为每日,空间分辨率为3km。数据情况整体良好,但由于模型的局限性,少部分变量模拟结果存在一定误差,不推荐对数据精度有较高要求的研究使用。数据能一定程度上反应东南亚地区水资源情况,对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刘俊国
我们提出利用U-net网络进行冰裂隙识别探测的算法,可以实现格陵兰冰盖典型冰川冰裂隙的自动化探测。基于Sentinel-1 IW每年7、8月的数据,为了抑制SAR图像的相干斑噪声,选择Probabilistic Patch-Based Weights (PPB)算法进行滤波,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输入U-net网络进行模型训练,根据训练的模型进行冰裂隙的预测。以格陵兰2个典型冰川(Jakobshavn、Kangerdlussuaq)为例分类结果的平均准确率可达94.5%,其中裂隙区域的局部准确率可达78.6%,召回率为89.4%。
李新武, 梁爽, 杨博锦, 赵京京
1)青海省湟水流域典型工业园土壤环境质量数据,为区域工业活动导致的土壤污染管控提供基础支撑; 2)数据来源为湟水流域典型区域土壤样品,样品采集后迅速放入-4℃冰箱保存送尽快至实验室,经前处理后完成相关参数的检测; 3)样品采集、转运过程符合规范,实验检测过程遵照相关标准严格执行结果,因土壤环境各因素的变化,该结果仅针对本次调查结果; 4)该数据可用于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重金属风险评估等内容进行分析;
王凌青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CHNZ016号网格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数据,包含此网格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纬经度、海拔、采集编号、分子材料份数、标本份数、行政区划、小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及创建者等信息。该数据获取自e科考网站(http://ekk.kib.ac.cn/web/index/#/),并部分完成鉴定。此数据已涵盖本区系中所有植物名录和具体分布信息。此数据既可用于本区域的区系性质研究,亦可用于探讨本区域植物水平和垂直梯度格局等。
邓涛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CHNAC006号网格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数据,包含此网格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纬经度、海拔、采集编号、分子材料份数、标本份数、行政区划、小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及创建者等信息。该数据获取自e科考网站(http://ekk.kib.ac.cn/web/index/#/),并部分完成鉴定。此数据已涵盖本区系中91科200余属600余种植物名录和具体分布信息。此数据既可用于本区域的区系性质研究,亦可用于探讨本区域植物水平和垂直梯度格局等。
邓涛
我们提供了中国范围内1km高质量的土壤湿度数据集-SMCI1.0(Soil Moisture of China by in situ data, version 1.0),SMCI1.0是包含2000-2020年、日尺度、以10厘米为间隔10层深度(10-100cm)的高时空分辨率土壤湿度。该数据集是以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648个站点观测10层土壤湿度作为基准,使用ERA5_Land时间序列数据、叶面积指数(LAI)、土地覆盖类型(Landtypes)、地形(DEM)和土壤特性(Soil properties)作为协变量,通过机器学习方式获得。我们进行了两组实验以验证SMCI1.0的精度,时间尺度上:ubRMSE为0.041-0.052,R为0.883-0.919;空间尺度上:ubRMSE为0.045-0.051,R为0.866-0.893。 由于SMCI1.0是基于实地观测的土壤湿度,它可以作为现有基于模型和卫星数据集的有效补充。该数据产品可用于各种水文、气象、生态分析和建模,尤其在需要高质量、高分辨率土壤湿度的应用上至关重要。有关数据集的引用及详细描述,请阅读说明文档。为便于使用,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分辨率的版本:30 秒(~1km)和0.1度(~9km)。
上官微, 李清亮, 石高松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CHNYB013号网格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数据,包含此网格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纬经度、海拔、采集编号、分子材料份数、标本份数、行政区划、小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及创建者等信息。该数据获取自e科考网站(http://ekk.kib.ac.cn/web/index/#/),并部分完成鉴定。此数据已涵盖本区系中大量植物名录和具体分布信息。此数据既可用于本区域的区系性质研究,亦可用于探讨本区域植物水平和垂直梯度格局等。
