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人员详细测量了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民卓茶卡北岸的系列剖面,并采集和研究了其中的各门类化石(包括牙形类、蜓类、小有孔虫类)。牙形类以Sweetognathus, Mesogondolella等分子组成,蜓类主要有Neoschwagerina, Pseudodoliolina, Mesoschubertella等,小有孔虫类主要有Pachyphloia, Langella, Palaeotextularia, Tetrataxis等组成。从牙形来看,该牙形动物群的时代相当于早二叠世空谷晚期;从蜓类来看,它的时代是Murgabian期。因此,从年代地层上来看,国际地层标准空谷晚期相当于特提斯标准的Murgabian底界。从古生物地理上来看,当前剖面中的蜓类和牙形类都是以暖水动物群为主,但此时拉萨地块上的空谷期地层中都是以凉水动物群为主。因此,这些动物群的发现表明南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在空谷期时古生物地理完全不同。
张以春
数据集为青藏高原东南部派镇-墨脱跨喜马拉雅造山带GPS活动变形重复测量原始数据。该数据为2021年一期测量结果,包括18个台站数据,数据质量良好。通过这些测点的观测数据,可以揭示印度大陆向北汇聚的应变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关键部位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认识喜马拉雅造山带现今隆升状态,与水平运动的关联;结合活动断层运动位错理论,研究震间应变的定量分配,震间的应变累积特征、断层闭锁范围、断层闭锁程度,为评价研究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约束。
何建坤
通过资料整理和数字化,基于ArcGIS平台,广泛收集南亚地区最新的活动断裂和地震构造研究资料,编制了南亚地区地震构造图和地震区划图。图件范围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地震构造图中标绘了发震断层(活动断层)的位置、活动性质和断层名称,以及1960年至2021年5级以上地震的震中位置。区划图中以未来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加速率峰值(PGA)为指标,进行地震危险性分区。这些图件可用于南亚地区的活动构造和地震灾害研究,为南亚地区的大型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程理
青藏高原地区地震活动强烈,其地震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及高原内部变形。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北纬20-40度,东经70-105度)有史料记载以来至2021年12月共发生M≥5.0级地震5030次,其中M≥8级地震20次,M=7.0-7.9级地震154次, M=6.0-6.9级地震913次, M=5.0-5.9级地震3943次。地震主要沿青藏高原周边及高原内部的大型断裂带发生。
王继
数据来源于课题组在帕米尔高原,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盆地交汇区布设的2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选址严格,记录周期是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该数据集为P波初至前50 s和之后150 s的波形数据,事件震级大于等于6.0,震中距范围为30-95度。数据可被用于走时成像,剪切波分裂和接收函数等地震学方法,获得研究区的壳幔速度结构、典型间断面的深度和各向异性特征,为阐明印度-欧亚碰撞远程效应下的陆内变形机制提供重要约束。
徐强
数据为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大化石数据名录。包括叶片、种子、果。内容包括科属种的拉丁名和中文名、时代、产地、形态描述、讨论、标本和参考文献。物种名参照原始文献。对于有后人修订的化石记录,以修订后的记录为准;产地(化石点)年代以该化石产地的最新文献结果为准。叶形态描述的术语和描述范式以《叶结构手册》为准;描述中涉及的长度、角度等测量数据以原始文献的数据和图片为准。文档的化石记录按科、属拉丁名首字母升序排序。数据可为研究新生代青藏高原环境气候演变与植被和植物多样性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周浙昆, 刘佳, 陈琳琳, Robert A. Spicer, 李树峰, 黄健, 张世涛, 黄永江, 贾林波, 胡瑾瑾, 苏涛
该数据集为利用GPS速度场及震源机制解进行约束获得的川滇地区岩石圈三维应力场模型数据。利用川滇地区岩石圈结构断裂信息,构建了区域岩石圈变形3D有限元模型,融合已有文献发表的区域GPS速度和项目组最新观测资料给出模型速度边界约束,同时利用项目组给出的区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幔对流作用对模型应力场进行约束,构建了川滇地区现今地壳变形和应力场模拟综合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熊熊
该数据集为利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的川滇地区S波径向各向异性模型数据。首先,通过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及IRIS网站申请共享地震波形数据,以及通过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然后按天截取背景噪声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利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川滇地区S波径向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高原