邓涛
为全面贯彻《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中针对“政府预算资金资助形成的科学数据应当按照开放为常态、不开放为例外的原则,由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科学数据资源目录,有关目录和数据应及时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面向社会和相关部门开放共享,畅通科学数据军民共享渠道”的精神,依据相关汇交标准规范的有关要求,现面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建立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九项目组。
杨雅萍
日志、影像是野外科考特有的、重要的一手资料,也是科学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规范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的考察日志、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入库汇交,确保考察日志、影像资料入库的可操作性、条理性、规范性,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考察日志、影像资料收集整理的程序、方法,包括工作准备、野外调查、资料整理等要求,以期能更好的为考察数据资料入库服务。 本规范适用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组织的野外考察调查的日志、影像资料的整理入库,其他野外科考形成的相关资料也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杨雅萍
为整合泛第三极家鸡数据,建设“全球家鸡基因组数据库(Chicken2K)”,为国际家鸡起源驯化选择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家鸡新品种选育改良提供科学指导。2022年本子课题与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种质资源库)合作,申请使用库内近年采集保藏的东南亚地区家养动物遗传样本,挑选代表性个体开展遗传多样性评估。本数据集包含动物种质资源库馆藏的东南亚国家(老挝、泰国、缅甸、越南)家鸡及红原鸡血液、组织样品信息共224份。本数据集包含样品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
彭旻晟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泛第三极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2020年我们对266个全球家鸡血液、组织等DNA组织样品提取总DNA后建库并做全基因组测序,同时下载已公布家鸡基因组数据一共863个家鸡基因组开展群体分析,为探索泛第三极地区家鸡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提供基础数据,并进一步探讨驯化动物对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本数据集相关文章已发表,本数据集内所有数据提供fastq,bam,vcf,snp文件在线下载。
彭旻晟
“亚洲水塔”青藏高原(TP)的降水在区域水和能源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下游国家的水资源供应有重要影响。气象站点所获取的降水信息通常被认为是最准确的,但在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中,气象站数据却十分有限。卫星和再分析降水产品可以为地面测量提供补充信息,特别是在大面积测量不足的区域。在这里,我们通过使用人工神经网络 (ANN) 和环境变量(包括海拔、地表压力和风速)确定各种数据源的权重来最优地融合站点、卫星和再分析数据。在 1998-2017 年期间,以每日时间尺度和 0.1° 的空间分辨率生成了一个多源降水 (MSP) 数据集横跨青藏高原。与其他四颗卫星产品相比,MSP与标准观测的日降水相关系数(CC)最高(0.74),均方根误差第二低,表明MSP的质量和数据合并的有效性方法。我们使用分布式水文模型进一步评估了青藏高原长江和黄河源头测量不佳的不同降水产品的水文效用。在 2004-2014 年期间,MSP 实现了每日流量模拟的最佳 Nash-Sutcliffe 效率系数(超过 0.8)和 CC(超过 0.9)。此外,基于多重搭配评估,MSP 在未测量的西部 TP 上表现最好。该合并方法可应用于全球其他数据稀缺地区,为水文研究提供高质量的降水数据。整个 TP 的左下角的经纬度、行数和列数以及网格单元信息都包含在每个 ASCII 文件中。
洪仲坤, 龙笛