该数据集为利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的三江地区三维S波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模型数据。首先,通过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以及通过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然后按天截取背景噪声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利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三江地区三维S波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高原
该数据集为利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的川滇地区三维S波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模型数据。首先,通过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以及通过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然后按天截取背景噪声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利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川滇地区三维S波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高原
该数据集为利用Pn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的川滇地区上地幔顶部Pn各向异性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以及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Pn波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利用Pn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各个台站下方Pn各向异性,综合分析获得川滇地区上地幔顶部Pn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高原
该数据集为利用XKS分裂方法获得的川滇地区岩石圈各向异性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以及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XKS波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利用XKS波分裂方法获得各个台站下方岩石圈各向异性,综合分析获得川滇地区岩石圈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高原
该数据集为利用Pms接收函数各向异性反演方法获得的川滇地区全地壳各向异性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以及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利用Pms接收函数各向异性反演方法获得各个台站下方地壳各向异性,综合分析获得川滇地区全地壳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高原
该数据集为利用S波分裂方法获得的川滇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以及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S波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利用S波分裂方法获得各个台站下方上地壳各向异性,综合分析获得川滇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高原
该数据集为利用双差成像方法反演获得的鲜水河周边地区的三维P波速度模型数据。首先,通过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高质量的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P波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提取P波走时信息,最后利用双差成像方法对P波走时数据进行反演,获得鲜水河周边地区的三维P波速度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钮凤林
该数据集为在四川西部大凉山地区布设的一条线状台站信息。观测时间自2018年12月起至2020年10月,测线近NE-SW走向,最东端进入四川盆地到达宜宾地区,最西端到达大凉山地区盐源盆地。每个台站使用Trillium PostHole/Horizon 120型号宽频带地震计及Centaur型号数据采集器,共计布设了40个地震台站,平均台间距仅为10km。该批宽频带地震仪用来采集和记录高质量的地震波形,每三个月进行仪器维护和数据采集。
艾印双
该数据集为利用背景噪声及远震面波方法获得的川滇周边地区台站下方频散曲线结果。首先通过布设地震观测台站获得地震波形数据,利用采集的地震波形数据,对于每个台站按每天截取,并在去均值、去趋势、去仪器响应及滤波后,基于背景噪声与远震面波通过时频分析计算频散曲线,并采用快速行进法反演,获得川滇地区台站下方频散曲线结果。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艾印双
该数据集为利用堆叠背景噪声成像、远震面波层析成像及远震体波波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的川滇周边地区的界面结构模型。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获得地震波形数据,利用采集的地震波形数据,在去均值、去趋势、去仪器响应及滤波后,基于背景噪声及远震面波提取频散曲线,并与远震体波波形联合反演获得川滇地区的沉积层、地壳及岩石圈厚度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艾印双
该数据集为利用堆叠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反演获得的川滇周边地区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获得地震波形数据,利用采集的地震波形数据,对于每个台站按每天截取,并在去均值、去趋势、去仪器响应及滤波后,基于堆叠背景噪声计算互相关函数并基于射线理论层析成像,获得川滇地区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震背景、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艾印双
该数据集为利用基于全波形的伴随成像方法反演获得的川滇周边地区的三维上地幔速度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获得地震波形数据,然后利用采集的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最后利用波形伴随成像方法进行反演,获得川滇地区的三维上地幔速度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育机理、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杨顶辉
该数据集为利用基于全波形的伴随成像方法反演获得的川滇周边地区的三维岩石圈速度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获得地震波形数据,然后利用采集的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最后利用波形伴随成像方法进行反演,获得川滇地区的三维岩石圈速度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育机理、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杨顶辉
该数据集为利用基于全波形的伴随成像方法反演获得的川滇周边地区的三维地壳速度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获得地震波形数据,然后利用采集的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最后利用波形伴随成像方法进行反演,获得川滇地区的三维地壳速度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孕育机理、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杨顶辉
该数据集为利用基于全波形的伴随衰减成像方法反演获得的川滇周边地区的三维上地幔S波Q值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获得地震波形数据,利用采集的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S波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提取S波振幅信息,最后利用波形伴随衰减成像方法对S波振幅数据进行反演,获得川滇地区的三维S波衰减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杨顶辉
该数据集为利用基于全波形的伴随衰减成像方法反演获得的川滇周边地区的三维岩石圈S波Q值模型数据。首先向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申请获得地震波形数据,利用采集的地震波形数据,按地震事件截取高信噪比的S波震相数据,并在去均值、去趋势、波形尖灭及滤波处理后提取S波振幅信息,最后利用波形伴随衰减成像方法对S波振幅数据进行反演,获得川滇地区的三维S波衰减模型。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杨顶辉
此数据集包括云南腾冲保山地块中生代沉积岩主微量元素和锆石U-Pb同位素数据。采样时间为2018年,地区为云南腾冲保山地区的腊勐镇附近,岩石样品包括8件沉积岩样品。该数据为认识腾冲保山之间中特提斯构造演化提供关键信息,将中特提斯洋的闭合时间限制在晚侏罗世,对探讨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岩石样品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分别使用荧光光谱仪(XRF)和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试,锆石U-Pb定年使用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测试单位包括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所。该数据集关联文章已发表在刊物《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数据结果真实可靠。