研究设计了一种埋入式水泥基压电陶瓷传感器,将其埋入抗滑桩中,进行四点弯加载试验。使用声发射设备进行采集,并与传统的商业声发射传感器进行对比,验证了水泥基压电陶瓷传感器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本试验制备了四个压电陶瓷传感器,并在压电陶瓷传感器相近位置处各布置一个传统的商业声发射传感器,将两种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共有四组数据,每组数据包含一个压电陶瓷传感器和一个相近位置的商业声发射传感器的数据。试验表明埋入式水泥基压电陶瓷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在准静态荷载下工作,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破裂的监测具有主要意义。
姜清辉
速度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下归哇顺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坡顶布置1个速度传感器,同时布置一个速度传感器在振动台上,记录输入地震波的真实速度状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筛选等加工步骤,获得下归哇顺倾岩质模型斜坡的速度数据集;模型斜坡在同一工况下的速度数据集的峰值可以反映斜坡在此种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斜坡上速度峰值与台面速度峰值的比值可反映斜坡坡顶在地震作用下速度反应的增强程度。
郭明珠
位移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选取下归哇顺倾岩质模型斜坡的软、硬岩性界面上6个加速度传感器和坡表上3个加速度传感器作为研究样本。对研究样本加速度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筛选等加工步骤,再进行二次积分和零线回调,计算振幅为0.3g~0.8g茂县波下峰值位移,得到顺倾岩质模型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位移数据集;软、硬岩性界面上的两组数据可以反映地震作用下软岩层对顺倾岩质斜坡位移的影响;坡表上的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坡表上各个位置的位移关系;
郭明珠
对四种不同结构的抗滑桩进行了四点弯破坏试验(纯钢筋抗滑桩抗弯破坏,抗剪破坏;预应力抗滑桩抗弯破坏,抗剪破坏),对破坏全过程进行了声发射监测。监测设备为德国八通道Vallen声发射监测仪,布置了7个传感器对桩的破坏进行全域监测。采集到的声发射数据主要包括幅值,能量,振铃计数,频率等关键声发射指标。通过研究全过程的声发射信号特点,可以得出抗滑桩在不同阶段不同破坏形式的声发射特性,建立损伤模型,对结构破坏的预测预警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
姜清辉
位移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反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坡脚、坡中、坡肩和坡顶各布置1个位移测点,每隔1分钟采集1次位移数据,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修正,删除各个测点末尾异常数据,得到反倾岩质模型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位移数据集;模型斜坡在同一工况下的位移数据集可以反映斜坡在此种地震作用下坡脚、坡中、坡肩和坡顶的位移关系,模型斜坡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数据集可以反映随着地震作用的累积,反倾岩质斜坡的破坏机制。
郭明珠
速度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雪隆囊反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坡顶布置1个速度传感器,同时布置一个速度传感器在振动台上,记录输入地震波的真实速度状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筛选等加工步骤,获得雪隆囊反倾岩质模型斜坡的速度数据集;模型斜坡在同一工况下的速度数据集的峰值可以反映斜坡在此种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斜坡上速度峰值与台面速度峰值的比值可反映斜坡坡顶在地震作用下速度反应的增强程度。
郭明珠
加速度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雪隆囊反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坡面、岩性界面和坡内布置14个加速度传感器,同时布置一个加速度传感器在振动台上,记录输入地震波的真实加速度状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筛选等加工步骤,获得反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加速度数据集;模型斜坡在同一工况下的加速度数据集的峰值可以反映斜坡在此种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斜坡上加速度峰值与台面加速度峰值的比值可反映斜坡各个位置在地震作用下加速度反应是增强还是衰减。