张九园
本数据集为川滇地区多尺度高分辨率地下结构模型数据,包含有该地区地震波速度、衰减、各向异性、界面结构及应力场模型,涵盖尺度包括地壳、岩石圈及上地幔。其中速度与衰减模型主要由波形伴随成像、双差成像及背景噪声成像方法获得,各向异性模型主要由剪切波分裂、接收函数及背景噪声方法获得,界面结构主要由接收函数方法获得,应力场模型主要由GPS速度场及震源机制解约束获得。所采用的地震波形数据部分为已公开数据,部分为布设台站采集获得。该模型数据集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川滇地区大震发震机理、岩石圈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的扩展等重要科学问题。
裴顺平
本数据集为横断山区花岗岩年代学数据集,横断山区花岗岩类侵入活动频繁,分布广泛,时代从前寒武纪晋宁期直到新生代喜马拉雅期。从东到西依次为康滇古陆、哀牢山-金沙江、临沧-左贡和潞西-腾冲等四条岩带,时代由老逐渐变新。以上各条岩带的花岗岩类同位素地质年龄研究,主要采用钾-氩稀释法和对部分岩体进行了全岩铆-锶等时线年龄测定。该数据集原始数据数字化自《横断山区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一书,本数据集对于研究横断山区花岗岩年代提供了数据,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张玉泉, 谢应雯
本数据集为横断山区花岗岩类化学成分数据集,研究花岗岩类的元素组成地球化学特征,对探讨花岗岩的成因演化、物质来源和成矿,都具有重要意义。数据集中包括许多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成分、分布和含量数据,以及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区花岗岩类中21种微量元素,采用无火焰原子吸收法、极谱法、分光比色法、光谱定量法、原子吸收法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本数据集对花岗岩类元素的种类、平均信号、平均含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
张玉泉, 谢应雯
本数据集为横断山区花岗岩类的造岩矿物数据集,本数据集研究的造岩矿物主要是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它们的化学成分与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密切相关,各种造岩矿物中微量元素的浓度,可以反映其寄主岩石的物源。主要研究了各造岩矿物的产地、产状、化学成分、Or、Ab含量、结构态。该数据集原始数据数字化自《横断山区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一书,本数据集对于研究横断山区花岗岩各类造岩矿物提供了数据和分析,它们的研究对花岗岩类的成因提供了大量信息,对于推断花岗岩的形成方式、条件及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是宝贵的参考数据。
张玉泉, 谢应雯
横断山区的花岗岩类时代,从前寒武纪到第三纪,岩性从中性、酸性到碱性都非常发育﹐且呈带状分布。由于构造演化导致了花岗岩类型的改变,使同一条岩带中分布着多种成因类型的花岗岩类,因而构成了复合岩带。 本数据集为横断山区部分中酸性侵入岩的主量元素特征数据集,采用斯特里凯森化学-矿物定量分类法,将该区花岗岩类岩石分为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碱长石正长岩等。主要介绍了这些类岩石的化学成分以及采样地岩体各期次岩性的变化。该数据集原始数据数字化自《横断山区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一书,本数据集对于研究横断山区花岗岩各类岩石的化学成分提供了数据和分析,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是宝贵的参考数据。
张玉泉, 谢应雯, 戴橦谟, 蒲志平, 徐光炽
本数据集为横断山区花岗岩类地质数据集,横断山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之川西、藏东和滇西等广大地区。该区以哀牢山-金沙江深断裂为界,以东为欧亚大陆扬子板块的康滇古陆,以西为古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区。横断山区的花岗岩类时代,从前寒武纪到第三纪,岩性从中性、酸性到碱性都非常发育且呈带状分布。由于构造演化导致了花岗岩类型的改变,使同一条岩带中分布着多种成因类型的花岗岩类,因而构成了复合岩带。该数据集原始数据数字化自《横断山区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一书,本数据集对于研究横断山区提供了基础数据,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张玉泉, 谢应雯
本数据集为横断山区花岗岩类地球化学数据集,研究了横断山区的康滇古陆、哀牢山-金沙江、临沧-左贡和潞西-腾冲四条岩带花岗岩类岩石稀土总量和分量。重点讨论稀土元素丰度、变化规律和各类岩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并对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作了初步探讨。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采用锶、钕同位素体系示踪法,它有助于对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其物质来源的深入了解。为此对区内四条岩带的花岗岩类出现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和碱长石正长岩等,进行了锶和锶、钕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对研究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相关方面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张玉泉, 谢应雯
本数据集为横断山区黑云母和角闪石成分数据集,黑云母是花岗岩类中最普遍的暗色造岩矿物, 角闪石主要包括钙质闪石和碱性闪石两类,钙质闪石分布较广,是本节研究的重点对象,它们的化学成分与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密切相关。本数据集主要是对横断山区花岗岩类中黑云母和角闪石的地质产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研究,以及黑云母和角闪石微量元素、结构特点、红外光谱特征、差热分析等研究,来揭示横断山区花岗岩类成因,为花岗岩类的起源研究提供依据。本数据集为横断山区黑云母和角闪石成分数据集,黑云母是花岗岩类中最普遍的暗色造岩矿物, 角闪石主要包括钙质闪石和碱性闪石两类,钙质闪石分布较广,是本节研究的重点对象,它们的化学成分与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密切相关。本数据集主要是对横断山区花岗岩类中黑云母和角闪石的地质产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研究,以及黑云母和角闪石微量元素、结构特点、红外光谱特征、差热分析等研究,来揭示横断山区花岗岩类成因,为花岗岩类的起源研究提供依据。
张玉泉, 谢应雯
2021年5月21日,5小时内在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发生了漾濞6.4级和玛多7.4级强烈地震,表明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汇聚作用下青藏高原持续和频繁的剧烈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本研究利用地震记录和空间对地观测同震位移资料(InSAR)联合反演获得了这两次强震的震源破裂过程模型。结果显示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漾濞地震为Mw6.1级右旋走滑破裂,具有单侧破裂特征,破裂持续约8秒;发生在青藏高原内部的玛多地震为Mw7.5级左旋走滑破裂,破裂沿断层向两侧扩展并存在超剪切现象,持续约36秒。两次强震的破裂性质反映了青藏高原东部不同部位的形变特征,同时也造成周边活动断裂库仑应力的增加。研究结果揭示的构造运动特征为青藏高原形变模式研究提供了新的观测和约束,为抗震减灾、地震危险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王卫民
该数据集为项目组在西藏当雄县羊易地热田采集的大地电磁法(MT)原始观测数据,数据格式为EDI,共包含36个文件。该数据集共包含3条MT剖面,测线间距大约为1 km,测点间距约 500 米。野外数据采集设备采用中国科学院研制的新型SEP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在每个 MT 测点,使用不极化电极测量电场的两个水平分量Ex(南北向),Ey(东西向),使用磁传感器测量磁场的三个分量Hx(南北向)、Hy(东西向)、Hz(铅锤向)。每个测点观测时间均超过10小时,有效频率范围320 Hz~0.001 Hz。通过对该数据集的预处理及反演,可获羊易地热田深部10千米深度范围的电性结构,为调查区内深部热源以及控热、导热构造的位置及规模提供依据。
陈卫营
该数据集为项目组在西藏当雄县羊八井地热田采集的大地电磁法(MT)原始观测数据,数据格式为EDI,共包含53个文件。该数据集共包含4条MT剖面,测线间距大约为1 km,测点间距约 500 米。野外数据采集设备采用中国科学院研制的新型SEP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在每个 MT 测点,使用不极化电极测量电场的两个水平分量Ex(南北向),Ey(东西向),使用磁传感器测量磁场的三个分量Hx(南北向)、Hy(东西向)、Hz(铅锤向)。每个测点观测时间均超过10小时,有效频率范围320 Hz~0.001 Hz。通过对该数据集的预处理及反演,可获羊八井地热田深部10千米深度范围的电性结构,为调查区内深部热源以及控热、导热构造的位置及规模提供依据。
陈卫营
本数据集包括雅鲁藏布江流域日喀则地区典型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实测剖面示意图和岩性柱状图,以及剖面实测情况统计表。数据来自为期2个月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的野外实测工作,共实测剖面16条,采集宇宙核素样品89件,光释光样品39件,绘制实测剖面图16幅,实测导线共410导,岩性柱状图共38幅。数据集主要呈现了日喀则地区冲积物、洪积物、冲洪积物、崩积物、坡洪积物和冰碛物等典型松散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实测沉积厚度出露范围约1.6–70米,平均厚度约29米,横向展布控制长度为41–9059米。数据集展示了松散沉积物的离散式、疏松多孔、多砂质弱胶结的结构特征;高砾石含量(80%–95%),砾径主体分布0.05–0.1米的粒径特征;弱分化、分选磨圆度冲洪积物较好而崩积物较差;多发育下粗正细的正粒序结构、可见平行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的沉积特征。对松散沉积物的实测有助于揭示流域内水系固体物质的赋存规律,调查结果可为由松散沉积物滑动、卸载、垮塌等引发的灾害预警及相关地物防控提供重要指示。