郭明珠
(1)数据内容为扎拉水电站高边坡环境监测数据,包含了扎拉水电站高边坡自动化监测的环境数据,对扎拉水电站边坡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扎拉水电站的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2)数据来源于自动化监测设备的自动传输,并通过监测预警平台的软件自动解译和处理,最终生成excel表格中的数据;(3)数据传输稳定,质量较高,可为扎拉水电站边坡稳定性提供依据;(4)数据可以反映扎拉水电站高边坡的环境变化情况,应用前景广泛。
徐昆振
(1)数据内容为扎拉水电站高边坡变形监测数据,包含了扎拉水电站高边坡自动化监测的变形数据,对扎拉水电站边坡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扎拉水电站的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2)数据来源于自动化监测设备的自动传输,并通过监测预警平台的软件自动解译和处理,最终生成excel表格中的数据;(3)数据传输稳定,质量较高,可为扎拉水电站边坡稳定性提供依据;(4)数据可以反映扎拉水电站高边坡的变形情况,应用前景广泛。
徐昆振
(1)数据内容为扎拉水电站高边坡应力监测数据,包含了扎拉水电站高边坡自动化监测的应力数据,对扎拉水电站边坡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扎拉水电站的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2)数据来源于自动化监测设备的自动传输,并通过监测预警平台的软件自动解译和处理,最终生成excel表格中的数据;(3)数据传输稳定,质量较高,可为扎拉水电站边坡稳定性提供依据;(4)数据可以反映扎拉水电站高边坡的应力变化情况,应用前景广泛。
徐昆振
加速度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下归哇顺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坡面、岩性界面和坡内布置22个加速度传感器,同时布置一个加速度传感器在振动台上,记录输入地震波的真实加速度状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筛选等加工步骤,获得顺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加速度数据集;模型斜坡在同一工况下的加速度数据集的峰值可以反映斜坡在此种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斜坡上加速度峰值与台面加速度峰值的比值可反映斜坡各个位置在地震作用下加速度反应是增强还是衰减。
郭明珠
(1)数据内容为扎拉水电站高边坡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包含了扎拉水电站高边坡自动化监测的深部位移数据,对扎拉水电站边坡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扎拉水电站的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2)数据来源于自动化监测设备的自动传输,并通过监测预警平台的软件自动解译和处理,最终生成excel表格中的数据;(3)数据传输稳定,质量较高,可为扎拉水电站边坡稳定性提供依据;(4)数据可以反映扎拉水电站高边坡的深部位移变化情况,应用前景广泛。
徐昆振
试验共采用两种类型的地震波作为动力输入,一类为人工合成波,包括正弦波和不同超越概率的人工合成波;另一类为天然波,采用汶川卧龙波和汶川茂县波。正弦波幅值和频率是唯一的,所以可以用来研究地震动参数对斜坡动力响应的影响;天然波选取的为汶川地震发生时卧龙台站记录的土层地震波和茂县台站记录的基岩地震波,旨在通过对比两种地震波作用下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探明不同类型地震波的输入对岩质斜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每次加载完成后都进行白噪声扫描,用于分析斜坡的自振特性。每次加载完成后停留10分钟用于拍照和观察斜坡的破坏情况。
郭明珠
试验共采用两种类型的地震波作为动力输入,一类为正弦波;另一类为天然波,天然波采用汶川茂县波。正弦波幅值和频率是唯一的,所以可以用来研究地震动参数对斜坡动力响应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频率和幅值正弦波作用下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探明输入地震波的参数对岩质斜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天然波选取的为茂县台站记录的基岩地震波。地震波输入采用逐级加载的方式,首先加载低幅值的正弦波,再按0.1g增幅加载汶川茂县波,每次加载完成后都进行白噪声扫描,用于分析斜坡的自振特性。每次加载完成后停留10分钟用于拍照和观察斜坡的破坏情况。