林志鹏, 王成善, 韩中鹏, 白雅俪格, 王新航, 张建, 马星铎
该数据集围绕雅鲁藏布江全流域范围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总量估算的目标,开展了全流域松散沉积物的厚度标定工作,呈现了2020年野外实测厚度标定的典型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照片图集。具体包括16个复合一级子流域,自上游到下游分别为当却-来乌藏布、热苏-列荣藏布、柴曲–门曲、雄曲–瓮布曲、加达藏布、彭吉藏布–萨迦冲曲、多雄藏布、夏布曲–大纳普曲、年楚河、湘曲–邬郁玛曲、曼曲、尼木玛曲–拉萨河、贡嘎普曲–罗布绒曲、尼洋河、易贡藏布–帕隆藏布和香江流域,总计标定松散沉积物厚度点位584个。 图集展示了坡积物、冲积物、洪积物、冲洪积物、冰碛物、风积物、坡洪积物、残积物、残坡积物和湖积物等多种成因类型的松散沉积物,呈现了其在山坡、山麓、河漫滩、阶地、冲洪积扇和冰川前缘等地带的空间分布位置,以1米长标杆为比例尺,展示了沉积物厚度的显著差异分布特征:坡度较陡的山前地带平缓区坡洪积物通常厚度在5–10米之间,而山前冲沟口的堆积物厚度与洪积扇的规模有关,厚者可达数十米,薄者只有3–4米;山坡上部残积物的厚度一般在0.3–2.5米左右,冲积物的厚度很难见底;且从上游至下游,冲积物的厚度变化非常大,峡谷区基岩裸露,厚度几乎为0,而上游当却藏布河谷地区冲积物厚度大,未见底;冰碛物的最大厚度可达20多米。风积物在中上游常见,厚度变化范围较大,从几米到 20多米不等。 该图集提供了涵盖全流域范围的松散沉积物的实例照片,为今后开展松散沉积物精细刻画奠定了材料基础和先验知识,初步展示了雅江全流域的松散沉积物类型与厚度的总体分布规律,为估算雅鲁藏布江流域所产生固体碎屑物质的沉积总量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评估松散沉积物相关自然灾害风险和制定科学防范措施提供了依据。
林志鹏, 王成善, 韩中鹏, 白雅俪格, 王新航, 胡太宇
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巨量固体碎屑物质是记录青藏高原隆升剥蚀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类型松散沉积物是固体碎屑物质差异输运的直接反映,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及沉积总量,对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剥露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数据集共包括雅鲁藏布江流域松散沉积物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图集、厚度空间分布图集和沉积总量估算表等三类图表数据集,以遥感解译与地质填图为主要技术方法,全面厘清了雅鲁藏布江全流域范围内(16个复合子流域)松散沉积物的类型及其空间展布特征,并依据全流域松散沉积物厚度实测数据初步估算了沉积总量。巨量松散沉积物也是流域内滑坡、泥石流、洪沙灾害的重要物质来源,查明其空间展布规模与总量不仅对揭示沉积物源汇过程中记录的地表环境变化、区域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关键信息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对高原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洪沙灾害预警与防治、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林志鹏, 王成善, 韩中鹏, 白雅俪格, 王新航, 张建, 马星铎, 胡太宇, 张晨敬
本数据集分两次采集于羌塘地区(2020.11-2020.12)及阿尔金地区(2021.11-2022.01)。其中包含了361台短周期地震仪在2020.11-2020.12时间段内所记录到的4个主动源信号,及6个近震事件和2个远震事件。与315台短周期地震仪在2021.11-2022.01时间段内所记录到的5个近震事件和2个远震事件(其中包含了2021.12.19日青海茫崖5.3级地震)。在完成数据预处理后(去均值,去尖灭,去线性),对于每一个地震事件,我们从地震发震时刻开始,并固定宽度1500s对地震仪所记录到的数据进行切取(即每个地震事件数据时间范围为[发震时刻,发震时刻+1500s])。对于记录到的主动源信号,由于节点仪器记录的是一个月的连续信号,所以根据起爆时间和位置,截取了每个仪器记录到的信号,从发震时刻开始截取200s的地震记录。时间矫正后,对每炮数据进行去均值、去线性趋势、尖灭处理。
李伦
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新生代地层年代框架,对揭示高原碰撞隆升变形的构造演化历史、认识高原风化剥蚀的时空变化规律、厘清青藏高原隆升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来自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临夏盆地、伦坡拉盆地、思茅盆地、剑川盆地和曲靖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开展了基于磁性地层学、辅以火山岩/火山凝灰岩/沉凝灰岩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或生物地层学的系统年代学研究,据此完善或建立了青藏高原及其南北新生代高精度地层年代序列。