郭明珠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基于青藏高原三江流域的下归哇滑坡,重建下归哇滑坡滑前反倾斜坡;以下归哇滑坡滑前顺倾斜坡作为振动台模型试验的参考,以此设计顺倾岩质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模型与传感器布设图,模型斜坡中设置了软弱夹层,布设的传感器为加速度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所测方向为斜坡倾向方向;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本数据集系北京工业大学郭明珠利用CAD软件绘制完成。3)本数据为后续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实施提供参考。
郭明珠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基于青藏高原三江流域的雪隆囊滑坡,重建雪隆囊滑坡滑前反倾斜坡;以雪隆囊滑坡滑前反倾斜坡作为振动台模型试验的参考,以此设计反倾岩质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模型与传感器布设图,在物理模型斜坡中设置了一个特殊节理,布设的传感器为加速度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所测方向为斜坡倾向方向;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本数据集系北京工业大学郭明珠利用CAD软件绘制完成。3)本数据为后续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实施提供参考。
郭明珠
针对青藏高原泛三江并流区的17.9万km2的区域,通过Sentinel-1升降轨,以及Palsar-1升轨三种SAR数据进行InSAR变形观测,根据获取的InSAR变形图像,结合地貌和光学影像特征进行综合解译。共识别得到海拔4000m以下的活动性滑坡949处。需要注意的是,因不同SAR数据的观测角度、敏感度和观测时相的差异,同一滑坡用不同数据解译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滑坡的范围、边界方面需要借助地面和光学影像进行修正。滑坡InSAR识别比例尺的概念与传统空间分辨率不同,主要依靠变形强度,因此一些规模较小,但与背景相比变形特征突出,整体性强,与地物具有逻辑空间关系的滑坡也能得以解译(配合SAR的强度图、地形阴影图、光学遥感影像为地物参照)。本次最小解译区域可达几个像素,如参考怒江沿江公路解译了一处只有4个像素的公路边坡滑坡。
姚鑫
数据采集于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奥思特边坡防护工程有限公司厂区的碎屑流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是自主设计建造完成的一个能够用于模拟地质灾害地表动力学机理和防护的多功能大型试验装置。相较于著名的美国地调局修建的大型地质灾害动力过程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任意变换坡度,并且能够从侧面观察碎屑流或者泥石流流动状态和结构的转换。在该试验系统的基础上,预实验使用的仪器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仪、激光位移传感器、冲击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微震传感器、高速摄像机、摄像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
张仕林
该数据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了高位远程地质灾害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平台搭建的几个关键过程,包括基坑处理、滑槽施工、支撑液压安装以及主体结构施工,该试验平台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奥思特边坡防护工程有限公司厂区。该系统是自主设计建造完成的一个能够用于模拟地质灾害地表动力学机理和防护的多功能大型试验装置。相较于著名的美国地调局修建的大型地质灾害动力过程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任意变换坡度,并且能够从侧面观察碎屑流或者泥石流流动状态和结构的转换。
张仕林
通过自行研制泥石流冲击试验装置(南非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2021/05607),开展泥石流冲击试验,获得泥石流冲击试验数据。数据主要在枣庄学院完成,采集时间为2019-2021年。利用该科学装置建造汶川强震区七盘沟泥石流,系统实施了泥石流冲击模型试验,获得了约27万个测试数据,为深入开展七盘沟泥石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数据包括了泥石流冲击拦挡墙试验数据、泥石流冲击时程变化特性数据、泥石流冲击信号变化特征数据。 数据可以用于分析泥石流在不同条件(如浆体粘度、固相比、碎石级配等)对冲击特性的影响,主要分析了
焦朋朋
1)数据内容 室内堰塞体失稳模型实验数据,采集地点为四川省汶川县、四川省成都市等地。主要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含水率传感器、高速摄像机、试验水槽等。采集时间为2019-2021年 2)数据来源: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实验分析 加工方法:实验土样根据堰塞体的实际颗粒组成情况,用筛析机 筛分出不同粒径的试验土,然后按重量比例均匀混合在一起,按预定尺寸堆积,并在固定位置埋设传感器。打开阀门至恒定流量 0.25 L/s,与此同时开 启含水率传感器和两台高速摄像机进行观测,直到 坝体破坏,剩余坝体稳定为止。实验结束后,对全部实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3)数据进行室内实验,采用相关分析仪器采集得到,真实可靠。 4)可为揭示强震区宽缓和窄陡沟道型泥石流致灾机理提供数据支持;获得的冲刷最大深度、冲击力、磨蚀力和冲淤体积等数据可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余斌
泥石流监测微波雷达样机研制中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波密县天魔沟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应用工作,示范应用中的测试报警数据及应用报警数据信息通过多模通信单元进行了上报记录,本数据给出的是测试和应用时的上报记录。 数据是从控制中心后台数据库导出的原始日志记录,按控制中心的显示在excel表格中进行了分列,以提高其可读性。 由于泥石流微波雷达为结果导向型监测,即其监测结果直接给出是否发生了泥石流,而不是发生泥石流的相关条件,因此本数据主要用于对泥石流监测微波雷达研发过程中对目标识别能力的判定。 数据可用于泥石流微波雷达研制参考。
段江年
泥石流监测预警通信与管理用多模通信单元样机研制中在北京开展了一系列测试工作,测试中的传感器状态信息、通信终端状态信息、产品上线离线信息以及报警信息等通过多模通信单元进行了上报记录,本记录给出的是测试时的上报记录。 数据是从控制中心后台数据库导出的原始日志记录,按控制中心的显示在excel表格中进行了分列,以提高其可读性。 相关数据包含测试地的4g网络信号,可用于对通信网络数据的判断;其它数据可为泥石流监测通信设备研制作参考。
段江年
西藏甲玛矿区是冈底斯成矿带中非常典型的多金属矿床,理论预测研究认为在矿集区深部发育隐伏的斑岩-矽卡岩矿体,而基于矿区钻孔覆盖的勘查模型对外围区潜在靶区预测程度较低。本文以甲玛矿区45口钻孔岩芯的密度、磁性、电阻率和极化率等物性资料为基础,反演分析了覆盖甲玛矿集区及外围的大地电磁测深三维数据体,基于GOCAD软件平台,通过离散光滑插值法与随机模拟算法,构建了甲玛矿区的地层岩性-地球物理三维可视一体化模型;结合大地电磁测深11条剖面的二维地质解译成果,精细刻画了3000m以浅的三维矽卡岩体发育特征,并通过使用未参与建模的甲玛科学深钻JMKZ-1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三维地质模型具有较好一致性;基于构建的矽卡岩成矿模型,结合甲玛矿区及邻区岩(矿)石电性参数特征分析和三维矽卡岩的电性结构,预测了甲玛矿区的层状矽卡岩靶区,为深部资源潜力评价及矿集区增储目标提供三维建模技术示范。
贺日政
密集短周期地震观测目前已成为一种快速且高密度空间采样的被动源地震观测手段,能获得矿集区下的速度与界面结构特征。采用 PDS-2型短周期地震仪(主频1-2Hz ),分多次,在矿集区内部及周边布设观测,台站间距100m-200m-500m-1000m,观测约2个月,采用率100sps 或 200sps,连续记录。数据格式为miniseed,数据文件长度为1小时;PDS-2型短周期地震仪采用内置锂电池供电,需要采用人工交替替换布设方式工作。整体分为三次布设,时间分别在2019年6月-2019年7月、2019年9月-2019年11月和2020年8月-2020年9月,采集到的数据量约800G,数据完备性达到86%。
贺日政
利用被动源地震学直接对矿集区系统地开展成矿背景探测研究,在甲玛-驱龙矿集区内布置了20个宽频带地震观测点。观测周期为12个月多。成面状布设的宽频带地震仪器为加拿大Nanomatrics Horizon 和英国CMG-3TDE一体宽频带地震仪。数据格式为miniseed。在开始实际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前,在江西省抚州市对野外数据采集工作中所用到的地震计、数字采集器、GPS天线、持续供电系统等进行了施工前检测测试,确保仪器在野外工作中能正常工作。台址大多选择在环境干扰尽可能小的地点,以尽可能地减小人为或自然界其它震动所带来的信号干扰,但是因在矿集区内开展观测,有些观测点无法避免。考虑到工区位于我国西藏地区,光照较强和干扰大等实际情况,为在减少仪器风险的基础上保障尽可能获得优质连续的波形记录,我们采用了挖坑建设台基的方法,为每一台仪器建立了规格统一的台基。首先,在拟布设台站的位置挖一个直径80-90 cm,深约80 cm的大坑,在挖坑前确保地下土质为原土而不是回填土,挖坑时以挖到基岩为最佳。其次,等坑挖好以后,布置一个已经预制好的厚约20cm和直径约30cm的水泥墩,然后准备一个容积为200 L的大塑料桶,对桶底进行挖孔,并最大限度地将挖孔后的桶底插入水泥墩中,然后在水泥墩的四周用水泥或原位土壤夯实,并在桶顶高出地面部分合适的位置打孔作为线缆出入口。当地震计放入大桶后,再用一个小桶倒置扣在地震计上,确保地震计与小桶孤立。