精确限定:临夏盆地对康剖面90 m黄土沉积地层年代为~8.1-3.7 Ma;伦坡拉盆地达玉剖面1890 m河湖相沉积地层年代为~41.8-21.5 Ma;剑川盆地双河剖面300 m河湖相沉积地层为~42.7-36 Ma;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252 m河湖相沉积地层年代为~47-36 Ma;思茅盆地江城剖面932 m的咸水湖相夹膏盐沉积地层年代为>112-63 Ma。以上年代学结果的相关实验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完成:古地磁实验在磁屏蔽室中利用热退磁仪和超导岩石磁力仪完成;碎屑锆石及火山岩/火山凝灰岩/沉凝灰岩锆石U-Pb年代学实验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完成。本数据集为后续构造演化、气候环境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支撑,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原创理论成果。
方小敏, 颜茂都, 张伟林, 张大文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新生代地层中蕴含丰富的构造、环境、气候等信息,对揭示高原碰撞隆升变形历史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来自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临夏盆地、伦坡拉盆地、剑川盆地、曲靖盆地和思茅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开展了系统野外地质考察,确定了一些出露发育良好的研究剖面。依靠GPS、地质罗盘等工具,对相关研究剖面进行了构造、地貌、岩性等方面的调查测量描述,并进行了相关图件的绘制,具体涉及:临夏盆地对康剖面90 m黄土沉积地层,伦坡拉盆地达玉剖面1890 m、剑川盆地双河剖面300 m、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252 m的河湖相沉积地层,以及思茅盆地江城剖面932 m的咸水湖相夹膏盐沉积地层。本数据集为后续开展相关地层年代学、构造演化、气候环境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学基础。
方小敏, 颜茂都, 张伟林, 张大文
青藏高原东北缘酒西盆地南缘渐新世白杨河组磁化率及色度数据,该数据为实验数据。野外平均采样间距为1m,共获得磁化率和色度数据各437个。磁化率数据采用Bartington MS-2便携式磁化率仪测量;色度数据采用Konica Minolta CM-700分光土色计进行测量。样品采集、前处理以及实验过程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结果显示:白杨河组下部磁化率和色度值发生一致且明显的变化。结合剖面地层沉积相的变化特征,认为酒西盆地南缘在白杨河组早期发生了一次气候变化事件。前期大量的地层学、沉积学及热年代学等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在这一时期没有明显的构造事件,说明该区的气候变化事件可能是由区域气候变化导致的。酒西盆地南缘白杨河组磁化率及色度数据反映的气候信息可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气候提供数据支撑。
戴霜
本数据集是中巴经济走廊及天山山脉活动断裂带(2013),其中获取的地质图是1:250万地质图,覆盖范围为中巴经济走廊以及天山山脉。地质构造图可以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数字化空间平台,为国家和省级各部门进行区域规划、地质灾害监测、地质调查、找矿勘查、宏观决策等提供信息服务。获取的地质图数据源是首先将纸质版地图扫描,然后在ArcGIS 10.5 平台进行地理配准,然后矢量化获得,存储格式为矢量数据,空间粒度是分区域划分的。
朱亚茹
1)数据内容: 表中包含了大红沟剖面20-5Ma期间的重矿物数据结果以及样品的岩性、采样地层位置和GPS点。重矿物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部大红沟剖面在~19 Ma、11 Ma 和 8 Ma 发生三次阶段性的物源变化,为理解柴达木盆地北部中新世以来物源变化历史提供重矿物数据支撑。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 重矿物提取和测试:先将50g样品运用静水沉降法去除细粒(<5 μm)轻矿物,然后运用重液-三溴甲烷通过离心、冷冻和提取三个过程进一步提取出重矿物,最后运用QEMSCAN矿物鉴定技术进行定量鉴定。 3)数据质量 样品采集、实验处理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 应用这套数据发表SCI论文1篇。
聂军胜
本数据集是中巴经济走廊及天山山脉地质构造图,其中获取的地质图是1:250万地质图,覆盖范围为中巴经济走廊以及天山山脉。地质构造图可以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数字化空间平台,为国家和省级各部门进行区域规划、地质灾害监测、地质调查、找矿勘查、宏观决策等提供信息服务。获取的地质图数据源是首先将纸质版地图扫描,然后在ArcGIS 10.5 平台进行地理配准,然后矢量化获得的,存储格式为矢量数据,空间粒度是分区域划分的。
朱亚茹