最后,在倒置的小桶和正立的大桶间用高强度海绵填充,固执。好处有二:一是可以隔离地震计且确保内部的温压条件稳定;二是可以确保大桶内的环境稳定,降低背景噪声。在安装地震计前,首先应水泥墩表面干结,确保地震计支撑脚和安装面的良好接触。之后用地质罗盘进行精准定向,并用塑料尺子和记号笔等工具在水泥面上作好标记,画出指向线,指向线最好通过地震计将要摆放的中心位置。等确定好方位后,将地震计放于画好的方位刻度线上,转动地震计使其底部的铜指针与指向线一致(铜指针指向东)。需注意罗盘定向时易受铁磁质性物体影响,因此,定向时应将罗盘稍远离传感器、铁质工具等。再次,将相应的线连接在地震计上,并在水泥面上绕着仪器缠几周。最后,调节传感器脚螺丝,使气泡居中并锁死螺丝。本次宽频流动地震台站观测采用连续波形记录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采样率为100sps,并采用GPS连续信号接收方式进行定位和授时校钟。
贺日政
甲玛矿区新增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由三部分组成:1)矽卡岩型主矿体新增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2)莫古朗异常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3)象背山异常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 矽卡岩型主矿体预测资源量主要根据为钻孔工程控制矿体部分进行外推所形成的原334级别的资源量,矿体资源量的估算所采用的小体重、铜品位(0.72%)等数据与矽卡岩型主矿体相关矿石特征保持一致,估算结果为199万吨。莫古朗异常区主要为主矿体北东部1∶1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所圈定的找矿靶区靶区面积约为3km2,靶区内元素组合为Cu-Mo-W-Bi-Ag,元素异常套合好,Cu元素含量高。估算的斑岩型铜矿化体体积为112922473.2m3,矿石小体重采用斑岩型矿石的标准2.341t/m3,估算的矿石量为264351509.8吨。矿化体铜平均品位按甲玛斑岩型矿体的平均品位0.3%进行测算,计算得到莫古朗靶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为79.3万吨。象背山异常区主要为主矿体南西部1∶1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所圈定的找矿靶区靶区面积约为2km2,内元素组合为Cu-Mo-W-Bi-Ag,元素异常套合好,Cu元素含量高估算的斑岩型铜矿化体体积为329733308.3m3,矿石小体重采用斑岩型矿石的标准2.341t/m3,估算的矿石量为771905674.8吨。矿化体铜平均品位按甲玛斑岩型矿体的平均品位0.3%进行测算,计算得到莫古朗靶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为231.6万吨。三个不同矿(化)段估算资源量合计为199+79.3+231.6=509.9万吨。数据结果质量良好,达到了提交新增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500万吨的目标。
王立强
对甲玛矿区科研深钻JMKZ-1开展地球物理测井,查明矿区主要地质体的物性特征,根据测井曲线划分岩性界面,确定矿(化)体深度和厚度,结合地面物探资料解译深部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岩体、矿(化)体及构造的分布特征。运用井温测井资料,统计分析全孔段地层温度的变化规律。对科研深钻JMKZ-1未下套管的1080m以下进行地球物理测井工作,测井参数包括三侧向电阻率、极化率、磁化率、自然伽玛、自然电位和井温等。通过多种参数相结合,基本查明了矿区主要地质体的物性特征,确定了矿(化)体深度和厚度,运用井温测井资料,统计分析了全孔段地层温度的变化规律。从全孔段来看,岩性变化由下向上由花岗斑岩-矽卡岩-硅化角岩变化,含矿性由下部花岗斑岩局部弱矿化-巨厚矽卡岩型矿体-上部局部角岩型矿体。这种变化特征反映了含矿斑岩由深部向上侵位过程中,在深部斑岩型矿化形成斑岩型矿体或矿化体,向上侵位在和角岩的接触面形成矽卡岩型巨厚富矿体,侵位过程中挤压岩层导致角岩内裂隙发育,含矿热液沿裂隙运移在角岩中形成局部角岩型矿体。
贺日政
在三维空间中综合已揭露浅部地质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深部预测,既能深化浅部认识,还能减少地球物理多解性带来的困扰,成为深部成矿预测的新趋势和重要手段. 以北衙金矿床万硐山矿段为例,通过收集钻孔、勘探线剖面、化探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在三维建模平台中建立了万硐山矿段三维地质模型;基于建模结果,综合地表、浅部和深部重力资料,对成矿地质条件和深部成矿潜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筛选出隐伏断裂、斑岩体和青天堡组砂岩3 种成矿有利要素,对应建立了成矿有利区三维体模型(sgrid). 在此基础上,采取多源信息综合方法,对3 种成矿控制要素的有利成矿区域取交集,圈定了万硐山矿段海拔1 100~900 m 内深部靶区,为周边同类型矿段深部靶区预测提供了参考.
周放, 王立强
本课题以西藏重要成矿带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矿(集)区前期勘查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其深部岩浆、构造、流体蚀变与矿化体系发育特征进行综合调查研究,以有效解剖重点矿区成矿系统结构。重点对形成于洋壳俯冲末期至陆陆软碰撞阶段的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控矿构造与岩浆-矿化-蚀变体系耦合关系进行精细解剖;同时,对其成矿系统的形成、改造和保存机制进行综合研究,以形成找矿预测示范。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走滑构造转换阶段形成的北衙斑岩铜金成矿系统进行三维结构解剖,以实现对其成矿过程的精准把握并有效实现深部矿体的定位预测。利用传统矿床学与非传统钾、镁同位素等手段分别对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岩浆、热液演化-流体运移-金属沉淀机制和成矿流体运移过程进行解剖,建立矿床岩浆-流体演化模式,实现找矿预测。最后,基于甲玛-驱龙矿集区、朱诺、雄村矿集区、扎西康-错那洞矿集区、多龙矿集区勘查成果,综合集成各重点矿(集)区成矿系统的有效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并形成示范
王立强
基于对矿床蚀变、矿化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岩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作用背景、地球物理测量、高光谱测量等的系统研究,建立了铁格隆南、甲玛、北衙、朱诺、扎西康-错那洞矿床综合勘查模型,其中地球化学模型涉及数据均为业内认可的实验室完成,地球物理以及短波红外等所涉及数据均为委托地质队完成。工作完成度较高,数据质量良好,所建立的矿床勘查模型可以较好地指导日后的找矿勘查工作,为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立强
以甲玛-驱龙矿集区为例的典型矿集区,依据实际地质问题,构建了一套适合于3千米以浅的深部找矿的主被动源电磁/地震学联合探测技术体系。主被动源电磁学探测结果得到了钻孔岩芯物性、3千米科钻测井及巷道激电等手段资料验证。此外,在甲玛矿集区则古浪岩体前期验证的基础上,初步标定莫古朗目标靶区1处和隐伏矿体区1处。利用被动源电磁学探测与短周期密集台阵噪音面波层析成像共同揭示甲玛-驱龙矿集区间存在一个超过甲玛矿集区地球物理异常规模的高阻高速异常体(暂定义为为牧场岩体)。结合上游项目成果,以及甲玛、驱龙矿集区与岩石地球物理模型,具备斑岩型成矿的特点。驱龙与甲玛及之间在深部5km以下发现的多个高导体,它为上部岩体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因此,甲玛-驱龙矿集区具备一个大型资源基地潜力条件。由被动源地震学观测获得的浅部、地壳尺度S波速度结构以及接收函数综合分析,甲玛、牧场和驱龙三个大型岩体具有共同的深部成矿背景条件。即以北纬29.5°为界,南部地壳结构复杂,莫霍倾角较大,双莫霍现象明显;北部地壳内部结构简单,莫霍较为平坦。南部由于受到碰撞作用强烈,壳内结构变化明显。在北部区域莫霍下方有明显一个界面。结合已有的资料综合推测甲玛-驱龙矿集区位于印度岩石圈地幔与其地壳差异解耦的关键部位。
贺日政
本数据为通过自动化雨量站、泥位监测仪、撞线传感器测量产生的中季节海泥石流综合监测数据集(2021年)。以上数据采集点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景区中季节海泥石流监测点。监测数据主要在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完成数据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DD-YLJ-001自动化雨量站、DD-NWJ-001泥位监测仪。数据通过Excel和origin软件处理。采集时间为2021年。
张群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