乌郁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山脉南麓,南邻雅鲁藏布江,是研究青藏高原南部新生代构造活动历史的理想地区。乌郁盆地由下向上依次出露古新世-始新世林子宗群火山岩、渐新世日贡拉组火山岩、中新世芒乡组湖相地层和来庆组火山岩、晚中新世-上新世乌郁组和更新世达孜组。利用LA-ICP-MS共测得5件乌郁盆地芒乡组、乌郁组和达孜组地层砂岩和1件现代乌郁河流砂样品碎屑锆石年龄数据。结果显示芒乡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分布在45-80 Ma范围,乌郁组呈现8-15 Ma的主要年龄区间和45-70 Ma的次要年龄区间,达孜组呈现三个主要年龄区间:45-65 Ma、105-150 Ma和167-238 Ma,现代乌郁河流砂样品呈现8-15 Ma的主要年龄区间和45-65 Ma的次要年龄区间(图1)。所有样品中的晚白垩世-早始新世锆石年龄与冈底斯岩基主要岩浆活动时间一致,乌郁组和现代河流样品中出现的8-15 Ma与来庆组火山岩形成时间一致,达孜组中出现的三叠纪-侏罗纪锆石与盆地北部中拉萨地体岩浆活动时间一致。碎屑锆石年龄谱结果和沉积相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南部自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发育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1)古近纪林子宗-日贡拉组火山岩;(2)15 Ma构造-岩浆活动结束盆地芒乡组湖相沉积,并形成来庆组火山岩;(3)8 Ma 构造活动造成来庆组火山岩成为盆地主要物源;(4)2.5 Ma盆地发育辫状河,接受北部中拉萨地体物源。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南部地貌格局逐渐形成。
孟庆泉
深反射地震剖面测线沿线构造地质剖面(多格错仁-鲸鱼湖段,全长约200 km)(比例尺1:10万)。该段剖面的主要绘制依据是反射剖面测线沿线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测线所在区域的1:25万区域地质图,结合野外产状数据以及1:25万区域地质图数据用CorelDraw等软件绘制了该构造地质剖面。以1:10万的比例尺绘制的地质构造剖面可以大致反应出反射剖面沿线的地质结构、构造特征。地质构造剖面获得的几何结构信息可为后期深反射地震剖面的构造解译和平衡剖面制作提供浅层的结构约束。
郭晓玉
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早期是地球生命系统演化中的一段最为重要转折期之一,是地史上隐生宙向显生宙的过渡期,也是研究后生动物起源与演化最为热点的时期。目前,全球许多地区都已经围绕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目前,在喜马拉雅构造区,对应这段时间的地层仅在印度次大陆有过少量报道和研究。巴基斯坦北部位于喜马拉雅构造带西部,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毗连区之一。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虽然发育有新元古代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但一直以来都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导致学界难以确定对这段地层的具体时代归属。因此急需做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来理清该地区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沉积序列、生物地层以及化学地层,并与同期其它地区的地层进行比对,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建立时间框架。本次考察主要集中对Hazara盆地的几个剖面(Sikhar Mountain、Tarnawai Village、Salhad Village、Abbottabad Height、Sobangali、Neelor Village以及Pindkhan Khel)做了详细的岩石地层、古生物以及地球化学样品野外记录与采样工作,确定Hazara盆地有较为连续的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早期的地层记录。
潘兵
本数据集的样品主要采集自2013-2019年,以及零星的2001-2013年的河流沉积物样品,数据集共包含40个干流样品和107个支流样品的采样地点信息,62个河流沉积物样品的碎屑组分数据,145个河流沉积物样品的重矿物数据,以及55个河流沉积物样品的地球化学数据。碎屑组分统计方法为Gazzi-Dickinson方法,选取的组分粒径为63-2000μm;重矿物则是利用重液(2.90 g/cm3)和液氮冷却法从32-500μm的沉积物中提取而来,并利用光学性质及拉曼光谱辅助鉴定统计各重矿物组分,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对象为<2000μm的砂质沉积物。碎屑组分和重矿物组分数据分别在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实验室完成,地球化学数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完成,结果真实可靠。本数据集系统反应了雅鲁藏布江流域不同支流、不同构造单元(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拉萨地块等)的沉积物组分,据此可明确藏南地区雅鲁藏布江流域内不同岩性/河流产出的沉积物组分分布特征,为深时的物源分析对比提供参照;同时结合正演混合模型计算,可知雅鲁藏布江流域的砂质沉积物主要来自北侧的拉萨地块,其贡献量了流域内~80%的砂质沉积物,是南侧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贡献量的5倍,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仅提供了不到5%的砂质沉积物。
胡修棉, 姚文生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